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跳过导航链接 >> 首页 >> 无形书院·大学之道 >> 人文走读 >> 边走边读 >> 文章详细

黄宗羲在余姚各地的足迹(《余姚日报》)
作者: 发表时间:17-04-10 点击率:5272

黄宗羲在余姚各地的足迹

来源: 余姚日报

 

四明山高,姚江水长。余姚不仅山川秀美,而且人才辈出,是一座有思想的城市。余姚“四先贤”之一的黄宗羲,作为民主思想的启蒙者,入选“中国古代十大思想家”。他对故乡余姚有着深厚的感情,千丝万缕,根系无穷。

黄宗羲(公元1610年—公元1695),字太冲,号南雷,世称梨洲先生,是著名的学问家、浙东史学的开创者,与顾炎武、王夫之一起被称为明末清初三大民主主义启蒙思想家。

黄宗羲的一生奇特而复杂,他晚年自题画像时,把自己一生的经历概括为“三变”:“初锢之为党人,继指之为游侠,终厕之于儒林,其为人也,盖三变而至今。”少年时期的他是敢于与权奸抗争的热血青年,待为之奔波多年的抗清复明斗争失败后,他转而埋头学术,成为一名知识渊博的学者。

黄宗羲的活动区域比较广泛:为参加科举考试,为帮父亲平反,多次去京师;为了抗清,踏遍钱塘江两岸、四明杖锡、浙南台荡、东南沿海;因参加学术活动或讲学,到过南京、常熟、松江、桐乡、黄山、杭州、绍兴、宁波等地。但黄宗羲是余姚人,一生中有很多重要活动离不开余姚。

今天,笔者追寻黄宗羲当年在余姚活动的足迹,择要向大家介绍。

黄竹浦:出生之地

黄宗羲出生在城东南的黄竹浦,全祖望的《梨洲先生神道碑文》说他是“浙江绍兴府余姚县黄竹浦人”,“忠端公尊素长子”。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重修的《光绪余姚县志·古迹》也说:“黄忠端故里在通德乡黄竹浦。”黄宗羲在自己的文集中也多次提到“黄竹”、“竹桥”、“竹浦”。黄宗羲虽然屡遭名捕、火灾、水灾,辗转避难,但最终难舍黄竹浦,终于此。

黄竹浦最早属于浦口村,浦口村现属梨洲街道黄箭山村,北靠姚江,与隔江的蜀山相对,因是水路要道,官船往来停泊,又称为官船浦或官埭浦。这里曾建有其父黄尊素的忠端公祠,该遗址至今尚存。

黄竹浦不仅是黄宗羲的出生之地,也是其读书撰文、会友论学之地。浙东的抗清斗争失败后,黄宗羲潜居余姚达半个世纪。其间,虽多次外出讲学访友,但多数时间住在黄竹浦,友人过访甚多。离村向南200米处为“前园”,现是黄竹浦境内存户较多的自然村,村民大多为黄宗羲之子黄百家的后裔,也有其弟黄宗会的后裔。

镇东桥:讲学之地

据《梨洲先生年谱》载:“崇祯十五年壬午(公元1642),公三十三岁……入京应试……十一月丙子(十日)自京回越数日,约诸弟游四明洞天,迟晦木公不至,中辍。后十一月戊申(十二日),遂令促装由蓝溪而进,月夜走蜜岩,探石质藏书处,宿雪窦,观隐潭冰柱,大雪登芙蓉峰,历鞠侯岩,至过云,识所谓木介,甲寅抵家。晦木公为赋,泽望公为游录,公则为《四明山志》。

《四明山志》全书十一万字,共分九卷,一改前代修志虚美臆造之陋习,为后世的方志编纂提供了务实的范例。为订正前人讹误,黄宗羲重新考证,做了许多事情。该书采集记叙,有序无遗,写景状物,务求真实,不人云亦云,有研究四明山地貌、历史的第一手资料,是研究四明山风土历史的一部信史。

这里特别说一下梨洲山,黄宗羲用其名自称。他在《四明山志》中写道:“梨洲山,晋孙兴公与兄承公同游于此,得梨数枚,人迹杳然,疑为仙真所遗,故名其地曰梨洲。”由于黄宗羲特别热爱四明山,在最后改定《四明山志》书稿时,他即题“茭湖鱼澄洞主黄宗羲书”,“茭湖鱼澄洞”是四明山中的道家三福地之一。时至清康熙二年(公元1663),黄宗羲在完成重要的政治著作《明夷待访录》时,也没有忘记四明山道家三福地之一的“梨洲”,自题“梨洲老人”,并一直沿用,因此有了“黄梨洲”的称号。

顺治三年(公元1646)六月初一,钱塘江上的浙东抗清义师全线溃败,清兵骑马渡过钱塘江,进军浙东,浙东各府县先后被清军占领。黄宗羲只得遣散余众,率领亲兵500多人退入四明山,在杖锡寺安下营寨,结寨自固。各路义军纷纷进山,浙东山间布满义军,给清军很大威胁。这是黄宗羲第二次进入四明山。直至兵败,他才不得已离开梨洲山,回家隐居著述、授徒读书。在驻军四明山期间,在硝烟炮火的空隙,黄宗羲曾讲学于梨洲山麓的上庠庙中,论学于镇东桥上。上庠庙和镇东桥两处遗址至今尚存。本世纪初,四明山镇政府出于对黄宗羲的怀念,在上庠庙之东的镇东桥畔修建了“黄宗羲先生讲学处”,作为后人思念先贤之所。

2003年盛夏,黄梨洲纪念馆落成,选址于镇东桥附近,门口广场上的建筑标志是《四明山志》,依照天一阁藏书中最早木刻本,用梅园石制作。纪念馆马头墙高耸,青瓦粉墙,宛如徽州民居,一进门就是梨洲先生古铜色的半身雕像。馆内陈列分“黄梨洲生平业绩”、“黄梨洲与梨洲”和“历代名人与四明山”三个部分,有文字、图片、实物等。

达善学堂:赶考之地

黄宗羲13岁时参加童子试,14岁考中秀才,这都是在余姚县衙东侧、舜江楼后面的试院内进行,余姚人俗称“考棚”。

当时,凡遇考试之期,考生要到试院前等候点名、进考棚、领试卷、埋头写八股文,几天后再进城看榜文。考中秀才后,他们有了廩生资格,就得进城到位于南城学弄的学宫里读书,直至出学。黄宗羲就是在家人的陪同下从浦口村乘船沿姚江西入城,至通济桥旁登岸,前往试院。民国时期,试院改为达善学堂。共和国初期,拆除部分考棚兴建人民大会堂,部分遗址改建为县政府第一招待所。1995年,余姚市政府办公大楼搬迁,秘图山周边地区改造,建起大厦,试院原貌已不可复见。

黄宗羲16岁那年,娶了广西按察使叶宪祖之女、时年17岁的叶宝琳为妻。岳父叶宪祖是城里人,居家北城内的“抑抑堂”,地处县衙之东北,即今阳明东路之北的阳明小学南侧,毁于20世纪80年代。余姚有句老话:“小时外婆家,大了丈母家。”自从黄宗羲做了叶宪祖女婿,丈母家的“抑抑堂”成为黄宗羲时常出入之所。

第四门:避乱之地

泗门地处杭州湾畔第四座水门,俗称第四门,四水为泗,故曰泗门。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曾发生“三藩之乱”,其中有耿精忠,明降将,被清廷封为靖南王,为“三藩之乱”的参与者。耿精忠起兵叛乱的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兵盗满山,黄竹浦难以安居,黄宗羲奉母携眷,带大量书籍避居海滨第四门,老少挤在诸来聘“半草堂”的书室。诸氏居室狭小,室内除床、灶之外,堆满了书,黄宗羲暂时寓居其中。

避难期间,黄宗羲全家得到诸来聘及其父诸敬槐的热情照料。每遇清闲之日,黄宗羲即与诸来聘共泛汝仇湖,游览泗门景观,历牛屯岙,憩九龙亭,观石壁凿像,访东山寺,经临山卫以观海景。他还完成了《四明山九题考》等著作,多次在“半草堂”讲习经学,并在由诸来聘、诸士奇等创办的“昌古斋”藏书楼阅读典籍,与昌古社学人诸如锦、谢天益、汪伯蟠、魏圣水、孙象六、符如龙、周肇修等以诗唱和,写下了许多诗词文稿。

化安山:安息之地

化安山地处四明山北麓的剡shàn湖岙(现称十五岙),在余姚城东南二十里,三面青山环抱,林木葱郁,朝东有一个大山岙。正如黄宗羲在《剡中筑墓杂言》中所说:“昔年曾此作邻家,依旧水声彻夜哗。风景过清销不尽,满溪明月浸桃花。”其景致可与嵊县剡溪媲美,故称“剡中”。剡湖岙口为陆姓村民居住的山村,岙底是魏姓村民居住的山村。两村之间的路西有龙山、虎山,即为崇祯皇帝为黄宗羲之父黄尊素平反昭雪后赐给黄氏的坟庄。(岙ào,浙江、福建等沿海一带称山间平地, 多用于地名。)

黄尊素坟下原有上坟时憩息用的小屋丙舍,后来成为黄宗羲避难寓所。顺治三年(公元1646)至康熙元年(公元1662),黄宗羲在这里断断续续地居住了十几年,从事著述,化安山的一山一水都留下了黄宗羲的足迹,一草一木都留下了他的诗篇。丙舍又名龙虎草堂,《梨洲先生年谱》中写道:“四明山北麓有化安山,故宋所谓剡中也。东峰状类虎,西峰状类龙,公丙舍适当其间,因名曰龙虎山堂(又名龙虎草堂)。”

龙虎草堂位于化安山龙山、虎山的谷地间,原系丙舍,建于明崇祯年间,是黄宗羲之父黄尊素从隐鹤桥迁于化安山下葬前停放灵柩的地方。在这朴素简陋的草堂里,黄宗羲面对抗清无望的现实,潜心著述。他虽身居深山,处境窘迫,但仍发奋撰写千古名篇《明夷待访录》、《易学象数论》,编辑卷帙浩繁的《明文海》。他的学生、友人中有不少人曾来此造访、问学。这里一度成为浙东学子的向往之地。不幸的是,龙虎草堂于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遭火灾毁圮。据黄宗羲的小儿子黄百家回忆,当时“出书于烈焰之中,零落而散失者又不知凡几”。

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二月,龙虎草堂遭遇火灾,黄宗羲只好搬回浦口故居,以后没有再恢复龙虎草堂。1958年,剡湖岙内魏家村农夫在化安山开垦牧场,曾在黄尊素坟下山坡上挖出较多烧焦的木头和乱石。农夫说,这里就是黄尊素的葬屋(丙舍),宽约二十步,深丈余,面积和黄宗羲诗中描绘的“长松缚茅宇,乱石开南轩”三间矮屋的情况基本符合。

早在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十二月,黄宗羲79岁那年,在化安山的龙山东南麓自觅墓地,营筑生圹,内设石床,写有《筑墓杂言》。墓圹坐西北朝东南,与在虎山北坡黄尊素的墓相聚二百米,遥遥相对,黄氏父子两代相守相望。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七月初三日,巨星陨落。黄宗羲临终前写有《梨洲末命》、《葬制或问》等文章,告诫儿孙:“我死后,即于次日舁至圹中,殓以时服,一被一褥,安放石床,不用棺椁,不作佛事,不做七七,凡鼓吹巫觋铭旌纸旙纸钱,一概不用。”他又借引现世之例写有《剡中筑墓杂言》十一首以明志。他还嘱咐儿孙,于墓前拜坛下水田“分作三池,种荷花”;“相厚之至,能于坟上植梅五株,则稽首谢之;有石条两根,可移至我圹前作望柱,上刻‘不事王侯,持子陵之风节;诏钞著述,同虞喜文之传文’。若再得二根,架以木梁,作亭于其上,尤妙”。黄宗羲去世后,其三子黄百家谨遵遗命,从俭而葬,由萧山毛奇龄题写墓碑,后由全祖望补写《梨洲先生神道碑文》。

黄宗羲原墓在1966年遭到破坏,1984年按原貌修复。1995年,为配合“纪念黄梨洲逝世三百周年暨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召开,市政府于会前拨专款,再次修整黄宗羲墓,重建龙虎草堂,在草堂布置《黄宗羲史迹陈列》。该建筑占地面积约750平方米,前有一台门,门额上镶嵌砖雕“龙虎草堂”四字。跨入院门即为石铺甬道,直通草堂。草堂为五开间具有浙东清代山居风格的木结构硬山平房,建筑面积250平方米,其内布置了黄宗羲史迹陈列,陈列面积达85平方米,展线长50多米,展出着介绍黄宗羲生平和著述的文物、图片。

龙虎草堂周围草木葱郁,环境幽雅,不失为一处潜心著述的场所。根据梨洲先生遗愿,在墓左侧开辟梅园,植梅二百多株;在墓拜坛下开掘荷花池三个,种上荷花;墓道上建石亭一座。四周丛山巍巍,绿荫蔽日,给人肃穆幽静之感。19954月,黄宗羲墓及龙虎草堂被命名为市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现已升列为宁波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66月,黄宗羲墓又升格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化安山的黄宗羲墓区已经成为余姚一处重要的人文景观,是怀念先贤的主要场所。

梨洲街道:纪念之地

今天,在余姚,家乡人民为了纪念这位先贤,有不少以黄宗羲名字命名的地方和学校。200611日,老城区四个街道更名,由于黄宗羲的故居通德乡黄竹浦浦口村处于东南街道境内,就将东南街道更名为梨洲街道

据《余姚市地名志》记载,南城北固门(通济桥南)向南直通南明门,旧称直街。抗日战争时期,人们以黄宗羲组“世忠营”抗清义举相勉,故以其号名为南雷路1969年改为防修路,1981年更名江南直街,1987年复命为南雷路。坐落于城区万年桥路2号的梨洲中学,创建于1956年,六易校名,四迁校址,三次撤并学校。19933月,由市教委发文,学校以我国明末清初杰出的民主主义思想家和史学家黄宗羲的文号命名。经历了五十多年的办学历史,学校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先进的办学经验,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个人微信号(yhfyanghaifeng);微信公众号(cnsdww);
新浪微博(杨海锋_从内圣到外王);电子邮箱(younghf@163.com)

版权所有:©杨海锋     浙ICP备13007266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402001187号

信息产业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