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跳过导航链接 >> 首页 >> 身心自助·心理/中医 >> 人心与人生 >> 资料分享 >> 文章详细

心理咨询师是一个怎样的存在|李序
作者: 发表时间:17-02-18 点击率:2101

 

心理咨询师是一个怎样的存在|李序

 

大家好,今天很高兴以这样的方式认识大家,我是李序,是国家第一批培训心理咨询师的学员,2000年开始培训,两年后培训结束。那一批两百多人都拿到了心理咨询师证书。也就是从2002年开始,我就从事心理咨询职业,至今大概有十多年了。

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的主题是:

1、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我是怎样和来访者工作的?

2、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收获了什么?为什么有这么多人被这个行业所吸引?又为何考证的人很多,坚持下来的人很少呢?

3、如果想成为咨询师,如何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

今天分享的三个主题呢,都来自于我个人的经验和体验,所以会比较个性化,仅供大家参考。

“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是怎样和来访者工作的? 

我在很多年以前加入这个行业的时候,这个行业并不是很多人知道,刚刚兴起。那时候,我的亲朋好友得知我从事这个行业,都会问我一个问题:“你们从事心理咨询行业的人,是不是都是自己心理有问题啊?是不是就是原来的政治思想工作,只不过是现在新时代给了一个新名字,改了一个更时髦的叫法而已?听说好多咨询师自己就是病人,那病人怎么给病人治病啊?而且两个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坐在一个小屋里说上一个小时就能帮助精神上有痛苦的人了吗?”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

从他们的问题中,我能强烈的感觉到他们的好奇,当然也体会到还有他们对聊天就可以治病的怀疑。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我咨询结束后回家吃饭。刚一进门,我的老父亲就问我:“你咨询了多少人啊?”我说;“三个人,也就是三个案例,工作了三个小时。”然后老人家就问我:“那是不是很累啊!”而且还满怀疼爱的说:“说了这么多话,快喝点水吧!”我告诉老父亲,我并没有说多少话,倒是光听他们说了。然后爸爸疑惑又带着开玩笑的语气跟我说:“你这不说话就能治病,还能挣钱,哪里有这样的美差事,你也给我介绍一个啊!”当然这只是一个玩笑而已。

究竟为什么聊天可以治病?为什么不说话也能帮助到来访者呢?

说到聊天可以治病,不得不提到精神分析的老祖宗弗洛伊德。最早是他把催眠用到治疗病人的歇斯底里症上。但很快就发现催眠对于适用的人群其实很有限制,有些人的被暗示性很弱,于是又发展出了自由联想和谈话疗法。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心理学开始可以用于临床,而不仅仅是作为一门科学存在。同样也可以像其他行业一样成为一项可以养家糊口的技能,并发展为今天的一种职业。

这让我想到《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曹雪芹一生穷困潦倒,但是一部《红楼梦》却养活了那么多红学家。而弗洛伊德在世的时候,其实并没有用自己发明的技术治疗几个病人,甚至当时《梦的解析》的销量也是少之又少,但在当今却养活了一代又一代的心理咨询师,也治好了无数的患者。

为什么聊天可以治病?咨询师做了什么?它和朋友间的聊天有什么不同呢?

o    首先它和朋友聊天不同的是:朋友聊天是有立场的,朋友会站在你的立场上,就事论事的给予评判和指导,但往往没有什么实际的作用,它的作用只能和你“共情”。让你感觉好像也不错,但其实这种感觉是因为有一个和你站在一起的同盟,这让你在面对你的难受的时候可能不那么孤单。但你的朋友并不知道你的难受是哪里来的,为什么,并不能真正的帮你化解这个难受。

o    咨询师和你聊天的不同就在于:咨询师要听清楚你说的故事的来龙去脉,我们这里有一个最基本的技术就是澄清。在这个过程,咨询师要做的是:听你发生了什么事、这个事情怎么让你这么的难受、这个事情触及了你的哪些敏感部分。这些反应也告诉了咨询师你是一个怎样的人,而咨询师则会去体会问题和困惑背后的动机、情感以及没有满足的需要。甚至包括你在和咨询师的诉说中想获得什么,作为咨询师该怎么和这样的一个人工作等等。有的时候在经历了这么一个过程后,来访者会告诉我,老师我好像明白了,我好像没那么困惑了。那在咨询室里听来访者诉说的一个小时里,都发生了什么让来访者走出了迷雾呢?

我想至少发生了两件事:

o    首先让来访者叙说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让他理清了事情的全过程,就是那句老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通常我们都容易陷在事情的某个部分,而不能看清所有的层面,咨询师在和你聊天问事情的来龙去脉的时候,其实无形中做了一件事情,就是帮助你意识到没有意识到的部分;

o    咨询师还做了一件事,就是在你叙说事情的时候,其实就是在唤醒和宣泄伴随这些事件的情感。同时让你的这些情感有了安放的地方,这个地方就是咨询师这里。当它被安放在了一个安全的地方,就好像也被安抚了一样,那它也就不会再继续兴风作浪了。

在这个过程中,来访者完成了两件事情:使用语言表达事件本身和情绪。这样做给来访者带来的好处是什么呢?这样来访者在咨询室之外就不会将情绪付诸行动,使事情更糟。欲望止于诉说。

其实咨询师在和你交流或听你叙说的时候,默默的还做着一件事情:就是听话听音听声。也就是我们在听的不仅是我们现实层面的矛盾冲突,咨询师还会在你叙说的过程留心另外的故事。也就是产生这些冲突的始作俑者,它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情结,或者早年的创伤、没有满足的欲望和幻想,以及这些东西是怎样制造你现在的冲突。所以心理咨询不仅是面对现在的现实冲突,也是面对过去的那个你。

以上这些就是和咨询师聊天与普通朋友聊天不一样的地方,也是让大家了解咨询师是怎么对来访者工作的。但其实随着心理学一百多年的发展,了解人们内心的工具也在不断的增加,例如大家都知道的:沙盘、舞动治疗、绘画等等工具,其实都是和谈话一样作为一种媒介,去触及藏在我们每个人心目中的那些未了情。至于咨询师工作中使用什么媒介,取决于咨询师和来访者的关系,取决于咨询师擅长使用什么媒介,也取决于来访者适合什么。

心理咨询和政治思想工作有什么不同?

思想政治工作通常是依据法律、规则、道德来界定对与错的,然后按照这个界定给当事人一个评判,还会按照这些正确的规定来指导或劝说你改邪归正。如果用心理学的名词来解释,就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位置在人们的意识层面工作,它不触及人们更深层面也就是潜意识层面的事情,比如我们人际关系中的冲突,内心的情结、内心的种种矛盾,柴米油盐酱醋茶中的喜怒哀乐等等。

政治思想工作者按照社会准则来和你理论一二三,而心理咨询师首先要做的是,问清楚引起你这么不舒服的事情来龙去脉。这个过程中,政治思想工作是劝导你,而心理咨询中咨询师在听的更多,很少说话,也不太会打断你,因为她开始启动咨询师的工具。就是在你的述说中,分辨你对你所经历的事情的看法诠释、感受、和给你带来如此困扰的原因,以及在这个过程你所表达的愿望、需要,还有这些愿望不能如你所愿的阻碍是什么。同时他还要在你的述说中分辨哪些东西是来自事实,哪些是来自你的想象,同时他还要注意这些事情所带给你的感受,在你的生活中是不是反复出现等等。通常这个过程我们称为初始访谈。

言简意赅,心理咨询师不关注事情本身的道德和是否符合社会规范的层面,在这件事情里面谁对谁错,怎样做是对的怎样是错的等等。她关注的地方在于,述说故事的人,她的冲突在哪里,是来自于事情本身还是来自于内在的什么力量。也就是制造这个冲突的动力是什么。换句话说,是什么使得他干了自己不想干的事情,但又一次一次的事与愿违,去做自己不想做,做了又后悔的事情。或者有愿不能偿,也就是不能如愿以偿用自己的能力满足自己的愿望和需要以及欲望。

作为一个人我们有很多本能的欲望和需要,也有随着成长而随之而来的需要和愿望,就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所罗列的那样,最初我们需要基本的生活保障即生存的需要,安全的需要,随着成长我们的需要也在与时俱进,我们除了满足基本的需要之外还需要被尊重、被爱和归属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所以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她不但要学会基本的生活技能,还要满足自己这些需要的能力,不论哪一层面的能力不能满足,久而久之人就会不舒服,长时间的处于这种不舒服的状态人就要表达出来,这种表达方式可以用身体就会生病,要么就是用情绪表达,表达的方式就是不停的制造冲突,自己折腾自己。就是那个小品里说的,吃饱了撑的型,大家注意前提是吃饱了,吃饱了才凸显有精神层面的需要,也就是精神上的痛苦通常发生在吃饱之后,也就是生存问题解决之后。

如此,也就多少理解为什么来做心理咨询的人往往所谓的“成功人士”比较多呢?或者很多人看起来他们物质生活极大满足,本应好好享受老天爷对他们的眷顾,反而那么多的心理不舒服呢?这就是之前所说的“吃饱了撑的型”,一方面是因为他的精神层面的需要和愿望没有充分的满足,精神层面的包括一个人生命的早期和亲人的相处过程中留下的未了情,另外一个方面就是他在为谁追求世俗层面的所谓的成功,这个成功是他自己的需要还是为了其他什么,比如证明什么,比如做给谁看,等等。人还有的一种本能就是追求没有满足的动力,这个动力足以会使人付出穷其一生的努力。

心理健康的标准

那就有一个新的问题产生,我们说咨询师和来访者工作的时候,不太关注道德规范、法律法规,那是不是就是说明这个人是不是有能力的、痛快的、在没有内心有冲突的时候最大限度的满足自己的需要,就是心理健康的呢?比如为了生存的需要,或为了更高的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去偷去抢,有了钱又好色满足生物本能的需要,这些人也是利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最大限度的满足了自己的需要,而且没有什么内疚或者内心的不安,也就是他们没有任何的内心的冲突,甚至在法律制裁之前,他们心安理得的不义之财、悠然自得的享受着这些行为给自己带来的所谓高品质的生活。如果不去用社会道德和法律的标准去衡量,那这类人是不是就符合健康的标准呢?至少他们不会走进咨询室,因为他没有难受没有焦虑没有抑郁。虽然这类人不是心理咨询师工作的对象,但他们仍然不是心理健康的,为什么呢?那什么才是心理健康呢?

它不仅仅是人具备了很高的社会道德标准,满足社会家庭文化对我们的期待,也不是毫无顾忌的满足自己的本能的欲望和贪娈,它是“取决于生理的需要、本能和外部世界(也就是社会的准则)要求之间的平衡”。就是说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他能够按照社会规范调节本能、欲望、愿望和追求自我价值的过程。用心理学的理论来说,就是一个人的“自我功能”如何,比较完善的自我功能能够与时俱进的调节自己,使自己的欲望、需要、愿望在现有的条件下在社会规范的道德约束下得到最大化的满足。

咨询师承担着这样一个和政治思想工作不一样的角色,我自己特别喜欢用形容意识和潜意识的那个冰山来比喻咨询师的工作,正如我们都知道的,我们用冰山把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用冰山来比喻,那么咨询师的工作就是潜水员的工作,他试图努力靠近沉浮在海水里面冰山的最下面去工作,去探查和发现藏在水里面没有露出水面的那个部分,但又左右人们行为的那个部分。我想这也是咨询师这个工作的魅力所在,他会永远给你有一种“于无声处听惊雷”或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极大的满足了人们本性中的好奇与自恋。

“ 咨询师的角色为咨询师提供了什么呢? 

像我的老父亲所说的,这么好的工作,不用讲话,也不用备课,只是听好了就行了,然后人家还给你钱。是的,这个工作首先它是一个可以养家糊口的职业。这个工作的时间弹性,不坐班,自己安排自己的时间。最重要的就是在这个过程中的自我疗愈,也就是说在治疗他们的时候,自己也在治愈的过程中。

我在咨询中一个最大的感悟就是,我经常会从来访者谈论的事情上看到我自己,怎么好像他说的和当初的我一样一样的啊!来访者说的好多困惑或者冲突,好似在我们身上都发生过,似曾相识如附体再现。而他现在卡在这里,当初我或许也卡在了这里,我们俩唯一不同的是我防御成功,而他防御失守,所以走进了心理咨询坐在了我的面前。那么我其实和他一样同病相怜,我连治疗自己的能力都没有又有什么能力去治疗他呢?所以,那个时候的我,在新手咨询师的路上就不断的体验着无力而带来的挫败感。所以最开始的时候,我的来访者总是不断的脱落。

为何很多人被心理行业吸引?为何心理咨询行业最后留下来的人很少?

如果想在这个行业里面混,周而复始的去体验这种感受,我相信谁也不会坚持下去,除非特有自虐的倾向。这也是为什么这个行业的来访者和咨询师都很容易脱落,其实我们那一批两百多个咨询师,至今还留在这个行业的不超过百分之十。

这就要求咨询师首先要面对自己曾经经历的各种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尽可能的降低意识层面的海平面,把藏在海水里面的那个看不见的自己,暴露出来,当你对你不知道的那个自己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之后,在你来访者工作的时候,被他所唤醒的部分,你才能也才有资格和能力去理解他。这也就是这个工作最大的魅力,他逼得你不得不或者必须去重新认识那个你所不知道的自己。当你有了这样一个体验之后,你会发现自己开始知道怎么才是活明白,我想不论是谁有了这样的感觉,足够让你惊喜的了。

我是属于这种后知后觉的人,我们这一行里还有一种人是先知先觉,就是他们没有从事这个工作就开始走进咨询室成为来访者了,也就是常听到有人说从事这个工作的人原来都是心理有问题的人,先当了病人又当了医生?那我怎么放心找他们做咨询啊?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说:你们心理咨询师,天天接收这些负面情绪,就像个垃圾桶一样,这本来没问题也得有问题吧!

我在看关于什么人会当心理咨询师方面的书的时候,发现有这样一组数据:

o    263个精神科医生的调查中,73%轻度或重度焦虑,58%重度抑郁,90%经历过各种心理问题的困扰;

o    264个心理治疗师中,大部分有过明显的心理问题,82%有人际交往障碍,57%抑郁症,11%滥用药物,2%尝试过自杀;

o    克莱因精神分析研究院的五分之二的毕业生均有严重的病理性心理问题;

o    福特有长达15年的实习生培训经验,结论:大部分选择这个职业的实习生都有潜在的情感冲突;

o     638名精神分析师,参加精神分析培训有其潜在的动机,其解决个人问题的愿望更重要。

 

这说明了什么?

o    江湖传说不无道理。的确,从事心理咨询行业的人大部分都曾是个“病人”;

o    所以很多人选择这个职业的主要原因在于,“寻求强大的内驱力从而找到实现人生目标而产生的内心冲突的解决方案”。

我当时选择这个职业的时候,就是对自己有极大的好奇,或是疑惑。我经常会问为什么会是这样,我怎么就这样了呢?而那个时候的我不知道去做咨询,自己摸索学了这个学那个,总也找不到答案,直到有一天学了心理学,进入心理咨询的行列,好像才柳暗花明、拨开云雾一点点。

那对于一个本来就有问题的人去成为咨询师,是不利因素还是有利因素呢?

记得很多心理治疗的前辈说过:“很多心理治疗师都有心理混乱的经历,这不仅培育了入这行的意愿,还提升了治疗师治愈他人的能力。”

“投身精神分析,并将此作为毕生的事业,这个群体的大部分都有个性病理学的问题,就表明:一个人所承受的精神上的痛苦、内心的冲突以及了解掌控自己的意愿能激发一个人长久乃至毕生的兴趣,去了解自己、去自省、去解决内心的冲突。

综上两点说明,有过被治疗经历的咨询师,其实有一种共情的能力,同时也增强了他治愈别人的能力。通常这种人有一种兴趣:就是去了解自己、去探索自己内心冲突、去内省,有这两点,就足以使他拥有长久的呆在这个行业去探索自己、了解自己的愿望。

其中有许多的著名代表人物:弗洛伊德、荣格、沙利文等等。他们都是自己先体验了精神错乱的“浅滩”。并将自己的意识和潜意识、前意识融合,以求整体达到更大的内心和谐,他们比以前更强大的自我走出了精神疾病的痛苦。他们有了面对自己痛苦的力量,他们就和来访者的关系更加密切了,这种密切来自于对当事人的理解,因为他们同病相怜过。我还在这本书上看到一句让我深深感动的话:“心理咨询师,是一个有过受伤和治愈历史的人,是值得尊敬的。是啊,心理咨询师,这个受伤的治愈者,是多么的值得尊敬!

“ 如何成为心理咨询师,如何走进这个行业 

首先,咨询师是要有被治愈的历史的,但仅仅拥有这样的经历,还不足以成为咨询师。那咨询师还需要具备怎样的能力呢?

要有理论功底,理论的作用在于:

1、它不但确定了我们作为心理咨询师的身份,而不是其他行业的咨询师;

2、缓解咨询师在不确定中的焦虑,同时也为你和你的来访者的工作提供了支持与依据,也为可以使用来访者带给你的刺激和窃喜提供工具与方法;

3有时候我在想,咨询师之间讨论案例的时候,如果我是一个外行听在这帮人谈论他们的“病人”,“颠倒是非”的分析和解释,满口听不懂的行话,一定会觉得到底谁是“病人”。但是,就是在这样有一个共同语言的讨论中,咨询师渐渐的缓解了那个“不知道”的焦虑,在黑洞中似乎有了走向曙光的方向,在和来访者一个小时一个小时的工作中,看到了渐渐清晰了的“我到底是谁”

通过技术将理论实践,技能部分:

对于理论的学习,不论学习沙盘、绘画、催眠等等技术,这都是一种通过技术把这些理论传递给来访者的一个工具,同时也是我们和来访者工作的一种工具。

我个人来说,想分享给大家一些我个人对于技术的体验。就是现在市面上有非常多的技术,百花缭乱的,我是觉得大家都可以去挑自己合适、喜欢的进行学习。但是有一个技术是你一定要会的:就是要培养自己一个对来访者的敏感度这个能力,这相当于一个工具

这个敏感度体现在你在和来访者工作的时候,对来访者内心活动和任何反应的觉察上,你知道他的一言一行都在说话,都是一种表达,你用自己的感觉去体会这种不能言说的表达,还体现在你对自己内心活动的觉察上,所以有一句话就是,总是留着一只眼睛看自己。

当你有了这样的敏锐的觉察自己和他人的能力之后,你还需要锻炼自己说话的能力。我想很多咨询师后来都会去讲课,是不是用这样的方式锻炼自己的这个能力呢?那为什么要锻炼这个能力呢?首先这一行起源是靠聊天治病的,来访者地拉呱啦的说了半小时,然后你再絮絮叨叨的说了半小时,一个小时就这么过去了,然后来访者出来缴费的时候就开始疑惑了,他说的我都知道啊!所以作为咨询师,你说的每一句话一定要是浓缩的精华,这种精华的要求就是:对来访者的回应进行简单、明确、还要有效果的回应。所以不论你学习什么技术,都要锻炼自己这个能力。

那是不是学习心理学的人都要经过被治愈的体验、理论的学习、技术的学习这三个方面的训练呢?

不一定,如果不成为心理咨询师就不需要。比如学习心理学的人,想当精神科医生,那么你具备理论知识和具有开药的处方权就可以了。如果你是心理学的研究人员,那么你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就可以了。如果你是社区工作者,那么你只需要具备初步的理论和一些技术就可以了。再或者你加入这个行业就是为了自我疗愈,那么你可以学一些理论或者参加一些成长类的课程就可以了。

但是,如果你想成为心理行业中的心理咨询师,那就一定要通过理论学习+技术学习+个人疗愈这三个方面的训练。

我们有一类人不想做咨询师,生活得又比较舒坦,大多处于比较平和的状态。但是也会跑过来问我,李老师我们需不需要做一下心理咨询,了解一下自己有什么病呢?但其实我想对这类人说,既然现在很美好,那就尽情的享受这份美好便是,就别没病找病了,你想去做做咨询也未尝不可,那你要做好对你现有的平静的生活有扰动的准备,因为在精神分析这个显微镜下,没有绝对的干净。

但如果你选择咨询师这个行业,可能就会扰动你原本舒坦的日子,为什么呢?因为你在和来访者工作的时候,来访者的很多的故事,大多都是不那么美好和动听的。而且他在讲述这些故事的时候会带着很多的情绪,那么这些事情和情绪就可能会唤醒你本已忘却的记忆和尘封的往事,其结果就是你不知不觉的被带进去了。

很多年前,我接待过的一个来访者,在我和她做初始访谈的时候,知道了她刚和另一个咨询师结束咨询关系,我问其结束的原因,她说:“我们已经咨询13次了,但在我提到我和父亲的过往的时候,她好像比我哭的还伤心。我觉得她和她父亲好像也有很多没有处理的情结,她该去咨询,在这上面她帮不了我,我就没有继续找她咨询了”。

所以,当来访者不触及自己这部分的时候,我们是不知道的,但不代表这些创伤不存在,只是没有被掀出来。所以如果你想成为心理咨询师,那你就必须去先看清楚自己看不到的那些部分,先去充分的了解自己,疗愈自己。不然可能最后受伤的是自己。

如果想成为咨询师,如何开始自己的职业之路来完成以上的三个维度的部分呢?以及还有哪些要做呢?

其实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如果你真的想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你需要做的不仅仅是我们提到的那三个方面,还要把自己放入一个心理学的容器里面浸泡,提到浸泡我就会想到我们家庭主妇在做饭的时候,经常要泡发一下东西,比如泡银耳,还会想到跳舞或者练习瑜伽什么的运动。它得足够的大得以让这里面的东西或人施展的开,同时具备足够的水分供它吸收,同时还得结实。这个浸泡或许是实习的方式,或者以团体学习的方式,或者在咨询机构做助理的方式等等,总之什么样的形式是根据自己情况来选择的。但不论怎样的形式,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咨询师在选择学习机构的时候,相当于在选择一个氛围一个容器,那么作为培养咨询师的容器,该具备哪些条件呢?

这个容器必须首先具备专业性,这是充分必要条件,比如它首先是以咨询为主的专业机构,而且带教老师也一定有多年的临床经验的老师,否则不是纸上谈兵了吗?他只懂得一堆的理论和操作,但仍然是从纸上经过嘴巴里绕一卷到你那里,可以想象的出来,老师自己没有体验的知识和技术你怎么去体验和应用呢?

此外,它还需要具备基本的条件就是:

这个容器要足够的宽敞,以容纳适合你自己的理论体系。也就是说,这个机构它可以多种理论体系和治疗流派并存,也就是说它不是专科医院,如果是专科医院,当然也可以,但那就要想清楚你是否只在这个专科上下功夫,比如有的机构很明确的确定的咨询取向是精神分析取向的治疗,而将来你面对的来访者也要是符合这个专科要求的了,也就是符合这个治疗流派的来访者才是你工作的对象。

其次,是否里面有和你的需要基本类似的人,与你共舞人类起源,从生物学角度她就是一个关系的产物,男女相爱,发生关系,两个单细胞发生关系结合,而孕育一个新的生命,从此这个生命在子宫里就和母亲在一起发生着关系,出生之后便进入更加复杂的关系世界中,在这个关系世界中发展出自我意识以及各种生存能力和社会技能,也在关系世界中来镜映自己,来确定自己,知道自己是谁。所以,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你需要在培养和完成咨询师这个角色所需要的技能上,也需要在关系里面体验着自己,在关系里面验证这些技能和理论,在这个过程中你更需要来自同伴的镜映和呼应。

是否具备你可以持续发展自己能力的空间也就是他应该有允许你和你的同伴继续发展舞姿的空间,就是能持续的满足你未来需要、至少是入行初期需要的能力和空间。比如,如果你是一个新手,开始你的职业生涯的初期,你需要接咨询和积累个案,那么这个机构是不是有这样机会给你,然后随着你的成长你或许需要利用讲课的方式分享你的知识,锻炼你说话的能力,它能不能给你这样的舞台,而在往后你可能需要更大的舞台去满足你的自恋,它能不能有这样能力气度,等等,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这个容器一定是有温度人天生就是需要关系的动物,而在关系中满足我们依附本能的需要的,依恋理论的研究中著名的猴子实验,就说明有奶不一定是娘。在一个冷冰冰的容器里,没有能温暖自己的能力怎么有温暖来访者的能力呢。

所以,如果你真的要成为一个心理咨询师,就要主动把自己放到一个合适的容器里面去浸泡。为什么要浸泡呢?一句老话特别适合用在一个咨询师的养成上,就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这期间,你就可以这方面完善自己。

简单总结:心理咨询师=理论学习+实践技能+个人成才+合适的容器浸泡

相信有了这些,你想不成为咨询师都很难。但是需要强调的是,即使成为了咨询师,也要进行督导和个人体验,这很重要的一个部分。

督导就是对你的案例进行督导。有道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以我们需要同行的镜映来帮助我们梳理这个案例的过程,心方向每周都有这样的督导活动。

另一方面,在咨询的过程中会不断的唤醒我们自己早期记忆部分,你在和个案进行中所呈现出来的自己不舒服的那个部分,需要你拿出勇气去面对。那就是你需要和你自己的咨询师去做个人体验的部分。

所以你想成为心理咨询师,就要做好一个持之以恒的状态,一种学习的状态、一种探索自我的状态,一种探索别人和探索自己的状态。我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提问环节  

提问1:在学习心理学,并在进行心理咨询,但这令我恐惧、害怕。这种情况正常吗?

答:其实在我自己个人体验的时候,也会遇到这样的情绪。当我们不知道关于自己的真相的时候还好,但是当我们看到的自己越来越多的时候,有时候会接受不了自己怎么会是这样一个人,怎么这么丑陋、这么邪恶。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心理咨询是一个很慢的过程,就是我们的咨询师一开始不会对我们做太多工作,而是帮我们积聚力量,待我们有力量面对这些的时候,咨询师才开始下手,哈哈!

提问2:对于我们这些没有经验的小白,通过什么渠道加入您说的容器呢?有什么门槛吗?

答:现在行业里有一个通常的做法,就是当我们考取了咨询师证,我们会找陪练。就想我们考了车牌后不敢马上上路,要找陪练在进行实际的训练一样。但是这个陪练又不能是家人,为什么呢?因为这里面包含了很多我们的情绪情感,喜怒哀乐都会有,这个指向又没办法指向朋友或亲人。这就是为什么亲人朋友之间不可以做心理咨询。

那咨询师一般会选择一个机构,实习或者做助理,融入这个地方。这个容器需要具备的条件,就是我上面提到的那些。

提问3:我自己学了心理学后,的确被疗愈很多。但是和周围人精神层面差距却越来越大,经常被朋友说:“你说的东西很有道理,但是有些东西就是听不懂。”想知道您作为前辈,是怎么解决这种困扰的呢?

答:这里其实就谈到,我们学心理学为了什么。这个问题,我最开始的时候也是这样,刚开始学习的时候,我也会忍不住分析我爱人,我的孩子。有段时间,我一开口,我儿子就会说:“妈妈你闭嘴,不要说你的心理学了。”

但其实我们这个时候只是一个妈妈、一个妻子、一个朋友、甚至一个家庭主妇,那我们就要想想为什么我们要跟他们谈论这些呢?这个时候我们会发现,心理学仿佛变成了我们的工具,变成我们带有攻击性的分析别人的工具。他们没有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听不懂你在说什么,你自己就站在了一个至高点。所以其实这对于他们是不公平,后来我就在非行内人面前不去谈论这些。

提问4:有没有好的精神分析教材推荐?

答:初级的《精神分析入门》。有一定的精神分析基础可看《精神分析引论》或一些弗洛伊德原著,这些还是很有味道和嚼头的。

提问5:李老师可以再推荐一些书吗?

o     《幻想即现实》曾奇峰著《游戏与现实》温尼客特著(适合关注自我成长的人阅读,同时从书中会体会到心理学理论是如何应用到生活实践);

o    《抱持与解释》温尼客特著《精神分析案例解析》南希著《心理治疗实战录》巴史克著(适合已经开始做心理咨询师阅读,书中深入浅出的介绍了咨询的技术与技巧);

o    《精神分析引论》徐胤译及《梦的解析》(适合精神分析和佛罗依德的粉丝,特别想了解精神分析的起源和对自己潜意识感兴趣的人群) 。

 

 

个人微信号(yhfyanghaifeng);微信公众号(cnsdww);
新浪微博(杨海锋_从内圣到外王);电子邮箱(younghf@163.com)

版权所有:©杨海锋     浙ICP备13007266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402001187号

信息产业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