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羲大事记
摘自斯文未坠的博客
以黄炳垕《黄梨洲先生年谱》为主,参校黄百家《先遗献文孝公梨州府君行略》、全祖望《梨洲先生神道碑文》、邵廷采《遗献黄文孝先生传》等。
今人之研究则参照方祖猷《黄宗羲长传》(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吴光《天下为主:黄宗羲传》(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注:
1.黄百家:《先遗献文孝公梨州府君行略》简称《行略》,载《黄宗羲全集》第11册,吴光主编,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
2.全祖望:《梨洲先生神道碑文》简称《碑文》,载《黄宗羲全集》第12册,吴光主编,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
3.邵廷采:《遗献黄文孝先生传》简称《传》,载《黄宗羲全集》第12册,吴光主编,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
黄梨洲先生年谱
卷上
“公讳宗羲,字太冲,号南雷,忠端公之长子(行第一,《行略》P401)。居余姚通德乡黄竹浦。”P18
“府君生于有明神宗三十八年八月初八日戌时,考终于康熙三十四年七月初三卯时,享年八十有六。”《行略》P399
“世称梨州先生。”P18
“先曾祖讳曰中,字鲲溟,以《易》为大师。诸生以应试文来质,预定其高下次第,无不奇中。《王经》、《左史》内、外传、《国策》、《庄骚》随举一句,应口诵其全文。······一邑之利害,他人所不敢言者,读慷慨言之。······其嫉恶如此。”《行略》P401
“先王父讳尊素,字真长,号白安,万历丙辰(1616年)进士。天启间官御史,以劾奄媪魏忠贤、客氏忠死。崇祯时,赠太仆寺卿,赐祭葬。后追赠兵部左侍郎,谥‘忠端’。”《行略》P401
万历三十八年庚戌(1610年)
“公生而岐嶷(山名,峻茂之状,后多形容幼年聪慧),壮能举鼎,貌古而口微吃,额角有红黑痣如钱,左右各一个。或曰‘此日月痣’云。”P18
“或曰‘此肉交相也。’”《行略》P418
万历四十五年丙辰(1617年)
“忠端公授宁国府推官,公随任。”P19
天启二年壬戌(1622年)
“自宁国回姚郡城应赴童子试。”P19
天启三年癸亥(1623年)
“补仁和(仁和县)博士弟子员。秋,随侍忠端公至京。”P20
“公在京邸,好窥群籍,不锁守章句。忠端公课以制义(八股文),公于完课之余,潜购诸小说观之。太夫人以告,忠端公曰:‘亦足以开其智慧。’”P20
天启四年甲子(1624年)
“时逆奄窃政,党论方兴。杨忠烈涟、左忠毅光斗、魏忠节大中诸公,与忠端公为同志,常夜过邸寓,屏左右论时事,独公在侧,故得尽知朝局清浊之分。”P20
天启五年乙丑(1625年)
“三月,忠端公以劾奄媪魏忠贤、客氏,削藉归。”P20
“十二月,公娶叶安人,为同邑广西按察使六桐女。(安人时年十七岁)。”P20
“十六,娶先母叶淑人。”《行略》P401页。
天启六年丙寅(1626年)
“三月,忠端公与高忠宪攀龙、周忠介顺昌、缪文贞昌期、周忠毅宗建、李忠毅应升、周忠惠起元先后被逮。”P20
“王父被逮,与杨(杨涟)、左(左光斗)诸公死诏狱。”《行略》P402
“公送至郡城,刘念台先生饯之萧寺,忠端公命公从之游。闰六月辛丑,忠端公卒于诏狱。”P20
“盖封太仆鲲溟公尝于公出入处大书‘尔忘勾践杀尔父乎’八字黏于壁,公受教痛苦。”P21
天启七年丁卯(1627年)
“檇李徐忠襄公宝摩石麒渡江来吊,临行,谓公曰:‘学不可杂,杂则无成。无亦将兵农礼乐以至天时地利人情物理可以佐朝谟、裨掌故者,随其性之所近,并当一路,以为用事张本。’”P21
崇祯元年戊辰(1628年)
“袖常锥,草梳,如京颂冤。”P21
“狱竟,偕同难诸弟子设祭诏狱中门,读文未毕,(魏公子学廉为文。)莫不狂哭,观者亦哭。”P22
“秋,奉忠端公柩南回。”P22
“冬,刘念台先生来吊,褰(掀起)帷以袖拂棺尘,痛哭而去。”P22
崇祯二年己巳(1629年)
拜师刘宗周
“郡中刘念台先生于石梁陶氏讲学,石梁之弟子授受皆禅,且流入因果,先生独以慎独为宗旨。至是,讲学蕺山,公邀吴、越知名之士六十余人,共侍讲席,力摧石梁之说,恶言不入于耳。”P22(此当为崇祯四年之事)
“十一月丙午二十五日,卜葬忠端公于隐鹤桥。”P23
崇祯三年庚午(1630年)
“奉太母卢太淑人之南京应天府经历署。(公季父白厓公,时为经历。)(即黄等素)”P23
复社
“时南中为大会,金坛周议郎仲驭镳招公入社,南司空何匪莪乔远又招公入诗社。九日,大会于凤凰台。”P23
“宣称沈徵君眉生寿民劝公理经生之业,始如场屋。”P23
“榜发后,······其以下第与者,公与眉生昆仲而已。”P23
“南回,遇文文肃公震孟于京口,同舟至吴门,文肃公见公落卷场屋,嗟叹久之,谓‘异日当以大著作名世,一时得失,不足计也。’”P23
崇祯四年辛未(1631年)
“忠端公被逮时,途中谓公曰:‘学者不可不通知史事,将架上《献徵录》略涉可也。’公至是发愤。自明十三朝《实录》,上溯二十一史,每丹铅一本,迟明而起,鸡鸣方已,两年而毕。”P24
“五月辛卯,王父封太仆鲲溟公卒。”P24
崇祯五年壬申(1632年)
“始与甬上陆文虎符、万履安泰两先生交。”P24
崇祯六年癸酉(1633年)
“读书武林南屏山下,与江道暗浩、张秀初岐然同学。”P24
“秋,眉生曁芜湖沈昆铜士柱至武林,与公同寓孤山读书社,诸子皆来相就。”P24
“蜀人刘道贞新得法,冯俨公悰与张秀初、江道暗邀公定交,公与江右刘进卿同升及沈眉生、昆铜诸文士同往。入室讲《论语》、《周易》,佥谓凿空新义,石破天惊也。”P25
崇祯七年甲戌(1634年)
“仍与读书社诸子读书武林。时公讲习律吕,与张秀初取余杭竹管肉好均者,截为十二律及四清声,吹之以定黄钟。”P25
“嘉善会葬魏忠节,公即随刘念台先生还至省下,适陈中书几亭《与绍守书》呈先生,先生览毕付公,公一笑置之,曰:‘迂腐。’先生久之曰:‘天下谁肯为迂腐者?’”P25
“时《高忠宪遗集》初出,公在舟中,尽日翻阅,先生摘其阑入释氏者以示公。”P25
“返郡城,邂逅周仲于木莲庵。架上见其现任云渊先生(周述学)《神道大编》数十册,方广皆二尺余,欲尽抄其所有,会仲游楚,不果。”P25
崇祯八年乙亥(1635年)
“正月丁丑,太母卢太淑人卒。”P25
崇祯九年丙子(1636年)
“东浙三黄”;
“十二月,迁葬忠端公于化安山。”P26
崇祯十一年戊寅(1638年)
“崇祯十二年,携重贿,挟新生,招摇白下。”《行略》P403页。《年谱》在十一年。
“七月,金坛周仲驭镳与宜兴陈定生贞慧、贵池吴次尾应箕出《南都放乱揭》,集诸名士攻之。以顾子方杲与公为首,此左硕人国柱、子直国棣。”P27
“公又与诸死难者之孤,大会于桃叶渡,齐声詈大铖,大铖衔之刺骨。”P27
“注谢皐羽《西台恸哭记》、《冬青引》。”(即:《西台恸哭记注》,《冬青树引注》)P27
崇祯十二年己卯(1639年)
“公于是至郡城,邀一时知名士王士美业洵、王元趾毓耆等十余人,近于函丈。退而为《东浙文统》之选。彼释氏之黠者,其气为之消沮。”P27
“赴南京应解试。”P27
国门广业社
“是时,江右张尔公自烈举国门广业社,四方名士毕集。而与公尤密者,······”P27
崇祯十三年庚辰(1640年)
“公往来台、越间,以其暇游天台、雁宕诸名胜,作《台宕纪游》(又名《台雁笔记》)。”P28
崇祯十四年辛巳年(1641年)
“之南中,主黄比部明立居中家。千顷堂之书,至是翻阅殆遍。朝天宫有《道藏》,公自易学以外,有干涉山川者,悉手抄之。”P28
“都御史方孩未震儒过访,谓公曰;‘君文有师法,不落世谛,真古文种子也。’”P28
“冬,葬外舅叶六铜先生。”P28
崇祯十五年壬午年(1642年)
“建忠端公祠。”“公有《忠端祠神弦曲》一卷。”P29
“入京应试。”P29
“一日游市中,闻铎声,曰:‘此非吉声也。’遽南归。”P29
“甲寅,抵家,晦木公为赋,泽望公为《游录》,公则为《四明山志》(先撰《四明山古迹记》,后定稿为《四明山志》九卷)。”P29
崇祯十六年癸未(1643年)
“太夫人五旬寿辰,同邑副院施忠憨邦耀将赴召,先期来祝,云:‘余友黄太冲,蕺山之高第弟子也。’及期,蕺山先生制序,使长公伯绳汋至竹浦为寿。”P30
卷中
顺治元年甲申(崇祯十七年)(1644年)
“四月,闻京师失守,即从刘念台先生之杭,寓吴山海会寺,与章公羽侯正宸、朱公未孩大典、熊公雨殷汝霖为招募义旅计。”P30
“时阮大铖以定策功聚起,思修报复,遂广揭中人姓名,造《蝗蝻录》,欲一网杀之。”P30
“公踉跄归浙东。未几(次年五月),大兵至,得免。”P31
顺治二年乙酉(1645年),乙酉之变
“六月,徒步二百里至刘先生家。时越城已降,先生避居杨塴,公遂自绕门山支径如杨塴。先生卧匡床,守挥羽扇,勺水不进者已二十日矣。公不敢哭,泪痕承睫,自序其来,先生颔之,公复徒步而返。”P31
闰六月, “公与仲叔两弟纠合黄竹浦弟子数百人,步迎接监国鲁王于蒿坝,驻军江上,人呼之曰:‘世忠营。’”P31
“群臣言士英(马士英)当诛,熊公(熊汝霖)恐其挟国安(方国安)为患也,曰:‘此非杀士英时,宜使其立功自赎耳。’公曰:‘诸臣力不能杀耳!《春秋》之孔子,岂能加于陈恒?但不得不谓其不当杀也。’熊公谢焉。”P31
“十二月,兵部主事摄余姚县事王正中表进公所作《监国鲁元年大统历》,有诏优答,宣付史臣,颁之浙东。”P31
“公遗书总兵王之仁曰:‘公等不从赭山进师,而日于江上放船鸣鼓,攻其有备。蕞尔三府以供十万之众,北兵即不发一失,一年之后,亦何能支?’又曰:‘崇海江海之门户,盍以兵扰之,亦足以分江上之势。’闻者皆是公言,而不能用。”P31-32
“官兵屯西石山忠端公祠,抽屋材为营火,有司无所至祭。公方驰驱王事,闻之泫然。”P32
顺治三年丙戌(1646年)
“诸营大振,廷议欲封以伯(张国柱),公曰:‘如此则益横矣,何以待后?请署为将军’监国从之。”P32
“乡聚掎角杀梧(陈梧),行朝忌正中(王正中)者以此声讨。公谓:‘梧之见杀,范众怒也。正中为国保民,不当罪。’上疏救之,乃止。”P32
“六月朔日,浙河兵溃,监国由海道至闽。公归入四明山,余兵愿从者五百人,结寨自固。(公有《四明山寨记》。)”P32-33
“公归,而迹捕之檄累下,奉太夫人徙居化安山丙舍。(次年返故居)”
顺治四年丁亥(1647年)
“居山中,甘露降。注《授时历》(《授时历故》),王侍御仲伪自郡城来,受之而去。(公在穷岛空山,古松流水间,不算簌簌,自谓‘屠龙之技,无可与语者。’所著有《春秋日食历》、《授时历故》、《回回历假如》、《西历假如》、《气运算法》、《勾股图说》、《开方命算》、《测圆要义》诸书。约在此数年中。)”P33
顺治五年戊子(1648年)
“季弟思舆公卒。”P33
顺治六年乙丑(1649年)
“监国还至海上。公赴行朝,晋左佥都御史,再晋左副都御史。”P33
“七月壬戌,公与······,次健跳所。”
“公上言:‘诸营文则称侍郎、都御史,武则称将军、都督。惟翊(王翊)乃心王室,不自张大,而兵又最强,宜优其爵,使之总临诸营,以捍海上。’监国乃授翊右佥都御史。”P34
“诸帅(定西侯张名振)之悍,甚于方、王,文臣稍有异同其间,立致祸。日与吴尚书霞舟钟峦正襟讲学,暇则注《授时》、《泰西》、《回回》三历。”P34
“已而中朝以胜国遗臣不顺命者,令有司录家口上闻。公闻而叹曰:‘主上以忠臣之后仗我,我所以栖栖不忍去也。今方寸已乱,不能为姜伯约矣。’乃陈情监国,得请间行归家,吴公(吴钟峦)驾三板船送之二十里外,呜咽涛中。”P34
“是年所作诗,名《穷岛集》。”P34
“山中乱,奉太夫人徙居邑城。”P34
“十月,监国由健跳所至舟山,复召公偕冯侍郎跻仲副澄波将军阮美,乞师日本,不得请。公赋《式微》之章,以感将士。(是冯公第二次乞师事。)有《日本乞师纪》、《海外恸哭纪》。”P34
“(又案:《神道碑》所载,有《赣州失事》、《绍武争立纪》、《舟山兴废》、《沙定洲纪乱》、《赐姓本末》各一卷,皆此数年间所纪,后合《隆武》、《鲁监国》、《永历纪年》为《行朝录》。又有《汰存录》一卷。)P34
顺治七年庚寅(1650年)
以计救黄宗炎
“三月,公至常熟,馆钱氏(钱谦益)绛云楼下,因得尽翻其书籍。”P35
“熊公(熊汝霖)夫人将逮入京,公为调护而脱之。”P35
“冬,自西园移居柳下,故次庚寅至乙未(之后五年)之诗为《老柳集》,犹昔人之伤心于古树也。”P35
“外舅叶六桐先生迁葬邑东西黄浦,公送葬。”P35
顺治八年辛卯(1651年)
“住柳下,王侍御仲伪来访。夏秋之交,遣间使入海告警。”P35
顺治九年壬辰(1652年)
“著《律吕新义》,王仲伪侍御来,受之而去。”P35
顺治十年癸巳(1653年)
“三月,鲁王朱以海在金门岛宣布取消‘监国’称号,浙东抗清斗争宣告失败。”吴光:《天下为主:黄宗羲传》P285页。
“太夫人六旬寿辰,甬上万履安先生以所作《正气堂寿宴序》来祝,阳羡陈少保(于庭)、定生(贞慧)父子,皆有诗为寿。”P35-36
九月,著《留书》八篇,现存5篇。
一方面,抗清失败;另一方面,黄宗羲著述《留书》,将黄百家此说,节录于此,即:
“府君乃幡然曰:‘我乃以侠名江湖耶?’遂奉王母避难山中,大发箧衍,默体徧勘,始悟师门之学,为集先儒之大成。”《行略》P403-404。不过,百家之说可能是崇祯三年或六年之事。
顺治十一年甲午(1654年)
“冬,送女(第三女)至甬东氏(诸生朱沆),寓万氏寒松斋,与董次公(守谕)、高仲旦(斗魁)两先生话旧。董以草庐(吴与弼)《易纂言》为问,公即疏其卦下之义以答之。”P36
顺治十二年乙未(1655年)
“除夕,季子寿(黄寿)殇,公最钟爱,集中有《圹志》,故括丙申年之诗为《杏殇集》。”P36
顺治十三年丙申(1656年)
“四月,次子妇孙孺人(二媳妇)卒于寓。五月,一孙以痘殇。公诗云:‘八口旅人将去半,十年乱世尚无央。’纪其事也。”P36
陈洪绶
顺治十四年丁酉(1657年)
“至杭,访汪孝廉魏美渢,即寓孤山,讲龙溪调息之法,各赋三诗契勘。”P37
顺治十五年戊戌(1658年)
“吴门邹文江来访,始得沈徵君眉生消息,因作诗寄之。集丁酉戊戌两年(顺治十四、十五年)诗,名《金罍集》。”P37
顺治十六年乙亥(1659年)
“故居苦于蹂躏,乃移居剡中,(即化安山。)有《山居杂咏》诗,公谓读之横身苦楚、淋漓满纸者也。”P37
顺治十七年庚子(1660年)
“居龙虎山堂。八月甲午为匡庐之游。······过萧山······渡钱塘······抵南康······下万松坪······至玉川门······十月丁亥返南康······十一月己巳发崇德,丁丑返姚江,有《匡庐行脚诗》、《匡庐游录》。”P38
顺治十八年辛丑(1661年)
“仍居龙虎山堂,著《易学象数论》。”P38
“王侍御仲伪来,公授以天官壬遁之学。公方著《纬书》、《三史》,仲伪欲居剡中共学。”P38
“岁尽,避盗出龙虎山,权寓故居。”P38
康熙元年壬寅(1662年)
万言、刘汋相继来访;二月,龙虎山堂失火;五月,故居失火。
“九月,徙往兰溪市。(即陆家埠。)约是年诗为《露车集》,志不安处也。著《明夷待访录》。(在《留书》八篇基础上撰写《明夷待访录》,次年成。)”P39
康熙二年癸卯(1663年)
“四月,至语溪,馆于吕氏梅花阁(吕留良家),有《水生草堂唱和》诗。吴孟举之振,曁犹子(侄子)自牧读书水生草堂,与公连床分檠,共选《宋诗钞》。”P39
“逾月,以弟泽望公抱病驰归。八月癸卯,泽望公卒。”P39
“太夫人七十寿辰。”P39
“是年诗名《心断集》,用孟襄阳‘心断鹡鸰原’之句也。”P39
“刘伯绳先生问律吕,公以书答之。”P39
康熙三年甲辰(1664年)
二月,语溪;四月杪,至常熟;钱谦益墓志相托,代草《庄子注序》、《顾云华封翁墓志》、《云华诗序》;于赤,乌目,吴门,灵岩,皆寻书访友。
“公箧中有文数篇,昭发(徐昭发徐枋)见之,嗟赏不已,谓此真震川(归有光,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也。继起(宏继起宏储)遂乞公作三峰第二碑。”P40
“六月返里,甬上门士万公泽斯选过谒,见公诗稿零落。公因汰其三之二,取苏文忠(苏轼)行纪之意,曰《南雷诗历》。是年诗,系之《吴艇集》。”P40
“问刘伯绳先生病,留郡城半月。十月初,复之语溪(讲学),十二月初旋里。”P40
康熙四年乙巳(1665年)
“春,甬上万崇宗斯大······等二十余人咸来授业,信宿南楼而返。”P40
“拜辅潜庵先生墓,······(公未刻稿有《辅潜庵传》。)”
诸友零落,“公类而哭之,作《八哀诗》。”八人即:张苍水、刘伯绳、钱虞山、仁庵禅师、申自然、陈士业、汪魏美、叔父季真公。
“建续抄堂于南雷里。”P41
康熙五年丙午(1666年)
“乃馆语溪。之海昌,同陆冰修嘉淑访陈乾初先生确。”P41
“又偕至朱康流先生朝瑛家,公读其所记《五经》,剧谈昼夜。”P41
“旋复之语溪,檇李高氏书尽归于吴氏之振,公在语溪三载,阅之殆尽。”P41
“祁氏旷园之书,乱后迁至化鹿寺,公过郡,与书买如山翻阅三昼夜,载十困而出。”P41
康熙六年丁未(1667年)
“子刘子讲学于证人书院,正命之后,虚其席者二十余年矣。九月,公与同门友姜定庵希辙、张奠夫应鳌两先生复为讲会。公表显师门之学,发前人所未发者,大端有四:······(详公所著《子刘子行状》。)”P41
“康熙丁未,定庵姜先生请府君复证人书院,先生亦故与府君同及蕺山之门者会于广济桥,在会于延庆寺。”《行略》P407,会于广济桥和延庆寺之事,黄炳垕认为在康熙七年。《行略》中论述宗羲讲学之事,皆在此页。
董吴仲《刘子质疑》;黄作《答董吴仲书》
“五月,慈邑郑禹梅梁始见公,公授以《子刘子学言》、《圣学宗要》。”P42
康熙七年戊申(1668年)
“始选《明文海》。”P42
“至郡城(绍兴),仍与同门会讲与证人书院,有《证人会语》。”P42
“甬上诸门士请主鄞城讲席。三月,公之鄞,与诸子大会与广济桥,又会于延庆寺,亦以“证人”名之。公谓:‘学问必以《六经》为根柢,游腹空谈,终无捞摸。’于是甬上有讲经会。”P42
康熙八年乙酉(1669年)
“春,至郡城,仍寓《证人书院》。游云门诸胜,有《云门纪游》诗八首。”P42
与恽日初论学
“冬,观海达于蓬山,有《蓬莱纪游》诗八首,并作《海市赋》,《香山寺志序》。”P42
卷下
康熙九年庚戌(1670年)
“秋,之郡城,寓证人书院。”P43
“冬,为甬上高旦中题主,至乌石山。”P43
“遂同至阿育王观舍利,公力辨其诬。”P44
“得沈眉生手书。······时眉生不通音问二十年矣。”P44
“冬尽,······聊取平日之文自娱,因为选定,题曰《庚戌集》,以生于庚戌,今编次适遇庚戌,其支干为再值也。”P44
康熙十年辛亥(1671年)
“之郡城,寓古小学。”P44
“鲁庶常韦庵X来访,观公文,叹曰:‘二川以后,百年无此作矣。’”P44
“张郡侯来,请修郡志。”P44
康熙十一年壬子(1672年)
“郑子禹梅随父秦川先生溱,谒公于续抄堂。”P44
“选《姚江逸诗》。公平日于诸家文集,凡关涉本邑者必为记列,是年始选定。(凡十五卷,已校梓;后又辑《姚江文略》、《姚江琐事》,尚未梓。)”P44
“作《赠少保施忠憨公传》,并议立其弟子之子铭为后。(议载《文定后集》。)”P44
康熙十二年癸丑(1673年)
“适甬上,范友仲引公登天一阁,发藏书。公取其流通未光者,钞为书目,遂为好事者流传,昆山徐尚书健庵乾学使门生誊写去。”P44
“太夫人八十寿辰,孙徵君夏峰先生奇逢(是年九十矣。)寄到《理学宗传》一部,并寿诗一章。李徵君映碧先生清寄所著《鹤龄录》为寿。”P44
“公有《谢诸寿诸君子》诗。”P45
康熙十三年甲寅(1674年)
“发箧,得半山(讳嘉仁)、《景州》(讳尚质)诸公诗稿、《缩斋文集》(泽望公集),皆为之校正作序。”45
“公作《四明山九题考》,并各系之以诗。”P45
康熙十四年(1675年)
“车X谒杨慈湖先生目。”P45
“《明文案》选成,共二百十七卷。”P45
康熙十五年丙辰(1676年)
“二月,之海昌。安阳许侍郎酉西三礼为邑令,以公曾主教越中、甬东,戒邑士大夫胥会于北寺。······留两月,省亲归,作《留别海昌同学序》。”P45
“顾宁人先生炎武寓书于公,以所著《日知录》呈请评弹。”P45-46
“九月,复之海昌,与朱正谷先生嘉徵剪烛论文。”P46
“读苏子美《哭师鲁》诗,次其韵哭沈眉生徵君。”P46
“有《鹰巢顶观日月并升记》。遂至胡考辕先生家观藏书。其子令修为公发其故箧。”P46
“集忠端公祠墓碑铭,为《正气录》,刻之。”P46
“《明儒学案》成,共六十二卷。后又辑《宋元儒学案》,尚未成编,遗命主一公成之。”P46
康熙十六年丁巳(1677年)
“仍主海昌讲席。······(公在海昌凡五载,得公之传者无闻焉。惟勾股之学,陈言扬得其传耳。)”P46
“公仿叶水心并志陈同父、王道夫之例,作《余若水周唯一两先生墓志铭。》”P47
作张苍水、陆文虎墓志铭与忠介公肃乐传。
“冬,嘱郑子禹梅作《忠端公集序》。”P47
康熙十七年戊午(1678年)
“诏徵博学鸿儒。”力辞。P47
百家认为事在康熙十八年,即:“己未,叶韧庵以博学鸿儒荐府君,辞不赴。寓书陈庶常介眉。”P407页
“至海昌,许公酉三从,受漳海黄忠端公(石斋先生讳道周,亦谥忠端。)《三易洞玑》及《授时》、《西洋》、《回回》三历。”P47
康熙十八年己未(1679年)
“天一阁范左垣重订书目,介门士王文三锡庸来求《藏书记》。”P47(《藏书记》即黄氏《天一阁藏书记》)
万斯同、万言进京修《明史》,“公以《大事记》(忠端公所记)、《三史抄》授之,并作两诗以送其行。”P48
康熙十九年庚申(1680年)
“正月庚子,姚太夫人卒。”P48
“聘之修史,······公寓书····,代以老病疏辞。”P48
“上太夫人《事略》于史馆。(如《明史·列女传》。)”P48
“自订《南雷文案》,授门人万子充宗校,郑子禹梅序。”P49
康熙二十年辛酉(1681年)
“作《吏部侍郎章公格庵正宸行状》、《熊公雨殷汝霖行状》,上之史馆。”P49
汤斌来书,称誉其《明儒学案》。
康熙二十一年壬戌(1682年)
撰《翰林院庶吉士子一魏先生墓志铭》、《澹若张公(履端)传》,“集于笔端,不觉失声痛哭。”P49
康熙二十二年癸亥(1683年)
“平阳寺天岳诣黄竹浦,求公作《山翁禅师文集序》。(公诗第三卷,天岳评点。)”P50
“五月之郡城,同门友董无休玚、门人施胜吉敬观徐文长题壁,即次其韵(《次徐文长题壁》),并有《寻禹穴》、《宋六陵》怀古诗。”P50
“闻万字充宗卒于寓,往哭之。”P50
“至昆山,主徐(徐乾学)司寇家,观传是楼书。”P50
康熙二十四年甲子(1684年)
往昆山,借抄传是楼,拟编《宋元集略》、《宋元文案》。
康熙二十五年乙丑(1685年)
撰《重建先忠端公祠堂记》。
“公留城数日,值赛神之会,举国若狂,作《姚江春社赋》。”P51
“六月丁丑,仲弟晦木公卒。”P51
是年始辑《宋元儒学案》。
康熙二十六年丙寅(1686年)
“王颛庵督学,刊《子刘子文集》。公取家藏底草与伯绳先生原本,逐一校勘,必以手迹为据。(有《刻子刘子全书启》(征刻刘子全书启),未刊稿。)”P51
是年,与董玚、姜希辙编定《刘子全书》40卷。
康熙二十七年戊辰(1686年)
“有突如而问道学异同者,公曰:‘为盗贼有对证,人不敢为。若道学任人可讲,谁为的证。’”P52
“自订《南雷文案》、《吾悔集》、《撰杖集》、《蜀山集》,钩除其不必存者三分之一,曰《南雷文定》。后复欲芟为《文约》。”P52
“筑生圹于忠端公陇畔,内设石床,有《筑墓杂言》。”P52(即《剡中筑墓杂言》诗七首)
康熙二十八年己巳(1689年)
“元夕,公会讲于姚江书院。”P52
作书辞乡饮酒之宴。
“集诸老人作《千岁会》。”P53
“乌山胡氏产麟,公谓是大水之兆,作《获麟赋》。”P53
康熙二十九年庚午(1690年)
康熙问徐乾学可顾问者,乾学答以宗羲。
“公作《姚沉记》。”P54
康熙三十年辛未(1691年)
游黄山,“适王栗亭《黄山续志》告成,公即为之序。”P54
徐元文卒,作《哭相国徐立斋先生》。(“哭徐立斋相国”,年谱谓康熙三十三年,吴光老师认为于此,姑录于此。)
康熙三十一年壬申(1692年)
“秋七月,公病几革,文字因缘,一切屏除。接仇子苍柱都中来书,言北地贾醇庵已将《明儒学案》梓行,公暂彻呻吟,作序文一首,口授季子主一书之。”P54(《明儒学案序》)
《今水经》,“是年成书,遂序之。”P54
“是年后所作文曰《病榻集》。”P54
康熙三十二年癸酉(1693年)
《明文海》四百八十二卷成,为教子读之,择为《明文授读》六十二卷。
“(又有《续宋文鉴》、《元文钞》未梓。)”P55
康熙三十三年甲戌(1694年)
“正月杪,万子公泽冒雪来访,信宿而别,八月卒。公思之,如阳明之于曰仁(徐爱),不俟其家人之请而铭之。”P55
“甲子,长子弃疾公卒。”P55
“哭徐立斋相国。”P55
康熙三十四年乙亥(1695年)
口授《葬制或问》,又书《梨州末命》
“七月癸亥,考终正寝。”P55
跋
祭田之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