当前位置: 跳过导航链接 >> 首页 >> 生生学堂·童蒙养正 >> 经典诵读 >> 原理·实务 >> 兼听则明 >> 文章详细

海印(张利民):私塾教学并不只是背诵(引《唐翼修父师善诱法》)
作者: 发表时间:16-12-25 点击率:3544

私塾教学并不只是背诵(引《唐翼修父师善诱法》

海印

 

海印按,唐彪的《唐翼修父师善诱法》是古代私塾教学的一个纲领,王筠的《教童子法》更是对古代私塾教育的总结,这两部文献在今天即有里程碑的意思,更有指导教学的作用。唐彪讲究随读随解,教学功夫,必以勤讲解为第一义,晓以大义,讲解故事,不能死板。王筠则延伸其义,谓讲解必先认字,发挥了唐彪的讲解之学的具体操作,今人教国学,理论纷纷,不若抛弃众议,从此实践入手,方知二位先生言之确实。海印十余年阅历,奉劝诸位不必迷茫于现代理论,只此二者足矣!

弘谋按读书规模. 已于分年日程备载矣。兹编于训迪幼童之事. 正复井井有条. 循循易入. 为近时师生痛下针砭。故切近而可行也。陆清献公云. 科举文字. 须从本源上着力。要看作真实道理. 不要看作一时应试之事。真至言也。兹编各条. 犹有此意. 故并著之。

 

  父子之间. 不过不责善而已。然致功之法. 与所读之书. 不可不自我受也。孔子于伯鱼. 亦有学诗学礼之训。今怠忽之父兄. 不能设立善法. 教其子弟。又不购觅好书. 与之诵读。事事委之于师。不知我既无谆切教子弟之心. 师窥我意淡漠. 恐亦不尽心训诲矣。

  父兄于子弟课程. 必宜详加检点。书文间时当令其面背。文艺间时当面课之。如己不谙于文. 当转质之于人. 始知所学之虚实也。

  人仅知尊敬经师。而不知蒙师教授幼学. 其督责之劳. 耳无停听. 目无停视. 唇焦舌敝. 其苦甚于经师数倍。且人生平学问得力. 全在十年内外。学生之言动. 宜时时训诲. 使归于正也。所读之经书. 宜精熟也。书法与执笔. 宜讲明也。切音与平仄. 宜调习也。经书之注. 节读宜有法也。工夫得失. 全赖蒙师。非品端学优. 而又勤且严者. 不克胜任。夫蒙师劳苦如此. 关系之重又如此. 岂可以子弟幼小. 因而轻视先生也哉。

  凡书随读随解. 则能明晰其理。久久胸中自能有所开悟。若读而不讲. 不明其理。虽所读者盈笥. 亦与不读者无异矣。故先生教学工夫. 必以勤讲解为第一义也。遇难解者. 弟先晓以大义. 更为设譬。不必逐字呆讲. 反致难晓。

  学生前师手中所读之经书. 全不成诵者. 后师多不令其温习. 此甚非教诲之善法。必也于初入学时. 悉令其开明前此读过之书。于每册中. 令学生背半. 或背三分之一. 以验其生熟。生则先令其温习. 不必授生书。一则能知学生底蕴. 教诲易于成功。二则可免不肖子弟. 避难就易. 止温其熟者. 竟置其生者. 以致长大经书不能成诵。三则经书既熟. 学生受终身之益。四则我乐补前师之所不足. 后日之师. 亦必乐补吾之所不足。此忠厚之道. 感应之理也。

  生子至三四岁时. 口角清楚. 知识稍开。即用小木板方寸许. 四方者. 千块. 漆好。朱书千字文。每块一字. 盛以木匣。令其子每日识十字. 或三五字。识字多者. 或乳媪. 或仆婢. . 予奖赏. 则终日引诱认字. 胜于引诱戏骂矣。复令其凑集成句读之。或聚或散. 或乱或齐. 听其顽耍。则识认是真。如资质聪慧者. 百日可以识完。再加以三字经. 千家诗等书. 一年可识. 一二千字. 然后从师入塾。以五六岁为率。近世惑于七颠八倒之说. 至九岁. 方送入塾者. 非也。字之识者过半. 则读之易。且其目之所视. 亦知属意在书. 而不仰天口诵矣。读半年小书. 便可教读四书。即与之逐字讲. 逐句讲。如俗语一般. 使知书如说话。从前至后. 如问如对. 有上句. 便知应有下句。先将本日所教生书. 讲了一遍. 然后教以读。教读数遍. 已能成诵。如读不下. 再与之讲以第二句之故。如资质可以读十五行者. 止读十一二行。宁使其精力有余. 不可使之不足。

  每见先生教了学生一首生书. 不计其遍数. 惟期能背而已。今日教. 或今晚背. 或次早背。不知学生尽力一时强记. 茍且塞责。及过数日. 茫然不知. 读有何益。莫若教了一首生书. 即令读三十遍。令其写字. 以养其气。字毕. 令将昨日所教生书. 读二十读。又令少息. 再读前日所教者二十遍。仍少息. 再读前一日所教者二十遍。又读前二日者二十遍。总共一百十遍。连生书共读五首。凡学生清晨. 一到书房. 不许温读。即令其前背五首背起. 连背至今早应背之书止. 共背五首。是一首书. 读过五日。又背带背五日. 然后歇。是在学生口中习熟十日. 可以永久不忘矣。万一背时有差讹字句. 即与他讲明. 这句书原是这样讲. 应该读某字。如此教法. 自然终身不忘。粗书理. 可以渐次明白。读完四书. 而直讲已明。读经时. 即可细为讲究章旨矣。书中有难读之句. 摘出多读数十遍. 则通体易熟。亦是一法。

  未读经时. 工夫有暇. 当与调声叶韵. 讲解故事。盖声韵调熟. 则文章自有音律。故事博通. 则对联亦必精工。非徒为词赋小道也。其日记故事. 俱载前人嘉言懿行。以其雅俗共赏. 易于通晓。讲解透彻. 不独渐知文义. 且足启其效法之心。故事当取其平易切实. 凡虚无怪诞者不必.

  欲学生书熟. 必当设筹以记遍数。每读十遍. 令缴一筹。一者. 书之遍数得实. 不致虚冒。二者. 按期令缴筹。迟则便可催促督责之。三者. 筹不容不缴. 则学生不得不勤读. 以早完课程。殆一举而三善备矣。

  温过之书. 宜作标记。不作标记. 多温少温. 淆乱无稽。书之不熟皆由于此。且有弟子避难就易. 温其熟者. 置其生者也。更宜置课程簿. 五日一记。如初一至初五日. 读某书起. 至某书止。温某书起. 至某书止。童蒙不能记者. 先生待为记之。庶免混乱无稽之弊。

  书有不识字而读讹别者。亦有识字而读讹别者. 在读者俱不自知. 先生须用心听审。如有之. 急令改正。否则日久习以为常. 以讹传讹矣。然一人听闻. 恐有不及。宜遍示诸生曰. 尔诸生谊属朋友. 凡读书有讹别者. 正当互相指点。即令其于讹别字旁. 加一角圈. 为之标记。庶几读到其处. 触目动心. 自能改正矣。

  童子读易经. 九三多读六三. 六四多读九四. 上九多读上六。若先生讲明阳九阴六之故. 由于每卦卦画而来。则学生胸中了然. 自不至于误读矣。

  欧阳文忠公曰。立身以力学为先。力学以读书为本。今取孝经论语孟子六经. 以字计之。孝经。一千九百三字。论语. 一万一千七百五字。孟子。三万四千六百八十五字。周易. 二万四千一百七字。尚书. 二万五千七百字。诗. 三万九千二百三十四字。礼记。九万九千一十字。周礼. 四万五千八百六字。春秋左传. 一十九万六千八百四十五字。止以中才为准。若日诵三百字。不过四年半可毕。或资钝减中人之半. 亦九年可毕。其余触类而长之. 虽书卷浩繁. 第能加日积之功. 何患不至。谚曰. 积丝成缕. 积寸成尺。寸尺不已. 遂为丈匹。此言虽小. 可以喻大。尔辈勉之。

  子弟年虽幼. 读过书. 宜及时与之讲解. 以开其智慧。然须专讲其浅近者。若兼及深微之书. 则茫乎不知其意旨。并其易者. 皆变为难. 不能解矣。更有说焉。书虽浅近. 若徒空解. 犹未能即明其理. 而亦无益身心. 惟将所解之书义. 尽证之以日用常行之事。庶几能领会. 能记忆。王虚中曰. 宜取孟子书中易解者先言之。屠宛陵曰. 先生讲书. 至有关德行伦理者. 便说与学生知道. 要这等行. 才是好人。有关修己治人. 忠君爱国者. 便说道. 你他日作官. 亦要如此。

  先生止与学生讲书. 而不令其覆书. 最为无益。然每日既讲书. 又令覆书. 则工夫过烦。先生精力. 亦不能副。惟将前十日所讲书。于后五日令覆完。覆书之日. 不必讲书。人或嫌其工夫稀少. 而不知其得益良多。其间错解者. 可以改正。不解者. 可以再解。不用心听。全不能覆者. 惩儆之。开导之功. 莫善于此。

  习举业者寡. 不习举业者甚多。愚意不习举业之人. 必当教之读古文. 作书简论记. 以通达其文理。乃有迂阔之人. 以文理非习八股不能通。后以八股难成就. 并不以此教子弟。子弟亦以八股为难. 竟不欲学。于是不习举业者. 百人之中. 竟无一人略通文艺者。. 文理欲求佳则难. 若欲大略明通. 熟读简易古文数十篇. 皆能成就。何必由八股而入。试思未有八股之前. 汉晋唐宋. 文章之佳. 远过于明。又其时. 百家九流. 能通文艺者甚多. 何尝皆从八股入也。

  开笔作文. 先须讲明题旨. 及来踪去路。一章重在何节。一节重在何句。一句重在何字。看得融会贯通. 方可下笔。破承只须弥月. 开讲要做半年. 若开讲未精。遽征全幅。中等笔性. 断然生梗矣。必待开讲明通. 令其竟为全文。切勿出股对股. 圉其知识。今日纵能扶墙摸壁. 异日必不能起炉作灶。对股之弊。近多犯之。

  王虚中曰. 阅童子之文. 宜随其立意而改之。通达其气脉字句. 极能长发才思。若拘题理而尽改之. 则阻挫其才思. 已后即不能发出矣。

  先生于弟子之文. 改亦不佳者. 宁置之。如中比不可改. 则置中比。他比亦然。盖不可改而强改。徒费精神. 终不能亲切条畅. 学生阅之. 反增隔膜之见。惟可改之处. 宜细心笔削. 令有点铁化金之妙. 斯善矣。善学者. 于改就之文. 细心推究. 我之非处何在. 先生之妙处何在。涂抹难阅者. 照本另誊。逾数月. 又玩索之。玩索再四. 则通塞是非之故明. 而学识进矣。

  人知四六之文(指骈体文). 重在平仄. 而不知散体古文. 八股制义. 亦重之也。音韵铿锵. 便觉朗朗可诵。平仄不调. 词句必不顺适。意虽甚佳. 无益矣。

  古人学问并称. 明均重也。不能问者. 学必不进。为父师者. 当置册子与子弟。令之日记所疑. 以便请问。每日有二端注册子者. 始称完课。多者. 设赏例以旌其勤。一日之间. 或全无问. 与少一者. 即为缺功。积数日抽书询问学生. 如果皆知而不问. 是诚聪颖。倘不知而又不问. 则幼者夏楚儆之. 长者设罚例以惩之。庶几留心体认. 勤于问难. 而学有进益也。

  时文购在乎多. 选贵乎少。少选以供吟咏体贴之功。多购以为推广识见之益。准之以墨裁。参之以先辈。或看同会胜我之文。比如一题到手. 在我苦心构就. 犹属牵强。在人意到笔随. 从容合拍。某处窘于题面. 何以宽然有余。某处亦合想头. 何以词不达意。触类旁通. 自然有得。所谓从师亦要取友也。总之自开蒙以至举业. 全在师长静专切督. 因材造就. 迎机而导. 不徒专事鞭扑。又曰. 师者. 范也。言行动静. 皆可为式. . 师岂易言哉。

 

 

个人微信号(yhfyanghaifeng);微信公众号(cnsdww);
新浪微博(杨海锋_从内圣到外王);电子邮箱(younghf@163.com)

版权所有:©杨海锋     浙ICP备13007266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402001187号

信息产业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