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跳过导航链接 >> 首页 >> 无形书院·大学之道 >> 经典会读 >> 了解会读 >> 文章详细

读《论语》方法(摘自网络)
作者: 发表时间:17-08-14 点击率:2697

读《论语》栏目(3

                读《论语》方法               

    关于读《论语》方法,前贤有过不少说明,多是针对时弊,有所指而发。这里摘引几段,略加解释,供读者参考。

(一)吃紧做人

前面讲过,《论语》的中心思想是讲做人的道理,它在中国文化发展中的影响和意义主要也在这里。《论语》所讲的做人道理,渗透在中国人生活中,代代相传,成为中国人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中华民族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思想基础。所以,我们读《论语》,首先和根本的,是学做人。钱穆先生说:

诸位莫问自己所研究者为何,皆应一读《论语》,懂得“吃紧为人”。即是要在做人一事上扣紧。中国传统义理重要正在讲“人”。此则并非一项理论,成不成系统,合不合逻辑,或仅是一种知识。一部《论语》,重要教人并不在知识或理论上。(《再劝读论语并论读法》)

宋代程子在谈到学《论语》时曾说:

“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

强调读《论语》要使自己在为人处事上有所改变。今天我们也应以这样的态度来读《论语》,以这样的标准来衡量读《论语》的成绩。

这种态度,这种标准,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精神。《论语》上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他提倡“为己之学”,就是说学习的目的全是为了自己的提升和完善,而不是为了做给别人看,沽名钓誉。程子提倡的学《论语》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体现了为己之学的精神。即使是专业的学者,也不能离开这个基本点。现在有的学者,研究儒学,却不注意自己的做人,只把儒学当作一种知识,或一种谋生的手段,结果自己的所作所为完全与儒学的要求背道而驰,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这是很重要的教训。所以读《论语》,首先是学做人,不是学知识。如果只把儒学当作知识,学了不做,实际上也就丢掉了儒学最本质、最核心的东西,儒学也就会成为脱离社会生活,毫无现实价值的博物馆中的古董,

(二)不先立论

    这是朱熹提出来的。他说:

某所以读书自觉得力者,只是不先立论。

读书须是虚心方得。他圣人说一字是一字,自家只平着心去秤停他,都不使得一豪杜撰,只顺他去。某向时也杜撰,说得终不济事。如今方见得分明。方见得圣人一言一字不吾欺。

他批评当时一般学者,不是虚心仔细体会孔孟经典原意,而是拿了自己的想法来解释经典,硬把自己的意思说成孔孟的原意,实际只是用经典来印证自己的观点。

诸儒不子细读得圣人之书,晓得圣人之旨,只是自说他一副当道理。说得却也好看,只是非圣人之意,硬将圣人经旨说从他道理上来。……他本要自说他一样道理,又恐不见信于人,偶然窥见圣人说处与己意合,便从头如此解将去,更不子细虚心看圣人所说是如何。……只是将圣人经书拖带印证己之所说而已。(以上引自钱穆《朱子新学案·朱子之四书学》)

朱熹批评的是当时的一般学者。但我们看,当前关于《论语》的著作和讲座,这样的情形也很不少。朱熹还说:

读《论语》,如无《孟子》;读前一段,如无后一段。(《朱子语类卷十九》)

读《论语》,就从《论语》本文来理解,不用《孟子》思想来解释;读哪一章就从哪一章来理解,不把后面的内容拿来解释。这样说,也是强调不先立论。对这一点,钱穆先生说:

朱子教人读《论语》应专管《论语》,且莫问《孟子》、《中庸》,千万不要牵合他说强通为一。此是朱子教人读书极关重要之一项,学者最当注意。(《再谈论语新解》)

不先立论,对于今天的读者特别重要。一方面,今天的读者一般都不同程度地接受了许多西方观念,往往会不自觉地带着这些观念去理解经典。另一方面,今天的许多注释、讲解《论语》的著作、讲演,往往也是像朱熹批评的那样,只是“硬将圣人经旨说从他道理上来”。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读《论语》时,就特别要注意先放下一切先入之见,不先立论;读今人的著作时,尤其要注意认真探求《论语》本义,看其解释是否和与原文本义相合,而不是简单地接受那些合乎自己想法的东西。陈寅恪在谈到写哲学史的时候,也说过这个问题。他说,对古人思想必须

“备艺术家欣赏古代绘画雕刻之眼光及精神,然后古人立说之用意与对象,始可以真了解。所谓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为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此之苦心孤诣,表一种之同情”。

也就是说,要设身处地去体会、去理解,切忌简单地用现代的观念去解释古人的思想。如果只凭自己的现代的观念去理解、去写、去讲,结果所写所讲的就会只是自己的思想,而与古人无关。

(三)从《论语》本身了解孔子思想

    不先立论,一个重要的方面是不凭现代的观念去理解。中西文化,在其思维方式、表达方法是都有显著的不同。在读《论语》不能不加以注意。钱穆先生说:

中国思想,其从入之途及其表达方法,总与西方的有不同。西方一位大哲学家的思想,总见其有线索,有条理,有组织。他们提出一问题,关于其所用的名辞与观念,必先有一番明确的界说。他们讨论此问题,千百折,必有一项明确的结论。读中国书便不然。若我们依着研究西方哲学的心习来向《论语》中寻求,往往会失望。

我们把研究西方人哲学思想的头脑来研究《论语》,每易于《论语》中提出许多不成问题的问题来,主要在于中西双方思想从入之途不同,因而其表达方法也不同。读《论语》,应该依照孔子的思路来读,才能于孔子有了解。孔子思想的表达方法,也即在《论语》里明白可见。因此我们只该从《论语》本书来了解孔子思想,不该先自缚在西方哲学之格套中来寻求。(《漫谈论语新解》)

    近代以来,西学传入,国学的研究也进入中西会通的阶段。今日世界更进入经济全球化时代,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愈益加强。会通中西,吸取它文化的精华,丰富发展国学,是当务之急。许多初学者也往往对中西会通、中西比较有浓厚的兴趣。关注这个问题是好的,然而须知如此做的基础是对中华文化的特质和中西文化的差异有深刻的了解。特别对于初学者来说,不注意了解中华文化的特质和中西文化的差异,自觉或不自觉地以西方文化的思维方式来理解《论语》,或急于作中西比较,都将不能真正理解《论语》和中华文化。这是特别需要提出引起注意的。

(四)逐字逐句求解,读一章得一章之益

从学做人的目的出发,读《论语》可以有一个很简单的读法。初读的时候,不必一开始就要求对孔子思想、对《论语》的内容有全面的系统的把握,也不必一开始就要求对什么是“仁”?什么是“礼”?仁和礼的关系怎样?孔子的思想体系是什么样?等等问题作出回答。你可以一章一章地读,哪一章读了有体会,有收获,就好好体会,用到自己的身上去;哪一章读不懂,或觉得没有意思,可以把它跳过去,先不管它。也许你以后再来读的时候,对这些内容就会有新的体会。读的时候,也不一定非要拿出半天一天完整的时间;可以把书带在身边,有空时随时拿出来,读上一章、两章;今天读一章,明天读两章,日积月累,日子长了,一章一章体会得多了,逐渐也就可以对一些问题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了。《论语》一共才四百多章,要不了多长时间就可以读完。

逐章逐句求确解,也是读《论语》的基本方法。钱穆先生说:

我劝人读《论语》,可以分散读,即一章一章地读;又可以跳着读,即先读自己懂得的,不懂的,且放一旁。你若要精读深读,仍该如此读,把每一章各别分散开来,逐字逐句,用考据、训诂、校勘乃及文章之神理气味、各律声色,面面俱到地逐一分求,会通合求。明得一字是一字,明得一句是一句,明得一章是一章。且莫先横梗着一番大道理、一项大题目在胸中,认为不值得如此细碎去理会。(《孔子诞辰劝人读论语并及论语之读法》)

读《论语》贵于读一章即得一章之益。……逐字逐句求解,解得一句,即明白得此一句之义理,即可有此一句之受用。若解释得多了,凡属《论语》论仁处,我都解得了;《论语》不提到仁字处,我亦解得了;孔子论仁论道的真意义,我自然也解得了。此是一“会通”之学。义理在分别处,亦在会通处。会通即是会通其所分别。若《论语》各章各节,一句一字,不去理会求确解,专拈几个重要字面,写出几个大题目,如“孔子论仁”,“孔子论道”之类,随便引申发挥;这只发挥了自己意见,并不会使自己真了解《论语》,亦不会使自己对《论语》一书有真实的受用。那是自欺欺人,又何必呢?

这里他指出的“先横梗着一番大道理、一项大题目在胸中”,“专拈几个重要字面,写出几个大题目,如“孔子论仁”,“孔子论道”之类,随便引申发挥”;而不注意对《论语》逐章逐句认真求确解,是当前许多读者的通病,特别要引起读者注意。

(四)要兼读注

读《论语》和其它经典,要注意在读本文的同时读注;经典的注,是前人研究成果的结晶,其中有对古代社会背景、名物、制度等的考据,有注者对经典义理的理解、发挥和对经典文字的诠释;不读注,无法读懂经典原文。

“读《论语》兼须读注。《论语》注有三部可读:一是魏何晏《集解》,一是宋朱熹《集注》,一是清刘宝楠《正义》。普通读《论语》,都读朱子注。若要深读精读,读了朱注,最好能读何晏所集的古注,然后再读刘宝楠的清儒注。不读何、刘两家注,不知朱注错误处,亦将不知朱注之精善处。”(钱穆:《孔子诞辰劝人读论语并及论语之读法》)

前人的注,多有不同,也是须要注意之处。

凡看文字,诸家说有异同处最可观。谓如甲说如此,且扯住甲,穷尽其词。乙说如此,且扯住乙,穷尽其词。两家之词既尽,又参考而穷究之,必有一真是者出矣。(朱熹)

从来解说《论语》者多矣,几于每字、每句、每章必有异说。每有异说,亦多在两三说以上。惟学者治异说,切戒有好异心,切戒有好胜心。贵能平心静气,以实事求是之心读之。每得一异说,与文理文气上孰当孰否?于考据训诂上孰得孰失?与义理阐发上孰精孰粗?贵能细心寻求。《论语》本文,若平淡易简;然学者能循此求之,一说之外复有一说,众说纷纭,而各有所见,亦各有所据。正在此等处,可以长聪明,开思悟,闻见日广,识虑日精。仅于《论语》一书能如此求之,而义理、考据、辞章三方面之进益,有不知其然而然者。有日新月异,益深益远,已臻于为学之上乘而初不自觉者。(钱穆:《孔子诞辰劝人读论语并及论语之读法》)

对于前人的不同意见,需要认真研究,作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前人注释有的未必符合孔子原意,但这些材料对于今人了解儒学和儒学的发展也是有意义的,不宜轻言其错误。儒学发展的特点之一,就是后儒往往是通过注释阐述自己的新思想,从而使儒学得到丰富和发展。简单地将它宣布为“不合孔子原意”、“错误”或“假孔子”,就否定了孔子、儒家思想的发展,从而不可能对孔子和儒家思想有正确的了解。钱穆先生说:

《论语》中任何一字一句,自古迄今,均有甚多异义、异说、异解。在此许多异解中,我们不当批评其孰是孰非,孰好孰不好,而只当看其孰者与《论语》原文本义相合。此处却不论义理,只论考据。(《谈论语新解》)

(五)不要忽略具体的人和事

    《论语》的中心思想是讲做人,其重要特点是就具体的人和事来讲,不是讲一套理论。所以读《论语》不能只注意直接谈到思想的部分,而忽略了谈到具体人和事的部分。钱穆先生说:

全部《论语》,多是在讲具体的实人和实事。若忽略了《论语》中所讨论到的具体的实人实事,则全部《论语》所剩无几。……抽离了具体的人和事,超越了具体的人和事,凭空来讨论思索,那便近于西方哲学思想的格套。……我们若明白此意来读《论语》,自应更多注意到《论语》中所提到的许多具体的人和事,却不应凭空思索去求了解。因此讲求孔子思想,不宜脱离人事。

既然孔子的思想和义理,都扣紧在人事上,因此读《论语》,也并不能专注意“仁”字、“礼”字等许多字眼。换言之,《论语》中凡牵涉到具体人和事的,都有义理寓乎其间,都是孔子思想之着精神处。要懂得如此平铺用心,逐章逐句去读《论语》之全部,才见孔子思想也有线索,有条理,有系统,有组织,只是其线索、条理、系统、组织与西方哲学有不同。(《漫谈论语新解》)

 

                                              2011年7月22

                                              2011年8月2

 

个人微信号(yhfyanghaifeng);微信公众号(cnsdww);
新浪微博(杨海锋_从内圣到外王);电子邮箱(younghf@163.com)

版权所有:©杨海锋     浙ICP备13007266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402001187号

信息产业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