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跳过导航链接 >> 首页 >> 生生学堂·童蒙养正 >> 经典诵读 >> 原理·实务 >> 兼听则明 >> 文章详细

△傅路江:我对当代私塾教育的反思与展望(2011年元旦讲于明德学堂)
作者: 发表时间:16-09-10 点击率:2220

转录自道里书院,有柯小刚的附注。

柯小刚的按语:读经本来是为了培养大才,结果,现在读经界在讨论的问题竟然是读经多年的孩子究竟会不会认字?反差太大了。为什么会这样?今天在儒家网上看到傅路江先生五年前的发言,才知道他早就分析得很透彻,所以,觉得有价值转一下,以便关心读经和儿童教育的朋友批评参考。

回想起来,我虽然做了十几年经典教育,但对于儿童读经乱象的了解实在只是最近两年才慢慢深入。我前面发表的多篇文章反复表示支持读经,敬佩读经倡导人,但操作上的方法问题却不容忽视,到了必须反思调整的时候。我现在才知道,这些问题并非我先提出。德高望重的郭齐勇先生,甚至南怀瑾先生,还是陈明、顾瑞荣、吴笑非、子曦等体制内外的学者,都曾提出过。无数学堂堂主和学生家长也早就反映过。只不过,所有意见最后只能换来同样的回答:人病也,非法病也。理论是不会有问题的。在这个时候,重新阅读五年前傅路江先生对当代流行的私塾读经教育问题的诊断,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转发傅路江先生的发言之前,我想先转帖两段颜峻的评论。颜峻是吉林大学中国哲学硕士毕业,硕士论文选题是读经教育问题的专门研究。前面我曾转发过他的硕士论文节选《古代私塾如何读经》(点击蓝字打开)。

颜峻的帖子

承平而论,我其实相信王教授自己亲自花时间手把手教出来的孩子应该是很好的。只是有些理论里看起来是比较轻微的倾向,可能下面执行起来就会极端化。从重视老师权威、坚持对孩子的管教的正当性,到明德堂的虐童,从民主到民粹,从马克思到斯大林模式,都是把原本理论里的一些倾向极端化了,同时忽视了原本理论的一些限制。

其实,牟宗三的老师熊十力,甚至不太赞成学校里面读经,说要是有好老师才可以读一读。徐复观也说的是学校读经,读节选,要有讲解。前两天柯老师发的牟宗三先生的经历,也是充满天机活力的。

如果强调对孩子的管束,末流者就失去了对孩子的尊重和爱护。如果过于强调经的至高无上,末流者就忽略了学习教育学、政治学、等现代知识,慢慢的,就有了良知的傲慢,读经教育者就容易变得自以为是,听不进不同意见。这两个倾向04年的论战里面就比较明晰了,没想到真的变成现实了。

 

傅路江:我对当代私塾教育的反思与展望

2011年元旦讲于明德学堂

作者简介:傅路江,字道源,河北行唐人,当代私塾教育先行者,河北明德学堂创办人,行唐县明德幼儿园董事长,曲阜国际儒者联谊会理事,河北省儒教研究会理事,行唐县传统文化协会副会长,执业中医师,傅氏中医诊所负责人,当代新儒医课程——“道源医道创始人,荣获2013年度石家庄市知名乡村中医荣誉称号。

各位老师:

大家好!

首先让我代表明德学堂全体同仁向各位远道而来的老师表示热烈欢迎和真挚的感谢!

我们今天这次会议是在上次,也就是今年国庆期间召开的私塾会议的基础上召开的。所以有必要先回顾一下上次的会议精神。今天在座的沧州的高勇老师上次也来过。上次的私塾会议,我们有幸邀请到了张利民老师和张守良老师。说来也很有意思,邀请张利民老师的时候,他说了一句话,那就是,如果是一般的读经会议我就不参加了,因为我的发言会令人讨厌。我说,不妨事,我们的会议初衷就是想开一次诊断会,为我们的私塾教育诊病把脉,然后开出药方。他说如果是这样,那我就参加。会议结束后,张守良老师专门从辽宁打来电话,嘱咐我不要把会议内容公开发表,说我们的思想还不成熟,怕误导学生家长。但在今天看来,我觉得应该有必要公开一些我们的讨论内容了。因为在此期间,我们经过了亲身验证和进一步的思考。感觉我们的思路比较成熟和清晰了。当然,这样说话也有狂妄之嫌。那我就姑妄说之,大家姑妄听之吧。

大家昨天观看了一部新闻片,那是2003年上海电视台新闻周刊七分之一栏目拍摄的,题目叫《重生的私塾》,是对明德学堂的最初的电视报道。在这个报道最后,记着问了三个问题,一是私塾的道路究竟能走多远?二是如何为孩子们铺就一条成功的路?三是私塾教育如何汇入现代教育的大潮当中?七年过去了,这三个问题仍然没有圆满的答案。我们这次会议就是围绕着这三个问题进行讨论的。

§  私塾教的是人不是在生产商品

郝力博士在今天上午的发言中提到,只要中国不亡国不灭种,私塾就会永远存在。”“私塾的道路不是太窄,而是太宽,我们有做不完的工作。我是非常认同郝博士的观点的。最近教育界有一个重要新闻事件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没有?那就是南方科技大学自主招生,自授博士学位的事件。这个事件表明,国家对于民间参与教育改革给与了极大的空间和自由!郝力博士刚才也透露了一个秘密,那就是国家对于民间教育改革的探索是非常宽容的。办私塾是很容易的事情。不像开诊所,管理非常严厉。非法行医已经上了刑法。而办教育国家几乎是很宽容的。只要你不干违法乱纪的事情,不出大乱子,一般是允许你来做尝试的。这是从政策层面讲,我们的生存环境是相对比较好的。没有人来禁止你。当然前提是你走的要正,不能误人子弟!

但真正促使千千万万个家长走向私塾之路的深层原因,并不是外在的环境优势,而是内在的需求和思考,以及对体制内教育的彻底绝望!

在我们的明德学堂就有很多教师子弟,他们的父母都在公办学校教书。他们极力反对孩子跟在自己身边上学。他们说,在那里根本学不到东西。老师整天不上课,都在应付检查,搞的焦头烂额,哪有心思上课。这种情况是很普遍的。私立学校又如何呢?实质上是换汤不换药。好一点私立学校人满为患,孩子们像圈养的小鸡小猪一样,非常可怜。贺益德老师称作人造孤儿。差一点学校更不用说了。我们的一位家长去一所私立小学参加考试。那位校长给了他一份试卷,说你愿意让孩子做就做一做,不愿意做也行,反正只要交钱我们就收。后来那位家长对我说,这样的学校谁敢上呀?

所以,我常说,私塾教育就是在开辟中国家教育的第三条战线。第一当然是国办的学校,是中国教育的主体。第二是私立学校,也就是所谓的社会力量办学。官办学校由于积弊太深,已经僵化,不能产生新生力量来应对时代的需求。民办私立学校,实质上就是资本进入教育的产物。我们知道,马克思对资本曾经有一个非常经典的论述,那就是,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资本进入教育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呢?大家思考一下。我暂且不说教育。我只说一下医疗。治病是要命不要钱的,也就是说,人有了病,为了看病就是倾家荡产也在所不惜商业是要钱不要命的,为了挣钱,把命搭进去也不知道回头。但大家想一想,商业和医疗结合到一起是什么结果?那就是目前的医疗商业化,或者叫商业化医疗。绝对是一个畸形的东西。所以医院变成了屠宰场,白衣天使变成了白眼狼,病人杀死医生的事情越来越常见。可想而知,资本进入教育是一种什么结局?记得那一年,马加爵事件之后,我和一位口碑非常不错的私立学校的校长谈论起这个事情来,我说马加爵事件应该引起我们所有人的反思。没想到,他鼻子里哼了一声,非常不屑地说,这和学校有什么关系!他的这种冷漠令我不寒而栗,从头凉到了脚。从此我更加坚定了走私塾教育的决心。

私塾教育开辟了中国教育的第三条战线。它的性质完全不等同于官办教育和私立学校。严格说来,私塾不是学校!学校是什么?现代的学校已经沦落为一种服务机构。就是国家和社会对公民承担的一种义务。或者由国家买单,或者有家庭买单。在这里只有交易,没有教育。老师沦落为店员,学生提升为顾客。而私塾不是这样的关系。私塾的存在不是国家法律的认可,也不是资本运作,包装策划的结果。而是因为人!某一个私塾的存在,背后肯定有一个特殊的人!河南的道谦学堂是因王密生老师而存在,安平的仲舒学堂是因为王建涛老师而存在。没有国家某个部门的认定,也没有商业运作和宣传。完全是个人人格魅力所致。在私塾,师生关系已经还原为师徒关系,不再是店员和顾客的关系。学生缴纳的钱,不是学费,而是束修。是对师道的尊重和认可。束修的原意是指祭祀祖先用过的腊肉。把祖先享用过的腊肉送给老师象征着聘请这位老师是经过祖先同意的。这样表达出来的敬意非同一般。所以束修的首要含义是礼的诠释,而不是货币。在现代社会,我们的祖庙已经破坏殆尽,祖先的灵位已经不复存在。我们靠什么来验证自己对师父的尊重和敬仰?一个字。大家不要有成见,认为私塾先生收钱很世俗。我们在佛菩萨面前也是拿钱来供养布施的。私塾不是服务机构,不承担对所有公民实施教育的义务。私塾承载的是道的传承。师父信佛,就是在传佛陀的道。师父信儒,就是在传孔子的道。师父是医生,就是在传仲景的道。师父是木匠,就是在传鲁班的道。所以他有权利拒绝学生,也有权利随时开除学生。而官办学校和私立学校没有这个权利。所以,请大家注意,我们私塾先生是在传道,不是在办学校。我们只对我们所承载的道负责,不会,也不可能对全社会的公民教育负责。家长带孩子来上私塾,也要注意,你是来拜师学艺的,不是来花钱买服务的。如果不端正这个心态,私塾教育往往会有始无终。【无竟寓按:这一段让我想起同济复兴古典书院的敝书院只提供教学,不提供服务。参拙文《复兴古典,同济天下:同济复兴古典书院开学讲话》(点击蓝字打开)】

正是因为私塾教育承载着真正的教育内涵,所以郝力博士才说,只要有一个中国人在,私塾就会永远存在。换句话说,只要有人,就会有私塾,因为私塾教的是人,不是在生产商品!

§  要读经必须先扫除识字和名物典故两大障碍

(这两个问题实在是点中了读经实践中的真问题,识字问题,我自己的儿子,在中班的那个暑假,和他一起学了千字文,做成卡片认字,所以识字这个障碍就在无意中解决了。典故的问题,是我自己在读古文时遇到的大问题,且《幼学琼林》、《龙文鞭影》等也是很早时候就留意过的。)

我们的读经教育已经走过了十个年头,私塾教育也已经快要接近十年了。古人说,七年一小成,九年一大成,究竟成效如何?有没有问题?需要认真总结一下了。我的孩子经历过体制内的学习,全日制的私塾教育,也经受过最严厉的《弟子规》教育,可算具有代表性了。当然他们现在还没成年,下结论还为时过早。但有些问题,我们不得不面对。我对孩子们的态度是忧喜参半。喜的是他们没有学坏,而且每到一个地方,得到的评价还算不错。在同龄人当中,他们明显的表现出比较有思考力。用我13岁的侄女的话说,就是我们的思维是立体的,她们(指在学校上学的同龄人)的思维是直线的。我们能够看懂他们。而他们却永远看不懂我们。”“她们思考问题仅仅是考虑自己,而我们不是,父母、老师以及周围朋友的关系,我们都必须考虑到,但这一切在她们心中根本没有任何影响。这种对他人的关爱也许是他们读经之后的收获和优点。但说句实话,这一切也未必和读经有绝对必然的联系。因为她们的经历比较复杂。七年来,北上京城,南下淇县,东谒圣城,西达平陆,辗转各地,同时邀请多位老师来家中授课。她们的心理不得不成熟。这也许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结果。但是对于他们,我也有自己的忧虑。那就是他们并不喜欢自主读书。也就是说,虽然背诵了十几万字的经典。但并没有培养起读书的兴趣和爱好。我对此一直迷惑不解。经过上次张利民老师的开示,我才恍然大悟。张利民老师说,不仅仅是你的孩子存在这种情况,其他读经孩子也存在这种情况。不仅仅是现在才发现,其实很早就发现了。只是大家不愿意把这层纸捅破而已。今天在座的衡水的老师也反映,他们的孩子非常可爱,背诵了很多经典,家长高兴的不得了。但是有两个问题让他们很苦恼。一是孩子非常淘,安定不下来。二是不愿意读书,单个字认不准。第一个问题我们一会儿再讨论。这里先说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读经的孩子不愿意读书?既然是普遍存在的问题。那就应该在我们老师身上找原因。而不应该归咎于孩子的问题。这是最起码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因为我们没有让孩子经过启蒙教育,直接就进入了读经典的阶段。教育是一个体系,一个工程,是不能打乱次序的。要想让孩子顺利进入阅读状态,有两个障碍必须扫除。一是识字障碍,二是名物典故障碍。古人为了让孩子识字。专门发明了字卡。我们这次印发的学习资料里面,有一篇《宏远谟斋家塾程课条录》,是清代黄之骥撰写的,在这篇文献中他提到,为了让学生识字,他用竹片做成非常精致的字卡,要做上万张。然后配合指读《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等蒙学读物,一般三个月之内就能识完三千汉字。初步达到自由阅读的水平。如果识到五千字,就能通读《四书》,如果识完六千五百字,就能通读《十三经》。古人还专门整理出《四书不二字》和《十三经不二字》。可见古人用心之良苦,学风之踏实,令我们倍感惭愧!为什么必须单个集中突破识字关呢?因为仅仅是读经的话,在孩子眼里,永远是一大片字,而不是很清晰、很明确的单个字,所以单个字离开了那本书,他就认不准。我们老师领读是有限的。说句良心话,我们再负责任的老师也不可能全天陪着孩子们一起读书。等孩子们读熟了。就会由他们自己来读了。这样他们就读滑了。一滑而过,留不下对于文字的印象。当他们换了读本之后,就会丧失读书的兴趣。因为在一句话里面出现一两个陌生字,他们就会对这一句话很反感。如果一篇文章,有一两句完全不懂,他们就会对这一篇文章丧失兴趣。这就是没有经过专门识字训练所造成结果。唐彪在他的《家塾教学法》中提到一个故事,他自己的儿子三年换了四任老师,孩子还是进步很慢,不会读书。这令他非常失望最后导致绝望。有一年他带着孩子到一个偏僻的山村去躲避战乱。把孩子送到一个乡下的学馆里面去读书。结果三个月时间,这个孩子不但把以前的书完全背过了,还读了大量的新书。他就很谦虚的去请教这位落第秀才。因为他以前聘请的老师都是有很高的学问的。这位落第秀才说,我看到这个孩子字还没识完,我就给他补了这一课,教他先识字再读书。唐彪问,那以前的老师为什么不那样做,他们的学问都很高呀。这位落第秀才说,正是因为他们的学问都很高,所以不屑于做这样的小事。我没有那么高的学问,也没有那么多的欲望和奢求,我只是一心一意教孩子识字读书,仅此而已。这个故事对我震撼很大。我们认真的反思一下。我们是不是都在自诩很有抱负,想通过创办私塾,开办书院,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来。这种心态是在搞运动,不是在做教育。教育是一个很单调很无聊的工作。就像在工地施工的农民工一样。他们不关心这个工程将来是做什么用的,是不是一个大会堂,是不是一个博物馆。他们只是对一砖一瓦负责。一块砖一块砖去认真的垒,一把泥一把泥去认真的抹。我们的一线老师就是这样。字要一个一个地教,书要一句一句地读。孩子的鼻涕也要亲手擦干净。正是这样踏踏实实的工作,才有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如果中国文化复兴是一个工程。我宁愿做一个这样的施工队,农民工。因为大师是不需要太多的,大概一个时代有一两个就足够了。【无竟寓按:这一段让我想起以前转发的上海悦谦学堂文章:《一线读经教师的反省:纯读经,真的可以认字吗?》(点击蓝字打开)】

我们讲完了识字的重要性,接下来说一下名物典故。我们印发的资料里面有一篇《蒙学的文化价值浅谈》,这篇文章提到,《幼学琼林》是一部关于名物典故最好的著作。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读一篇古文或者一首唐诗,一般后面都要跟着很大篇幅的注释。我们读一句,要翻好几次后面的注释。或者说,我们读一篇古文,需要查阅几十次辞典。大家想一想你还有兴趣读下去吗?那就是名物典故在障碍我们。古人在小时候把《幼学琼林》《文龙鞭影》《文字蒙求》等启蒙著作背的很熟。名物典故烂熟于胸,读起书来当然津津有味,其乐无穷。比如《幼学琼林》里面提到旋风名为羊角,闪电号曰雷鞭。毛泽东在《鸟儿问答》一诗中写到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郭。还有列缺乃电之神,望舒是月之御。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道列缺霹雳,丘峦崩摧。再比如父所交游,尊为父执;己所共事,谓之同袍。杜甫在《赠卫八处士》中写到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问答乃未已,儿女罗酒浆。如果我们不看注释,肯定不知道羊角指的是旋风,列缺指的是闪电,父执指的是父亲的朋友。如果我们背熟了《幼学琼林》,这样的注释根本就用不着。古文古诗往往用典很多,几乎一句话就有很多典故,看注释,查词典都很麻烦,有的你还查不到。我个人感觉这是我们成年人也无法逾越的障碍。我们都没有兴趣读书,有什么资格要求孩子?

所以我们这次学习不是什么会议,也不是什么论坛。我觉得我们已经没有必要再继续讨论研究了。我们叫做中华传统文化启蒙教育研修班。所谓中国文化启蒙教育,大而言之,就是所有在世的中国人都需要接受中国文化的启蒙。小而言之,就是专指学前教育,包括识字、识数、生活习惯、礼仪规范的培养等。本次研修班的学习模式是请大家都来当小学生,在专家学者的指导下,从《三字经》、《千字文》、《童子礼》等基础课学起,结合《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小学生守则》等文献的解读,切身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努力寻找古典教育和现代教育的结合点,进一步整理出一套严谨的、系统的、科学的、操作性比较强的中国新语文教学模式。主要课程:《三字经》、《千字文》、《童子礼》、《幼学琼林(选)》、《文龙鞭影(选)》、《性理字训(选)》、《文字蒙求(选)》等。参考资料:《蒙学文化价值浅谈》、《宏远谟斋家塾程课条录》、《任应秋的中医学习法》、《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礼仪养成教育提纲》、《中国小学生守则》、《美国小学生守则》等。

我要向大家提两个问题,你作为一个关心现代教育的人,有没有认真研究过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如果没有,你就没有资格批评现代教育。作为一个立志复兴传统文化的人,你有没有认真读过类似于《宏远谟斋家塾程课条录》、《任应秋的中医学习法》这样的原始文献,如果没有,你拿什么去推广传统文化教育?【无竟寓按:还可以增加一篇:王阳明先生论私塾教育,虽然是明朝的文献,但非常具有现实意义。拙文《回归生命的学问:给读经孩子的一封信》中有引用,点击蓝字打开。】

§  孩子的心理要健康成长祛邪和扶正都不能少

我们接着讨论衡水那位老师提出的第一个问题,读经的孩子很淘气,不好管。这个问题也是普遍存在的,谁也用不着隐瞒。正是这个原因,我们大家才学习《弟子规》。刚才张忠民教授讲到,一看房间整理的很干净,你就知道学《弟子规》的人来了。我们很多人是因为听了公民道德论坛才走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但我要告诉大家,中国文化不仅仅是《弟子规》,《弟子规》也涵盖不了中国文化精神。

我给大家出一个考试题,看你怎样运用《弟子规》去处理这件事情?有一次我和笑非先生去河南。在火车上遇到一位老者,此人六旬开外,衣冠楚楚。他看到笑非先生身穿汉服,蓄发儒冠的样子,便好奇的问你们信仰什么教?。我答曰信儒。没想到这位老先生大放厥词,对先师和儒学进行恶毒的谩骂和攻击。假如你们在场,你是当事人,你如何处理这件事情?有一位老师说先向他鞠一个九十度的躬,然后慢慢和他解释。大家想像一下,你这样做了,会有什么结局?我告诉你笑非先生是怎么说的吧?笑非先生正色道请问您是一名共产党员吗?对方答曰。接着笑非先生声色俱厉呵斥道:既然是一名共产党员,你就应该遵守一名共产党员最起码的道德!假如,你面前是一位穆斯林,你也这样辱骂默罕默德吗?假如,你面前是一位基督徒,你也这样辱骂耶稣吗?这位老者马上变了脸色,战战兢兢第连声道谦,说再也不敢辱骂圣人了。我讲这个故事是为了告诉大家,中国礼文化的精神实质不仅仅是让你谦卑。【无竟寓按:我曾转发过吴笑非论读经教育的文章:《读经不需要理解吗?》,点击打开。】

我们刚才诵读《礼记》,里面有一句话礼者,自卑以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至好礼,则志不慑。”“三尺童子,拱而趋市,虽暴夫悍卒莫敢狎焉。礼,是有双重作用的。它使富贵者不骄不淫。同时也使贫贱者自立自强,维护自己的尊严。我们听的太多的是那些成功人士,那些社会上流,那些明星大腕,亿万富翁在忏悔,他们学的是礼的前一层含义,即使富贵者不骄不淫。我们在很多时候需要学习礼的后一层含义。尤其是对于青少年,不能一味地教他忏悔,教他谦卑。一定要教他立志!虽然他有很多毛病,但是他们毕竟涉世不深,没有我们成年人那么多肮脏的东西需要整天忏悔检讨。《内经》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医学三字经》里面提到丹溪出,罕与筹;阴宜补,阳勿浮。又说迨东垣,重脾胃;温燥行,升清气。一个人的脏腑功能需要升清降浊。如果清气不升,浊气不降,就会出现病变。一个人的心理也是这样,祛邪和扶正必须同时进行。一方面要防止他们思想受到污染,及时清理纠正他们的不良习气,同时要为他们树立浩然正气,两者不可或缺。清代名医王孟英在他的医案里面提到有些病人,表之不应,补亦无功,这样的病人非常棘手。现代的青少年问题也和此类病人相似。他们确实有很多坏习气,但是内在的知识能力和人生阅历又非常肤浅。这就需要我们有足够的智慧来化解这个难题。这样的智慧在我们祖先那里已经非常完备,那就是中华传统礼仪。中华传统礼仪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极强的可操作性。以冠、婚、丧、祭为代表的人生礼仪体系和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为代表的传统节日礼仪体系,再加上以洒扫应对进退为主要内容的学规、家礼,纵横交错,使得一个中国人一生浸润在雍容高贵的礼乐文明当中。面对当代青少年人文教育缺失,心理素质脆弱的难题,我们应当在继承传统礼仪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吸收当代先进的青少年养成教育成果,充分利用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红色旅游资源,整理出一套完整、系统、科学的礼仪教育课程。从而使广大青少年在身心愉悦的前提下,培养出爱亲人、爱国家、爱民族的高尚情怀,成为一名身心健康,志向高远,德能兼备的好学生。【无竟寓按:这段或可批评参考拙文《春天的心志》《与某生论治学书》年龄的临界十又五而志于学,点击蓝字分别打开连接。】

 

 

个人微信号(yhfyanghaifeng);微信公众号(cnsdww);
新浪微博(杨海锋_从内圣到外王);电子邮箱(younghf@163.com)

版权所有:©杨海锋     浙ICP备13007266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402001187号

信息产业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