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相彼鸟矣,犹求友声。矧伊人矣,不求友生,神之听之,终和且平。”(《诗经》)
引言
很多学生都问过我,你是怎么想到开设“从内圣到外王”课,创办“无形书院”(经典会读、日新晨会、文化心旅)、“生生学堂”,开展“人心与人生”咨询、“健心房”阅读疗法沙龙等等这些事情的(因为这些似乎都是我的“分外之事”)?你是怎么想到要去研究国学、心理学等等这些学问的(因为这些似乎与我的“专业”没什么关系)?
我说,这些都源于我自己人生中遇到的“问题”。梁漱溟先生说自己是一个“问题中人”,于我心有戚戚焉,我也不是刻意要做这些事情、这些学问。在我自己的成长道路上,有过许许多多的烦恼、困惑,诸如人际交往、为人处世、适应社会、职业选择、恋爱婚姻、压力应对、情绪管理、性格改善等等(我说的“问题”,不只是负面意义上的,而是你对人生的发问,想了解、知道的都是“问题”)。可是这些对我的人生最要紧的问题,体制教育(尤其我是学工科的)几乎从不关心(即使关心,也关心不到我们内里)。我只能磕磕碰碰、跌跌撞撞地自己摸索,自求多福,其间走了不少的弯路、错路。用孔子的话讲,我是一个“困而学之者”,因为迫切地想解决自身的困惑、困扰,才去关注一些学问、做一些事情。
在我当老师以后,每每看到身边的大学生,还会想起十几二十年前的自己,那个迷惘、困惑而又有些豪情、憧憬的年轻人。我总是想着,如果在我读上学的时候,能多一些良师益友,多一些互助的平台,真正帮助我解决那些最切己、最切身的问题,该有多好啊!我就是本着这样一个初衷。我做这些事、做这些学问,用儒家的话来讲,就是“反求诸己”,进而“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帮助自己进而帮助他人化解人生的困境,获得生命的成长。再引梁漱溟先生一句话:“我们的真动机是在自己求友,又与青年为友。一面固是帮青年走路,一面还想得些有心肝的好汉子大家彼此帮助走路。”
今天回过头来想想,我化解自己生命的困境,主要得益于两个途径:一是“人”(向师友寻求帮助),一是“书”(向书里寻求帮助)。
“人”和“书”,当然“人”为上。因为书毕竟不是为你一个人量身定制而写的,且文字能传递的东西是很有限的,我们的许多发问通常很难在某本书中得到恰如其分、恰到好处的回应;而良师益友则可以因时、因地、因人,随机指点,“亲炙”(亲身受教)和“私淑”(私下自学)的效果不可同日而语,所以古人特别注重亲师取友。但是,良师益友往往可遇不可求,能在合适的时间遇到合适的人,或许只有少数人才有这样的幸运吧。那我们该怎么办呢?
我们可以退而求其次,求助于书,人师难求,但经师易得,书是可遇也可求的(尤其是今天这样的信息时代、网络时代)。书可以帮助我们“穿越”自己所在的狭小时空,从整个宇宙(宇是空间,宙是时间)、整个世界(世是时间,界是空间),去寻找真正与自己相契的师友。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纵横几万里,优秀人物不计其数,只要我们有心去找,一定能找到与自己相应的人。我很喜欢《孟子》里的一段话,孟子对弟子万章说,“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从一乡→一国→天下,这是从空间上拓展,如果还不够,就从时间上拓展,上溯到古代的善士,去读他们的书。读其书,知其人,这才是真正的“尚友”。
读书的本义是交友(歌德也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了解这一点很重要。与书为友、向书学习,归根结蒂,是与人为友、向人学习,“书”和“人”这两个途径,实际上可以归结到“人”这一个途径。我做的这些事虽然都与读书有关,但不只是读书(更不是躲进、逃进书斋里读死书),我更关注的是我们当下的人生和当下的生活。我的本意是培育和创造一种真诚交往、真切交流、真心互助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师友相互提携着走好人生路,重心不在书,而在人。许多“读书人”有一个误区,书读着读着便疏离了身边的人和现实的生活,书成了他与真实世界的障碍物,或者说成了他逃离现实世界的避难所,这是要不得的。只有在真实、鲜活的生命互动体验中,“死”书才能“活”起来。书只是一个指引,真正解决自己人生的问题,需要亲师取友、亲见亲证(我很喜欢“亲”这个字,有“本身、自己”的意思<主体性>,如亲身、亲自;也有“亲近、感情好、关系密切”的意思<交互性>,如亲近、亲密)。
在我看来,读书,即是交友;交友,即是印心;我们是借助另一个与我们相关的人,来照见自己、拓展自己的生命空间。
我想,人生很重要的一项使命,就是从自己的问题出发,寻找那些和自己相应、相契的人,“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我们从古今中外的茫茫人海中找到这些人,这些人又反过来指引我们、帮助我们,生命就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成长。
我准备把自己曾经找到的一些人物梳理一下,给大家作一个参考。以我的体会,疏理这些人物的同时,也在梳理我自己的人生,还可以帮助我自己看清未来的人生。我发现,这些我欣赏的或是影响我的人物,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的某个面向,或者说,在这一面向上,我和他们是同一类人(所以综合这些人,大家可以大致描摹出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或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因为他们大多已经走完了人生路或是比我走过了更多的人生路,我可以从他们身上隐约看到我自己的一些路向。有时,仅仅是看到这些人的照片,就会有很亲切的感觉,就会感受到激励和鼓舞。而且我还发现,这些人物之间也常常会有某种相关性(因为他们都关联到我),“方以类聚,物以群分”,也让我看到,同一类型的不同人,虽然人生的基调相差不远,但还是可以活出各种精彩的可能性。
我把这些人大体分为以下几类(后面的文章中,我将会分别介绍):1)古圣先贤;2)文化相关;3)教育相关;4)心理相关; 5)宗教相关;6)哲学相关;7)助人相关;8)其他。这几类人物,都有一个共性,就是关心“人”本身、关怀生命本身、关注内在心灵。这张名单,可能将来还会有所变动,但我想总体的基调不太可能有大的变动了。
当然,我不会长篇大论地介绍,真要知其人,还得读其书。我将按以下体例来简介:1)姓名、年代、照片等基本信息;2)对我的影响和启发或者我欣赏的方面;3)推荐文献,看什么样的资料,可以接近和了解这一人物。我会用☆标示这一人物对我的影响程度(或我对这一人物的心仪程度):最高为5颗☆,最低为1颗☆。
【以上写于2015.1】
正如我前文所说,一个人喜欢的人(以及书),是这个人的“镜子”;从他喜欢什么样的人(以及书),可以照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如果他喜欢许多类型的人(以及书),还可以照出他许多的侧面,甚至他自己都不了解的一面。所以“读其书”、“知其人”(孟子语),是我们认识自己以及了解他人的重要方式。我常跟学生讲,一个人最好能在“三十而立”之前,找到一些真正与自己相契、真正可以帮到自己的人(以及书)。
我发现,时常回过头来看看这些自己喜欢、敬仰或者曾经打动、启发过自己的人,对我很有帮助,梳理他们其实就是梳理自己的人生、重温自己的心路。同时也会有一些新的发现,比如:看到A的一本书,才恍然大悟自己为什么这么喜欢B;看了C的书,才真正读懂了D;了解了E的生平,发现原来他和我喜欢的F还有着这样密切的关系,让我对两个人都有了新的认识;很久没有读G的书了,发现这段时间以来我恰好疏远了自己生命中G所对应的那部分;因为认识H,发现了与H有关的另一些人,发现了另一个天地;等等。
我相信,梳理这些人和书(关于书,几年前已整理过“健心房阅读疗法书方”),顺带也会对大家(特别是我“同类”,或者某些侧面与我相似的朋友)有些帮助。我有这样的体会,那些我真心喜欢的或者会影响我的人,都是在某方面和我气质很相近的人(有些人表面上和我差异很大,但我自己知道,我们在某方面或者本质上是相近的)。《周易》里说,“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如果你和我是“一路人”,或许可以从我喜欢的或影响过我的人(及书),找到一些自己也喜欢的。有一种读书法叫“瓜蔓式”读书法(周作人、钟敬文等名家都提到过),从一个我喜欢的人的文章里,“发掘”到另一个我喜欢的人,这样顺藤摸瓜,一个“人”引荐另一个“人”,时间久了,慢慢就可以从古今中外的人物中建立起一张“人际关系网”(或者按时髦的说法“人脉”),找到一些可以引为知己的人和书。
我想打这样一个比喻。这个世界上曾存在过和正存在着不计其数的人和不计其数的书,这些人和书构成了一张很大很大的“地图”,怎么看懂这张地图,并借这张地图找到自己人生要去的地方,是我们“读书人”都要面对的问题。起初,在我面前的这张图上,只是布满了密密麻麻陌生的人名和书名,没有色彩、没有秩序、没有层次,让人无所适从。然后,在不断地摸索实践中,我慢慢了解了其中一些名字和自己有什么关系,或者以自己的行动与它们建立起了联系,我会按照它们与我交情、缘分的深浅,在地图上的不同区域着上各种深浅不一的颜色,标上个性化的印记。多年以后,当我再看这张地图时,已经和从前大不一样了,变得层次分明、一目了然:那些着色最深、标记最多的地方,就是我的精神故乡;那些着色较浅、标记较少的地方,大概是我偶尔想去旅行的地方;当然,还有一些我听都没听说过的“处女地”。随着年龄的增长,这张地图会越来越定型,如果不出什么意外,大多数人的后半生,就是按照这张“精神地图”来行路的。正如北岛所说,“人年轻时候读什么书,往往没道理,余生却被其左右。”不过,我们也不必太悲观,只要求索、奋进的心不死,这张“地图”还是有变化的余地,甚至还有到了中年以后,发现自己“第二故乡”的。
有了这样一张带有你个性印记的“地图”在手——知道自己的家在哪里,自己的心想去哪里,人生走起来才会从容一些,既不会固步自封,也不会茫茫然到处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后者,我常见一些学生,逼着自己去读别人开列的所谓必读经典书,很勉强、很痛苦。想博览群书好比想周游世界,想法很好,但我们首先要搞清楚的是,这是出于自己的真心,还是贪心、虚荣心等等。这个世界上,有些地方,没去过并没有什么关系,还有一些地方,去了其实是浪费自己的生命(因为人生有限,凡事有机会成本)——不管别人怎么跟我说值得去、应该去。所以,每每碰到学生要我推荐书,我总是跟他说,能不能让我先了解一下你这个“人”,一本书好不好,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再好的书,自己觉得不好,也要诚实地面对自己。为了消除大家的误解,我谈一点自己的经历。
在我还是一名学生的时候,每当走进图书馆或者书店,就会有一种莫名的自卑和焦虑,面对一大排一大排的书架,有一种被吞没的感觉,这么多的好书,怎么读得过来呢?也经常会捧起某些权威推荐的经典好书,硬着头皮去读,很多时候都因为读不进去而感到沮丧(印象比较深的如那时读《红楼梦》、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等等)。再加上自己看书速度很慢(我总是习惯一个字一个字地慢慢读)、记性差,就更加重了我的焦虑,觉得这样的人怎么做学问呢?我曾经极为羡慕那些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的人,我从高中时候起,就研究过很多关于快速阅读和记忆训练的书,实践过很多相关的方法,可是都收效甚微(我后来发现,很多人都有和我一样的困扰,而且和和曾经的我一样,不愿接纳自己的这一点)……这些,今天回过头来想想,有点好笑。干嘛我非得把那些别人认为的好书都读完呢?——就像商场里好东西多了去了,绝大多数没必要买一样;干嘛别人认为的好书我都“应该”读得进去呢?——这就像与人交往一样,何不合得来,是不能勉强的,那些读不进去的书很可能是与自己的生命本来就不相契。
读书,不必贪多,也不必求快(我们的社会什么都追求数量、追求速度)。我发现当我放松下来,以少一些、慢一些的态度对待读书时,反而读了许多对自己真正有意义的书,几年过去,发现日积月累下来的数量居然还不少。老子说“少则得,多则惑”,孔子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说得太对了!当我看清了自己的“地图”,也就不那么羡慕那些一目十行的人了(其实习惯字斟句酌的人和一目十行的人,本来就是两类人,我们的身心结构本来就不一样,各有利弊,不可兼得),特别是遇到自己特别用共鸣的书,还反过来希望自己读得慢一点,生怕一下子读完了。其实多读一点少读一点、读快一点读慢一点,又有什么关系呢,每个人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来读书,“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以下所列的这些人物,按照我喜欢(欣赏、敬佩)的程度或影响(启发、激励)我的程度,标上从5颗☆到1颗☆(要特别说明的是,我标几颗星,只说对我自己而言,不代表这个人物本身的境界)。其中对我影响很大的人物,特别标上了5颗★,我是如何区分这种特别的影响呢?就是这些人会激发、促成我的行动,读他们的书,让我想要行动——我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理解王阳明的“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知之所以能行,不行不足以为知”的,有些书、有些人,读的时候觉得挺有道理,但读完了也就读完了,这充其量只是“娱乐”,而没有真受用,所谓真受用,我的理解是——真的会按照那个人书中所说的来行(王阳明有此真精神,从早年的格竹经历,就可见一斑,他说:“众人只说格物要依晦翁。何曾把他的说去用?我着实曾用来。”),不然就只是“叶公好龙”,只是表面喜欢,我看今日很多知识分子就是如此,研究xx人物,说来头头是道,而自己的生活、为人却完全是另一副样子,知行完全割裂。
注:因时间仓促,这些人物的介绍文字及书籍链接,我做了一部分(有些人只匆匆写了寥寥数语),可能还遗漏了一些人,以后有空我会陆续补充完整。衷心希望这些在人生路上帮助过我的人,也能给大家一些帮助。
【以上写于2015.2】
◎古圣先贤 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陆九渊、王阳明、文天祥、曾国藩、朱熹
◎文化相关 梁漱溟、牟宗三、钱穆、杜维明、南怀瑾、王财贵、逄飞、薛仁明、周国平、顾城、朱光潜、辜鸿铭、梁启超
◎宗教相关 释迦牟尼、禅宗(慧能等许多禅师)、虚云、弘一、耶稣、甘地、德兰修女
◎哲学相关 苏格拉底、柏拉图、康德、克尔凯戈尔、雅斯贝尔斯、尼采、海德格尔、斯宾诺莎、柏格森、叔本华
◎心理相关 森田正马、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霍妮、弗洛姆、弗兰克尔、罗洛·梅、亚龙、罗杰斯、马斯洛、皮尔斯、艾利斯、萨提亚、奇凯岑特米哈伊、张同延
◎教育相关 陶行知、晏阳初、蔡元培、竺可桢、樊阳、姚国华、晏才宏、朱淼华、帕尔默、A.S.尼尔、马小平
◎助人相关 本多信一、卡耐基、多湖辉、彭明辉、沙哈尔、古典、李开复
◎更多人物 ……
◎古圣先贤[回到目录]
●孔孟老庄(儒、道的源头活水)
孔子(名丘,字仲尼,前551—前479,春秋末期,后称“至圣先师”)
★★★★★
孟子(名轲,约前372~前289,战国中期,后封“亚圣”)
★★★★★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约前571—?春秋末期,后封“太上老君”)
★★★★★
庄子(名周,约前369—前286年,战国中期,后封“南华真人”)
★★★★★
●程朱(理学)陆王(心学)
在我看来,程朱像大学教授(道问学),陆王像悟道高人(尊德性),两者是不同类型的人,各有千秋。我尊重程朱的学问(比如读四书,无论如何要看看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但更喜欢陆王的风格。
朱熹(字元晦、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1130—1200,南宋)
☆☆☆☆
陆九渊(号象山,1139—1193,南宋)
★★★★★
王守仁(号阳明子,1472—1529,明朝中叶)
★★★★★王阳明及心学学习资料汇编
~~~~~~~~~~~~~~~~~~~~~~~~~~~~~~~~~~~~~~~~~~~~~~~~~~~~~~~~~~~~~~~~~~~~~~~~~~~~~~~~~~~~~~~~~~~~~~~~~~~~~~~~~~~~~~
文天祥(1236-1283,南宋末年)
☆☆☆☆☆
曾国藩(1811年—1872,晚清)
☆☆☆☆
以上这些震古烁今的人物,我就不一一介绍了。
◎文化相关[回到目录]
●近现代新儒家
梁漱溟(1893-1988)梁先生的人格、学问和所做的事情,对我启发极大,我从他身上看到了我自己的影子。
★★★★★梁漱溟先生的书
熊十力(1885-1968)梁先生重力行,熊先生重思辨,所以我对熊先生的文字相对隔膜一些,但有时读到他书中的只言片语,也常有省察,不过我感受更多的还是他的风骨。听说他在文革开始后,家里不挂领袖像,只设孔子、王阳明、王船山座位,朝夕膜拜;还在门口贴“打倒唯物主义”的标语。
☆☆☆☆
牟宗三(1909-1995)1995年出版的《剑桥哲学词典》称“牟宗三是当代新儒家他那一代中最富原创性与影响力的哲学家"。牟宗三先生对儒释道生命学问的阐释,让我豁然开朗。
★★★★★ 《牟宗三先生全集》
杜维明(1940-)曾师从牟宗三、徐复观、唐君毅等现代新儒家。我最早知道杜维明先生是我还在浙大念大学的时候,听过他的一场讲座,后来在我工作的初期,还回浙大听过他的两次讲座,今天看来,他讲座中对儒学的解读,比较浅,对当时的我来说,却是一种不错的引入。
记得我在浙大期间,浙大来过几位“新儒家”,杜维明、成中英就是我记得的两位(后者印象一般),当时还不晓得什么新儒家,只觉得讲座题目似乎有点兴趣,就去听了,成中英的那次讲座,我至今记得,我在讲座中提了一个问题——关于,讲座后提了一个问题——儒家到底是讲什么的,他回答了我两个字:做人,我当时很不以为然。今天想起来,这两个问题)
☆☆☆
~~~~~~~~~~~~~~~~~~~~~~~~~~~~~~~~~~~~~~~~~~~~~~~~~~~~~~~~~~~~~~~~~~~~~~~~~~~~~~~~~~~~~~~~~~~~~~~~~~~~~~~~~~~~~~
辜鸿铭(1857-1928)
☆☆☆
梁启超(1873-1929)
☆☆☆☆ 《梁启超全集》
钱穆(1895-1990)
☆☆☆☆ 《钱宾四先生全集》
朱光潜(1897-1986)
☆☆☆☆ 朱光潜先生的书
周国平(1945- ) 当代哲学家、作家,他的哲理散文曾深深地打动我。是我与西方哲学间的一座重要的桥。
★★★★★ 《周国平文集》
顾城(1956-1993)朦胧派诗人、“唯灵浪漫主义”诗人。多数人只关注他的那些八卦新闻,或者那些朦胧诗歌,但我更关注他的精神世界——这集中体现在他的四卷文选中(特别是那些随性的谈话),他对中国文化的真切体悟、对灵性世界的深刻探索让我震惊。
★★★★★关于顾城的书
南怀瑾(1918-2012)
★★★★★ 南怀瑾先生的书
王财贵(1949- )牟宗三先生弟子,任教于台中师范大学,94年开始在台湾推广儿童经典诵读(被称为“全球读经教育第一人”),98年在南怀瑾先生的“ICI国际文教基金会”的支持下推广到大陆。由他们的先导,才有我创办的“生生学堂”义塾。
★★★★★
逄飞(1973- )一耽学堂(民间文化公益组织)创始人。多年前,当我看到居然有这样一群人,一直坚持做着这样一件纯公益的看起来不太可能做成的事,很感动,也很振奋,又遇到一位志同道合者,自己并不是孤军奋战。逄兄关于文化公益实践的文章,对我的启发很大。
★★★★★ 《总干事办公文集》 一耽学堂网站
薛仁明(1968-)著有正体《胡兰成?天地之始》、《万象历然》、《论语随喜》、《教养,不惑》,简体《孔子随喜》、《人间随喜》。
◎宗教相关[回到目录]
●佛教
释迦牟尼(生卒年代有争议,如北传佛教认为前565-前486年,南传佛教认为前624-前544)
☆☆☆☆☆
玄奘(602-664,唐代)
☆☆☆☆☆
虚云(1840-1959)
☆☆☆☆
弘一(1880-1942)
☆☆☆☆
~~~~~~~~~~~~~~~~~~~~~~~~~~~~~~~~~~~~~~~~~~~~~~~~~~~~~~~~~~~~~~~~~~~~~~~~~~~~~~~~~~~~~~~~~~~~~~~~~~~~~~~~~~~~~~
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1869-1948,印度)
☆☆☆☆☆
耶稣(约前6年/前4年-29年/30年)
☆☆☆☆☆
德兰修女(又译为特蕾莎修女,1910-1997)
☆☆☆☆☆
◎哲学相关[回到目录]
西方哲学,我大多读的是二传手过来的,比如康德、克尔凯戈尔、尼采、海德格尔、柏格森等等,我都试图读过翻译过来的原著,但终于是吃不消读。别人转述的内容,虽隔了一层,但也给了我不小的启发。
苏格拉底(前469-前399,古希腊)
☆☆☆☆☆
柏拉图(约前427年-前347年,古希腊)
☆☆☆☆
伊曼努尔·康德(1724-1804,德国)
☆☆☆
●存在主义相关
克尔凯戈尔(又译克尔凯廓尔、齐克果、祁克果、基尔克果等,1813—1855,丹麦)
☆☆☆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1844-1900,德国)
☆☆☆☆
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1883-1969,德国)
☆☆☆☆☆
马丁·海德格尔(1889-1976,德国)
☆☆
~~~~~~~~~~~~~~~~~~~~~~~~~~~~~~~~~~~~~~~~~~~~~~~~~~~~~~~~~~~~~~~~~~~~~~~~~~~~~~~~~~~~~~~~~~~~~~~~~~~~~~~~~~~~~~
巴鲁赫·斯宾诺莎(1632-1677)
☆☆☆
亨利·柏格森(1859-1941,法国)
☆☆☆
亚瑟·叔本华(1788-1860,德国)
☆☆☆☆
◎心理相关[回到目录]
森田正马(Morita Shoma,1874-1938,日本,森田疗法创始人)
★★★★★森田正马先生的书
●精神分析取向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奥地利)精神分析学说创始人。
★★★★★ 《弗洛伊德文集》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瑞士)弗洛伊德的弟子(弗洛伊德曾在信中亲切地称他为“长子”、“王储”、继承人),后与弗洛伊德决裂,开创分析心理学(analytical psychology)。他对精神、心灵的探索,令我非常震撼,他提出的很多观点,都与我心有戚戚焉。
★★★★★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1870-1937,奥地利)弗洛伊德的弟子,后与弗洛伊德决裂,开创个体心理学(individual psychology),他关于“自卑情结”的观点对曾经自卑的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 阿德勒的书
卡伦·霍妮(Karen Danielsen Horney,又译霍尔奈、荷妮,1885-1952,美籍德裔)新弗洛伊德学派(新精神分析学派、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人本主义倾向的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
☆☆☆ 霍妮的书
埃里希·弗洛姆(Erich Fromm,1900-1980,美籍德裔)心理学家、哲学家,融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我在整理这些人物的过程中,才知道,霍妮和弗洛姆有过亲密的关系。
☆☆☆☆☆ 弗洛姆的书
●存在主义取向
维克多·弗兰克尔(Viktor Emil Frankl,1905-1997,奥地利)意义疗法创始人
☆☆☆☆☆ 弗兰克尔的书
罗洛·梅(Rollo May,1909-1994,美国)
☆☆☆☆☆
欧文·亚隆(Irvin D. Yalom,又译为雅洛姆,1931- ,美国)
☆☆☆☆☆
维克多·弗兰克尔、罗洛·梅、欧文·亚隆:并称存在主义疗法的三大代表人物——这是我刚刚从网上看到,我很喜欢的这三位心理治疗师,居然是同一阵营里的代表人物!
●人本主义取向
罗杰斯(Carl Ranson Rogers卡尔·兰塞姆·罗杰斯)——人本主义、来访者中心,与我心有戚戚焉。
★★★★★罗杰斯的书
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1908-1970)
☆☆☆☆☆
~~~~~~~~~~~~~~~~~~~~~~~~~~~~~~~~~~~~~~~~~~~~~~~~~~~~~~~~~~~~~~~~~~~~~~~~~~~~~~~~~~~~~~~~~~~~~~~~~~~~~~~~~~~~~~
萨提亚
阿尔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 1913-2007)——理性情绪行为疗法(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REBT)
☆☆☆☆☆
皮尔斯(Fritz Perls,又译为波尔斯,1893 –1970,德国)——完形(格式塔)疗法
☆☆☆☆
米哈伊·奇凯岑特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又译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1934- )一位22岁移民到美国的匈牙利籍心理学家,“积极心理学的世界级领导人物”,“心流体验(flow)之父”。他的两本书《创造性——发现和发明的心理学》、《幸福的真意》、 《生命的心流》对我的启发很大! Mihaly Csikszentmihalyi的书
☆☆☆☆☆
张同延(1946-2013),我在浙大念书时,听过张医师的一次讲座(大概是关于精神分析的),我后来到城院工作后,他又来城院讲座(03年,关于“梦的解析”),又听过一次。我在本科时、读研究生时、工作后,多次向他咨询,当我遇到一些心理问题或心理学上的疑问,关于弗洛伊德、荣格、霍妮、森田正马,还有美学方面,所以后来干脆每次都带一个小本子,把自己有收获的部分记下来。因为我不是心理学出身,所以张医师算是我的启蒙老师。记得最后两次找他,是07年底、08年初,这时候他已经不做咨询了,我们就在他家边上的一个咖啡馆聊了聊,听他说因为生了一场病提早退休了,还说起他正在研究《易经》。
☆☆☆☆☆
◎教育相关[回到目录]
Parker J. Palmer(帕克·J·帕尔默)美国教师、作家、活动家。
The Courage to Teach Exploring the Inner Landscape of a Teacher's Life《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特别是最后第七章讲到走出分离状态的几个步骤,非常有共鸣。
找不到帕尔默老师的照片,只有这本新版上有一张他的照片。
●乡村教育先驱
民国时期乡村建设(教育)的先驱者:梁漱溟、陶行知、晏阳初、黄炎培、卢作孚等,他们从教化农民入手,试图以此来改进农村生活和推进农村建设。
陶行知(1891-1946)
☆☆☆☆
晏阳初(1890-1990)
☆☆☆☆
●当代几位我敬佩的老师
姚国华(1964-)
☆☆☆☆☆
朱淼华(1957- )
☆☆☆
晏才宏(1948-2005)
☆☆☆
晏才宏老师在家中辟出的“答疑房”
樊阳(1969-)
☆☆☆☆☆
马小平(1956-2012)
☆☆☆☆☆
◎助人相关[回到目录]
本多信一(1941- )
★★★★★
我觉得自己之所以受他的影响很大,是因为他和我很像,也是很内向、很敏感、
他的《内向型人挑战人生》和《改变自己,从心出发》对我影响很大,每当我读他的书,甚至是要一想到他这个人,心里就会感到踏实和宁静。这两本书,我反反复复读过很多遍,书中并没有多少道理,但字里行间让我感受到一种“自我接纳”。一种“诚”。他既不是什么名人也不是什么伟人,甚至我2000年时买到《内向型人挑战人生》这本书时,书上并没有署名作者,我是想方设法联系到译者后,才知道本多信一这个名字,译者之一赵君跟我说,本多信一是一个很淡泊低调的人。其实按他书里描述的,在别人看来,他是很没用、很猥琐的人,但他能坦诚地面对自己,表里如一,一个人能贴到自己的内里,内里本心真性的自然会涌现出无穷的能量,沛然莫之能御。他很早就从大公司出来,做别人看来完全不可理喻的免费咨询。底下的两张照片是几经周折才找到的。
戴尔·卡耐基(Dale Carnegie,1888-1955,美国)人际关系、心灵成长、成功学等方面。我在大学时,买过一本《卡耐基成功之道全书》(书的扉页上写着96.9.15购于杭州,是我大二开学的时候买的),虽然后来一度对励志、自助、成功学之类的书嗤之以鼻,但卡耐基书里关于如何解决忧虑、寻找自我保持本色等内容(见《人性的优点》、《快乐的人生》)至今还是觉得很有价值。后来读研究生时,隔壁寝室的同学谢颖推荐我一本《卡耐基口才训练教程》,非常喜欢,我读过很多关于演讲口才方面的书(中学时就因为自己讷于言而读邵守义老师的《演讲与口才》,买过合订本,但并无实质性的帮助),惟有卡耐基的这本书最合心意,也最有实用价值。他让我们不必在意那些技巧规则,不必装腔作势故作姿态,保持本色说心里话就好了。我今天的口才好不好呢?既有很多人说好,也有很多人说不好,如果我参加演讲比赛的话肯定名落孙山,但我确实可以把我很感兴趣并深思熟虑的话题讲得很精彩。
☆☆☆☆
多湖辉(1926- )日本教育家、心理学家。记得读本科时,读过好几本他的小书,如《生活中的自我表现》、《初次见面的心理战术》、《走出情绪的低谷》、《激发自身活力》、《自我暗示》等,这些话题对当时的我(正面临着许多人生方面的困惑和困扰)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
☆☆☆
彭明辉,台湾清华大学教授。
知道彭明辉老师,源于朋友金一鸣推荐的一本书《生命是长期而持续的累积》。他在序中这样说:“常有人问我:一个工学院的教授为何要跨这么多领域去学习?我完全只是为了解决自己生命的困惑。”“我在清华大学教了二十年通识教育,修课的学生来自各种不同的科系…我讲人生哲学,讲俄国和法国的存在主义小说……我也带过许多社区妈妈读书会,其中一个延续至今十几年,而参与的人慢慢包括一对又一对的夫妻……陪着他们去寻找人生中值得追求的各种心灵上的满足。”关于他的介绍里,他“40岁以前闭门读书,40岁以后开始摸索跟这块土地与同胞互动的方式,是影响中国台湾年轻一代的精神导师。”——我和彭老师是一类人。
☆☆☆☆ 《生命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
泰勒·本-沙哈尔(Tal Ben-Shahar,1970- )
☆☆☆☆☆ 哈佛公开课(幸福课/积极心理学)
☆
古典(1979- )
古典毕业于湖南大学土木系;2001年辞去建筑事务所的工作,想出国却误打误撞加入“新东方”成为GRE词汇首席讲师;4年后开始转向生涯规划;还到中科院读了一个心理学硕士;2007年创办“新精英生涯”。他从工科转向辅导人生、助人成长的事业,与我很像,也是我的同龄人(比我小两岁)。我也很认同他的理念,如他说“我的终极愿景是,帮助中国人成长,长成为自己的样子”;“在热爱的领域里面努力地玩,这是未来最好的职业状态,也可以活出你最喜欢的人生”等等。
☆☆
李开复(1961- )
☆☆☆ 李开复写给中国大学生的七封信
知道李开复,是因为他写给中国大学生的七封信。以及他致力于为帮助大学生创业。
他的那本《做最好的自己》,我翻过,个人觉得有点泛泛而谈,不如那七封信中的几封来得亲切。有几个关键词很触动我:
make a difference(创造不同)。这是李开复在卡内·基梅隆上大学时,他的哲学老师最喜欢的一句话。想象两个世界, 一个世界有你,一个世界没有你,让两者的不同最大,最大化你的影响力,就是你一生活着的意义。
lead your life(引领你的一生)。这是卡内基·梅隆大学兰迪教授的一句话。Lead your life而不是Live your life,不要只是“过一生”,而是要用你的梦想引领你的一生。
follow your heart(听从你的内心)。只有听从你的内心才能找到兴趣,有了兴趣才能激发身体里最大的潜能,才能使自己乐在其中。李开复的人生是这句话的很好诠释,他从卡内 基梅隆大学助理教授,到苹果到SGI(硅谷图形公司)微软(创建微软中国研究院、微软全球副总裁)到谷歌(谷歌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再到创办创新工场,都是“从心选择”。
李开复还引过著名记者怀特•霍布斯的一段话: 成功就是当你醒来,无论身在何处,无论年龄多大,你很快从床上弹起,因为你迫不及待地想去做你爱做的、你深信的、你有才华做的工作。这工作比你个人伟大、神圣。你迫不及待地要起床,跳进它的怀里。
以下几位,在一般人眼里,并不是“文化人”,但在我看来,比大多数人的文化人更有文化,他们可以说是“草根圣贤”。
武训(1838-1896)
☆☆☆
王凤仪(1864-1937)一位不识字的农民,却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民间教育家。他生性笃厚善良,听说一个忠字,就把忠字做到极致,听说一个孝字,就把孝字做到极致。后终于得到开悟。开悟后讲病化人,创办女学(700余所女子义学),被人们誉为“王善人”。
☆☆☆
许哲(1898-2011)27岁上才有机会上小学,47岁到英国学习八年护理,67岁开始在新加坡创办养老院,直到去世,一直做义工。从小信天主教,69岁学瑜伽,90岁学佛,100岁学中文,101岁皈依佛门。2009年获新加坡大爱典范公共服务星章。
☆☆☆
郭初阳(1973-)语文教师☆
陈海贤(知乎“动机在杭州”)心理咨询师☆
魏勇 历史教师☆
周星驰
毛泽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