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跳过导航链接 >> 首页 >> 无形书院·大学之道 >> 人文走读 >> 边走边读 >> 文章详细

田崇雪:在白色的天幕下(黄宗羲)
作者: 发表时间:17-04-07 点击率:2502

在白色的天幕下

田崇雪  来源:《海燕:都市美文》,2004(4):22-25

 

黄宗羲,没有新思想的萌发、裂变,再天翻地覆的历史更迭也只不过是一种轮回。中国历史的车轮到了黄宗羲这里因陡然生出了巨大的摩擦力而不再打滑,吱嘎前行。记得鲁迅先生在为白莽的《孩儿塔》所作的序言里曾经有这么一段话:这是东方的微光,这是林中的响箭,这是冬末的嫩芽,这是进军的第一步,……这是真的声音,醒过来的血的蒸汽……”我想把这段话奉献于黄宗羲坟草青青的墓前,以此来纪念这位在白色的天幕下执着抗争的思想勇士。

 

 

晚明的天空,不幸的是竟借张岱的一则性灵小品作了象征般的逼真描述。因其字数不多,抄录于此:

崇祯512月,余住西湖。大雪3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荡,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天空是崇祯512月西湖的天空:雾凇沆荡,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人是生于明万历24年(公元1597)卒于清康熙17年(公元1679)活了82岁可称得上是浪子回头金不换典型的张宗子。景是西湖大雪的萧瑟冷酷荒寒。情是到了极无烟火处落寞感伤。理则是人在自然强力面前的微不足道: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我想,这天空、这、这、这决不限于崇祯一朝,决不限于西湖一地,也决不限于张岱一人,它应当是整个晚明,甚至整个大明王朝的象征:冷气森森,寒意逼人。

剥皮厂卫廷杖诏狱”……自从皇觉寺的小和尚朱重八当了大明帝国的开国皇帝之后,朱元璋和他的子孙们为了赚回出身低贱时所遭受的那些个压抑和屈辱对整个王朝的子民们好象有发泄不完的仇恨。上有所好,下必效焉。于是,整个华夏,特务遍地,板子乒乓,镣铐叮当。回望大明王朝276年的天空,再遥想生长在此天空下的中国士子、中国百姓,心头掠过的是阵阵寒意。大明一朝,以剥皮始,以剥皮终,可谓始终不变。(《鲁迅全集》第6卷第167页)这是鲁迅先生对这个嗜杀成性蔑视生命的王朝的高度概括。不幸的是,为漫长的专制暗夜带来第一束微光的黄宗羲就生长在这样一个时代。

 

 

公元161088日,明万历38年,在浙江余姚的一个普通的读书人家,一个在左右两额上分别长有一黑一红两颗胎痣的男婴降生了。这带有日月双痣、预示着将有非凡前程的男婴就是我们应该永远记住的黄宗羲。

还有值得我们记住的一件是,他与大明王朝的末世之君崇祯帝同庚。在明王朝的17个皇帝当中,万历皇帝还算是比较仁慈的,但他却有一个其他皇帝所没有的特点:罢早朝。自万历15始至万历48终,从此君王不早朝,即便是杨玉环再风月无边,唐玄宗也决然做不到30年如一日地不早朝,因为那是大唐,历史还不允许他如此放肆,白居易的笔法只不过有点夸张。可大明的万历皇帝就不一样了,他把自己囚禁深宫,一囚就是33年,抽大烟,睡大觉,抽了睡,睡了抽,这就是万历皇帝的日常工作这种破天荒的无为而治恐怕该上吉尼斯大全了。年幼的黄宗羲就生长在这么一个皇帝的身影似有若无而皇权的威力却又无处不在的时代。

公元1616年,万历43年,黄宗羲7岁,父亲黄尊素始中进士。从此,这个世代书香的平民家庭便彻底改变了身份,跨入了大明帝国的统治阶层。常年跟随父亲,被书香熏染出来的黄宗羲从小也养成了嗜读的习惯,祖父、父亲的开明、正直、颇多忧患都给年轻的黄宗羲以莫大的影响。

每当晚上公务完毕之后,父亲都给黄宗羲讲历史故事或当朝国事,每当讲到朝政昏暗,国家危机四伏、民不聊生的惨痛景象的时候,黄尊素总不免仰天长叹,激愤不已。

黄宗羲喜欢看稗官野史之类的书籍,每每在完成额定的功课之后,他便偷偷地搜寻一些演义小说之类的书去看。他在晚年回忆母亲时说:宗羲此时年十四,课程既毕,窃买演义,如《三国》、《残唐》之类数十册,藏之帐中,俟父母熟睡,则发火观之。母亲为儿子的前程担心,告诉了父亲,没有料到的是父亲非常开明:禁之则伤其迈往之气,姑以诱其聪明也。父亲的意思是:强行禁止他读小说,会损伤他的求知欲,不如以此来启发他的智慧。

黄尊素是明末东林党的重要人物。东林党杨涟、左光斗等领袖人物常常到黄尊素家开会,共议时局,商讨对付阉党的办法,每每谈至深夜不止。为了不致走漏风声,黄尊素总是屏退家人,单单把黄宗羲留下。

在晚上那摇曳的灯光里,在父亲那为国事日衰而流下的泪光里,在东林党人那群情激昂的义愤里,黄宗羲养成了他那多情善感、善恶分明、嫉恶如仇的个性和性格。

公元1625年,明天启5年,阉党终于找了个借口将黄尊素革职为民,放回原籍;放回原籍对黄家来说也只不过是重又回到当年的生活,没有什么要紧的,可恨的是阉党的步步紧逼。16263月,大祸终于降临到黄家。阉党利用走卒李实伪造证据,诬告黄尊素谋反,将他押解京城。刚刚17岁的黄宗羲与父亲的好友、当世大儒刘宗周一道送父亲到常州,父子俩似乎都意识到了这次的分别非同寻常的意味,四目相对,泪眼朦胧。黄尊素抑制着撕心裂肺的痛苦,再三叮嘱黄宗羲做好三件事:第一,一定要认真读书,尤其要认真钻研历史书籍,这样才能借以了解古今治乱的情况。第二,要拜刘宗周为师,学习为学为人之道。第三,京城凶险,在他羁押牢狱期间不要去京城探望,以免阉党构陷。黄宗羲眼含热泪,强忍悲痛一一答应下了。

常州一别,真的就成了永诀。黄尊素在经受了长时间的折磨之后被魏中贤的爪牙处死,年仅43。噩耗传来,盍家痛哭。母亲哭得死去活来,祖父在黄宗羲经常出入的书房的门楣上写下了这样几个大字:尔忘勾践杀尔父乎?这是吴王夫差卧薪尝胆时的名言。作为顶梁柱的黄宗羲强忍悲痛,发誓要雪耻锄奸。

时间并未让黄宗羲等得太久。

天启7年(1627年),熹宗死,思宗立。思宗就是那个倒霉的年号为崇祯的末代皇帝朱由检。

崇祯元年, 19岁的黄宗羲带上诉状,袖藏铁锥,只身起程,赴京申冤。也想有一番作为的崇祯帝顺应民心,将阉党罢官革职,将东林党平反昭雪。这仍然不能满足黄宗羲复仇的决心,他上述崇祯帝,在感激皇恩浩荡的同时要求立斩凶手,以慰忠魂。崇祯帝为其言辞所感,传旨刑部,从速审问。五月,刑部会审阉党余孽许显纯、崔应元。黄宗羲袖藏铁锥,上堂作证。仇人相见,分外眼红,黄宗羲锥刺许显纯,致其鲜血淋漓;痛打崔应元,将其胡须拔光。

家仇复完之后,黄宗羲联合东林党诸子弟,在诏狱门前设祭父辈们的在天之灵。在祭奠时,黄宗羲宣读祭文时的声泪俱下,引动京城百姓哭声震天。

秋天,黄宗羲扶灵柩送父还乡归葬。同时拜刘宗周为师。

血性、血气、刚烈、刚强。刚届成年的黄宗羲其所作所为与传统的中国书生已大不一样了。更大的不一样还在后头。

 

 

走一般士子的科举考试之路对黄宗羲来说是勉为其难的,因为他本来就对科举抱有很深的成见,用全祖望的话来说那就是愤科举之学,固人生平。用黄宗羲自己的话来说那就是自万历至崇祯,举世陷入场屋,缙绅之为读书种子绝。

在参加了两次科举考试都失利之后,黄宗羲毅然告别了科举,做一个真正的读书种子,走真正属于自己的读书之路。探询黄宗羲成长为一个世界级思想家的缘由,不能不探询他的读书之路,探询他的读书之路不能不关注他的书斋——“续抄堂

遵照父亲的遗训,他首先潜心史学,首先把自己家中的藏书遍览。为此,他将藏书分门别类一一细读,其毅力与刻苦程度相当惊人:

忆余年十九、二十岁时,读二十一史,每日丹铅一本,迟明而起,鸡鸣方已,盖两年而毕。(《黄宗羲全集》第十册《步历代史表序》)

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他便遍览了家中所有藏书,尤其是卷帙浩繁的《二十一史》和《明十三朝实录》。与此同时,他还旁涉六经,天文、地理、历法、数学、佛学、音乐等多方面的书籍。阅尽家中藏书之后,他开始踏上了访书的旅程。为此他的足迹踏遍了大江南北,遍访了藏书之家。借阅别人的书籍毕竟不同于自家的藏书,可以随时随地阅览,于是他便抄书。他常常叫童仆傍晚把书借回,连夜抄写,次日归还另借。为读书、抄书的方便,他在自己住房附近另筑一室,命名续抄堂,意思是要把借书、抄书和读书的习惯连续不断地坚持下去。

关于他的借书、抄书,全祖望在《梨洲先生神道碑文》中有比较全面的记载:

愤科举之学,固人生平,思所以变之。既尽发家藏书读之,不足,则抄之于同里世学楼钮氏、澹生堂祁氏、南中则千倾斋黄氏,吴中则降云楼钱氏,穷年搜讨。游屐所至,遍通衢委巷,搜鬻故书。薄暮,一童肩负而返,乘夜丹铅,次日复出,率以为常。

除全祖望列举的那些藏书家外,黄宗羲还到过宁波的天一阁和昆山的传是楼。

踏上宁波天一阁楼梯的时候,他已经是64岁高龄了。能踏上天一阁的楼梯,就天一阁的主人范钦那森严的家规而言,那是一种资格。黄宗羲凭着自己人品、气节和学问赢得了这种资格,使得天一阁的大门为他的到来一道道打开。

就这样,他一抄就是近70年。访书、读书、抄书、著书,书,贯穿了他的一生。

读书使他结识了当世的名师硕儒,开阔了视野。

读书使他培养了自己自由和独立地思考世界的精神品格。

读书使他彻底认清了自己所处的世界,使他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和人格得以觉醒。从而为他作为中国第一启蒙思想家奠定了基础。

然而,仅有博览群书是不够的,成就一个思想家的前提条件决不止这些。

 

 

公元1644年,农历甲申年,被称为天崩地解的时代终于来临。这是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民族的、阶级的矛盾交织错杂的结果,是一切矛盾的总爆发。在很短的时间内,北京城三易其主,先是大明王朝的都城所在,次是大顺政权的临时办公地,再次是满清王朝的正式定鼎地。一时间,华夏大地,大顺、大西、南明、满清四股政治力量彼此征伐,展开了铁血般的角逐,中国历史再一次地陷入了空前的浩劫。

这一年,黄宗羲35岁。正当创造力旺盛的中年,也正是其思想走向成熟的中年。从十九岁就开始了对同一朝廷内部的阉党的斗争,直到后来参加了复社,继续同阉党余孽进行斗争,长期的政治历练使他更清楚地看透了这个王朝的本质,急转直下的形式使他还没有来得及对农民军的造反做出反应就迅速地投身于反清复明的斗争中去了。首先,他要为失去的故国而战,为失去的民族尊严而战。从此,他转入了8年的抗清斗争时期。

8年的抗清斗争使他更加看清了他所熟识的本阶级的腐朽透顶,看清了满清王朝统治全国的必然。

黄宗羲太长寿了,他一直活了86岁,在中国,寿则多辱,他看到了很多他实在不愿意看到而又不能不看到的一切,他陷入了一种认识的困境,陷入了一种历史的尴尬。他必须为他那些早亡的同道们承担这份尴尬,付出人格尊严、道德气节上的代价。

我曾在一篇散文中说过:夷夏之辩是中国历史文化的大关目,每当改朝换代的时候,中国的士子们就要经历一次熬煎,尤其是在被异族代之的时候,这种熬煎就格外痛切。在这里,在明清鼎革时期,夷夏之辩再一次地被提上了历史的日程。与以往所不同的是,这一次的坚持夷夏之辩的中国儒生们遭遇到了更大的困境。我大明,是拥有高级文明的部族,是理所当然的主宰,哪怕人主是白痴、是吸毒犯、是混张王八蛋。满清,是没有任何文明的野蛮部落,是没有任何资格问鼎中原的部族,更不屑说履至尊而治六合了,即便你是英明勇武。困境在于,拥有高级文明的我大明缘何亡国了呢?没有任何文明可言的野蛮部族又缘何那么势如破竹呢?更大的困境在于我们所效忠的对象到底是什么?是一姓一氏的王朝?是一时一地的国家?还是全民族生存的天下?还是源远流长的文化?到底值不值?我大明暴政虐待了近300年,它的灭亡应该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为什么还要痛哭?还要为他守节?你的眼泪该为谁流?最大的困境是被你所命定为野蛮的部族在刀剑入库马放南山之后回过头来与你一起共同建设被你视若生命遭到毁坏的文明的时候,你该如何应对?当你的仇敌向你暗送秋波挥舞橄榄枝的时候你该如何回应?

明末清初的三大学者都对夷夏之辩发表了自己的独到的看法。较之王夫之的决绝、顾炎武的平稳,黄宗羲则显得通达然而,有谁知道,为了这份通达,黄宗羲经受了怎样的熬煎和尴尬?以至于直到今天还有学者在做着黄宗羲是否变节的考证,从金革铁马九死一生般的血火抗争到一步步承认新的政治秩序的合法,该怎样评价黄宗羲晚年的这种变化?

我想,我们应该比黄宗羲还要通达用宽容、超拔的眼光来看待历史人物的历史选择。因为这里有一条底线,黄宗羲毕竟不是那种没有任何操守,见风就使舵的投机分子。脱离历史语境的高调逼人无异于问一个遭受强暴的女孩子你为什么不自杀?

没有办法,历史与道德的二律悖反几乎成为铁律。

 

 

蚌病成珠。

历史给予黄宗羲漫长人生的是熬煎和尴尬,黄宗羲还报历史的则是泽被千秋的文化长城。

据黄宗羲研究家吴光先生统计,黄宗羲的著作总数为111种,1300多卷,其中10多种近千卷是他编选的宋、元、明人著作的汇集。现在尚存的,计有54种,1170卷,其中属于黄宗羲本人撰著的有44种,200卷。

在这座文化长城上,闪耀着的是黄宗羲作为一个思想家在黑暗重重的王国里那刺破黑幕的思想锋芒。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这是贯穿《明夷待访录》全书的指导思想。在这部划时代的旷世巨著里,黄宗羲超越了对具体的某一君主的批判上升到对维系整个封建秩序的君主制度的批判,从整个君主制度和政治建制上去寻找历代兴亡的内在原因,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的观点。

石破天惊,把犀利的矛头直指一向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君王。值得注意的是,黄宗羲的批判不是为批判而批判,他是为理想而批判,在批判的同时,他也对未来作了自己的设计。从设计的前提国家的主体君主的权力和义务再到分权制衡作为政治后备力量的人才培养一直到法治建设经济建设军事建设。黄宗羲的政治思想系统而全面。我想,其它不要,单单一部《明夷待访录》黄宗羲也够不朽的了。我们还应该注意,黄宗羲那一时代的思想家们的思想是在没有任何外来思想资源可供参考的情况下诞生的,事因难能,才觉可贵,事因原创,才显珍贵。因此,对黄宗羲,我不知道我们还能有什么理由再去求全责备。

不幸的是黄宗羲这种最为犀利的批判武器我大清的帝王们一禁就是200年,直到1898戊戌变法的出现。

记得鲁迅先生在为白莽的《孩儿塔》所作的序言里曾经有这么一段话:这是东方的微光,这是林中的响箭,这是冬末的嫩芽,这是进军的第一步,……这是真的声音,醒过来的血的蒸汽……”我想把这段话奉献于黄宗羲坟草青青的墓前,以此来纪念这位在白色的天幕下执着抗争的思想勇士。

从今以后,万众仰慕的将不再是帝王的权杖,而是有思想的人物。但愿。

 

个人微信号(yhfyanghaifeng);微信公众号(cnsdww);
新浪微博(杨海锋_从内圣到外王);电子邮箱(younghf@163.com)

版权所有:©杨海锋     浙ICP备13007266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402001187号

信息产业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