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跳过导航链接 >> 首页 >> 生生学堂·童蒙养正 >> 经典诵读 >> 原理·实务 >> 兼听则明 >> 文章详细

章太炎:《论读经有利而无弊》、《再释读经之异议》(1935)
作者: 发表时间:16-10-21 点击率:3110

分享章太炎关于读经的两篇文章:《论读经有利而无弊》(下载)、《再释读经之异议》(下载)——摘自《章太炎国学讲演录》(中华书局)

以下为前一篇的文字版:

 

章太炎:论读经有利而无弊

章太炎先生讲演

弟子王謇、王乘六、吴契宁、诸祖耿记录

居今而言读经,鲜不遭浅人之侮,然余敢正告国人曰:于今读经,有千利无一弊也。兹分三段论之。一、论经学之利;二、论读经无顽固之弊;三、论今日一切顽固之弊,反赖读经以救。

所谓经学之利者,何也?曰:儒家之学,不外修己治人,而经籍所载,无一非修己治人之事。《论语》: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又: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皆修己之道也。《周易》爻象,太半言修己之道,故孔子称: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修己之道,古今无二,经籍载之,儒家阐之,时有不同,理无二致。孔子以后,儒分为八,论其归趣,不相乖违。孟、荀二家,论性有别,而祁向攸同。厥后汉儒重行,宋人尚理,或实事求是,或旁参佛、老,要之,不能不以经为本。是故无论政体如何改易,时代如何不同,而修己之道,则亘古如斯治人则稍异,古今异宜,习俗不同,不得不斟酌损益,至于尽善。吾人读二十五史(《史记》至《清史稿》),法其可法,戒其可戒,非语语尽可取也。《尚书》、《周礼》、《春秋》,性质与历史为近,读之亦当如是。夫读史之效,在发扬祖德,巩固国本,不读史则不知前人创业之艰难,后人守成之不易,爱国之心,何由而起?经籍之应入史类而尤重要者,厥维《春秋》。《春秋》三传虽异,而内诸夏,外夷狄则一。自有《春秋》,吾国民族之精神乃固,虽亡国者屡,而终能光复旧物,还我河山,此一点爱国心,蟠天际地,旁礴郁积,隐然为一国之主宰,汤火虽烈,赴蹈不辞,是以宋为元灭而朱明起,明为清灭而民国兴。余身预革命,深知民国肇造,革命党人之力,盖亦微矣,其最有力者,实历来潜藏人人胸中反清复明之思也。盖自明社既屋,亭林、船山诸老倡导于前,晚邨、谢山诸公发愤于后,攘夷之说,绵绵不绝,或隐或显,或明或暗,或腾为口说,或著之简册,三百年来,深入人心,民族主义之牢固,几如泰山磐石之不可易,是以辛亥之役,振臂一呼,全国响应,此非收效于内诸夏,外夷狄之说而何?方今天方荐瘥,载胥及溺,满洲亡而复起,日人又出其雷霆万钧之力以济之,诸夏阽危,不知胡底。设或经学不废,国性不亡,万一不幸,蹈宋明之复辙,而民心未死,终有祀夏配天之一日。且今日读经之要,又过往昔,在昔异族文化,低于吾华,故其入主中原,渐为吾化,今则封豕长蛇之逞其毒者,乃千百倍于往日,如我学人,废经不习,忘民族之大闲,则必渝胥以尽,终为奴虏而已矣。有志之士,安得不深长思哉!要之,读经之利有二:一修己,二治人。治人之道,虽有取舍,而保持国性为最要。

所谓读经无顽固之弊者,何也?曰:经学本无所谓顽固也。谥经学以顽固,盖出诸空疏不学辈之口。彼略识点画,苦于九经、三传之不尽解,而又忝拥皋比,深恐为学子问难所穷,故尽力抹杀,谥以顽同。少年浮躁,利其便己,从而附和,遂至一世波靡,良可愤叹。夫经史本以记朝廷之兴废,政治之得失,善者示以为法,不善者录以为戒,非事事尽可法也。《春秋》褒贬,是非易分,而《尚书》则待人自判,古所谓《书》以道政事者,直举其事,虽元恶大憝所作,不能没也。例如《夏书·五子之歌》,序谓:太康失邦,昆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此文已佚,而伪古文有之,载五子作歌之意,甚见忠正。段玉裁《古文尚书撰异》谓:《尚书》不当以歌名篇,盖五子者,当时之亡国大夫也。屈原《离骚》:启九辨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不顾难以图后兮,五子用失乎家巷。《楚语》:士亹曰:尧有丹朱,舜有商均,启有五观,汤有太甲,文王有管、蔡,是五王者,皆元德也,而有奸子。韦昭注:五观,启子,太原昆弟也。”“观,洛油之地。据此,则《五子之歌》者,五子往观耳。声通,故讹也。太康为失国之君,五子为致乱之臣,道太康以畋游者,即此五人,史臣书之,一如《晋书》之纪惠帝与八王耳。又《胤征》,序谓:羲和缅淫,废时乱日,胤往征之,作《胤征》。《史记·夏本纪》谓:《胤征》,仲康时作。伪《孔传》言:羿废太康而立其弟仲康。孔颖达《正义》谓:仲康不能杀羿,必是羿握其权。然则《胤征》者,羿令之征也。羲和为掌日之官,故后世有后羿射日之说,此事与曹操之灭袁绍、吕布,司马昭之灭诸葛诞无异。《尚书》录之,一如《后汉书》、《三国志》之记曹氏、司马氏之事矣兴废大端,不得不载,岂尽可为法哉?孟子曰: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以至仁伐至不仁,何其血之流杵也。《武成》今佚,据《汉书·律历志》所引,文与今《逸周书·世俘解》略同。观其所言,知武王伐纣,杀人盈亿。语虽过甚,要之,总不能尽诬,此与后之项羽伐秦何异?秦已无道,而羽之烧宫室、坑降卒,毒螫所及,更甚于秦,此岂可以为训?而史官书之。所以然者,兴废大端,不得不载也。苟有是非之心,不至如不辨菽麦之童昏,读之无有不知抉择者,孟子言之甚明,何谓读经必致顽固哉?

若夫经国利民,自有原则,经典所论政治,关于抽象者,往往千古不磨,一涉具体,则三代法制,不可行于今者自多。即如封建之制,秦、汉而还,久已废除,亦无人议兴复者,唯三国时曹元首作《六代论》,主众建诸侯,以毗辅王室;及清,王船山、王昆绳、李刚主等,亦颇以封建为是,此皆有激而然。曹愤魏世之薄于骨肉,致政归司马;王、李辈则因明社覆亡,无强藩以延一线,故激为是论,若平世则未有主封建者矣。余如陆机《五等论》,精采不属,盖苟炫辞辩,而志不在焉,则不足数已。其次世卿之制,自《公羊》几议以后,后世无有以为是者。唯晋世贵族用事,盖以九品中正定人材,其弊至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自然趋入世卿一途,然非有人蓄意主张之也。二千年来,从无以世卿为善而竭力主张之者,有之,唯唐之李德裕。德裕非进士出身,嫉进士入骨,以为进士起自草茅,行多浮薄,宜用仕宦子弟以代之。此则一人之私念,固未有和之者也。又如肉刑之法,自汉文帝后,亦无人昌言复古。王符、崔寇、仲长统之流,颇主严刑,诸葛武侯治蜀,亦主严峻,然均未及肉刑也。唯魏之锺繇、陈群,尝议复之,然群制定魏律,终亦不主肉刑,足知一时之论,亦自知其不可行矣。又如井田之制,秦、汉而后,唯王莽一人行之,诏以天下田为王田,禁民间不得卖买,然卒以致乱。若宋时张子厚行之于乡,要为私人之试验,非朝廷之定制。清初,颜、李派之王昆绳、李刚主辈,亦颇有其意。余意王、李辈本以反清为鹄,其所云云,或思借以致乱,造成驱满之机耳。以故满清一代,痛恶主张封建、井田之人。总计三千年来,主张封建、世卿、肉刑、井田者,曹元首、王船山、王昆绳、李刚主、李德裕、锺繇、陈群、王莽、张子厚九人而已。此九人者,除王莽外,或意有偏激,或别含作用,固不可尽斥为顽固。就云顽固,二千年来,亦不过九人而已。

此外尚有一事足资讨论者,则什一之税是已。按十一而税,《春秋》三传及孟子之书,无不以为善制。《公羊》言什一行而颂声作,孟子谓:轻则大貉、小貉,重则大桀、小桀,以为什一而税,乃税则之中。然汉初什五而税一,文、景减赋,乃三十而税一,自兹以还,依以为准。即今苏、松赋税,最为繁重,然与全国轻税之地平均计算,亦无过三十税一者。(其预征田赋至民国五十年之类之非法行为,破坏国家定制,则未可以为例。)故自汉后税法观之,则什一之税,已为大桀、小桀,前代尊信孟子,不敢昌言驳议,多泛泛释之,然亦从无主张是者,有之,唯王莽一人而已,莽亦卒以致乱,后人引以为戒久矣。

举此五事,以见古今异宜,凡稍能观察时势者,盖无人不知,何得谓读经即入顽固哉?且自明至清末,五百四十年,应试之士,无不读经者。全国为县千四百有余,县有学府,州又有学,为数不下一千六百区,假定每学有生员二百名,以三十年新陈代谢,则此五百四十年中,当有五百四十万读经之人。试问其中主张封建、世卿、肉刑、井田、什一之税者有几人哉?上述九人,生明代以后者,仅三人耳。试问此三人之力,能变易天下之耳目耶?能左右政治之设施耶?况其云云,复各有作用在乎?夫无证验而必之者,非愚即诬。今谓读经为顽固,证于何有?验于何有?且读经而至于顽固,事亦非易,正如僧徒学佛,走入魔道者,固不数数见也,何为因噎废食而预为之防哉?

所谓今日一切顽固之弊,反赖读经以救者,何也?曰:有知识之顽固者,泥古不化之谓也;有情志之顽固者,则在别树阶级,不与齐民同群,声音颜色,拒人于千里之外也。夫知识之顽固易开,而情志之顽固难料,信如是。则今日学校毕业之士,其能免于顽固之诮者几希!吾观乡邑子弟,负笈城市,见其物质文明,远胜故乡,归则亲戚故旧,无一可以入目。又上之则入都出洋,视域既广,气矜愈隆,总觉以前所历,无足称道,以前所亲,无足爱慕,唯少数同学,可与往还,舍此,则举国皆如鸟兽,不可同群,此其别树阶级,拒人千里,非顽固而何?昔日士人,涵泳《诗》、《书》,胸次宽博,从无此等现象,何者?君子忧道不忧贫,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衣敝缢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均见《论语》)此等言语,濡染既久,虽慕富贵、患贫贱之心不能遽绝,而自有以维系之也。若夫盐商子弟,无过人之才,恃钱刀之力,纳赀入官,小则州县,大则道员,顾盼骄人,俨然自命为官长,此最顽固之甚者,而人之嗤之者众矣。然如此者,为数亦不甚多,非若今之学校,每年必铸造数千百人也。非直如是,今者新奇之说,流为格言,日驱人于顽固而不返者,曰发展个性也,曰打倒偶像也。发展个性,则所趣止于声色货利,而礼义廉耻一切可以不顾。打倒偶像者,凡一切有名无形者,皆以偶像观之,若国家,若政治,若法律,若道德,无往而非偶像者,亦无往而不可打倒者。洵若是,则于禽兽奚择焉?世以是乱,国以是危,而种族亦将以是而灭矣。今学校之弊,既至于此,而国家岁费巨亿,以育人材,卒造成特殊之盐商子弟,长此以往,宁堪设想?论者不自病其顽固,而反惧经学之致顽固乎?余以为救之之道,舍读经末由。盖即前者所举《论语》三事,已可陶熔百千万人。夫如是,则可以处社会,可以理国家,民族于以立,风气于以正。一切顽固之弊,不革而自祛,此余所以谓有千利无一弊也。质之诸君,以为然耶、否耶?

苏州章氏星期讲演会记录第三期,一九三五年铅印本

 

个人微信号(yhfyanghaifeng);微信公众号(cnsdww);
新浪微博(杨海锋_从内圣到外王);电子邮箱(younghf@163.com)

版权所有:©杨海锋     浙ICP备13007266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402001187号

信息产业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