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跳过导航链接 >> 首页 >> 无形书院·大学之道 >> 人文走读 >> 边走边读 >> 文章详细

章太炎的讲学和弟子
作者: 发表时间:16-10-19 点击率:1569

章太炎的讲学和弟子

杭州政协 2012年第十二期

 

章太炎是一代国学宗师,“博通今古,文宗魏晋,治小学音韵尤精”(《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燕京学报》第20期,193612月),黎元洪以“东南朴学”四字誉之。

  章氏一生除了撰述大量著述外,还以讲授国学为己任。他一生著名的有四次讲学,通过讲学,既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也培养了一批章门弟子,从而使章学得以薪火相传,绵延不绝。

  东京讲学倡革命

  第一次讲学是1906年至1911年章太炎避难日本东京时的“提奖光复,未尝废学”(《太炎先生自定年谱》1910年条),在阐扬国粹中倡导革命。

  东京讲学的内容包括:(1)中国语言文字制作之原;(2)典章制度所以设施之旨趣;(3)古来人物事迹之可为法式者。(《国学讲习会序》,《民报》第七号,19069月)

  由于前期章太炎在日本以主编《民报》为主,所以,他的东京讲习实际上开始于1908年《民报》被禁前后。按照他自己的说法是:“《民报》既被禁,余闲处与诸子讲学。”(《太炎先生自定年谱》,1909年条)

  对东京讲学,许寿裳有详实回忆:

  民之前四年(引者按:1908年),我始偕朱蓬先(宗莱)、龚未生(宝铨)、朱逖先(希祖),钱中季(夏,今更名玄同,名号一致),周豫才(树人),启明(作人)昆仲,钱均夫(家治),前往受业。每星期日清晨,步至牛込区新小川町二丁目八番地先师寓所,在一间陋室之内,师生席地而坐,环一小几。先师讲段氏《说文解字注》,郝氏《尔雅义疏》等,精力过人,逐字讲解,滔滔不绝,或则阐明语原,或则推见本字,或则旁证以各处方言,以故新谊创见,层出不穷。即有时随便谈天,亦复诙谐间作,妙语解颐;自八时至正午,历四小时毫无休息,真所谓“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北京讲学以“自娱”

  第二次讲学是1913年章太炎被羁北京时的“以讲学自娱”。地点在北京化石桥共和党本部,时间从1913129日起,以“国学会”之名义开讲。据到场听讲的北大学生顾颉刚回忆,“讲学次序,星期一至三讲文学科的小学,星期四讲文科的文学,星期五讲史科,星期六讲玄科。”

  对这次为期仅一月的讲学,吴宗慈有记载:

  穷愁抑郁,既以伤生;纵酒谩骂,尤非长局。党中同人,商允先生讲学。国学讲习所尅期成立。讲室即设党部会议厅之大楼,报名听讲者沓至。袁氏私人受命来临察者,亦厕讲筵。讲授科目,为经学、史学、玄学、子学,每科编讲义。党中此类书籍无多,先生亦不令向外间购借,便便腹笥,取之有余。讲授时,源源本本,如数家珍。其中贯串经史,融和新旧,阐明其义理,剖晰其精要,恒多独到创见之处,在讲学时绝无政治上感情歧出之意义。不惟专诚学子,听之忘倦;即袁之私人,无不心悦诚服,忘其此来本意矣。

  逆境中的讲学,开讲之日,仍“到者约百人” (章太炎与汤夫人书,19131210日),而且这百多人中,大部分是北京各大学的教员和学生,由是可见一代国学宗师章太炎的影响了。

  

  上海讲学传国学

  第三次讲学是19224月至6月,章太炎应江苏省教育会的邀请,在上海讲授“国学”。每周一次,每次两小时,一共讲了十讲。

  第一讲讲“国学大概”,“听者约三四百人”,讲述时“静肃无哗”。第二讲继续前讲,“到者约四百人”。第三讲讲“治国学之法”,“颇多趣语,听者无不捧腹”。第四讲讲“国学之派别”。第五讲讲“经学之派别”,“条分缕析,阐发无遗”。第六讲讲“哲学之派别”。第七讲继续前讲。第八讲讲“文学之派别”。第九讲继续前讲,但听者开始减少,“仅到七八十人”。

  最后一讲即第十讲,章太炎以“国学之进步”为讲题,讲了“经学以比类知原求进步”,“哲学以直观自得求进步”,“文学以发情止义求进步”三个问题而结束讲学。

  对于章太炎的这次讲学,沪上各大报如《申报》等均有详细的跟踪报道。时任国文教员的青年曹聚仁还作了详细记录,他后来回忆说:

  那时,我只有二十一岁,在上海盐商吴家教书。有一天,看见职业教育社请章太炎师公开讲演“国学”,由沈恩孚主催。在我说来,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章师乃是一代的古文学大师。这一串讲演,逢星期六下午举行,共讲了十回,每回二小时。第一回,有一千多人与会,济济一堂,邵力子先生也在座。第二回,听者不到一百人,其后越来越少;有一回,只有二三十人;结末那一回,才有七八十人。一因章师的余杭话,实在不容易懂;二则,他所讲的国故课题,对一般人已经太专门了。社方原派了两位专人在讲台上作笔记,从《申报》上所发表的讲稿看来,他们的国学常识实在太差,错误百出,只好停止刊载了。邵先生看了我的记录稿,颇为满意,就在他所主编的《觉悟》上连载下去。章师到处探问我的学历,他想不到替他记录这份讲稿的,乃是一个二十来岁的年青小孩子。后来,他从钱玄同先生那儿知道我是单不庵师的弟子(钱玄同的嫂嫂便是单师的姊姊),才叫我去拜门做他的弟子。

  或许有人会怀疑如我这么一个二十多岁的年青学生,怎么能接受章太炎这样古文学大师的国故知识呢?先父梦岐,他是程朱派的理学家;先师朱芷春,他是醉心王船山史学的人;而单不庵师(浙江图书馆馆长,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他是考证学家(可看《胡适文存》第三卷)。我在杭州一师时期,已经看了章师的《国故论衡》和《检论》,所以章师所讲的,我听来并不艰深。章师也说我所记录的,没有错过一句话,一个人名,一个地名。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学生的笔记本,成为近四十年间各大中学的教本,或参考书,在我的一生,也算是重要的一页了。

  曹聚仁的这份讲课记录,同年11月以《国学概论》为书名由上海泰东书局排印出版,曹聚仁也由此成了章门弟子了。

  

  苏州讲学造人才

  第四次讲学是1934年冬至19366月以“章氏国学讲演会”和其后的“章氏国学讲习会”名义进行的。1934年秋,章太炎由上海迁居苏州。最初,在居无定所的情况下举办了每周一次的星期讲演会,19359月,在购买了苏州锦帆路50号居所后,又于此开办了章氏国学讲习会,章太炎以蒋介石托丁惟汾致送的万金医疗费用作办学经费并创办讲习会会刊《制言》。

  章氏国学讲习会以“研究固有文化,造就国学人才”为宗旨。讲习年限为二年,分为四个学期,开设的主要科目有小学略说、说文、诗经、通鉴纪事本末、尔雅、老子、庄子、易经、春秋、文心雕龙等。讲习会还得到各界名流段祺瑞、宋哲元、吴佩孚、马相伯、李根源、冯玉祥、陈陶遗、黄炎培、蒋维乔等赞助。因此,影响甚大。“东及扶桑,南暨越裳,华夏群贤毕至,锦帆路上,车马云屯。”(诸祖耿:《太炎先生国学讲演录序》)

  对于这次讲学,讲习会老师沈延国回忆说:

  各地学子,纷纷负笈来苏。据学会中统计,学员年龄最高的为七十三岁,最幼的为十八岁,有曾任大学讲师、中学国文教师的,以大学专科学生占大多数,籍贯有十九省之不同。住宿学会里,约有一百余人。由先生主讲,并由门人朱希祖、汪东、孙世扬、诸祖耿、王謇、王乘六、潘承弼、王牛、汪柏年、马宗芗、黄绍兰、马宗霍、沈延国、金毓黻、潘重规、黄焯任讲师。并且增设特别演讲,请先生老友王小徐、蒋竹庄及家君(引者按:指沈瓞民)等担任,会务由章夫人、孙世扬总其事。每星期二,先生躬亲讲席,宣扬胜义。对于“经学”、“史学”、“子学”、“文学”作有系统的讲述,最后教授《尚书》,句句精审。

  讲习会学生任启圣的回忆是:

  一九三五年暑假开始,共招学生七十二人,籍隶十四省。江浙人居多,北方人甚少,计甘肃一人,山西三人,山东四人,辽宁一人,河北籍者仅余及陈兆年两人。先生自任主讲,每星期担任四小时,每次二小时。尚有助教多人,以前中央大学历史系主任教授朱希祖担任《史记》,前东北大学主任教授马宗芗担任《庄子》,孙世扬担任《诗经》,诸祖耿担任《文选》,黄蕙兰(引者按:应为黄绍兰,黄侃前妻)担任《易经》。诸生慕先生名,听课时无一缺席,其余则零星点缀而已。先生首讲《左传》,次讲《尚书》,最后拟讲《说文》,尚未开讲即已去世。犹记先生讲《尚书》时,凡注疏已通者一概不讲,发现错误始进行驳辨,一字之微常辨析数小时而不倦,引经据典,口若悬河。先生不编讲义,不带参考书,惟凭口诵手写,不但《说文》、《尔雅》背诵全文,即对《汉书》颜师古注,亦如数家珍。

  章太炎十分欣赏中国传统的民间讲学方式,为此,他曾拒绝了清华国学研究院的聘请,而乐以“学在民间”的私学立场,追求一种讲者与听者的对话和沟通。所以,尽管他的上述讲学,没有任何文凭可发,也不属于任何体制内的学校教育,仍吸引了一批真正潜心向学的年轻人,这批人中后来有不少成了学有专长的章门弟子。

  

  章门弟子卓然名家

  对于章门弟子,章太炎晚年编有《弟子录》,“约计五十人左右”,但迄今未见公布。但从章太炎后来的谈话和著述来看,早期东京讲学的听讲弟子,尤为其所重。他曾把东京讲学的四位弟子黄侃、汪东、朱希祖、钱玄同和北京讲学的弟子吴承仕戏用太平天国的封王称为天王、东王、西王、南王、北王,这应该是章太炎认为学术成就最高的五位弟子了。五人之中,各承师说一端而又自成学派。章太炎曾在自定年谱1910年条中对其中的黄侃、钱玄同、朱希祖各有评价:

  弟子成就者,蕲(春)黄侃季刚,归安钱夏中季,海盐朱希祖逖先。季刚、中季皆明小学,季刚尤善音韵文辞。逖先博览,能知条理。

  下面,就章太炎历期讲学所形成的承继师说,学有本源而业有专攻的章门弟子简述如下。

  黄侃(1886-1935),字季刚,湖北蕲春人,自号量守居士。1905年赴日本,师事章太炎。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文科教授并创办《国故》月刊,后任教于清华大学、东北大学、金陵大学、中央大学等校,擅长音韵训诂,兼通文学。主要著述有《音略》、《声韵略说》、《文心雕龙札记》、《尔雅略说》、《日知录札记》、《说文略说》等。

  汪东(1890-1963),字旭初,号寄庵、梦秋,江苏吴县人。早年留学日本,又从章太炎。辛亥革命后任上海《大共和日报》撰述,后任南京中央大学教授、文学院长,对音韵、文字、训诂、诗词诸学,均有较深的造诣,亦擅长书画,以篆书及画梅著称于世。主要著述有《词学通论》、《法言疏证别录》、《寄庵诗》、《梦秋词》、《刘师培传》等。

  钱玄同(1887-1939),字中季,号德潜,浙江吴兴人。1906年赴日本留学,从章太炎习文字学及音韵训诂。回国后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兼北京大学教授,从事新文化运动,提倡文字改革,创议并参加拟制国语罗马拼音方案。后任北京大学国文系主任、中国大辞典编纂处国音大辞典股主任、国语统一筹备会常驻干事。主要著述有《文字学音篇》、《说文部首今读》、《中国文字概论》、《音韵学》等。

  朱希祖(1879-1944)字逖先,浙江海盐人。早年留学日本,又受章太炎习音韵。回国后曾任北京大学国文系、史学系主任。后主持中山大学文史所、中央大学史学系,转任国史馆总干事。主要著述有《中国史学通论》、《伪楚录辑补》、《汲冢书考》、《战国史年表》、《六朝陵墓调查报告》等。

  吴承仕(1884-1939),字检斋,安徽歙县人,清末举人。民国初年在北京受业于章太炎,历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大学、东北大学等校教授。精音韵、训诂。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为用马克思主义观点从事经学研究的第一人。主要著述有《经典释文序录疏证》、《经籍旧音辨正》、《三礼名物略例》、《经学通论》、《国故概要》等。

  李亮工(1882-1947),名镜蓉,山西河津人。1904年赴日本留学,又与黄侃同拜章太炎为师。辛亥革命后回国,任山西大学教授、国文系主任,主讲《说文》、《尔雅》,有声于时。主要著述有《音韵学手稿》、《说文解字注订》、《说文解字手稿》、《尔雅新义手稿》、《左氏春秋疑问文答问笺记》、《篆书三字经墨迹》等。

  刘文典(1889-1958),字叔雅。安徽合肥人。1909年赴日本留学,并师事章太炎。回国后历任省立安徽大学校长、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云南大学任教授。主要著述有《淮南鸿烈集解》、《庄子补正》、《说苑斠补》、《三余札记》、《杜甫年谱》等。

  马裕藻(1878-1945),字幼漁,浙江鄞县人。早年获浙江省官费留学日本,在此期间师从章太炎学习文字、音韵学。归国后任浙江省教育司视学,后任教北京大学国文系,曾任北京大学国文系主任长达十四年。主要著述有《戴东原之音韵》、《声韵概要》、《经学史附录》等。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早年赴日本留学,习现代医学,后弃医从文,师从章太炎。辛亥革命后在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任职,并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任教,晚年以写作为生。主要著述有《中国小说史略》、《且介亭杂文》、《阿Q正传》、《汉文字史纲要》、《华盖集》、《朝花夕拾》、《狂人日记》、《呐喊》等。

  周作人(1885-1967),鲁迅二弟,字启明,号知堂,浙江绍兴人。早年留学日本,又向章太炎习《说文解字》。辛亥革命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晚年从事译述工作。主要著述有《自己的园地》、《知堂回想录》、《雨天的书》、《瓜豆集》、《中国新文学的源流》等。

  许寿裳(1884-1948),字季茀,浙江绍兴人。早年赴日本留学,并师章太炎。回国后历任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教务长,北京大学和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江西省教育厅长,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等职。抗战胜利后,任台湾省编译馆馆长,国立台湾大学中文系主任兼教授。主要著述有《章炳麟》、《俞樾传》、《鲁迅年谱》、《中国文字学》、《历代考试制度述要》等。

  朱宗莱(1881-1919),字蓬仙,浙江海宁人。家学渊源,后留学日本,又与章太炎习《说文解字》,回国以后,先后任教于浙江省立二中和北京大学。并对校雠古籍作出了贡献。主要著述有《文字学形义》、《文字述谊》等。

  沈兼士(1887-1947),名坚士,浙江吴兴人。早年赴日本留学,期间师章太炎习文字、音韵学。回国后任清华大学、辅仁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文学院长和北大研究所国学门主任,辅仁大学代校长,故宫博物院文献馆长。在训诂、文字、音韵、档案等领域建树颇丰。主要著述有《文字形义学》、《段砚斋杂文》、《广韵声系》、《沈兼士学术论文集》等。

  马宗霍(1897-1976),学名马骥,湖南衡阳人。青年时受业于章太炎,历任暨南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中央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学院等校教授。1949年后任中华书局编审、中央文史馆馆员。擅书法,潜心研究《说文解字》。主要著述有《中国经学史》、《音韵学通论》、《文字学发凡》、《说文解字引经考》、《中国经学史》、《书林藻鉴》等。

  马宗芗(1883-1959),号竞荃,辽宁开原人,清宣统元年(1909)拨贡。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门,任国立北京大学预科教习。后历任东北大学、齐鲁大学、北平师范学院教授。从章太炎学,任苏州国学讲习会讲师。1949年后被聘为中央文史馆馆员。主要著述有《毛诗集解》、《尚书章氏学》、《尔雅本家考》、《训诂说略说》等。

  王乘六(1894-1980),名承龙,以字行,江苏吴县人。毕业于江苏两级师范学堂,历任小学校长、中学教员。后师从章太炎,任苏州章氏国学讲习会讲师,上海大炎文学院、光华大学教授。1949年后任上海师范学院教授,参与《辞海》编纂修订工作。长于训诂学及《左传》。主要著述有《晋书校注》、《说文部首释义》等。

  孙世扬(1892-1947),浙江海宁人,肄业于国立北京大学国文系,与曾缄等师从黄侃,被称为“黄门侍郎”。后进入章太炎门下充当家庭教师兼秘书,为保存章氏手稿及其他珍贵史料,作出了贡献。主要著述有《章氏国学讲习会演讲记录》、《论语考》等。

  姚奠中(1913- ),原名豫太,别署丁中,樗庐,山西稷山人。早年毕业于章氏国学讲习会研究组。后在安徽、四川、贵州、云南各高校任讲师、副教授、教授。1951年后任山西大学中文系教授。主要著述有《中国文学史》、《中国史略讲义》、《魏晋玄学与老庄》、《章太炎学术年谱》等。

  王謇(1888-1969),字佩诤,号瓠庐,江苏吴县人。私立东吴大学毕业,师从章太炎等师,曾任章氏国学讲习会讲师。1949年后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善治诸子,精吴中文献掌故。主要著述有《盐铁论札记》、《宋平江城坊考》、《吴县志校补》等。

  沈延国(1914-1985),字子玄,浙江杭州人。幼承家学,并从师章太炎。曾任苏州章氏国学讲习会讲师,兼《制言》杂志编辑。参与筹办上海太炎文学院,任教务长。后任私立光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兼教务长。1949年后,在上海、苏州从事教育及古籍整理工作。主要著述有《邓析子集注》、《周易证释》、《逸周书集解》等。

  姜亮夫(1902-1995),名寅清,以字行,云南昭通人。早年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并师从章太炎。后历任大夏大学、暨南大学、复旦大学、河南大学、东北大学、云南大学、杭州大学教授,兼任中国屈原学会会长、名誉会长。主要著述有《瀛涯敦煌韵辑》、《敦煌学概论》、《屈原赋校注》、《楚辞通故》、《中国声韵学》、《古文字学》等。

  诸祖耿(1899-1990),江苏无锡人。从无锡江苏省立第三师范肄业后,曾任小学、中学、中师国文教员,后在苏州参加章氏国学讲习会工作,协助编辑《制言》半月刊,并协助创办太炎文学院。历任云南大学、中央大学、江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校教授。主要著述有《战国策集注汇考》、《李长吉研究》、《冯桂芬年谱初稿》、《春秋列国职官考》等。

  王仲荦(1913-1986),浙江余姚人,早年参加《制言》半月刊编辑。章太炎逝世后,整理章氏遗著目录,并协助创办上海太炎文学院。后任中央大学、山东大学教授,曾参加中华书局版二十四史点校及上海人民出版社章太炎全集编辑工作。主要著述有《魏晋南北朝》、《北周六典》、《西昆酬唱集注》、《■华山馆丛稿》、《隋唐五代史》等。

  徐复(1912-2006),字汉生,号鸣谦,江苏武进人。南京金陵大学毕业后至苏州章氏国学讲习会学习。历任国立边疆专科学校、金陵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兼任中国训诂学会会长。主要著述有《秦会要订补》、《广雅诂林》、《江苏旧方志提要》、《訄书详注》等。

  潘重规(1907-2003),字石禅,安徽婺源(今属江西)人。国立中央大学中文系毕业,先后在东北大学、暨南大学、四川大学、安徽大学、台湾师范大学、新加坡南洋大学任教授。后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主任、文学院长,台北私立中国文化大学中文研究所主任。曾创刊《敦煌学》杂志,主编《红楼梦研究专刊》。主要著述有《瀛涯敦煌韵辑新编》、《敦煌云谣集新书》、《红学六十年诸书》等。

  汤炳正(1910-1998),字景麟,山东荣城人。受业于苏州章氏国学讲习会。抗战期间在四川西山书院讲学。后任贵州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等校教授,参加整理《章太炎全集》。主要著述有《屈赋新探》、《古韵订补叙例》、《语源问题的探索》等。

  潘景郑(1907-2003),名承弼,以字行,江苏吴县人。师从章太炎习训诂学。1935年起任苏州章氏国学讲习会、上海太炎文学院讲师,《制言》编辑。1949年后任上海图书馆研究馆员,兼任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学系教授,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委会顾问。主要著述有《日知录补校》、《著砚楼书跋》、《说文古本再考》、《词律校导》、《图书金石题跋》、《寄沤賸稿》等。

  朱季海(1916- ),名学浩,江苏苏州人,16岁师从章太炎。1935年出任苏州章氏国学讲习会主讲人,1946年在南京国史馆工作,1949年后曾任苏州中学教师,后被聘为苏州博物馆顾问。主要著述有《庄子故言》、《南齐书校议》、《楚辞解故》等。

  上述章门弟子以从事语言文字研究和教授者为主,间涉其他,未列入的弟子还有沈兼士的兄长沈士远,笔录章太炎国学演讲的曹聚仁,教育家钱家治,以社会学为研究对象的康宝忠,研究心理学的陈大齐,科学家任鸿隽……可谓学人备出,对中国近代学术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者系杭州名人纪念馆研究馆员)

 

个人微信号(yhfyanghaifeng);微信公众号(cnsdww);
新浪微博(杨海锋_从内圣到外王);电子邮箱(younghf@163.com)

版权所有:©杨海锋     浙ICP备13007266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402001187号

信息产业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