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跳过导航链接 >> 首页 >> 身心自助·心理/中医 >> 健心房沙龙 >> 主题沙龙 >> 预告|回顾 >> 文章详细

健心房沙龙第24期 成为一个“人”(读卡尔·罗杰斯)20170610
作者: 发表时间:17-04-24 点击率:3873

 

生命的过程就是做自己、成为自己的过程。—— 卡尔·罗杰斯

参考王睿同学的意见修改后的海报:

 

罗杰斯是我的精神导师之一,他对我的生命有非常大的影响,他的精神理念,对我的人生是一种安顿和慰藉。

*卡尔·罗杰斯(Carl Ransom Rogers,1902-1987),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首创“以当事人为中心”(“以人为中心”)、非指导性的心理治疗方法,强调人本身就具备自我调整以恢复心理健康的能力。罗杰斯的心理治疗理念广泛适用于教师与学生、父母与子女以及一般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1947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56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这次健心房我推荐他的其中一本书Becoming a Person:A Therapist's View of Psychotherapy(大陆的译本《个人形成论:我的心理治疗观》,台湾的译本《成为一个人:一个治疗者对心理治疗的观点》,台湾的译名更佳,此次健心房沙龙即以此为题)。

罗杰斯自己说这是—本写给“有智慧的普通人”的书。在本书中,他举出几个根本的问题,向很多传统心理学的概念和态度挑战,譬如:个人成长的意义何在?成长需要在什麼条件下才有可能?一个人又怎麼能够协助另一个人?人的创造性是什麼?我们有什麼办法可以助长人的创造性,除了心理学、精神医学及其他专业的助人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之外,凡是关切人格成长的人,都不可不读。

20世纪50年代,罗杰斯成名以后在各地作演讲,本书即主要根据这些演讲和未发表的文章整理而成,体现了罗杰斯的基本思想。

本书包括罗杰斯与各种各样群体的对话,对人们善意的提问和攻击性的挑战的回答,主题涉及罗杰斯的个人背景与生活经历、关于助益性人际关系尤其是治疗关系的实质和要素、个人形成的方向以及过程、人生哲学的讨论、对心理治疗的研究,还包括当事人中心治疗观在学校教育、家庭生活、企业组织沟通甚至国际关系领域的应用含义。

罗杰斯的声音——充满爱心和激情,自信而恳切——将《个人形成论》中的多篇论文连成了一个整体。与我们对话的这个人知识异常丰富,而且又十分耐心,他仔细聆听别人,也聆听自己。这种全神贯注的聆听有利于促进个人的成长,也有利于我们思考这个宏大的理论问题:成为一个人究竟意味着什么?

书的电子版请链接“卡尔·罗杰斯的书”。

●看几个视频:罗杰斯的一段演讲  罗杰斯的咨询片段 

 

如何报名参加

●对这个话题感兴趣、意参加的同学,请加一下我的微信(13588751475)发我一条消息告知,我会把你们加到“健心房沙龙”微信群以便于沟通和交流,因为沙龙前需要大家做阅读思考的准备,沙龙后需要大家有心得感想的反馈。

沙龙前准备的基本要求:先把本次推荐的书(上面有电子版链接,能借到纸质书更好)浏览一下,然后挑一些你感兴趣的章节仔细阅读,读的过程中准备一些可以分享或讨论的问题比如你印象深刻的、比较有感触有心得的内容,做一点简单的笔记,到时带过来分享。到时等报名人数大致确定后,会把重点章节具体落实到参加的每个人。

沙龙的基本形式:简单介绍/心得交流/答疑解惑。每次我们都围绕一个人生的主题,借助一两本好书,谈谈心、聊聊天,通过真心诚意的交流互助(和书的作者交流,和身边的人交流),来认识自己、帮助自己。我们的主旨是通过阅读与交流,化解人生问题、互助生命成长。

关于健心房及沙龙:我们过往的沙龙主题和阅读书目如何通过阅读疗愈我们的心灵、开启我们的人生——我的阅读疗法实践与思考讲座视频);健心房入口处的简介海报 及该栏目下的其他文章。

凡是来参加,有分享、有反馈的同学,我都可以送您一本书(什么书你可以自己选择,我会写上寄语)。

 

→反馈

 

郭昱尧 读《成为一个人》有感

在活动之前,匆匆翻了一遍第一章和十六章。字里行间作者罗杰斯鼓励读者做真实的自己,启发读者接纳自己本来的样子。读到此处,不禁产生疑问“真是的自己是什么样子的?”或者说“我现在的状态是真实的自己吗?”真希望下文作者可以给出一个检测什么样的我才是真实的我。书中讲到“如果我们带着面具的话,背离自己的真实感受去行动,那么,我们就不敢自如的倾听别人,我们肯定会一直保持警惕,以免被他人看穿我们虚假的外表”这句话我很认同,虽然虚假谈不上,但在不同的人面前,我的状态也是很不一样的,总想展现出自己最合适的那一面对待不同的人,特别是再第一次见面,这种感觉会更加强烈。把这种感觉称为自我防御也好,拘谨也好总之令我很头疼。一直保持这种“虚假”的状态,会消耗我的能量,使交流的质量下降。但我又真的不知道接纳自己真实的状态是什么样子。很是矛盾!我自己都不了解自己真实的样子,又怎么谈起做真实的自己呢?难道就是不分场合的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吗,又或我想我素。想想一定很幼稚。迷茫。

 “体验是最高的权威”这点我也是很认同的,记得谁对我说过生活的美好在于可以体验那些未曾体验到的美好。是的,很多事情只有亲身经历才会理解那种感觉,小到对一本书,一部电影的感受,大到人生中重要的节点,唯有体验,经历是最高权威。这些感觉是语言描述,动画放映到视网膜感受不到的。

西南联大国文课[呲牙]

 
资评1601 张宇霞
想成为一个独立的人,不想迎合他人的期待,不想在乎他人的看法。小的时候,我应该就是那种“懂事的小孩”,听长辈、老师说的话。这大概就是为什么我特别在意别人的眼光——从小开始就一直在迎合别人的期待。小时候傻乎乎,倒也不觉得什么。但是,当我年龄增长,当我开始独立思考,我越来越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我越来越清楚自己做的每一个选择如何。但是,“在乎别人目光”却没有改变。我很怕听到别人说 ”你应该... 你不应该... 这是为你好 ”。特别是当我做了一个似乎不太主流的决定时,别人的“建议”,父母的“苦口婆心”会让我感到很痛苦,会使我产生巨大的压力。很想,很想完全不在乎他人的看法,但是又怕别人说自己顽固,怕在长辈看来是“叛逆”。一旦自己选择给自己带来了不好的后果,“叫你不听我的建议”之类的言论会让我无地自容。希望有一天,自己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出,“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许向阳:
这本书读了三百多页,也没弄明白罗杰斯讲的人本主义是什么,杨老师说的很对,不明白就对了,罗杰斯之所以成为大师,并不是因为他有自己的理论,而是因为他的理论就是实践。他对教育的结论我非常的赞同,如果需要,他们会聚集在一起学习,而不需要教。其实这一点我自己也深有体会,我自己就在参加一个自发聚集的小众组织,我们也不需要其他外力,只是纯粹的想学习所以聚集在一起。
全球通史
 

姜苏娜(英语1502)

第六章中说,让我们摘掉假面具,想要寻找真实的自己。我想到以前看到的一句话,意思大概是,人无时无刻不在演戏 当你觉得自己已经很真的时候,你不过是在演一场裸戏罢了。这句话很露骨,但也有点对。我们总在白天扮演者各种各样的角色,也许到了晚上,自己独处的时候,才是与自己对话,了解自己的最好时机吧。
老师 我要古文观止吧[愉快]
 
林丽:
 今天的感悟[愉快]:真诚, 理解, 接纳是处理与人关系的最好粘合剂 如果没有体验过 我应该会觉得这话很假大空 但这一年的亲身体验让我想要为这句话作个见证! 人与人之间确实是有不能完全理解的时候 但是包容接纳确实能让我们内心平息 像爱自己一样去我们整个共同体里的每一份 确实是一件困难的 但是能够试着理解这句话时 很多内心矛盾会开始减少 
苏菲的世界
 
王蕾(英语大一)
我自身情感细腻,所以小时候是个“懂事”的小孩,会对妈妈的脸色察言观色,在轮到我选择的时候选择妈妈满意的。这并不是妈妈强迫的,所以也不能全然怪她,因为她也是第一次做妈妈,但是这导致我总是在让自己满意和让别人满意中挣扎。如果别人不满意所造成的尴尬和坏气氛是我很难接受的。但是我越来越感受到这种自我与“应该”矛盾的尖锐,所以对如何成为一个正常人越加迫切。第一次对自我探索产生强烈直接的兴趣是源于高中历史课本上讲到苏格拉底有一句传世名言“认识你自己”,我不懂这句话的意思,也不懂它为何成了传世名言,只是基于之前已经对自我有了多多少少的疑惑,所以发现这句话流传千古就跟好奇了。以前想过种种问题,为什么人不能按真实的自我活着,为什么有人说要坚持理想有人说不要,所有的职业规划个人成长规划建议都是要先找到你的兴趣,但是我找不到,或者说是有的,但是在“应该”的暴虐下模糊了。所以每当老师父母规劝我要早定目标的时候我都是一脸迷茫,我并没有愿意用一生为之奋斗的热爱之物,这是很悲哀的事。
每每思考这些问题而不从解惑时就觉得非常苦恼,断断续续地苦恼让我并没有充实的动力,更多处于一个懵懂的状态。而最近又引发我思考有两个原因,一是在看了 《月亮与六便士》 引起我的深思。斯特里克兰德本是一个作者看来木讷的中年经纪人,有家庭,有稳定工作,但是突然抛掉一切,只身一人跑到巴黎去画画,没有收入,勉强度日只想着画画,且他在书中表现出“任性”“不懂感恩”“不知好歹”更是让我震惊,虽然是书中人物,但真的有人可以这样为了热爱的东西做到不再迎合别人的期望、不再取悦他人吗?个人形成论里有讲到:自我是一种令人恐惧的承担责任的自由。我觉得斯特里克兰德此类人已经克服了远离人格面具,自我暴露,对不确定性的恐惧,得到了成为自我的自由,而我还在恐惧中战栗着。二是好友离世,让我又紧迫起来,想早点结束这种浑浑噩噩的状态。
 
但我又常常想,其实做到自我某种程度上是反社会的,从前与朋友交谈时谈到我想做自我,因为这社会应该只有小部分人会真正这么做,大多数人还是中规中矩,我做自己并不会威胁到社会,却被说思想太危险。然后我又陷入什么是平衡点状态的深思中。
 
今天还谈到了教育,的确,体验是无法传授的,这令我想起从前听同学抱怨语文难学,我自身蛮喜欢语文,所以我在想为什么上语文课,比如学春天的文章,那就应该营造春天的氛围,或是直接去阳光明媚的室外上课,直接灌输关于春天的观念是绝对会让人抵触的。但是说到中国国情又是很尴尬的,有限的教育资源搞得大家都很紧张,冒险创新的教育方式并不为老师,家长甚至学生自己接受。所以就算有老师想改变什么也是非常艰难的。同样的,罗杰斯关于教育的观念也可以延伸到与父母的关系,虽然我没看过家庭那一章,但我觉得许多爸爸妈妈应该意识到“为你好”的人生道理,在孩子没有走过弯路前都是半信半疑的,该走的弯路还是会走,我只希望我以后做妈妈的时候可以少点说教哈哈哈哈。
最后说到罗杰斯致力于营造一种气氛,形成一种真诚的关系,在共情中让对方感到被接纳,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其实很多时候自己的问题自己有答案,像《解忧杂货铺》里写得一样,所有的咨询者心里其实有自己的答案,所以让他感受被接纳,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中,他会慢慢疗愈自我,这也是我在我现在男友身上感受到的。
 
英语1602班 林宸:
葛  向英语学习者讲话
因为是第一次参加健心房活动,抱着对读书交流会的好奇和对这次的心理学主题的兴趣,参加了本次的健心房活动,受益良多。在本次活动中,我不仅是对于和不同人一起读一本书的形式,有了神奇的初体验,更是对于这本书的内容有了更加具体且深刻的理解和更多真实的感受,而且,在杨老师的交流中,我真实地感受到了罗杰斯的真诚、共情、接纳的理念,这是不仅是一次对于书本内容和作者思想的理解分享,更是一次真诚交流开放自我的交流,我们大家也都成功在本次活动中建立了良好的交流关系。希望我们都能在未来的生活中更好地将罗杰斯的观念与个人的体验相结合,然后内化,真诚地面对自己、接纳自己,最终成为更好的自己。 感谢杨老师!
 
爽朗的栗子黄威捷
罗杰斯个人形成论
在阅读第一张的时候,我对于罗杰斯的思想“能允许自己理解他人,实在具有无比的价值。”这个观点有许多感触。我们把自己的体验当做权威,而我们所得体验通过自我消化成为经验。当我们与他人交谈时,他人抛出一个观点与我们不同,我们大部分人的反应是判断然后将自己的经验强加与他们,假如双方总是以自我判断为基础进行交谈,这导致的后果要不就是对方不同意你的观点,两个人从沟通变成争吵,要不然就是为了避免争吵一个人表面上妥协其实内心还是反对。无论是哪一种结果,都是会恶化双方的关系。那么为什么我们总是习惯于判断他人而不是理解他人呢?我觉得可能是我们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出现一件事情我们习惯用我们自己的体会和经验利益等方面做出预判。所以我们总会觉得有相似经历的人能更好的交谈而生长环境截然不同的人难以沟通。似乎可以说,越能产生共情,越容易交谈。理解是在共情的基础上的(?)然而共情的能力和个人体验有关。
 
罗杰斯跟我们说要坦诚包容共情,不知道如何运用到生活中去。而且对最后一个同学发的那句话“爱里没有恐惧,完美的爱能驱除恐惧,因为恐惧叫人畏缩。人恐惧的话,他的爱就还不完全。”还是不理解,爱里没有恐惧是双方处于平等地位建立真诚的关系吗?完美的爱能驱除恐惧,是完美的爱还是完全的爱?完美的爱存在吗?完美的爱怎么获得?恐惧从何而来?恐惧的爱就不完全?我还是很疑惑。我们平时在网络上看到“失去爱人的能力”是不是是实际上我们失去了真诚包容共情的能力,即使在独处时也无法放松和真诚的面对自己?
 

财管1401 刘秉真

1.现在的教师是一种职业,从前的教师更是一种身份。
2.现在的大学是批量生产,而孔子回答什么是孝给每个人的答案都是不同的。
3.学分,考试,学位。只是为体制服务的制度。
4.教学无用,指强行灌输是没有意义的。甚至有害(让人怀疑自己)。
5.应该与不应该。丹霞天然砍木佛点火,寺主呵责起来:“你这是在干什么!” 天然道:“取舍利。” 寺主闻言:“木佛哪来舍利?!” 天然道:“那就再烧几个。”
6.自己的体验才是真的。

传习录

 

冯乔

老师,我今天第一次参加健心房沙龙,觉得这样的形式很有趣,对您讲的内容也很感兴趣,想下学期继续参加这个活动[爱心]可不可以拉我进健心房沙龙的微信群啊[呲牙]

                 《成为一个人》

这本书中的观点有些看起来似乎与常理相悖,但是却又让人不得不赞同,通过老师和同学相互之间的沟通,有一些观点也深深地触动了我

● 设计好的人生不是真正的人生

我们从小就是在外界的束缚中长大,我们所做出的选择大多也都是相似的,在父母的期盼下上完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然后工作、结婚……一切看起来都是合乎情理的事情,我们的路似乎早已被大致设计好了,但是大多数接受了这一现实,把原本千姿百态的人生活成了相似的样子。

● 不敢逾越体系只是为了更安全

我们每个人都被规定在条条框框中,连我们自己都说不清为什么不能逾越这些所谓的体系大多数人只认为是规矩就要遵从,体系的形成自有它的道理可能我们只是觉得不逾越体系我们就是安全的而已。

● 通过思考自己提出的问题思考自己的人生道路
● 完美的爱是驱除一切恐惧

以爱的名义“绑架”我们爱的人,这种爱只是恐惧,真正的爱是应该驱除一切恐惧,用真诚和宽容来接纳,不要因为恐惧而去拒绝,要因为爱去支持。

乔舒亚·贝克尔 《极简》[太阳]

 

→留影

 

个人微信号(yhfyanghaifeng);微信公众号(cnsdww);
新浪微博(杨海锋_从内圣到外王);电子邮箱(younghf@163.com)

版权所有:©杨海锋     浙ICP备13007266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402001187号

信息产业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