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跳过导航链接 >> 首页 >> 生生学堂·童蒙养正 >> 经典诵读 >> 原理·实务 >> 兼听则明 >> 文章详细

△许纪霖:读经的困境(2004)
作者: 发表时间:16-09-06 点击率:1754

许纪霖:读经的困境

来源: 《世纪中国》, 2004 08 02

编者按:

在价值与信仰衰落的当今,以“正人心,息邪说,距行,放淫辞”为己任的读经有了大行其道的可能。但是何者为体?何者为用?儒家传统总与一定的体制建构、政治制度相表里,旧的文化能否承载新的社会变迁?进而作者进一步提出,提倡读经者究竟将读经当成一种文化呢,还是一种信仰?

正文:

读经问题的争论战火,已经从网络的BBS蔓延到了印刷媒体。论战的焦点,一是在于是否需要读经,二是如何个读法。而我想到的,却是另一个问题:读经可以拯救儒家传统在当代中国的困境么?

  不久前,我到清华大学出席了一个国际学术会议,主题是“思想资源与中国的现代性”。建构中国的现代性,面临着三种思想资源:一是以儒家为代表的古代文化传统,二是近代以来启蒙文化传统,三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传统。后面两种思想传统,我们今天依然亲临其境,惟独那个古代儒家传统,却有点暧昧。你说它存在,却早被中国人忘得光光,今天谁还能诵读《论语》、《孟子》?你说它没有了,却又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和制度建构。

  在古代中国,儒家经典之所以有力量,大家读经那样自觉,乃因它是一套建制化的意识形态。所谓建制化,意思说儒学不仅是一种学问或信仰,而且它与中华帝国的政治体制和宗法家族的社会网络紧密结合,是社会政治制度的合法化话语基础。近代特别是“五四”以后,普世王权和宗法家族都解体了,儒家与建制结合的中枢科举制度也取消了,儒家便成为了孤魂,无所寄托,只能以各种各样的碎片方式存在于当代社会生活。(以下一段分析,是有道理的。)

  现代儒家的碎片化,是以两种方式存在的:一种是自觉的形态,它寄生在学院里面,成为少数学者研究的对象,但已经蜕变为精英学术的—部分,与日常生活无涉。另外一种是不自觉的,儒家渗透在当代中国法律、礼仪、规则、心态乃至行为模式的深层,但它并不是显性的,也不再具有过去的那种合法性的功能,只是以—种约定俗成的潜规则发挥着影响。

  这就产生了当代中国儒家传统的一个个困境方面,它几乎制约了当代中国人的方方面面—方面,我们对儒家又缺乏必要的自觉和反思,于是,传统就像一个历史的鬼魅一般,盲目地摆布着中国人的深层逻辑,由于其整体结构发生了解体,儒家的碎片一旦与当下的建制相接触,不仅无法像古代那样对现实产生制约和批判,反而是现实倒过来以劣胜优汰的方式淘洗了儒家传统。

在学院化儒家那里,传统经过现代性的淘洗,呈现出面目一新的景象,但在现实生活当中,传统却尽显坏相,老是与现代性过不去。而学院与现实之间,又隔着一个巨大的鸿沟

于是,有人出来提倡读经,希望跨越这一鸿沟,将儒家的完整形态启蒙于平民百姓。不过,问题也就来了:你将儒家经典当作什么来读?是文化呢,还是信仰?

  如果当文化来读,自然无可非议,也未尝不是件好事。但如今是一个彻底世俗化的社会,许多人读书,问的是有用无用,特别讲究投人产出,儒家经典于当今社会,大概属于最无用的知识。有多少人发生兴趣,实在是一个问题。而儒家经典的课程,在综合性大学里面,其实并不缺乏,但它只是一种学院化的知识,与日常生活没有什么关系,选修的人屈指可数。即使有热心者在社会上办民间书院,前途也未可乐观。当今中国人读书之世俗化趋势,实在难以扭转,而热衷于电子信息的年轻一代,更是与古代经典越来越隔膜。

读经的提倡者虽不明言,内心是将儒家视作一种救世、救心的宗教,希望大家将经典当作信仰来接受的。假如儒家要成为宗教,就必须有教主、教义、仪式和组织。虽然教义是现成的,四书五经俱在,仪式也可顶礼膜拜起来,但儒家从其本质而言并不是宗教,太具现实的品格,其超越性需要教主来提升(儒家本身就具有超越性,这点宋明理学已经作了很好的发挥。),现在的问题是谁有足够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力量扮演先知?即便不是宗教,而仅仅是走王阳明的下倾路线的话,也是需要良知,不仅读经,还要履践的。假如只是俗人的话,岂非比当年康有为倡导孔教更为可笑?

说来说去,提倡读经好是好,但这般好事弄得不好,倒有可能成为大俗事一桩,成为哗众取宠的招牌。倘若那样,倒加剧了儒家传统在现实中的困境,还是不读也罢。

 

个人微信号(yhfyanghaifeng);微信公众号(cnsdww);
新浪微博(杨海锋_从内圣到外王);电子邮箱(younghf@163.com)

版权所有:©杨海锋     浙ICP备13007266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402001187号

信息产业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