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跳过导航链接 >> 首页 >> 关于网站 >> 网站简介 >> 文章详细

关于生生学堂的一些情况和想法(摘自2016敦和基金申请表)
作者: 发表时间:16-10-28 点击率:3480

感谢博艺兄邀请我参加今年敦和种子基金计划的申请。趁此机会也正好梳理一下这些年做过的事情以及想法。

可能我向来不习惯循规蹈矩地填表格,所以这张表格依然填得有点不伦不类:p(所以没入选也是意料之中的)

现把这张表格摘录一部分(特别是其中黄底部分,可以了解我们的一些理念),贴在网站上。借表格中的问题,作为一个总结和反思。

 

以下摘自《“2016敦和种子基金计划”申请表

组织名称

生生学堂

组织地址

浙江省杭州市

官方网站

www.sssch.net

成立时间

初始(2001年)正式(2005年)

全职员工数量

0

组织使命

帮助个体的安身立命和社会的人文化成

组织简介

(不超过300字)

生生学堂是一个旨在帮助生命成长的文化公益平台。起初是一个人的行动,2005年起,慢慢形成一个团队。十几年来,陆续创办了社区义塾、无形书院、健心房、公益网站等,倡导每个人从自己身边做起,自助助人,身体力行生命的学问。

法定代表人/

负责人简介

(请附联系方式。不超过200字)

杨海锋,男,1977年生,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工商管理系教师。十几年来一直在校内外坚持做助人成长的文化公益,包括创办生生学堂义塾、无形书院(经典会读、日新晨读、人文行走、社会讲学等)、健心房(公益心理咨询、公益赠书等)、公益网站等。曾得到许多媒体报道,曾获浙江省师德先进个人、感动杭城十佳教师等荣誉。手机/微信13588751475

团队核心

成员简介

(总共不超过500字)

杨海锋(发起人,总联络人);蒋剑诚(金雅苑义塾联络人);虞孔杰(城院义塾联络人);张继兴(经典会读联络人);盛奕然(日新晨读联络人);阮文华(人文行走联络人);徐家辉(健心房联络人)等。

治理情况

简介

(请从组织架构、制度建设、议事规则等角度进行介绍,不超过500字)

·组织架构方面,目前主要有以下几个模块(每个模块设有联系人):1)社区义塾,目前有城市学院、金雅苑、水秀苑等义塾点;2)无形书院,底下有经典会读、日新晨读、人文行走、社会讲学等项目;3)健心房,底下有心理咨询、健心沙龙、赠书会友等项目。

·制度建设、议事规则方面,我们每一块工作都有相关的工作手册、成员约法等,且都由参与者共同商量拟定,在生生学堂网上公布。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1)我们强调一种自助、互助的文化公益,所有的志愿者都从活动的实际参与和受益者中产生,我们的理念是“每一个人都出一点力,每一个人都受一分益”,“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所以我们没有设(将来也尽可能少设或不设)专职人员。不能把公益误解为某些人是专职无偿为别人服务的,而其他人是专门来享受别人为他服务的。

2)我们强调自发的志愿精神,所以在制度建设上,警惕过度制度化、组织化淹没个体自愿自觉的精神。

核心项目

简介

(请介绍一个或两个核心公益项目,说明项目的背景、要解决的问题、策略行动、进展及成效。每个项目不超过500字)

1)社区义塾。创办社区义塾的出发点是:①母语语感的熏习、文化底蕴的培育;②基层文化生活、社区精神家园的建设。策略行动是,和身边志同道合的朋友、家长,带着孩子,在业(课)余一起读经典,从所在的学校、社区开始,慢慢影响到许多社区、学校;同时,整合周边文化教育机构的公益项目。让社区的老老少少都成为文化志愿者,参与到基层的文化建设中来,这也正是文化(“人文化成”)的本义。该项目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有许许多多的人参与到义塾的活动中来,光明日报、东方卫视等许多媒体都有过报道。

2)无形书院。创办无形书院的出发点是,大学“人文精神”的缺失和对人生命成长的忽视。策略行动是,和一些志同道合的大学生,一起读好书、做实事,在帮助自身成长的同时为身边的人做一点有意义的事,如经典会读(每周末相会在一起读经典、聊人生)、日新晨读(早起读经典、日新其德)、人文行走(寻访人文遗迹、重走古圣先贤走过的路)、讲学交流等等,这些年来参加过活动的有几千人次,影响扩展到学校以外,青年时报、浙江日报等都有过报道。

以往三年

工作总结

(不超过1000字)

主要总结一下近三年几个重点项目的工作:

1)社区义塾。这些年创建的点有以下几个:城市学院点(始于2010)、金雅苑社区点(始于2012)、水秀苑点(始于2013)一直坚持至今,之江九里点坚持了两年。另有在我们帮助下建立的有滨江的“之语学堂”、上虞的“爱的种子”经典诵读班等等。此外,与各义塾点周边的小学、幼儿园合作,把读经典融入课程。

2)无形书院。包括①经典会读(至今已195期),先后读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老子》、《庄子》、《易经》、《诗经》(部分)、《礼记》(选)、《传习录》(上)、《坛经》等。②日新晨读。始于2010年,一直坚持至今。每周若干个清晨,带大学生一起早起修身,晨读经典(《大学》、《中庸》、《论语》等)及晨间朝话(读后师生交流)。③人文行走。带大学生及社会上有心人走访文化遗迹,亲身、实地感受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寻访古圣先贤走过的路,印证和启发当下的人生。走过的地方如余姚拜访四贤;杭州孔庙;上海鲁迅故居、徐光启纪念馆;皋亭山寻访文天祥;求是书院重走“大学”路;葛岭重温道教历史;回望南宋皇城和都城等等。

3)健心房。健心房的理念是“人心·人生·人文”,切实地为身边的人化解心理及人生的问题。包括个体咨询、团体沙龙(均为免费)还有公益赠书等活动。目前为止沙龙已开展20期,如关于宗教、家庭、性格、爱情等,赠书不下上千本。

4)网站的建设。网站于2011年底开始构思,2013年投入使用。三年来投入了大量的心力,尽可能把我们这十几年来的所思所学所行呈现出来。这三年来,有许许多多的人看到我们网上的想法和做法而与我们联系,从而开始他们的行动。

5)其他还有编印资料等许多工作。

未来三年

工作计划

(请阐述组织未来三年的发展战略、行动规划。不超过1000字)

我们生生学堂这十几年的发展,并不是“规划”出来的(我们一直认为,事业首先是从大家伙的心中自然生长出来的,而不是事先规划出来的,人心中有自发的东西,自然而然就会形成“规划”),所以接下来,也不准备做刻意的规划。但有大致的想法:

1把已经做起来的事情本着最初心继续做下去(做事最怕虎头蛇尾或者做大了之后“变味”)。具体地说,就是把社区义塾、无形书院、健心房等继续做下去,并帮助更多有心人在他们自己身边办起类似的文化活动来。

特别强调的是,我们不做“输出”、也不做“推广”(特别反对那种“传销式”的扩张!),我们是协助有心人靠他们自己的力量办起来、做下去,这样才能真正扎根、持续。我们的目标,不是把生生学堂做大做强,而是帮助更多的人自力更生地做起他们自己的学堂来(有形或无形的)。比如,许多得到我们帮助而建立起来的义塾点并没有冠上“生生学堂”的名字,我们恰恰鼓励他们自己取名,发展出符合他们自身需求、有他们自身特色的义塾点来。我们的理念,是促进各自的生长,不是让我们这部发动机功率更大,而是希望能发现、产生更多的发动机。

2)向更多有志于文化公益的同仁学习,借鉴他们的实践经验和精神理念,结合我们的实际需求,丰富我们现有的活动或者探索发展新的项目。我们希望是有更多的团体在进行各自的探索,然后通过相互学习,彼此发现对方,联合更多有文化理想、有人文情怀的人,形成相互鼓励、支持、促进、分享的氛围,开展一些交流活动,自然而然形成一个志同道合的共同体或者网络。

3)我们的终极愿景是,社会不再需要生生学堂这样的组织了,生生学堂所做的事,已经成为大多数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融入了学校、融入了社区、融入了工作场所,“百姓日用而不知”。——一团火化作了满天星。

负责人致敦和基金会的一封信

(不超过1000字)

近来学校刚开学,时间关系只能匆匆填完这张表格。这最后一项暂时想到零星的几点:

·生生学堂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一直都是就地依托社区,借用所在社区的活动场地,少量资金也是向社区申请或者志愿者资助一些,所以我们这边并没有设立收支账目。

·文化的复兴,就是人心的复苏、人性的回归,重要的是做“人”的工作。所以我们一直以来的理念都是:人是首要的;钱是重要的,但是其次的。将来如果能申请到基金,希望我们的方针以及做法能不受影响,还能一如既往地按照我们的初心、按照我们自己的节奏,以简简单单的方式做一点纯纯粹粹、平平常常的事情。

·中国文化,本来不离日用常行,学习中国文化,本不是一件在生活之外另外来做的事情,而需要每个人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去体证,“在事上磨练”。所以我们并不希望生生学堂成为一个由专职人员专门来“做文化”的组织,而更多的理解为一些本来就有着自己生活的人,走到一起共同学习的平台,我们都“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生生学堂这些年所做的事,一句两句难以说清,开展的各项活动的精神理念、点滴记录在我们公益网站(www.sssch.net)上有详细信息,可供仔细阅读。

 

 

个人微信号(yhfyanghaifeng);微信公众号(cnsdww);
新浪微博(杨海锋_从内圣到外王);电子邮箱(younghf@163.com)

版权所有:©杨海锋     浙ICP备13007266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402001187号

信息产业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