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23和小弘毅先去走了一趟,20170210去杭州图书馆的地方馆查阅了一些资料,整理如下,可作为将要进行的3月份的人文行走的参考资料。
★地图导游
★万松书院里的九尊塑像
★居仁斋(中国书院发展史、杭州书院发展史)由义斋(万松书院历史文化陈列室)
★明道堂(中国科举文化大观)
★大成殿里的壁画
★其他
★地图导游
万松岭后面就是凤凰山,南宋时,这里是皇城根。
“因建在万松岭上,所以称万松书院”。“万松”的出处:
[唐]白居易《夜归》
半醉闲行湖岸东,马鞭敲镫辔珑璁。万株松树青山上,十里沙堤明月中。
楼角渐移当路影,潮头欲过满江风。归来未放笙歌散,画戟门开蜡烛红。
白居易还有一首诗《春题湖上》: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清雍正《西湖志》卷四:“万松岭在凤凰山上,夹道栽松。南宋时密迩宫禁,红墙碧瓦,高下鳞次,上有门曰‘万松坊’。州城既改,平为大涂,而松亦无几。”
清雍正八年(1730年),这里曾补植松树上万株,重现了唐时风貌。当时“西湖十八景”之一的“凤岭松涛”,就是指这一景观。
民国时期,林木已日见减损,经抗日战争时期杭州沦陷的砍伐,万松岭已山无林荫。1950年后,杭州市人民政府在岭上全面营造马尾松,松林又逐渐成荫。
塑像的位置见上图(摘自《万松书缘》一书)。7、8、9、10、11、13、18、20、21
拟行走路线:
*先沿中轴线上山:入口万松门(浮雕)→途径张载像(东)、袁枚像(西)→西侧浣云池边周敦颐像、商辂像→品字牌坊→东侧泮池(王阳明像、齐召南像)→西侧二程像、朱熹像→仰圣门→金甡像→毓粹门→居仁斋、由义斋→明道堂→颜乐亭、曾唯亭→大成殿→民国万世师表照壁(孔子线刻像)……望湖石。
*然后从西侧(东侧只有观风偶憩亭和于子三墓)下来:毓秀阁(梁祝书房)→孔家山石林→存诚阁→见湖亭→正谊堂→观音堂→节义亭→民国时期牌坊→可汲亭。
之前是报恩寺。报恩寺始建于唐贞元年间(785-804,唐德宗李适年号,唐代中期),唐代刺史白居易和宋代太守苏东坡在杭任职期间,频频光顾报恩寺,他们在与寺僧煮酒、品茗、参禅之余留下了许多诗篇,被后人传为佳话。唐(618年-907年)
嘉靖《仁和县志》:“万松书院,在凤山门外南岭上。旧有报恩寺。徙入城内后,有蜀僧可恕循故址重建。明弘治十一年(1498),浙江右参政周公木以寺僧不检,乃废寺。因旧址取故材改建万松书院。”王阳明《万松书院记》也说“弘治初,参政周君近仁因废寺之址而改为之”。
白居易《咏浣云池》
白云本无心,舒养长自洁。影落一鉴空,可浣不可涅。
鸢飞鱼跃间,上下俱澄澈。此意难与言,览之自怡悦。
苏东坡《题万菊轩》
一轩独为黄花设,富拟人间万石君。佳本尽从方外得,异香多在片中间。
引泉北涧分清露,开径南山破白云。此意欲为知者道,陶翁犹是未离群。
品字牌坊:
中间正面书“万松书院”,背面书“太和元气”。
左边正面书“敷文书院”,背面书“道冠古今”。
右边正面书“太和书院”,背面书“德侔天地”。
万松书院、太和书院、敷文书院代表了书院的三个时期。三座石牌坊呈“品”字排列,意为做人要有人品,为官要有官品。
明弘治十一年(1498),浙江右参政周木在原报恩寺的遗址上改建万松书院。
清康熙十年(1671),浙江巡抚范承谟重建万松书院,并改名为“太和书院”。
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御赐“浙水敷文”额,书院遂更名为“敷文书院”。
《书·大禹谟》:“文命敷於四海,祗承于帝。”孔传:“言其外布文德教命,内则敬承尧舜。” 《书·皋陶谟》:“翕受敷施,九德咸事,俊乂在官。” 孔传:“翕,合也。能合受三六之德而用之,以布施政教。”本意为施加、给予,引申为传布,又有涂抹等意。
太和:《乾·彖》:“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吴道子《先师孔子行教像》上题写的“删述六经,垂宪万世;德侔天地,道冠古今。”是后人取陈凤梧《孔子赞》(道冠古今,德配天地,删述六经,垂宪万世,统承义皇,源启沫泗,报功报德,百王崇祀。)中四句添加上去的。(“侔móu,齐等也。”《说文》)
毓粹门、毓秀阁的“毓”,同“育”,孕育、生育、养育的意思。钟灵毓秀。
★万松书院里的九尊塑像
分别是王阳明、袁枚、濂(周)洛(程)关(张)闽(朱)、齐召南、金甡、商辂。
●与万松书院直接相关的人物,其中两位很著名:王阳明(曾到此讲学)、袁枚(曾在此求学);另两位是山长,在敷文书院主持讲席:齐召南、金甡。
袁枚(1716-1798),杭州人,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清乾嘉时期文人。乾隆四年(1739)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十四年(1749)父亲去世后辞官,在江宁(今南京)小仓山购置隋氏废园,改名“随园”(世称“随园先生”),筑室隐居,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
袁枚倡导“性灵说”,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嘉三大家”(或江右三大家),又与赵翼、张问陶并称“乾嘉性灵派三大家”,为“清代骈文八大家”之一。文笔与纪昀齐名,时称“南袁北纪”。主要传世的著作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及《补遗》,《随园食单》、《子不语》、《续子不语》等。
袁枚选进人教版语文教材一年级下的一首诗《所见》,中学语文教材的两篇文章《黄生借书说》、《祭妹文》。
《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乾隆七年1742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因为书院的发展和宋明理学的发展史紧密相关(两个高峰是南宋和明中后期),很有必要了解宋明理学的脉络及代表人物。
宋明理学的流派,按地域可分为濂(濂溪,周敦颐)洛(洛阳,程颢程颐)关(关中,张载)闽(福建,朱熹),这个分法,基本上反映了宋代理学主流发展的情况。其中濂(周敦颐)、洛(程颢程颐)、闽(朱熹)之间有师承关系:周敦颐(宋明理学的奠基者)是二程的老师;朱熹(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拜二程的三传弟子李侗为师。此外,张载是二程的表叔(父亲的表弟)。不过这个分法漏掉了一些重要人物,如邵雍、陆九渊等。宋明理学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是:北宋五子(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邵雍);南宋的朱熹、陆九渊;明代的王阳明。*关中,在今陕西中部。
周敦颐和二程的关系:二程提到周敦颐直呼“周惇实”或“周茂叔”,周敦颐也从来不提二程以及收二程为徒之事。(参《试论周敦颐与程颢、程颐的微妙关系》 )不过南宋的朱熹等人,非常推重周敦颐。
我列举一下与他们差不多同时代的名人:
欧阳修(1007-1072)
邵雍(1011-1077)
周敦颐(1017-1073)
司马光(1019-1086)
曾巩(1019-1083)
张载(1020-1077)
王安石(1021-1086)
程颢(1032年-1085)
程颐(1033-1107)
苏轼(1037-1101)
苏辙(1039-1112)
晏几道(1038-1110)
黄庭坚(1045-1105)
秦观(1049-1100)
米芾(1051-1107)
二十四史全译.宋史第15册卷四百二十七列传第一百八十六(北宋五子传记)
陈来《宋明理学》引言:
我们可以有以下结论,今天我们称之为理学的是指宋明(包括元及清)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学术体系。按传统的分类,这个体系中主要有两大派,一派是宋代占统治地位的道学,其中以洛学为主干,至南宋发展到高峰,在明代仍有很大影响,并维持着正统地位。因其主要代表为二程朱熹,故常称为程朱派。由于二程与朱熹皆以“理”为最高范畴,所以后来习惯于用“理学”指称他们的思想体系。另一派是在宋代产生而在明中期后占主导地位的以“心”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代表人物为陆九渊、王守仁,故又称为陆王派或陆王“心学”。……然而,传统的学术划分,从今天的角度来看,还不能充分反映出宋明理学内各种流派的分化,如宋代所说的道学主要指二程与张载,而张载的思想就与二程有很大不同。他的学说很少谈到理,也不以理为最高范畴,他的学说不能归为“理学”是显然的。所以,按照现代学术界的通常做法,我们可以把宋明理学体系区分为四派:气学(张载为代表)、数学(邵雍为代表)、“理学”(程颐、朱熹为代表)、心学(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气学——数学——“理学”——心学,历史地、逻辑地展现了宋明理学的逐步深入的发展过程。
底座四周浮雕莲花(爱莲说)。
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宗师。主要著作《太极图说》、《通书》,篇幅很短,言简意赅,值得一读!
黄庭坚《濂溪诗序》:“舂chōng陵周茂叔(敦颐),人品甚高,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光风:雨后初晴时的风;霁:雨雪停止。形容雨过天晴时万物明净的景象。
张泽槐《周敦颐探秘》
他们兄弟俩,我喜欢大程。
吕大临记二先生语:“昔受学于周茂叔,每令寻颜子、仲尼乐处,所乐何事。”(《二程遗书》卷二上·二先生语二上)只标注为“二先生语”,未指明哪位先生,但后来学者一般都认为是程灏,如《宋元学案》就把这段话放在了《明道学案》的程明道语录中。吕大临,字与叔,先投张载,后投二程求学。
谢显道记忆平日语:“自再见周茂叔后,吟风弄月以归,有吾与点也之意。”(《二程遗书》二先生语三)谢良佐,字显道,蔡州上蔡(河南)人,人称上蔡先生或谢上蔡。从程颢、程颐学,与游酢、吕大临、杨时号称程门四先生。
《通书·颜子第二十三》:“颜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不改其乐。夫富贵,人所爱也,颜子不爱不求,而乐乎贫者,独何心哉?天地间有至贵至爱可求而异乎彼者,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见其大则心泰,心泰则无不足,无不足则富贵贫贱处之一也。处之一,则能化而齐,故颜子亚圣。”
·明道先生曰:昔受学于周茂叔,每令寻颜子、仲尼乐处,所乐何事。
·又曰:周茂叔窗前草不除去,问之,云:与自家意思一般。
·又曰:观天地生物气象。周茂叔看。
·又曰:周茂叔谓一部《法华经》,只消一个“艮”字可了。
以上是程颢游学于周敦颐门下时所记,也夹杂了程颢自己的一些体会。录自《元公周先生濂溪》(卷八 附录杂文)
体认天地造化万物所涵具并彰显出的一派浩然盛大、沛然莫之能御的盎然生机、生意。以自己的生命,真切体认宇宙生命的一生生日新。(程颢:“万物之生意最可观。”)
程颐《明道先生行状》中说:“先生为学,自十五六起,闻汝南周茂叔论道,遂厌科举之业,慨然有求道之志。未知其要,泛滥于诸家,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
程颢:“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
程颢的一首诗《秋日》: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张载,字子厚,名和字取自《周易·坤卦》:“君子以厚德载物。”38岁时,与苏轼、苏辙兄弟同登进士(欧阳修主考)。比苏东坡(1037—1101)大17岁。
流传下来的最重要的著作是《正蒙》。《东铭》和《西铭》原是张载写在书房双牖上的两段铭文,称为《砭愚》和《订顽》,后经程颐提议改为《东铭》和《西铭》,编入《正蒙》。王夫之有《张子正蒙注》。
《宋史·张载传》:张载,字子厚,长安人。少喜谈兵,至欲结客取洮西之地。年二十一,以书谒范仲淹,一见知其远器,乃警之曰:“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因劝读《中庸》。载读其书,犹以为未足,又访诸释、老,累年究极其说,知无所得,反而求之《六经》。尝坐虎皮讲《易》京师,听从者甚众。一夕,二程至,与论《易》,次日语人曰:“比见二程,深明《易》道,吾所弗及,汝辈可师之。”撤坐辍讲,与二程语道学之要,涣然自信曰:“吾道自足,何事旁求。”于是尽弃异学,淳如也。
自视甚高的二程对他的才学推崇备至,以为“自孟子后,儒者都无他见识”。时人说他“以命世之宏才,旷古之绝识,参之以博闻强记之学,质之以稽天穷地之思”(《正蒙》范育序)。
问:“西铭如何?”伊川先生曰:“此横渠文之粹者也。”曰:“充得尽时如何?一曰:“圣人也。”“横渠能充尽否?”曰:“言有多端,有有德之言,有造道之言。有德之言说自己事,如圣人言圣人事也,造道之言则智足以知此,如贤人说圣人事也。”横渠道尽高,言尽醇。自孟子后,儒者都无他见识。(张子语录后录上·遗事)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冯友兰称为“横渠四句”)口气似乎太大,与生命不亲。
张载是个典型的哲学家。《横渠先生行状》:“横渠至僻陋,有田数百亩以供岁计,约而能足,人不堪其忧,而先生处之益安。终日危坐一室,左右简编,俯而读,仰而思,有得则识之,或中夜起坐,取烛以书,其志道精思,未始须臾息,亦未尝须臾忘也。学者有问,多告以知礼成性变化气质之道,学必如圣人而后已,闻者莫不动心有进。”
民胞物与。“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西铭》)
“为学大益在自求变化气质。”(张子语录中)
《芭蕉诗》:
芭蕉心尽展新枝,新卷新心暗已随。
愿学新心养新德,旋随新叶起新知。
有人还把这首诗谱上曲子《新德之歌》 读《芭蕉诗》有感——梅丽 《芭蕉诗》的启示---方道新
二程——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
朱熹的几首著名的诗
《观书有感》
(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其二):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méng chōng)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程朱以理学、道学见长,但今天留在大多数人脑海里的,却是几首诗(周敦颐也是如此,多数人印象深的只有《爱莲说》)。是因为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还是今人已经把这些守护道统的人物曲解成了文学家、诗人。
●与科举有关的一个人物:商辂
商辂lù(1414—1486)。浙江淳安人。连中三元(解jiè元、会元、状元)。明代近三百年科举考试中第二个“三元及第”(第一个是黄观,被朱棣除名),官至内阁首辅、谨身殿大学士,时人称“我朝贤佐,商公第一”。(辂是古代的一种车子,这个字见于《论语》15·10 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
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童生试(分为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乡试(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第一名叫解元)、会试(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第一名叫会元)和殿试(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第一名叫状元),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后人将他在杭州时居住的街巷改称“三元坊”,坊名一直留传至今(三元坊巷:东起中山中路,西至比胜庙巷,北面是开元路东段,南面是西湖大道)。
2006年,《钱江晚扳》报道了一则新闻,在杭州某拆迁工地发现了商辂的“三元坊”牌坊,引起媒体的重视,我打电话去要求收购珍藏,市拆迁工地说移交给相关部门。听说要在杭州三元坊巷重建“三元坊”牌坊。“三元坊”古牌坊重见天日,揭开了青石板的神秘面纱。昨天下午,在杭州上城区光复路86号的“拆迁办”院子里见到了它。这块古牌坊已断成两截,“三元坊”三个字从右到左排列,字体边缘部分凹陷下去显得清晰,其中“三”字的最下一横断成了两半。据元福巷拆迁办负责人徐云芳介绍,此牌坊石板位于光复路84号天井里,成为原住户人家的铺路石。三元坊三个字朝下看不见。11日上午,12名施工人员同时为它小心“翻身”时,石板一小部分因为原来就有裂缝而断了。经丈量,整个牌坊全长3.95米、宽0.64米、厚8.4厘米。
★居仁斋(中国书院发展史、杭州书院发展史)由义斋(万松书院历史文化陈列室)
关于《万松书院记》:马时雍主编的《万松书院》:“《万松书院记》2002年重刻,立于由义斋庑廊右端,为湖石,高156厘米,宽96厘米。”另据《杭州万松书院复建工程规划设计》(《园林》杂志):“(明道堂)讲堂明间正中设讲台,屏风正面刊明·王守仁作《增修万松书院记》,背刊书院全景摹刻壁画。讲堂内壁做木刻、石刻多方,刊学箴、学规、题诗等。”这次去没看到。照道理这么显眼的地方不会没看到。
《孟子·尽心上》三十三:
王子垫问曰:“士何事?”孟子曰:“尚志。”曰:“何谓尚志?”
曰:“仁义而已矣。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
《孟子·离娄上》十: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壹 历史沿革:
1498年创建。
万历五年(1577),增祀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五子。
明万历年间,张居正禁毁天下书院,大学士徐阶大力支持浙江巡抚谢师启、提学佥事乔因阜以“万松书院祀先圣,不当概毁”为由,再三乞请,终使万松书院逃过一劫,改称“先贤祠”,虽名亡而实存。
王炳照《中国古代书院》:书院的祭祀同宗教祭祀或祖先祭祀有着重要区别。书院的祭祀活动着眼于教育功能,多数除祭祀孔孟等先圣先师之外,着重祭祀本学派的创始人和代表性人物,同时祭祀对本书院创办和发展做出贡献的人士。宣扬他们的事迹,牢记他们的学术旨趣,怀念他们的功德,为师生树立仰慕和仿效的典范,成为进行学派学术渊源和书院奋斗历程教育的好形式,形象具体生动,效果极佳。
康熙十年(1671),改太和书院。
康熙五十五年(1716),改敷文书院。
乾隆六次到敷文书院。
贰 学规 白鹿洞书院揭示
叁 章程
肆 组织
伍 教学特色 教学方法以个人钻研为主 受“王学”影响,设立“讲会制度”,提倡百家争鸣
陆 祭祀制度 古人视入学为人生大事 聘请衢州孔子嫡系主持祭祀 敬
柒 藏书制度
捌 教学特色
玖 历代名人 王守仁(画像不像) 齐召南
拾 历代名人 桑调元 金甡
拾壹 历代名人 袁枚
★明道堂(中国科举文化大观):
1十年寒窗:展现了以下故事:桑维翰立志、刘氏“墨庄”、逢辰编书、胡瑗办学、范公划粥、吕蒙正勤读、杜衍苦学、程门立雪、王育亡羊、欧母画荻、李密苦读、锁阁读书、孙康映雪、孟母断机、孙敬悬梁、凿壁借光。
2千里赴考
3科场风云
4临轩唱名
5丰乐赐宴
6荣归故里
★大成殿里的壁画
两侧各四幅壁画(均摘自《孔子圣迹图》):
1杏坛设教
孔子回到鲁国,但鲁国始终不重用孔子,孔子也不要求去做官,每天在杏坛弹弹琴,与弟子们整理古代文献,序《书》、传《礼》、删《诗》、正《乐》、赞《易》,所以杏坛成为孔子万世立教的第一圣地。
“孔子年二十三岁,始教于阙里,颜路、曾点、琴张之徒,往受学焉。”(刘向《新序》)
“杏坛”一名,在先秦文献中仅见于《庄子·渔父》篇:“孔子游乎缁帏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奏曲未半,有渔父者,下船而来……(孔子)乃下求之,至于泽畔……”(晋)司马彪注云:“缁帏,黑林也。杏坛,泽中高处也。”明末顾炎武考证认为:《庄子》书凡述孔子,皆是寓言,渔父不必有其人,杏坛不必有其地。即有之,亦在水上苇间、依陂旁渚之地,不在鲁国之中也明矣。今之杏坛,乃宋乾兴间四十五代孙道辅增修祖庙,移大殿于后,因以讲堂旧基甃石为坛,环植以杏,取杏坛之名名之耳。
2读易有感
孔子读至《易经》的“损”、 “益”章而叹息。子夏问他: “为什么?”孔子说: “减少要增加,增加会减少,所以我叹息。”子夏说:“难道学习不能增长学问吗?”孔子说:“我不是那个意思。学问越高越谦虚,如果谦虚就能接受别人的意见,所以才能不断进步。”
《说苑·敬慎》:
孔子读《易》至于《损》、《益》,则喟然而叹,子夏避席而问曰:“夫子何为叹?”孔子曰:“夫自损者益,自益者缺,吾是以叹也。”子夏曰:“然则学者不可以益乎?”孔子曰:“否,天之道,成者未尝得久也,夫学者以虚受之,故曰得。苟不知持满,则天下之善言不得入其耳矣。昔尧履天子之位,犹允恭以持之,虚静以待下,故百载以逾盛,迄今而益章。昆吾自藏而满意,穷高而不衰,故当时而亏败,迄今而逾恶,是非损益之征与?吾故曰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夫丰明而动故能大,苟大则亏矣。吾戒之,故曰天下之善言不得入其耳矣。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是以圣人不敢当盛。升舆而遇三人则下,二人则轼,调其盈虚,故能长久也。”子夏曰:“善,请终身诵之。”
孔子观于周庙而有欹(qī)器焉,孔子问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对曰:“盖为右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右坐之器,满则覆,虚则欹,中则正,有之乎?”对曰:“然。”孔子使子路取水而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欹,孔子喟然叹曰:“呜呼!恶有满而不覆者哉!”子路曰:“敢问持满有道乎?”孔子曰: “持满之道,挹而损之。”子路曰:“损之有道乎?”孔子曰:“高而能下,满而能虚,富而能俭,贵而能卑,智而能愚,勇而能怯,辩而能讷,博而能浅,明而能闇;是谓损而不极,能行此道,唯至德者及之。易曰:‘不损而益之,故损;自损而终,故益。’”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有一首古琴曲《孔子读易》。
3舞雩从游
樊迟陪着孔子在舞雩台下散步,问: “老师,怎样才能提高品德修养?怎样才能改正自己的邪念?怎样才能辨别迷惑?”孔子说: “问得好!先努力专心做事,然后才会有所收获,这不就是提高品德、检讨自己的邪念吗?因一时气愤,就忘记自身的安危,以至于牵连自己的亲人,这不就是迷惑吗?
《论语·颜渊第十二》: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tè)、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崇谗慝也。——《尔雅》。释文:“慝,言隐匿其情以饰非。”
4泰山问政
孔子去齐国,路过泰山,听到一个妇女悲痛的哭声,便让子路去问。子路见一位妇人在一座新坟前哭祭,便问是何人去世。妇人悲切说,是儿子。她家从远方迁居此山中,不料此山中有猛虎,她公公、丈夫、儿子都相继丧命于虎口。子路问: “那为何不离开这里?”妇人说: “只为这深山老林中没有苛捐杂税啊!”子路把妇人的话告知孔子。孔子的心久久不能平静,然后很严肃地对弟子们说“你们要记住,苛政凶猛过于老虎啊!”
《礼记·檀弓下》:孔子过泰山之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轼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5子贡辞行
子贡去做信阳的长官,准备上任前向孔子辞行,孔子说: “要勤恳,要谨慎,要依照自然的季节指导农业生产。不要夺取,不要破坏,不要残暴,不要盗窃。整顿官风,没有比公平更好;面对财货,没有比廉洁更好。清廉和公平的操守,怎么也不能变易啊。说人家的好处,就像自己的好处一样;说人家的坏处,好像自己受到别人的攻击一样。所以有道德修养的人,没有一个地方不戒慎恐惧啊!”
《孔子家语•辩证第十四》:子贡为信阳宰,将行,辞于孔子,孔子曰:“勤之慎之,奉天子之时,无夺无伐,无暴无盗。”子贡曰:“赐也少而事君子,岂以盗为累哉!”
孔子曰:“汝未之详也,夫以贤代贤,是谓之夺;以不肖代贤,是谓之伐;缓令急诛,是谓之暴;取善自与,谓之盗。盗,非窃财之谓也。吾闻之,知为吏者,奉法以利民;不知为吏者,枉法以侵民,此怨之所由也。治官莫若平,临财莫如廉。廉平之守,不可改也。匿人之善,斯谓蔽贤;扬人之恶,斯为小人。内不相训而外相谤,非亲睦也;言人之善,若己有之;言人之恶,若己受之。故君子无所不慎焉。”
《说苑·政理》:子贡为信阳令,辞孔子而行,孔子曰:“力之顺之,因子之时,无夺无伐,无暴无盗。”子贡曰:“赐少日事君子,君子固有盗者邪!”孔子曰:“夫以不肖伐贤,是谓夺也;以贤伐不肖,是谓伐也;缓其令,急其诛,是谓暴也;取人善以自为己,是谓盗也。君子之盗,岂必当财币乎?吾闻之曰:知为吏者奉法利民,不知为吏者,枉法以侵民,此皆怨之所由生也。临官莫如平,临财莫如廉,廉平之守,不可攻也。匿人之善者,是谓蔽贤也;扬人之恶者,是谓小人也;不内相教而外相谤者,是谓不足亲也。言人之善者,有所得而无所伤也;言人之恶者,无所得而有所伤也。故君子慎言语矣,毋先己而后人,择言出之,令口如耳。”
6忠信济水
孔子从卫国返回到鲁国去,在一处河堤上停下马车来观赏景色。那个地方有个瀑布高达二三十丈,湍急的流水能有九十里那么远,连鱼鳖都不能在那里游水。然而却看见有一个男人从那个地方游过去。于是孔子就问他: “你的游水本领真是太高了!难道你有什么方法吗?”那个男人回答说:“我心怀忠信所以能游水过河。”孔子对弟子们说:“你们一定要记住,连水这样的东西,人都可以凭借着忠信的思想让自己的身体在水中如鱼得水,更何况是人呢!”
《庄子·达生》:孔子观于吕梁,县水三十仞,流沫四十里,鼋鼍鱼鳖之所不能游也。见一丈夫游之,以为有苦而欲死也,使弟子并流而拯之。数百步而出,被发行歌而游于塘下。孔子从而问焉,曰:“吾以子为鬼,察子则人也。请问,‘蹈水有道乎’”曰:“亡,吾无道。吾始乎故,长乎性,成乎命。与齐俱入,与汩偕出,从水之道而不为私焉。此吾所以蹈之也。”孔子曰:“何谓始乎故,长乎性,成乎命?”曰:“吾生于陵而安于陵,故也;长于水而安于水,性也;不知吾所以然而然,命也。”
《列子·黄帝》:孔子观于吕梁,悬水三十仞,流沫三十里,鼋鼍鱼鳖之所不能游也。见一丈夫游之,以为有苦而欲死者也,使弟子并流而承之。数百步而出,被发行歌,而游于棠行。孔子从而问之,曰:“吕梁悬水三十仞,流沫三十里,鼋鼍鱼鳖所不能游,向吾见子道之,以为有苦而欲死者,使弟子并流将承子。子出而被发行歌,吾以子为鬼也。察子,则人也。请问蹈水有道乎?”曰:“亡,吾无道。吾始乎故,长乎性,成乎命,与赍俱入,与汩偕出。从水之道而不为私焉,此吾所以道之也。”孔子曰:“何谓始乎故,长乎性,成乎命也?”曰:“吾生于陵而安于陵,故也;长于水而安于水,性也;不知吾所以然而然,命也。”
《列子·说符》:孔子自卫反鲁,息驾乎河梁而观焉。有悬水三十仞,圜流九十里,鱼鳖弗能 游,鼋鼍弗能居,有一丈夫方将厉之。孔子使人并涯止之,曰:“此悬水三十仞, 圜流九十里,鱼鳖弗能游,鼋鼍弗能居也。意者难可以济乎?”丈夫不以错意, 遂度而出。孔子问之曰:“巧乎?有道术乎?所以能入而出者,何也?”丈夫对 曰:‘始吾之入也,先以忠信;及吾之出也,又从以忠信。忠信错吾躯于波流, 而吾不敢用私,所以能入而复出者,以此也。”孔子谓弟子曰:“二三子识之! 水且犹可以忠信诚身亲之,而况人乎?”这里措辞与前面不同,提到了“忠信”,相似说法又见《孔子家语·观思》、《说苑·杂言》等。儒家(《中庸》)有“至诚如神”的说法。
《列子》大量摘抄了同时代和之前的古籍,所以很多人认为是伪书。但究竟谁抄谁,也是一笔糊涂账。
7侍席鲁君
鲁哀公招待孔子,席间问孔子怎样治理国家,孔子回答: “最要紧的大事是使人民富足而长寿。少派劳役,减少税收,人民就富足;崇尚礼教,疏远罪恶,人民就长寿。”
《孔子家语·贤君》:鲁哀公问政于孔子,对曰:“政有使民富且寿。”哀公曰:“何谓也?”孔子曰:“薄赋敛则民富,无事则远罪,远罪则民寿。”公曰:“若是则寡人贫矣。”孔子曰:“诗云: ‘恺悌君子,民之父母,未见其子富而父母贫者也。
《孔子家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孔门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今本共十卷四十四篇,魏王肃注,书后附有王肃序和《后序》。过去因为疑古派的非难历代前人多认为是伪书,随着近代简帛文献的出土证明,确信为先秦旧籍。
8礼堕三都
“堕”,通“隳”(huī ),意为毁坏城墙。贾谊《过秦论》:“隳名城, 杀豪杰”;“一夫作难而七庙隳”。柳宗元《捕蛇者说》:“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鲁定公十二年,孔子出任国相,为加强鲁君公室地位,孔子提出“堕三都”的计划。“三都”是鲁国的郈邑、费邑和成邑,分别是叔氏、季氏、孟氏的私邑领地。孔子说:“臣子不可私藏武器,大夫不能拥有周长三百丈的城邑,现在三家已经超过制度,请下令减损它们。”
孔子派弟子子羔、子路等去实施这一计划。费邑季氏家臣公山不狃发动叛乱,攻进都城曲阜。孔子亲自率领诸弟子平乱,击败公山不狃的叛军。季氏费邑与叔氏郈邑的高城都被拆毁。但孟孙氏的家臣公敛处父,反对拆毁孟家领地成邑的城墙,孟氏也在暗中支持。鲁定公亲自前往征讨,围之不克。齐军出动到边境准备支援孟氏,迫使鲁君退军。
《左传》定公十二年
【经】十有二年春,薛伯定卒。夏,葬薛襄公。叔孙州仇帅师堕郈。卫公孟彄帅师伐曹。季孙斯、仲孙何忌帅师堕费。秋,大雩。冬十月癸亥,公会齐侯盟于黄。十有一月丙寅朔,日有食之。公至自黄。十有二月,公围成。公至自侯成。
【传】十二年夏,卫公孟彄伐曹,克郊。还,滑罗殿。未出,不退于列。其御曰:“殿而在列,其为无勇乎?”罗曰:“与其素厉,宁为无勇。”
仲由为季氏宰,将堕三都,于是叔孙氏堕郈。季氏将堕费,公山不狃、叔孙辄帅费人以袭鲁。公与三子入于季氏之宫,登武子之台。费人攻之,弗克。入及公侧。仲尼命申句须、乐颀下,伐之,费人北。国人追之,败诸姑蔑。二子奔齐,遂堕费。将堕成,公敛处父谓孟孙:“堕成,齐人必至于北门。且成,孟氏之保障也,无成,是无孟氏也。子伪不知,我将不堕。”
冬十二月,公围成,弗克。
其中一副对联:
入则孝,出则悌,守先师之道以待后学。
颂其诗,读其书,友天下之士尚论古人。
清代学者朱彝尊撰句,陈振濂(城院创意分院院长)重书。
《论语·学而》:“入则孝,出则悌”;“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孟子·万章下》: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土,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 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 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颜乐亭柱联:陋巷箪瓢,安贫乐道。尼山几席,立己达人。
《论语·雍也第六》: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曾唯亭柱联:论学而允推三省;传里仁唯数一参。
《论语·学而》: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里仁》: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我敬仰孔子,但我不喜欢孔子的这身打扮。我喜欢布衣的孔子。
“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头戴十二旒冠冕,身穿十二章王服,手捧镇圭(古代举行朝仪时天子所执的玉制礼器)。十二冕旒、十二章服,都是《周礼》规定的天子的穿戴。
素王:有王者之德,而无王者之位(没有王者的权力、土地、人民)。
唐玄宗李隆基追封孔子为文宣王。
《庄子·天道》:“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万物之本也。明此以南乡,尧之为君也;明此以北面,舜之为臣也。以此处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以此处下,玄圣素王之道也。以此退居而闲游江海,山林之士服;以此进为而抚世,则功大名显而天下一也。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郭象注:“有其道为天下所归,而无其爵者,所谓素王自贵也。”
《周礼·夏官·弁师》:“天子之冕十二旒,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
《礼记·玉藻》:“天子玉藻,十有二旒。前后邃延,龙卷以祭。”郑玄注:“天子以五采藻为旒,旒十有二。”孔颖达疏:“天子前之与后各有十二旒。”
十二章纹,是中国帝制时代的服饰等级标志,帝王及高级官员礼服上绘绣的十二种纹饰,分别为日、月、星辰、群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等。
十二章纹的起源可追溯到史前时期,到了周代正式确立,成为历代帝王的服章制度,一直沿用到近代袁世凯复辟帝制为止。民国北洋政府时期的国徽也是依照十二章纹设计的。
十二章为章服之始,以下又衍生出九章、七章、五章、三章之别,按品位递减。例如明代服制规定:天子十二章,皇太子、亲王、世子俱九章。
★其他
毓粹门上的对联:人只此人,不入圣,便作狂,中间难站脚;学须就学,昨既过,今又待,何日始回头。
此联原由清代浙江巡抚杨昌浚撰。《论语》:“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城南书院(湖南一师前身)也有此联,不过那里说是吕南屯所撰。城南书院为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张浚(南宋中兴名相)、张栻父子所建。
明万历十一年(1583)“江汉秋阳”石刻:
“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彼所谓豪杰之士也。子之兄弟事之数十年,师死而遂倍之。昔者,孔子没,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入揖于子贡,相向而哭,皆失声,然后归。子贡反,筑室于场,独居三年,然后归。他日,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强曾子。曾子曰:‘不可。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皓皓乎不可尚已!’今也,南蛮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曾子矣!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未闻下乔木而入于幽谷者。《鲁颂》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孟子·滕文公上》)
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时雨圣化”石刻:
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孟子·尽心上》)
毓秀阁院内,“卓尔”、“独立石”。独立不倚、卓尔不群。
《易·大过》:象曰:泽灭木,大过;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
《论语·子罕》: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卓尔:高高直立的样子。多形容一个人的道德学问及成就超越寻常,与众不同。
★“孤山寒风的博客”: 杭州西湖----万松书院(1) (2) 【内有精美照片】
补(大成殿壁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