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跳过导航链接 >> 首页 >> 无形书院·大学之道 >> 经典会读 >> 活动记录 >> 文章详细

无形书院·经典会读 第203期回顾(同人于野)
作者:杨海锋整理 发表时间:16-11-30 点击率:3250

无形书院·经典会读 第203期回顾(同人于野)

本期,19:00~20:15一起读“同人”卦,20:15~22:00与远道而来的各位老师交流。

 

★与会人员:

 

北京一耽学堂创始人逄飞

广东茂名公益小组负责人、龙林书苑创始人柯召民,骨干义工陈志浩

浙江省社科院李旭博士

~~~~~~

虞孔杰(生生学堂义塾骨干志愿者,城院医学1999级,毕业生)

蒋剑诚(生生学堂义塾骨干志愿者,保俶塔实验学校美术老师)

陈聪(杭州经典诵读读书会骨干志愿者)

~~~~~~

徐凌啸(中文2010级,毕业生)

孙志(广电2011级,毕业生)

张继兴(计算机信管2011级,毕业生)

任宇(通信工程2012级,毕业生)

~~~~~~

胡清泉(统计2014级)

顾猷(中文2013级)

王依婷(中文2014级)

宋奕瑶(广播电视2014级)

陈怡铷(商务英语2015级)

林晓黎(商务英语2015级)

颜逸晨(国际商务2015级)

谭逸文(财务管理2013级)

盛奕然(工商管理2015级)

阮文华(工商管理2013级)

金依莎(法学2013级)

孙婕妤(资产评估2014级)

方圆(UW2016级)

 

★反馈整理:

●杨海锋:

①微信朋友圈:昨晚的无形书院·经典会读,北京一耽学堂逄飞兄,广东龙林书苑召民兄、志浩兄,浙江省社科院李旭兄的莅临,让我们的读书会别开生面!南来北往汇聚一堂真是太难得,很巧的是,我们恰好读到“同人”卦——“同人于野”,“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大师克相遇”——与昨晚的同仁相聚的情景实在太相契不过啦!这么多民间草根公益的朋友相会,正是“同人于野”!

我能回想起来的几点:

逄兄讲到火苗、生火的意象,开始略觉牵强。后来仔细一体会,同人卦上面是天,下面是火,同人于野,苍穹之下、旷野之中(天苍苍野茫茫),生起一堆篝火,此意象极佳!

[当我在写这段感想时,看到逄兄群里一段话:“那天杨海锋那学习‘同人’卦,同人于野,心里没有一点灯火的光亮,如何走入漆黑的旷野,心里没有一点天性的光明,如何发出旷野的呼喊。”

由旷野、同人于野,我又想到《史记·孔子世家》中我很喜欢的一段,摘录如下,与诸君共勉: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子能修道,纲而经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学生问,各位老师为什么不用自己的学识去做更难的、在国家更需要的岗位上去。逄兄以“放火”为喻,很妙。你在城里放火,警察要把你抓起来;在野外放火,给人以光明和温暖。这正是应了“同人”卦:“同人于野,亨”~“同人于郊,无悔”~“同人于门,无咎”~“同人于宗,吝”。

通过比较刻意选择的路,都是错的,路就只有那一条。联想到诗人顾城的那句话:“一个彻底诚实的人是从不面对选择的,那条路永远会清楚无二地呈现在你的面前,这和你的憧憬无关,就像你是一棵苹果树,你憧憬结橘子,但是你还是诚实地结出苹果一样。

逄兄谈到他父母的不理解与爱人的支持,和我的感受很相似,大概走这样一条路的人都有近似的体验吧。李旭兄讲“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我觉得还要进一步,录《孝经·谏诤章第十五》如下: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学生问召民兄、志浩兄,他们所做和那些在农村推广传统文化的NGO,有什么不同?回答大意:我们不是为了推广什么项目、推广什么观念,而只是过这样一种生活,我们把家搬到农村,真正把自己扎根在土地上。这让我想起梁漱溟先生讲的,“要实地去作这种生活,方可以讲这个东西”,“我们通常的大病,就是只有许多观念”。我们要是再去推广这种空洞不贴己身的某种观念(冠之以“国学”、“文化”的名号),把这种“大病”再传染给别人,罪过可就大了!真学问要从自己真切踏实的生活中自然生长出来!

李旭兄和逄飞兄回忆自己北大的读书生涯,李兄主要是“学术中人”,所以他在北大的读书生活是刻苦和严谨的;逄兄是“问题中人”,所以他在北大的读书生活,不愿跟着课程、书本走,而是“穿着一拖鞋在校园里散步”。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两者都值得我学习。

关于知行合一,逄飞兄用自己的话说,义理完全合于阳明心学。真知、真行,知到真处一定就是行,行到真处一定就是知,若是假知假行,则根本谈不上合一不合一的问题。“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之所以能行,不行不足以为知。”

人,只能做到不那么坏,就已经是很好了。逄兄能有这样的想法,才能做到定静安。

 

●虞孔杰:

1逄飞老师身上的那种平静,是一种具有哲学意义上的平静。他知道他身上的问题,比如 ,他知道自己消化不太好(饭后他连着打嗝),就选择吃素,比如他不是体制中人,而接受了作为体制外的种种不同。这种坦然,不是一种无奈,而是的一种坚守,所谓“四十不惑”,四十有四的他,给了我太多的遐想。

[我初次和逄飞见面,也是你这种感觉,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2、让孩子在家上学的陈女士,看到了她身上的一点纠结和一点彷徨。(当然,这也许只是我当时的一点不太正确的感知,当初她决定让孩子在家上学的时候,肯定是充满莫大的勇气的)让我觉得对抗体制,或者说做个小众人群的一点无力感。有时候,人似乎是一种群居动物,需要同行者,需要认同感,从而让自己有安全感。

3、龙林书苑两位老师的吟诵,让我第一次领到了粤语吟诵的节奏感,南环瑾老师好像写到过,粤语是古代中国的官方语言,很多古书用粤语读出来会别有韵味。像现在的流行歌曲,也是粤语版比国语版好听很多。[张启弘回复:第3点中,有句话粤语是古代中国的官方语言,这个说法太绝对了,只能说粤语和当时官方语言(我想这里指的应该是中古汉语,大约是隋唐宋时期)很像,粤语只是中古汉语演化到今天的一个分支,且较完整地保留了中古汉语中的成分,尤其是韵母,但是仍然有一部分没有继承,比如说浊辅音。另外,中古时期还没有出现f这个辅音哦,但是仔细听两位老师的粤语吟诵中是有f这个音的。手动艾特虞孔杰同学。]

4、几位老师都是身体力行者,对照自己,我能做到“四十不惑”么?半夏体质的我,总是选择多多、想法多多,有了开始没有结尾,总想兼顾却总是顾此失彼,我该如何去走往后的人生路呢?这是我最应该正面回答的问题。

[人之大患,在患得患失。“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逄飞那晚屡屡提到“命”,正与“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相应。]

      

●孙志:

逄飞老师问:比乌黑还要乌黑的郊外,你敢不敢一个人走?有勇气独行多久?我问问自己,问不下去。突然,我看到地上有条缝,于是我... ...

[逄飞说这段话时,当时我也为之一颤。十几年前,曾读到周国平的一篇文章《在黑暗中并肩行走》,一直记忆犹新,虽然文章是谈爱情的,但我则在别处体验到了这种感受:“相爱的人们也只是‘在黑暗中并肩行走’,所能做到的仅是各自努力追求心中的光明,并互相感受到这种努力,互相鼓励”;“在最内在的精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爱并不能消除这种孤独,但正因为由己及人地领悟到了别人的孤独,我们内心才会对别人充满最诚挚的爱。我们在黑暗中并肩而行,走在各自的朝圣路上,无法知道是否在走向同一个圣地,因为我们无法向别人甚至向自己说清心中的圣地究竟是怎样的。然而,同样的朝圣热情使我们相信,也许存在着同一个圣地。作为有灵魂的存在物,人的伟大和悲壮尽在于此了。”]

召民老师的《登高》让我看到了杜甫独立江边,梧桐叶疏雨般落下,落下,落下。下次去江边,我便寻得到杜甫了。

陈志浩老师读给我们论语听时,我一下子就飞到了曲阜,看到孔子他在给柳树浇水,我和回还有渊还有其他的同学在默写学而时习之,刚好是孔子的助教陈志浩老师于旁监督。我又飞回来了,我要大声地告诉你们,孔子并没有画里那般丑!

看着这三位老师对自己生命的真诚,和他们的精神坚守,我想试试走一下乌黑的郊外。

[我觉得你本来就在乌黑的郊外行走,你也是一个坚定地按照自己的路去走的人。近来准备孔庙人文行走,重读了井上靖的《孔子》,里面有一些平常无奇的话很打动我,想必也能打动你以及在座在黑暗中并肩而行的人,录两段:

我打算这一生按照我自己的方式,思无邪地生活。

诚如各位所见,我现在过着隐士般的日子,耕种些许薄田,生怕沾染上世俗的污脏,与世无争,我行我素。我想,心胸宽阔的孔子不会责备我的,我似乎听到孔子的声音:你就这样子过吧!其实孔子本来就很想过着我现在这样的日子,他简直想得不行!我,只有我一个人最了解孔子的这门心事。

但是,孔子没有这样做,也不可能这样做。为着使这个混乱不堪的世道能稍微变得好一点,为着社会上遭受不幸的人越来越少,哪怕少一个也好,他日夜苦心焦虑,努力弘扬自己的主张:“对这个混乱不堪的社会不能视而不见。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不能离开这芸芸众生嘈杂喧嚣的人世间。难道不是这样的吗?不和被称为‘人’的朋辈们一起生活,还能和其他什么一起生活呢?总不能与鸟兽为伍呀。”――孔子含带寂寞感的声音萦回在我的耳际。这是孔子的自言自语呵。不过,孔子不会有律己的标准来要求像我这样连他的弟子都还不是的人,孔子有着极其宽厚的襟怀。“想进山就进山吧!“洁身自好地生活吧!”这样过就很好。”――进山以后,我已经好几次听到孔子这样宽宏亲切的声音了。

……

终于下定决心:我要用我自己的方式,踏着孔子的足迹走下去。走孔子走过的路,走子路、颜回走过的路,走子贡也即将走的路。

我从堤坝上站起来,暮霭沉沉,辽阔的平原沉浸在昏黯之中。

我没能成为先师所期望的那样的人。和子路、子贡、颜回这些具有强烈个性的优秀弟子比起来,我简直微不足道,毫无可取之处,不折不扣的蔫薑、“老生姜”。但是,亲切善良的孔子总是袒护着我,说“这样就行了。这样就行了”。这样的生活方式就可以了。于是,我在这山上耕耘着小块的土地,洁身自好地过日子。遇见不幸的人,我好心照拂他们,遇见饥馑的灾民,我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那天夜晚,我为在孔子墓侧服丧三年以后必定沦为天涯孤苦的自己设计了处于乱世之中的生活道路。]

人从什么都没有,然后有了土地,然后有了蒸汽机,然后有了计算机。如果把这些人造物放弃掉,要怎么办?本来什么就没有,用想象铸造出了这个秩序的世界,然后就再也回不去了。怎么就回不去了呢?!

商业社会无所不用其极的让你买每一件不需要的东西。我上过它的当,然后我慢慢地看透它的虚伪。所以我再也不相信商业文明的,和历史是进步的这些话。

人神气什么呢?

一芦苇而已。

 

●陈怡铷:

只有一条路,不必选择不必犹豫不必纠结,一旦比较,无论选哪个都是不对的。只有一条路就是你在走的路,已经踏上就别回头,已经出发就别回家。任何言论争执都是多余的无用的,你的行动和心同行。

不用预想的有多好,只要别太坏就好。以这种平和谦逊的想法对待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大概就不会让人有短暂的高度热情而是细水长流的坚持不懈。

[平常心是道!如实地看待、接纳自己、他人、社会。]

●王依婷:

为什么不做更难的,对国家对社会更有贡献的事情呢?为什么不利用自己的知识去做研究,反而要去发展草根文化?

在一个地方发展草根文化,会不会太大材小用?这样需要细水长流的事业,要怎么样才能扩大范围和影响力?难道一辈子就在这么几个地方兜兜转转吗?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不能在一处扎根,而求扩大范围和影响,这是我们常见的毛病。不求其本与欲求其末。我引一段逄飞的话,不知你能否理解这段话的意思:“当时就在想,我也算是经历了高等教育,但是一个人活在世间,能不能不凭借世间获得的东西,而是就一个人本身(一个正常人的生命本身),他的最直接的自然性一面(情感的感受、简单的愿望、直接的行动等),能够做一些有意义的社会事情。最早义工培训的时候我曾说:大家都说社会不好,但是都想去做人上人,这样的一种愿望,再对照一下社会的这种景象,那么我们能不能往下走,就是人家做聪明人,我们做傻子。中国人叫‘傻子’(笑)。有没有这样的一个劲头,不是凭借我的学识(系统)、不是凭借我的能力(力),而是说我是一个正常的人、普通的人,我有一个简单的生命认识、有一个简单的愿望和相应的行动,我从我是一个正常的人、普通的人出发。那么这样的一种心态,能不能够做一些事情,这样出发的事情能不能够成为一个社会的基础。”]

老师说的最多的是为了自己内心的信仰。让我想到了《三杯茶》的主人公摩顿森,花了十二年,在巴基斯坦、阿富汗及西藏山区,陆续建了六十多所学校,让原本无法上学的孩子开始接受教育。完全有能力去胜任一份可以让自己过上舒适生活的工作,去从事一份看似更加光鲜亮丽的职业,但就是固执地坚守自己的内心和信仰。[本可以过上舒适的、人生人的生活,偏偏选择另一种艰难却有意义的生活,这是人自由意志的体现,“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

太浮躁的心很容易自我膨胀,一件事情的意义大小不能以金钱、职位等来衡量。我还太年轻,总是幻想着等以后日进斗金就大手一挥为哪里哪里捐献多少钱。这是书读得太少想的太多的结果。

 

★会读留影:

 

 

 

个人微信号(yhfyanghaifeng);微信公众号(cnsdww);
新浪微博(杨海锋_从内圣到外王);电子邮箱(younghf@163.com)

版权所有:©杨海锋     浙ICP备13007266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402001187号

信息产业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