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帮你成长为自己的样子 古典(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2014年07月04日)
《希望泉》人物专访——新精英生涯创始人 古典 2010
走出生命的宽度和温度——专访新精英生涯总裁 古典(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就业助理团)
古典:“让我帮你成长为自己的样子”
古典 生涯规划师,新精英生涯创始人。 《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古典著/湖南文艺出版社2014年5月版/35.00元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夜雨
决定采访古典,是因为他的新书《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给人以豁然开朗之感。很多时候,职业即人生,但我们既不敢轻易为梦想裸奔,更不甘过平庸的生活,到底该怎么实现人生最美的可能?他用《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启发我们如何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泥沼中作出选择。
“我的终极愿景是,帮助中国人成长,长成为自己的样子。”生于1979年的古典看起来温柔敦厚,早在他在新东方当老师的时候,就颇受学生欢迎;如今,他选择做生涯规划师,吸引了一批志同道合者与他同行,共同推动将生涯规划做成一个行业,他在实现自我价值——智慧、助人和自由时,依然颇具风度。
三年前,古典写了一本《拆掉思维的墙》,这本要人们打破思维障碍的作品,让他在青年人中名声大噪,至今卖掉70万册。在拆掉思维里的墙后,他带来《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希望读者能看到人生的可能。所谓不破不立,这本书重在引导、剖析和帮助设计,讲一个人如何把自己修炼成为生活的高手,然后用自己的天赋和方式,追寻自己领悟的人生意义。“在热爱的领域里面努力地玩,这是未来最好的职业状态,也可以活出你最喜欢的人生。”
这一提议也与古典的人生选择不谋而合。古典毕业于湖南大学土木工程系,在深圳做建筑师;因为失恋,他想出国,但最后还是决定面对,因为英语成绩突出,便误打误撞到新东方当了英语讲师;再因为目睹中国教育下一流人才的迷茫和纠结,意识到找到自己比去好大学更重要,于是放弃了拿期权和做高管的机会,创业做新精英生涯这一生涯教育机构,开始为中国青年人的生涯教育做建议。在他看来,很多人生活得很不快乐,是因为受脑中“老鼠笼”的规则的约束,被时代挟裹着过看起来光鲜的生活,而不是停下来好好想想——我到底要去哪里。
对于每个人生命的可能,古典在《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中提出了一个生涯三叶草模型。他认为,完美职业是由兴趣、能力和价值观构成的,分别具有快乐、成就和满足感这几种属性,而且以螺旋式不停旋转,因此,他认为生涯不是被规划的,而是发展起来的,并将带人进入未知的人生。也因此,古典认为,所谓职业规划师应该更准确地被称为生涯发展师。古典提出的这一模型与其他繁复的职业表格测试相比,可谓大道至简。比如,我们现在就可以从偶尔的失落感开始问问自己,到底想要什么,然后找到缺失并迅速进行调整,使生涯三叶草旋转起来,回到良性循环中。
此外,古典在书中提出了他对好的生命的看法,即有事做、有人爱、有问题可想、有选择的自由。他把人生划分为四种方向:高度、深度、宽度和温度。这四种生涯维度,代表不同的价值:高度意味着一个人的影响力和权力,比如政治家、企业家等等;深度意味着人们在思想和智慧以及艺术等方面达到的卓越与精进程度,即职业的专业价值;第三个维度是宽度,即爱与和谐,有不同领域的爱好,丰富和平衡人生;第四个维度即温度,其终极价值是自由,指的是我们对于生活的热爱与激情,这也是与幸福感最紧密的维度。也因此,幸福的方式不止一种,人生除了有高度这条路以外还有深度(智慧的梦想)、宽度(爱的梦想),以及温度(内心激情的方向)。从不同的道路出发,我们可以通过选择,努力活出自己最好的可能。
“我现在正在努力尝试改变两个年龄段的人群,一是28到35岁之间的人,他们在中国的职场上最迷茫,虽然有财富、有想法,但没有方向,不知道自己去哪儿;二是中学生,高考时错误的专业选择,往往导致他们未来的不幸,如果我们能在他们初高中的阶段就给予职业教育,帮他们了解自己的天赋、价值、人格、方向,可以让他们未来少走4到5年的职业弯路。”也因此,作为生涯规划师的古典将继续推动这一行业的发展,为中国青年人的生涯出路做出真诚的分享和建议。而古典的成长三部曲,将以如何自我成长的《成长为自己的样子》收官,让我们拭目以待。
古典——从新东方老师到新精英职业规划
《希望泉》,英文名《hopespring》是基于我学网(原名:开复学生网),面向中国广大青年读者的网络杂志。2010-05-11
希望泉:您是怎么想到进新东方当老师的?并且怎样成为新东方的老师?
古典:我当时背词汇背的很开心,想了很多我觉得很不错的方法,我想和别人分享这个方法。然后就了解到了新东方这个机构,我觉得我也能成为它的老师。然后我就告诉家人我要去北京了。我当时给新东方递简历,但他们没人理我。后来我就找部门主任,但是他的秘书都不让进。后来有一次下课,在没有让他知道我想当老师的情况下,然后跟他说上了话。后来他知道我想当新东方的老师后,说让我去试讲,但是新东方当时还没有GRE词汇这门课,然后我告诉他说,你给我一次机会,让学生来验证我的能力。后来就这样了。
希望泉:还没有录取你当老师您就一个人来到北京了吗?怎么会有这么大的自信心?
古典:我当时就觉得我不做这个做什么呢,我是一个为意义活着的人,如果我不做这个我就没有什么可做的了。自信这个东西不是一个气质,也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种状态。它就是某一瞬间你身心如一,你觉得那就是我自己,这个时候你就拥有自信。自信不是你去怎么怎么样培养,或者靠激发之类,自信就是一种状态,类似于佛教说的修行,简单的说,你想象这样一种状态,有一天,你吃过午饭之后走在阳光下,在大街上买一个一块钱的菠萝,你吃过之后的那一瞬间你身心满足,你前念不生,后念不灭。自信就是这样,它不是一种刻意的心态,也不是一种所谓的要学回来的东西,更加不是通过验证后的技巧。
希望泉:为什么后来您又成立新精英成为了一名职业规划师?
古典:因为我看到太多的人从最好的学校毕业,做着最好的工作却一点都不快乐。我花了很多年时间,在做WHAT这个问题,以前觉得在国外的经历就是幸福的。这是我以前的信念,我做GRE词汇,让人们也许可以轻松一些去跨过出国这道门槛,让他们去得到所谓的学历和留洋经历。但是我花了很多年时间才明白SO WHAT 这个观念才更重要。好了,你留洋归来了,SO WHAT(那又如何)?你是著名企业高管,那又如何?你是著名投资员,那又如何?他们有人不快乐,有人不幸福,有人活得不像自己,有人身心憔悴,有人下了班只想提早回家。我们可以对新东方做一个小小的调侃,就是新东方旨在帮绝望的人寻找希望,你可以出国了,你可以升职了,你可以加薪了,你有奔头了,那又如何?它有没有让你的生命更加好一些,让你的生命更有意义。我觉得我花了很多年时间,在做WHAT这个问题,现在我需要思考SO WHAT这个问题,思考我到底应该怎么样,到底什么是我应该过什么样的生活,我到底是谁,我生命的TRUTH(真谛)是什么。
希望泉:您想对像我们这些暂时没有社会能力的大学生说什么?
古典:先把没有能力四个字去掉,这个世界上没有一条明确的线说到底什么是没有能力,什么是有能力,也没有任何方法可以评测你是有能力还是没有能力的。但是能力是可以提高的。主要在两方面:第一个是靠时间,第二个是靠投入程度。时间很好理解,我们每个人的时间是一样的,每个人每天都是24小时;我们举个例子来讲投入,比如你在MSN上与朋友聊天,聊的时候你还一边看电视,一边吃东西,这个效率肯定就不如你和你的朋友在一个安静的咖啡馆坐下来聊天的效率高。可能你在MSN上和朋友聊五个小时的内容也不如你在咖啡馆聊十分钟的话题多。投入就是这样,当你越投入时,你的效率会越高。能力就是这么出来的。所以我提倡一个时间只做一件事。比如你考研,如果你在准备的时候总是在想考不上怎么办,家人会怎么看我,同学会怎么看我等等这些问题,你肯定考不上。因为你的这些焦虑会影响你的投入度。所以,在做一件事的时候,争取心无杂念。
希望泉:面对社会上很大的就业压力,我们应该怎么办?
古典:我觉得一些大学生太不够自信,做事总是需要完美,遇到一些问题不去想要怎么解决。并且对社会总是有一种恐惧感。
希望泉:是的,您认为我们应该怎么样去克服这种恐惧呢?
古典:我给你们讲一个我的朋友战胜恐惧的经历。曾经我认识一个人,他害怕蟑螂。然后我就问他,如果你自己在一个屋子里,里面全都是蟑螂爬满了你会怎么样?然后那个人说我会昏倒。我说那昏倒起来后还是满屋子蟑螂,那你怎么样?他说还是会昏倒,我说那你总会醒来,那你怎么办?因为碰触到底线觉得自己除了战胜恐惧没的可选了,从那以后他就不再害怕蟑螂了。这就是说当你想象自己碰触到“底线”,你发现自己除了战胜恐惧没的可选的时候,你就会战胜最糟糕的困难,并且你就不会再害怕眼前的没有“触底”的东西。另外一方面,我觉得大学生群体,包括大学老师,还有媒体都有妖魔化社会的成分,就是大家总是在说社会有多黑暗,社会上的人有多么恶劣,就业有多么困难等等,我觉得社会不是完全这样的,社会是给你机会的,但是需要你怎么面对它。
希望泉:什么是职业规划?是一个时间表的概念吗?
古典:职业规划的全程其实叫职业生涯规划。有三个过程,举个例子讲就是:我是辆什么车,我要去哪儿,以及怎么去。其实那个所谓的时间表只是在车已经知道是什么车,要去哪儿之后,在考虑好怎么去的以后才会有这个时间表。时间表其实只是细枝末节的事。最关键的是“我是一辆什么车”,就是我到底喜欢什么,并且知道自己该以什么心态去体验,去进入自己喜欢的领域。然后慢慢你就会明白自己到底要怎么做,这种心态不是算出来的,也不是计划出来的,就是自己感受出来的,冥冥之中你会觉得那个感觉吸引你,你会发现自己心驰神往,你会发现时间不知不觉就会过去的很快,你会发现那不是策划好的,并且发现自己与一个巨大的东西连接在一起。职业规划就是通过一个较短的路线达到一种目标。中国的很多大学生没有自我,也不知道目标应该在哪里,他们总是去想比如怎样进入五百强公司这种超级无聊的事情,他们在这个目标的路上很可能会力不从心。就好比开车,你的脚不踩油门,你的心里没有动力,受点挫折就会往回退。因为你的内心并不想做这个事情。更可悲的是很多人在进入一个领域做到一定高度时,才发现那并不是自己想要的。
希望泉:做职业规划师遇到过的让您受到触动的经历?
古典:可能很多职业规划师喜欢那种事情:跟人交谈两小时,然后别人痛哭流涕,激动万分跟规划师说,你改变了我的一生。这种事我没遇到过。因为我觉得那只是一瞬间的快感,他在离开你这里回去之后,还会该干什么干什么,就像看了一场电影,在走出电影院之后,该干什么,他还干什么。真正的改变在生活中的细小行为。我自己有两个很享受的瞬间。一个是有一天收到一个陌生短信,这样写道:“古典老师,真心的谢谢你,我已经买了房子,娶妻已生子,并且我很幸福。”他可能在某个瞬间想起,在他困惑的某个关卡,你给他打开灯照了照路,使他可以到达自己想要的彼岸。我觉得那是我很享受的一个瞬间。
还有一个例子是,一个培训学校非常不错的词汇老师跟我说,非常感谢我,因为他以前是讲语法的,因为给新东方的新老师培训点评的时候说他词汇讲的不错,他才改讲词汇的。他跟我说的时候我一直没想起来表扬过他,后来才想起来,我当时把名字弄错了,我在表扬坐在他后面的那个老师。我觉得这事让我觉得人的潜力真的是可以无限发掘的。
希望泉:您想对我们的读者以及大学生说什么?
古典:首先,生活中不论有多少人要去考虑和关照,自己要先快乐。人这一辈子生命轨迹就像一个圆,半径越大就越丰满。你的家庭,工作可能都在这个圆中。但是最重要的圆的中心,就是你自己。你只有让自己快乐,才会有其他人的快乐。因为你自己不快乐,你生命中重要的人也就不会快乐。我们很多中国人活的很窝心,他们类似于是空心圆,他们可能家庭,工作都做得看似很好,但是他们自己不快乐。这样的人就像漏斗一样,生活中其他地方,其他人不论有多少快乐都会从他这个漏斗中心漏出去。一个自己不幸福不快乐的人是无法给别人带来快乐的。所以你生命中第一个应该支持的人,就是你自己。千万不要说什么“听家长的”“为了父母亲”怎么怎么样,因为你自己不快乐你不可能让你周围的人快乐。
还有,我建议每一个大学生在毕业的时候都找到谋生的手段,即使你成为一个清洁工。在这个的同时,有自己的兴趣,再去为别人考虑。然后再把你生命的这个圆的半径扩大。
《人物》栏目总结语
一整个下午,咖啡馆,七个人,一壶茶。
采访从一个轻松的话题开始,古典笑说因为失恋,想离开原来的城市,换个环境于是来到北京。大胆的努力之后,成为了新东方GRE词汇老师。没有经过培训,没有经过父母同意,甚至新东方那时候还没有GRE词汇课程。我们问他,凭什么敢这么自信,凭什么觉得自己会成为新东方的老师。他翘着腿,说:“不做这个我就会死,我是个为了意义活着的人,我就是想做,就因为别人两三个月才能背完那本词汇,可是我十五天就能背完。我就想和别人分享这种感受”。我们仍旧迷惑于他的自信,仍旧不明白怎么一个人想做,就能做到那样一个高度。他说,这个世界上95%的人的智商是一样的,能力的提高在于时间与投入度。如果我当年在来北京的时候把精力用于考虑父母如果不同意怎么办之类的问题,也许我就没法成为新东方的老师了。
采访时在场的他的一位朋友问他:当新东方老师不是因为想要跟别人分享东西吗,那你去别的培训机构之类的你就没想过吗?他说,没有,当时的感觉就像你爱上一个人。
“那就没有一个打击让你觉得坐不下去了,你现在这条路走不通了?”
“没有。”
“难道没有人说你,讲课好恶心之类的让你觉得难过的?”
“有,进新东方至少被打击十几二十次。”
“你就没想过退出吗?”
“一个是别人恶心你,丢面子;一个放弃后自己灵魂就死了;你会选哪个?”
我无精打采的讲自己的兴趣和对将来就业会遇到的困难的恐惧。
古典:你的兴趣是什么?
我:记者。
古典:那就为了你的兴趣去做啊。
我:但是老师说新闻就业很艰难。
古典:你每天花多少时间担心这些事情?
我:几乎每次准备采访时。
古典:你要记住,等待一个东西的成本永远高于穿越它的成本,如果你把花在担心上的时间用来写稿子你早就变成名记者了。
他说,你要明白,你想做的不是那个报社记者,电台记者的位子。你心里真正想要的是记者,是可以做新闻。给你举个例子,曾经有一个心理学家,他嫌他家周围小孩子踢球太烦了,他就想了一个方法,他给小孩子每人十块钱,说只要你们每天都踢球,我就给你们每人十块钱。小孩子们很高兴,每天都踢球,可是过了一周之后,这个心理学家只给每个小孩五块钱,后来就越来越少,只有一两块钱,在后来不给他们了。小孩子觉得很生气,就不再踢球了。其实这些小孩子很傻,踢球是自己的乐趣,干吗因为别人的钱就放弃自己的乐趣呢?这个社会有时候给你一块钱,有时候给你十块钱,有时候给你一千块钱,很多人因为这个钱放弃了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无价的东西。
我们应该成长为自己的样子,而(不是)在别人标尺下描绘出来的样子。当一个人总是按照外界的标准活着就会觉得很被动,因为外界的标准不可能总是正向的,你总把自己的幸福值放在别人手上,不可能幸福。而且这个世界上不论你达到什么地步,总是会有比你更强的人,你只有活到真实的自己才会觉得幸福。
仍然对那种心态表示怀疑,并且觉得一般人很难有那样的心态。
走出生命的宽度和温度
——专访新精英生涯总裁 古典
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就业助理团
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仅仅是一份作业,更不仅仅是一门课程,而是所有在校大学生必须完成的一门课题。验收课题最直接的途径就是毕业,而令我们感到遗憾的是,许多毕业生在走出大学的时候,脸上写下的是和步入大学时一样的茫然。由此看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漫长的课题,怀有“一蹴而就”的侥幸是很难站稳于社会的。我们的访谈就是从“规划”开始的:
古典老师您好,作为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师,您觉得当今在校大学生应当怎样规划自身的生活,以备在毕业之时顺利的融入社会?
大体上讲,大一应该好好的玩,尽快适应大学的生活,了解专业与自己是否适合,如果适合要逐步深入的了解专业领域,倘若不适合,如果有机会,就要做转换专业的准备。大二就应当又一个自身的方向:究竟是考研,留学还是就业。在确定了方向之后,在大三的时候就应该开始执行了。如果你确定的方向是就业,那就应该在大三的时候根据专业课寻找初步的实习机会,在大四的时候要更大程度的进行实习体会和面试求职,这样基本上在大四毕业的时候都可以找到一份相当不错的工作,类似外企,五百强,国企都是没有问题的,因为你比别人多准备了两年的时间。而大部分人都是在大四下学期才开始思考这个问题,所以基本上只有半个学期到一个学期的时间。反过来如果你有两年的准备的话,你就有多于别人四倍的时间和经验,所以,不管多笨的人基本上都可以找得到很好的工作;如果你定的方向是出国,很简单,你就要去准备托福或者GRE并同时积累社会经验与实践,在大四下学期基本上就会领到offer,简单来讲,你需要一年的时间去考试,半年的时间去作社会工作和准备,包括些PS(personal statement);如果你是考研的话,在大三的时候做好考研准备就可以了。总的来说,大二是个分水岭,必须做出选择,做不出来就晚了。
您说大二是个分水岭,我们应该怎样才能尽快的进入生涯探索期?
就直接出去找人家好啦!就像你今天过来探索我们一样,你在具体看到了职场上的人,知道他们在做些什么。就像在我们办公室里面也有很多大二的学生,他们也在做市场工作。简单来说,进入职场,不要管你的第一工作薪水是高是低,你进入就很好。在大二的时候就应该主动的接触社会:最基本的接触就是上网,再深一点的接触,看几本书,再深一点的接触,认识几个人,参加一些活动,最后出发去实习。其实在美国和英国,高二和高一就已经开始了,甚至他们的孩子帮爸爸妈妈收草地都是收费的,你做的不好,妈妈也不会给你钱。他们的职业思维已经在很小,甚至初中就开始形成了,而我们中国总是很可以的把它分为大学前和大学后,其实你想,大学就是进入社会的过程,你不可能在战场外去学习战争,你必须在战场里面去学习战争。
对于大三的学生,您曾指出:“应当积极找机会,主动反馈”。这里的“找机会”是不是就是指实习或兼职?您对在校大学生选择兼职或实习岗位有什么建议?
这种机会其实是有五个层次的:上网了解,看书,接触社会人士,参与活动,最后是实习和面试。它是渐进的。你在没有完全了解市场的时候,就直接进去是找不到好的实习的。如果你参加了一两个社会活动,比如说,HR聚会,义工活动等就会很快认识社会人士,您寻找实习的机会也会有所增加。
对于实习和兼职的建议就是:第一,不要嫌实习的薪水过低,进入就很好;第二,多做一些折腾自己的工作,比如说“销售”就很好。很多人都是很想找一些很好玩的兼职,其实这样的想法是很傻的。因为在真实的环境中,实习和兼职一定是让你做一些不是那么喜欢的事情,很简单,轻松、有趣、好玩的工作都给高层人士做了,而别人花钱雇你去做就是因为他们自己想做好玩的,所以,你必须就要做不好玩的。
说到“好玩与不好玩”就不得不说当今好多大四准毕业生,经常出现的求职情况是“做不爱做的事”。请问怎样才能适应落差,切实转变成更融入社会的心态?
其实每个人都必须要适应这个落差。很多人在初入社会的时候都希望能找到一个理想的工作,其实这个预期值是错误的。想做理想的工作除非你能力比别人强,否则就需要你积累的时间高于别人。所以,要想适应落差,就需要你较早的进入社会。打个比方,你天生讲话比别人搞笑,有很强的驾驭能力,你就可以作你想做的主持,还有一种情况是,别人大四的时候才开始作传媒,而你大二就开始作主持了,虽然做的比别人烂,但是认识的人比别人多,这也有可能为你创造许多机会。
其实当今大学校园里存在着很多迷茫与困惑,一些人盲目的跟风考研,一些人始终无法确定自我的目标,还有一些人对于社会的需求一直保持想当然的心态。对于这些现象,古典老师从发展的角度作出了深度的剖析:
当今在大学中存在着一个很普遍的怪圈:“大一的学生,在进入大学的时候一直在适应新的生活;大二的时候刚刚有些醒悟,却没有行动;到大三间面临选择,才开始被动的参加考研大军或求职大军;大四时一切尘埃落定,却没有自身的想法。”对于这样的现象,您怎么看?
对于这样的现象,批评是没有实效的,我能做的只是建议。人为什么会一直在一条错误的路上走,往往是因为他看不到别的路,或者说,只有一两个人,却没有让大家看清楚。你知道有一个毛毛虫定律,把一个一个的毛毛虫放在花盆边上去,这些毛毛虫就会一条接着一条走,而且很恐怖的是,第一条虫不断的往前走,后面的就不断的跟着它绕圈。改变这样的现象就需要在花盆的旁边接一条路出来,同时还需要一个人站在路口不断的喊“过来,走这边!试试看,可以的!”我们一定有这样一个勇气,在抱怨别人给我安排这样糟糕的路程的时候,去另外开一条小路,走出这个怪圈。很多人觉得很悲壮:“我没得选择”,其实,我们是有选择的。
在大三的时候会有一大批人跟风一样的选择考研或者政策性出路。您对这样的人有什么看法?
我的看法就是:想进去的人很好,这是你生命中的一条路;而逃进去的的人,很耻辱。其实你要明白,逃进去的人其实是有他真正想要的东西的,有的人只是希望不要面对危险,但其实这条路恰恰直通着更大的危险。因为同样在完成学业之后会面对更大的压力,这时你发现你已经有两年的成本搭在里面了,而且经历了两年的时间你的选择面进一步缩窄。其实,“逃”这种行为是最傻的行为。怕疼就会死,而“逃”本身就会让你本来想避免的危险加重。
您觉得高学历在社会上真的很重要吗?
这个事情要区分开来看。第一种,很多行业是需要较高学历的,比如说“金融”,一个本科生去作金融会很尴尬,你能做什么呢?再比如说“生物研究”是有技术要求的。这样的高学历是可以的;而第二种高学历是盲目的高学历,我举个例子,比如说,英语的硕士,如果你准备作外贸的话就并不见得比英语的本科要好一些。也就是说有一些“高学历”是幻觉。如果你的导向是就业导向的话,你就应该看看市场需要什么,并不是你认为学历高就是可以的,而是要由市场说了算。那怎么样才能看到市场需要什么呢?很简单,做假简历就好了。比如说,你今年大二,学的是国贸,你希望毕业去做国贸,那你可以写两份简历,一份是国贸的硕士,一份是国贸的本科加上三年工作经验,把这两份简历同时投到人力资源网上,你就会马上发现,哪一个才是市场需要的,哪一个会为你带来更高的待遇。
所以我们必须要明确前面的目标要什么,我们才能够有的放矢的作准备。
不错,如何验证一个东西是否合理?作调查就好了。你认为的,并不一定代表这个社会。当年摩托罗拉公司开发出来了一个产品叫“E-星”,他觉得每个人都需要一个“E-星”手机,这样不管在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总是都可以打电话,所以就把32颗卫星放到轨道上去了。但是后来大家发现,没有人需要这样的事情,而且即使有这样的需求也不愿意花这么多钱去购买这个产品——“E-星”的运营费用很高,全世界就卖出三千多台,所以,尽管质量一流,技术最高,但是市场不认可。所以对于就业导向的人来说,很简单,你应该回头检查你的市场,再做决定。
除了就业导向之外还有那些导向?
我们不排除有这两种人。一种是家里面非常有钱。对于这两种人来说,我建议你可以选择你的兴趣作为导向——你爱做什么做什么。所以你可以看到许多读艺术的女孩子都是家里面狂有钱的。我觉得这样的折腾也蛮好的,如果你上一辈的财富能让你安全的获得兴趣,那就去获得好了;还有一种人就是喜欢安安静静做研究,这就是学历导向。你可以一直做研究,从硕士到博士。我建议这部分人可以的话,尽量出国。因为有许多的理工的学科都是国外的比较好。
所以现在就很清晰,你要想明白你到底是什么导向。如果你是“富二代”,建议你选择兴趣导向,如果你是耐得住寂寞的人,建议你选择学历导向。而大部分人都是就业导向的。
不论是就业还是创业,对于当今在校大学生来讲,总是有很大的距离感,一些人恐惧其过高的难度和技术要求,而另一些人又过分的低估它能够带来的生存危机。由此,我们就大学生创业与就业,向古典老师作了针对性的请教:
您对大学生创业有什么看法,您觉得什么样的学生比较适合创业?
创业无非两种人,一种是领导者,它能够吸引大量的人来跟着他;一种是技术高手,他能创造出别人短期无法达到的东西。如果你不是这两者就不要做创业。前者是技术力量,后者是人脉力量。假设李开复要做一个职业规划公司,他就可以很容易的实现,因外不需要他讲的有多好,但他可以找得到很多这样的人,而且大家愿意认同他的品牌度。再比如,像我一样,我为什么会选择创业,因为我能够讲得出很好的职业规划课程,所以在质量上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所以才有类似于北森(全中国最大的测评机构),教育部等单位会愿意和我们合作。如果你既没有技术,又没有人脉,你创业成功的几率就会很低。一个很好的准备是,你不如先出去,攒技术,攒人脉,同时攒创业的知识和敏感性。那么三、四年以后,你的创业成功率就会大很多。举个例子来说,京东商城的老总,刘强东,毕业之后练摊练了两三年,慢慢的想明白了,才越做越大,才有今天的成就。归根结底的说,一个公司开始的前提就是技术和人脉。
现在的大学生就业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怎样才能够步步为营的规划处自己的发展道路?
其实,规划是没有必要把百分之百的时间都算进去的。比如我,一天工作十二个小时,我可能只规划进去小时,那其他四、五个小时都是空着的。也就是说,你一方面要和你认为重要的目标达成契约,一方面你要给生命留出空白。就好比去旅游,一个完全没有规划的旅游可能很难玩的好,但是每一步都规划的很好,比如十分钟照相,二十分钟喝水,这也挺恶心的。最好的方式是,想好要去的几个地点,有点节奏的去行走,体验。所以大学生为自己确定发展道路的时候,应该懂得,大头要限定,小头要放松。我经常看到一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比赛,特别荒唐,什么“每天早上起来跑步二十分钟”等等,你还不如说,我一个学期下来跑一万米来的实际。在公司工作,有80%的工作执行起来和你的计划是不一样的,这个时候,如果你指定的计划过于精密就会导致,你一次一次的挫败,慢慢你就会放弃这个计划。所以,对于规划来讲,只需要做到大方向要把握。比如说,你大二的时候,想认识3个师兄,一旦你这个点把握住了,也许对于一个没有心的人来说,这个人出现在他面前,他也没有什么感觉。但对于有心人,这个问题问在这里,他就会随时随地找机会,这三个人就会很快的积累起来。所以对于规划来说,它的意义在于,把未来的价值连接到今天,让我们可以发现,今天看似无意义的事情的价值,同时可以把未来的恐惧连接到今天,让我们可以警惕现在潜在的危险。
您觉得个人发展与现实的就业压力怎样才能很顺利的接轨?
大学生在一开始,一定要排除的点,就是“自我中心主义”。你一定要明白,这个世界在你低端的时候不是为你而设置,现在大学生总是在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其实这个想法是挺没有意义的,因为你一定要明白,你的第一份工作,是你适合它的工作。就像踢球一样,每个员的梦想都是狂灌别人球,但是大部分时间,我们都是在奔跑。真正射门的那一脚是很短暂的。而我们为什么要跑来跑去呢?因为别人要进攻,我们要防守。所以你要去思考,你拿什么来防守。大学生在社会上奋斗这么多年,一直在被迫防守,但这就是这个游戏的一部分,不能删减,也不能跨越。你要知道,如果一上来就让你作完美的工作,那你第二天干嘛呢?
您对冷门专业的发展有什么呢看法?
我觉得这里有两种人,一种是,你进来这个专业,会慢慢的喜欢它,接受它。那你就去做好了,因为任何行业做到极致都是好的;另一种人,是不管怎样都不会喜欢这个专业。我的建议是,赶快丢掉它,这里的丢掉指的是成绩混得几个就可以了。如果可以转专业的话,可以选择其他专业,如果转不了就保全自己好了,赶紧做点别的东西。你可以看到,我们公司,有很多学生,有读服装设计的,有读医药的,但都在这里做的非常好。其实很多人都在夸大专业的作用,我们的网络经理是学轮滑的,我们的市场总监是学中医药的,我是学土木的。我在当时招聘这些人的时候从来没有考虑到他们的专业。我可以通过面试看到他背后作的事情,比如说我们的网络经理,我看到他曾经是“开复学生网”的版主,所以他就让我相信他在网络层面对于职业规划有很好的把握。而在他来了之后,我才知道他是学“轮滑”的!我们整个公司都没有一个是学“职业规划”的,事实上,也没有这样的专业。
所以,如果你学了很冷门的专业,而以后又不想从事这个专业的话。就可以在大二的时候,走出来像他们一样去做试探性的实习了。而且在毕业的时候拿到三年的实习经历出去找工作的话,相信能够找到的会比别人更好。
在访谈的最后,我们请古典老师为大学生规划自身生活和发展方向做出建议与忠告:
你觉得什么样的大学生活,才算有意义,有价值?
把你生命的宽度活出来,而不仅仅是高度。我很讨厌一些大学生刚进大学就嚷嚷“我要考四级!”,这是很恐怖的事情,因为你已经从独木桥走出来,马上就要进入职业,那是一片荒野,没有任何的规则,而这个时候你还在走独木桥,那你这一辈子就只能踩着独木桥。我们希望的是,你能走下来,往左走走,往右走走。我觉得生命不仅仅在于它的高度,还要有长度、宽度——最重要的——还要有温度,冷冰冰的生活是没有意思的。不要让大学有太多的遗憾。你一定要做一些让你感到酷的事情!
对当今在校大学生就生涯发展与就业提几点忠告。
第一,能力大于学历。第二,赶快出来看看周围的东西。有一个说法叫:“一看,二摸,三体验”,就是你先要看到它,然后要主动接触,最后不妨进去体验一下。第三就是,怕疼就会死。最后,千万不要想着一步到位。你只有掌握不同的维度,才能够更加广博,你要明白你的生命不是单一的。如果把大一之前的生活比喻成一款游戏的话,它应该是“吃豆子”,后边的鬼一直在追你,你就只有一条路,游戏很简单。而大学外的生活就好比RPG游戏,你有很多东西要修炼,有不同的任务完成。大学就是要你从PC MAN升级到超级玩家,所以作为一个人生玩家,拜托你玩点好玩的!
在最初确定职业规划人物访谈对象的时候,脑海中第一个撞出来的名字就是“古典”。在2010年的初夏,我有幸在林业大学接受了由古典老师主讲的针对大学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培训。
至今仍然记得老师将大学四年系统的分成了三个阶段,并结合不同的学习阶段套用不同的生涯规划理论作学生自身的职业规划,这为不少仍处于茫然状态的在校大学生提供了很好的规划参考:大一和大二,认识与起步。自进入大学以来,学生就已经进入了求职的倒计时,从学生向职场新人的角色转变是大学生必须经历的阶段,这样的阶段可以缩短但不能超越。因此学生在初入大学校园的时候,应当进行试探性的探索,这个阶段被称为“生涯探索期”。老师曾经用谈恋爱来作比方“你想谈恋爱?好歹先认识几个女同学。”相同的道理,如果你想找工作,就必须先了解几个工作;对于大三的学生来说,如果想要成功,“尝试”就不再是“选修课”了。“一个良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二分之一,一个糟糕的开始大于成功的三分之一,而一点都不开始就相当于成功乘以零。”——这是古典老师对于“勇于尝试”最深刻的诠释。
成功来自于积极地行动与反思,大三的学生处于准毕业生的阶段,只有积极主动的在不断的实践中自我反馈,培养自身的社会能力,才能够有足够的信心过渡到大四的求职阶段;而大四的毕业生,最常出现的心理状况是因为不满足于当下的状况而造成心理落差。而这恰恰是角色转变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心态转变。如何适应新地位,新环境将是大四毕业生必须面对的课题。
和古典老师的聊天其实是一次对大学生活的洗礼。简简单单的一个多小时,我们在新精英总部的小阳台上,度过了一个愉快的下午茶时间。自动茶具上的保温茶壶冒着热气,古典老师一边娴熟的沏着功夫茶,一边俯瞰窗外的城市景色,滔滔不绝的聊着各种有意思的话题,眼神中透出睿智和活力。
当年因为兴趣的原因放弃了土木专业,而转身寻找自身的发展方向,做过设计,搞过装修,当过包工头。在就读新东方的时候,因为发现了熟记GRE单词的新方法而摇身一变成为了著名的新东方讲师。在对周围留学友人的观察中发现了,当今大学生普遍的迷茫心理之后,白手起家,创办了中国第一家职业生涯规划机构,新精英。看似传奇的经历,其实也给了我很多启发,诸如方向的选择,角色的转变,自我优势的发挥,和对待生活甚至生命态度等等,当你能够把这些东西,像切片一样切割下来,仔细观察,你就会找到很多,我们可以应用到的,对于学习,对于生活,对于自我探索与发展的共同点。而当我们学会怎样娴熟的运用这些智慧去探索看似遥不可及的理想的时候,其实,我们迈向成功的脚步,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行走了。真正有理想,并敢于实践的人,才能够将这条成功的道路走得更远,更宽广,更有人情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