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跳过导航链接 >> 首页 >> 生生学堂·童蒙养正 >> 经典诵读 >> 原理·实务 >> 兼听则明 >> 文章详细

☆龙应台:《白话文需要古典汉语的熏陶》2004、《没有文言文,你就会对这个世界目盲》(2005)
作者: 发表时间:16-09-09 点击率:2093

龙应台:白话文需要古典汉语的熏陶

原载《新闻周刊》总第178 , 2004 04 29 记 者: 方玄昌

几十年的政治发烧使中国人失去两件东西,一是对自己传统文化的掌握,一是对世界的认识。而古典文学,我觉得,是语文最厚实、最肥沃的土壤。白话文如果没有古典汉语的熏陶,是很单薄的。

  文字是一粒种子,应该落在广袤的大地里

  新闻周刊:今天的大陆文化圈中,汉语写作有着怎样一种现状?与之相对比,港、台等地又是怎样一种状况?

  龙应台:如果一定要以偏盖全地来说,香港的汉文水准当然比较低,这和长年的殖民历史有关。殖民对于文化的伤害之一就是,殖民者的优势语言你不容易得其精髓,而自己的语言却又被长期边缘化,结果往往是脚不着地,两边落空。

  台湾也有50年日本殖民历史,但是日本统治者对文化采取强势态度要到1937年才真正开始,时间不长。而在此之前,台湾本已有本土的汉文传统,在起点上就和香港不同。国民党来了以后,它的文化保守反而带来好处:就是说,中华文化的传统一直受到强调,人文古典的学习一直没断过,五四以来的白话文运动在台湾也等于是一脉相传下来,平均的语文素质相较之下算是还好的。

  大陆则因为几十年来政治运动不断,文学和语文教育都大受斫伤。文革十年固然是剧烈的文化断层,之前的政治指导文化、渗透文化也使得汉文的自然发展受到影响。

  文字可以比做一粒种子,落在广袤的大地里,自由的成长,它可能长成顶天立地的参天老树;把种子放在盆子里要它照着框架长成盆栽,它就会变成扭来扭去的小盆栽。政治,就是文化的盆栽。

  但是我同时觉得大陆人才济济,到处都是顶天立地的种子。我们要努力的是设法让种子落在大地里,不是掉进小土盆里。

  就文化而言,温和可能是比较好的选择

  新闻周刊:有人认为,今天大陆的汉语写作处于一种没落、断层的状态。如果事实的确如此,这种没落的原因是什么?它们与五四及新文化运动有何联系?

  龙应台:五四的标志之一,是批判的精神。今天,大陆的批判精神在哪里?我是说自我批判,不是说对别人的批判。

  再说,在五四对现状的批判里,有激进和温和之分。很多温和者,譬如胡适之,到了台湾,影响了好几代台湾人。激进者,抛头颅洒热血去追求心中的乌托邦。

  历史跌跌撞撞走下来,我觉得,就文化而言,在历史现场中比较缺少群众魅力的温和,可能是比较好的选择。因为文化本身,需要的是累积、是沉淀、是时间的淘洗和酝酿。而时间,正是激进所不屑的。

  语文,像珍珠,在蚌壳里要从一粒沙开始酝酿,经不起任何粗暴,不管是革命还是反革命。

  古典文学是语文最厚实、最肥沃的土壤

  新闻周刊:我们有没有必要、有没有可能重新恢复汉语写作的传统?能不能找到一种方法,使优美的古汉语在今天的语言、社会环境中处于更好的位置?

  龙应台:几十年的政治发烧使中国人失去两件东西,一是对自己传统文化的掌握,一是对世界的认识。对世界真正认识使人开放、宽容、理性,这种态度是做学问的基础。而古典文学,我觉得,是语文最厚实、最肥沃的土壤。白话文如果没有古典汉语的熏陶,是很单薄的。

  我的意思是说,语文是思想的表达。没有思想的语文,是空的。有思想的语文,要真正的漂亮,要真正使语文成为艺术而不是停留在工具层面,古典的训练是不可缺的。

  文革之后,大陆以经济作为优先的国策,但是在文化上要把失去的追回来,花的时间可能更长,要注入的心思可能更深。国民能不能用汉语充分表达思想?作家能不能把汉语的境界带到语言艺术的极致?盆栽是否能回到大树?这恐怕才真是立国之本吧。

 

龙应台:没有文言文,你就会对这个世界目盲

原载《南方周末》2005 06 24

《国语》记载的是公元前九九零年到前四五三年的历史,距离今天足足三千年。三千年前的政治管理哲学,对不起,我怎么看都看不出它是个满布灰尘的老古董瓷器。白话文、英文德文不一定代表现代,文言文也不一定代表落后。我在文言文的世界里,发现太多批判的精神和超越现代的观念,太多的先进和丰富,太多的思想和文采。

国文教材里文言文愈来愈少,在华文世界里似乎已经是一个普遍的趋势。辩论时,一方说,学子要学外语、计算机等等现代技能,古籍的阅读是一种太重的负担。另一方说,是的,可是文言文对于学生国文程度的培养是不可或缺的。在两方的论述里,文言文都被视为传统,只不过前者视之为减分的负担,后者视之为加分的资源

所有的语言都是一把钥匙;一把钥匙,能开启一个世界。我们热切地学英语、法语、德语、日语,今天愈来愈多的西方人积极地学中文,都是为了要进入一个原来陌生的世界,去被那个世界里的思想和文采启发、感动,而且掌握了那个语言,可以使我们跟现代更能衔接,更能灵活地运转。大部分的我们选择一个语言学习,是因为那个语言所代表的世界是先进的、丰富的、现代的。

文言文所代表的世界呢?它在人们心目中,唤起先进丰富现代的联想吗?文言文能使我们在现代里更灵活地运转吗?文言文不是一个满布灰尘的古董瓷器吗?

防汛期快到时,城市里的人们会看见消防队员准备沙包。台风季来临前,山坡地上就有人在检查出水涵孔是否堵塞。公园处要移植树木时,必须等到秋季。公路边的杂草,定时有人修剪。扫街的清洁队员,总是在天亮前已经完成了工作,收取垃圾的车子,总是在天黑前跑完了行程。

走在干净的人行道上,看见城市的照章运转,我总会想起国语里头的一篇文章,单子知陈必亡

《国语》,相传是春秋时左丘明的作品,中国第一部国别史。记录了从西周穆王到东周定王之间,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论政。周朝的大臣单子到小国陈国访问,回来之后向定王作国情分析时说,陈国一定会灭亡。定王问他为什么。单子是这样说的:火朝觌矣,道不可行也。侯不在疆,司空不视涂,泽不陂,川不梁,野有庾积,场功未毕。道无列树,垦田若艺。膳宰不置饩,司里不授馆。国无寄寓,县无旅舍。

用白话文来说,就是,单子这个外国使节发现陈国的城市,天很亮了,道路还没有整理,不能行走。礼宾司没有派人到边境迎宾,养工处不巡视道路,湖边上没造堤防,河川上没架桥梁。田里的稻谷露天堆积,禾场做到一半丢在那里。路边没有行道树,田里长的是茅草芽。管宴席的不送牲畜来,管宾馆的不接待客人。首都没有酒店,小城也没客栈。

看起来,陈国是一个城市管理系统完全失灵的地方。那么,应该是怎样的呢?单子就引录周朝的法制:

列树以表道,立鄙食以守路;国有郊牧,疆有寓望。薮有圃草,囿有林池。所以御灾也。其余无非谷土,民无县耜,野无奥草。不夺农时,不蔑民工。有忧无匮,有逸无罢。国有班事,县有序民。

这简直就是一部城市管理手册:种植行道树来标志里程,偏远地区要建立旅客餐饮服务。城市近郊要有牧场,边境要建迎宾酒店。洼地里要保留野草,城区里要空出树林和水池,以备防灾。其他的土地,都种粮食,使农民不会将农具悬挂起来空置。政府不可以耽误农务,不可以浪费人民劳力。国民有优裕,无匮乏,有休闲,无过劳。首都的基础建设按部就班,地方的力役供求井井有条。

陈国一定会被消灭,因为国家的行政和经济管理上都出了问题。陈国,果然被楚国吞并。

《国语》记载的是公元前九九零年到前四五三年的历史,距离今天足足三千年。三千年前的政治管理哲学,对不起,我怎么看都看不出它是个满布灰尘的老古董瓷器。白话文、英文德文不一定代表现代,文言文也不一定代表落后。我在文言文的世界里,发现太多批判的精神和超越现代的观念,太多的先进和丰富,太多的思想和文采。

没有文言文这把钥匙,你就是对这个世界目盲,而且傲慢地守在自以为是的狭隘现代里。

(作者系知名华文作家、香港大学客座教授)

 

 

 

 

个人微信号(yhfyanghaifeng);微信公众号(cnsdww);
新浪微博(杨海锋_从内圣到外王);电子邮箱(younghf@163.com)

版权所有:©杨海锋     浙ICP备13007266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402001187号

信息产业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