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跳过导航链接 >> 首页 >> 无形书院·大学之道 >> 经典会读 >> 活动记录 >> 文章详细

无形书院·经典会读 第189期预告&第188期回顾
作者: 发表时间:16-05-23 点击率:2219

第189期预告

 

时间:2016年5月29日(周日晚上19:00~21:30 请务必提前几分钟到,我们19:00准时开始。

地点: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北校区(拱墅区湖州街50号)·文科楼五号楼405

内容:①继续读《孟子》滕文公下(上次读到6·8“戴盈之曰:“什一,去关市之征,……斯速已矣,何待来年?”);最后20分钟读诗经》,读“国风·卫风·淇奥”(上次读了“鄘风·载驰

关于《孟子》,可以参考的今注如杨伯峻的《孟子译注》、傅佩荣的《解读孟子》;古注如(汉)赵岐注(宋)孙奭疏《孟子注疏》、(宋)朱熹《孟子集注》(主讲的同学,朱熹的注务必看一下) 、(清)焦循《孟子正义》等。另外,还可浏览南怀瑾的《孟子旁通》(以及《孟子与公孙丑》、《孟子与离娄》、《孟子与万章》),熊逸的《孟子他说》(《孟子趣说》)等,打开我们的思路(熊逸对孟子的阐释虽未切中本源,但其引申展开的内容,确实可以引发我们的思考,且其文笔相当有趣;南先生对孟子的解读常常天马行空,但正是因为这种风格,可以发散我们的思考)建议的准备方式:先不看注疏把原文读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然后研读经典的注疏(特别是那些读了多遍其义仍然不能自见的部分);再泛观博览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解读、发挥(靠谱的离谱的都可以),以打开思路

形式:一齐诵读→文本释义→自由讨论。

宗旨:借由经典的指引,通过真诚的对话(与圣贤对话,与师友对话),互助生命的成长。

对象:任何有心来参加的朋友(主体为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的大学生)。

说明:参加前请先了解《每期经典会读需要做的工作20160223》《“无形书院·经典会读”临时约法20100620》

 

第188期回顾

 

◎会读心得:

 

希望每一位同学结束后能记下几笔,长的短的,甚至只言片语都可以(有时候只言片语反倒是读起来很有味道的),这是我们经典会读的老传统。其实我们所读的经典,本身也都是他们平日问学、交流的记录(如《论语》、《孟子》、《近思录》、《传习录》、《坛经》……)。

每次记下会读时某一段对话,或者自己的灵光一现,或者对自己很有启发的一句话等等(这两个小时中你觉得最“切己”的部分),于人于己,都是很有意义的,多年以后回头看看,也是很值得回味的。也可以让我们大家了解坐在这里的每一个人对于同样的一个进程会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君子和而不同),而生发更多的碰撞和交流。

我一直以来都强调,会读前的准备,和会读后的回顾,是会读真正有所收获的关键所在!

加粗或加红部分为是我觉得有些启发的,橙色部分我的附言或点评

陽飛丙申年四月初八會讀總結:

 

當晚我們在讀第一篇「萬章問宋小國也」時,引出兩個問題。

一是版本。尚書有古今兩種版本,哪種是對的?該讀哪一種?

二是疑古。古書記載的到底是不是後世篡改?還是記錯了?

 

我覺得這真的是,偏離道心很遠的思維,非常嚴重的偏離。我們讀的是道理,而不是版本學。大多數人總在關注真假話題,而不願真的下苦功去讀。難道是找到一個真正能信任的版本,就會死心蹋地去讀嗎?不見得。這樣的心態怎麼可能通過書來改變自性,昇華思想?

读书为明心见性,这很对,但古籍的真伪问题确实是需要关注的,否则,拿一本庸人伪造的秘籍练功,不练坏才怪。

真正有志於學儒的人不是這樣的,我覺得如果我們對這種問題討論過多,那麼讀書的目標和方向必定是錯的了。

 

當時我們還講到,孟子跟大國小國講的不一樣,並且衹有小國才肯接受孟子的主張。在當時的環境之下孟子大概起不到作用。

我一贯的意思是,孔孟确实阻挡不了军国主义的大势所趋,当时确实没有诸侯国愿意采用它们的方针,这是事实,不必否认,而且要真正的认清、面对。但孔孟的精神恰恰在“知其不可而为之”!我强调这一点是让大家认清现实,正如颜回回答孔子的话“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

认清现实是残酷的,但我依然坚持我的信念,这才是孔孟的精神。正如罗曼·罗兰所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今天许多知识分子的满腹牢骚,大概就是不能认清现实,而孔子“不怨天不尤人”,尽人事,听天命,我做我该做的,能起多到作用,这不是我能左右的。

 

我認爲孟子所說的「仁政」並不會因時代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他講的是一個鐵律,不管你實不實行,相不相信,不管你大國小國,春秋戰國,我講的必定是真理。秦不是戰無不勝嗎?爲什麼統一六國十五年而亡?攻守之勢易也,非真君仁政也。

 

好像大家都喜拿《孟子》當娛樂材料,我不參與這種話題。拿周文武出來調侃一番,得出的結論是成王敗寇,其實周文王並沒有那麼好,而紂王並沒有那麼壞。在這個會讀現場,儒家先聖得不到尊重。疑古是種病,不趕緊治療,就不治了。現代人有很多的思想和做法都是違道的,錯就是錯的,我肯定地講它錯,我堅決拒絕接受。

 

「孟子謂戴不勝」:

一個人的命是天定的,一般是不能改變的,比如父母是誰,什麼時候出生。但「運」是可以改變的,或由週圍的人改變,或由自己改變。古之聖賢,不會無病呻呤,孟子說的每一句話都是有份量的。他這裡可能是在哀歎宋王的運氣不好、沒有賢臣簇擁,希望戴不勝這樣的人再多些。(甚至疑是孟子讚賞戴不勝的一種高級手法!)一個人改變命運的能力,仍主要仍靠自身的修爲。一般認爲環境決定論是沒錯,然而環境又是由心決定的,佛家的心就是「慧」,儒家的心是「仁」。孟子在此,雖然話是對戴不勝說的,但很有可能是借機讓宋王聽到。

我们当时主要讨论的是承认环境的重大影响和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矛盾。

孟母三迁不是环境决定论,恰恰代表孟母的主观能动性。

(群里的讨论)

杨海锋:

先回应两点:

1尚书的真伪问题,几乎是学界的定论。

我把《尚书》的来龙去脉大概说一下

孔子晚年致力于整理古代典籍,将上古时期的尧舜一直到春秋时期的秦穆公时期的各种重要历史文献汇集在一起,经过认真编选,挑选出100篇,编成《尚书》。

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尚书》失传。

汉文帝时,伏生秦朝的博士)口授,汉代通行字体隶书的《尚书》,共29篇,这就是今文《尚书》《史记·儒林列传》:欲求能治《尚书》者,天下无有。乃闻伏生能治,欲召之。是时伏生年九十余,老不能行。于是乃诏太常使掌故晁错往受之。秦时焚书,伏生壁藏之。其后兵大起,流亡。汉定,伏生求其书,亡数十篇,独得二十九篇

汉武帝时,鲁恭王(汉武帝的弟弟刘馀)在拆除孔子故居的一段墙壁时,发现了另一部《尚书》,是先秦字体书写的,这就是古文《尚书》。后由孔子后人孔安国整理,篇目比今文《尚书》多16篇。《汉书·艺文志》:(鲁恭王刘馀)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孔安国者,孔子后也,悉得其书,以考二十九篇,得多十六篇

在西晋永嘉年间的战乱中,今、古文《尚书》全都散失了

东晋初年豫章内史梅赜给朝廷献上了一部《尚书》。这部《尚书》共有58篇,包括今文《尚书》33篇、古文《尚书》25篇。现今流传的《尚书》,就是根据梅赜所献的本子编修。唐太宗时孔颖达写《五经正义》就采用梅赜的书,遂成定本,列于“十三经”中。

这个本子靠不靠谱,学术界争论不休。大多数人的意见是,现存的《古文尚书》是假的(清朝学者的严谨考证,2008年清华大学对一批先秦竹简的研究),现存的《今文尚书》应该是真的。

 

2说纣没那么坏,是孔子弟子子贡的原话。并不是我们对周文武不敬啊。我们只是摆出各种观点而已。

原文见《论语·子张第十九》19·20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陈怡铷:

朱自清先生也说过伪书写得好也值得后人研读。

这一点我同意,薛仁明在《南怀瑾的学问与修行》中谈到南怀瑾先生就是如此:“除了《论语》,南怀瑾又看重《孔子家语》。《孔子家语》朗豁而不拘一格,许多「正经」的儒者以及「认真」的考据家都说是伪书,可南怀瑾从不计较那书伪或不伪,只关切那心意真或不真。”从这个意义上,我还是能理解阳飞所言的。

中国人更注重这心意情意之真,而非客观事实至真。

 

孙志:

对不起,我不同意阳飞说的。我觉得正是因为有着各种各样的解读,孟子才有了生命力

我觉得我不同意你的观点和尊重你与否是两件事情。

不喜欢铁律这两个字,我觉得世间没有,也不应该有。

疑古是种病?我觉得质疑,思考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想起胡适所说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求学问,要有疑(有疑古派的时代,恰恰就是自由兼容的晚清民国时代),不要一上来就束手束脚。我在经典会读的说明里,反复强调过质疑的重要性。朱熹说“无疑者须教有疑”,张载说“于无疑处生疑,方是进矣”,佛家也说“向无疑处起疑是聪明,在有疑处断疑是智慧”。从这一点上,我并不反对疑古。

 

顾猷:

我觉得去探求为什么有这个版本出来是有必要的。而不是疑古吧?因为探求版本有助于阅读理解啊~

版本的考据本身也是一种阅读,在考据的过程中也是沿着一条路在接近古人。我觉得对不对这个提法是有问题的。

阳飞学长的内容阐述完全没有问题,我其实是同意的。只是版本问题上 我觉得杨老师让我们涉猎不同版本解释还是肯定了多版本的优点吧。

 

孙志:

就算它真的是作者在如豆的灯光下一个字一个字写的。可以说明什么呢?读古书,是为了和自己的内心照应……

版本的考据本身也是一种阅读,在考据的过程中也是沿着一条路在接近古人。我觉得对不对这个提法是有问题的。[鼓掌]

 

张继兴:

孟子曰: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引得好!这里的《书》就是指《尚书》。

 

杨海锋:

[鼓掌]各种意见并存相会,这就是“会”读的本义。阳飞能在会读中抛出这些想法就更好了。

 

阮文华:

发现同样的问题总是会在每学期被不同的同学重新提出来。

会读时候的老师想法是个点,多数人的理解是靠近这个点的,有些人的理解总是有所离散,提出来,便有助大家多视角从而更加深入的思考,思考一些理所应当的真理(怀疑精神,可以靠旁人触发而变自觉)。

突然觉得可以编个会读总攻略了,供后进者参考。

 

杨海锋:

会读总攻略[][][]阮文华负责编写。

有时我把观点弄偏是故意的[阴险]看大家都没话么。

 

陽飛關於我的會讀總結的回覆:

呃…被發到群裡討論了…我是不是又闖禍了…

冷靜一下…

我回頭看了下我的總結,用語有點偏激,先跟大家說聲抱歉!其實我沒有針對楊老師或會讀的哪一位朋友,我的觀點其實也是來自網上的某位人才,他認爲從清朝開始的疑古風尚佔領著讀書人的精神,這也是清朝人能做到「保存文化」卻無法發揚的客觀原因,朝野上下都沒有了「士」的存在,或者都變成「隱士」了吧。但是偶爾不小心會誕生一些「信古」的奇葩,這種人一般不善闡發,書呆子一枚,只顧閱讀古書不聞現世亂象,他即使做不到「盡信《書》」,也至少信90%以上。一賺到錢就拿去買書,買了又讀不了這麼多,還經常帶書出去,導致的結果就是很容易丟書。如果有人跟他借了一本(比較貴的)書,不管多少年他都記得,並堅持索回。

 

版本學是一個非常複雜和精深的學問,我沒有回避版本問題,相反我還很在乎(我家買的都是好版本^^)。版本學在我看來相當於讀書界中的服務業,爲讀書人提供可靠的讀本。傳古樓的創始人蔣鵬翔博士就是一位版本學非常精通的專業人才。遺憾的是…我有時不太具有服務大眾的意識,版本學也沒怎麼深入,只管自己撿好的版本,所以希望以後大家多多提點和包涵!其實把版本學拿到會讀上討論沒有問題,我們可以討論任何問題,我只是希望大家勿忘對孔孟先賢的崇敬之心。

这段回复相当好!对孔孟先贤的尊敬之心!没有这份尊敬之心,大家也就不会来这里经典会读了。

 

孙志:

我们在一起真诚地谈一件事情,是很美的事情。就是因为不一样,才好玩。

 

杨海锋:

表达自己的看法,我是充分肯定的[鼓掌][鼓掌][鼓掌]这才是和而不同嘛!

 

金依莎:

我们在读书,就是在读自己。经典的魅力也在于总能从中读到一些自己。

 

柳三石经典之我思:

此次谈到孟子及弟子万章之交谈,事实与现实存在出处,历史与真实亦存在考据。流传至今,很多都无法考证。寻其根本,真假与否,本不重要,贵在自知,善思,明辨,笃行。今人当思考,大环境下,世人的坚持应该在何处?人有不同,故而看待问题的角度,做人的原则及底线更有差别,故而学术林立,无一家之独尊,殊途同归,其本质上更近道。环境对人影响,个人的主观性,在每一个达到极致的情况下,其结果并无二致。人之灵活性在于可选择,可坚持,可放弃,其中之可能性,在达到一定高度,或者说,有了一定阅历后,自然明白其中之实质。再者,与朋友交,自贵在朋友二字。贵友,故而可言孔孟老庄释迦摩尼之类,夸夸其谈,乐在其中。非我同类者,言其所言,归于一类,尚可交谈,尚可不厌其烦,如有出处,犹如对牛弹琴,夺其所好,杀人父母般格格不入。君子和而不同,求同存异,于现世而言,绝不是空谈,而是处世之根本所在。同然,独立君子气节,空守曲高和寡,阳春白雪,遗世独立,亦无不可。又言情顺万物而无情,无所住而生其心。

 

周维祺:

万章问:宋作为小国,该如何去面对齐、楚这样强盛的大国?孟子通过商汤与葛伯为邻,葛伯不祭祀展开,描绘了葛伯的残暴,从而来说明实行仁政的重要性。苟行王政,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欲以为君,齐、楚虽大,何谓焉?这个论证仁政重要性的方法与梁惠王中的章节有些类似。当讨论到葛伯不祭祀,其邻居商汤为什么要派人去问呢?这个问题时,我当时想的是祭祀从商周以来就很重视,它可以使神权与王权统一来巩固统治,国家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稳定。于是我猜想诸侯国如果不祭祀可能会受到较严厉的惩罚,所以相邻诸侯国之间对于祭祀都比较重视。昨天我查阅了一些资料,礼记王制中这样写道:山川神祗有不举者为不敬,不敬者君削以地。宗庙有不顺者为不孝,不孝者君绌以爵。变礼易乐者为不从,不从者君流。革制度衣服者为畔,畔者君讨。礼记有的地方说是西汉戴圣收集编纂的,如果大家有更加可靠的关于上周时期的祭祀制度的资料文献,欢迎帮我纠正。
在孟子谓戴不胜的一段中,主要讲了善的风气,可以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孟子劝谏宋国国君能够多多任用有善才之士。老师提出的关于环境对人的影响与人的主观能动性之间谁主谁辅的问题很有意义也很新奇,我对于这个问题一开始没有什么头绪,之后听了讲解还是挺认同的,主观能动性帮助我们去决定选择怎样的一个环境,而对于之后的发展,自然是在良好风气的环境中更有利于人的成长。
在公孙丑问不见诸侯的一段中,我的体会就是不同派别之间对于当时政治的态度,儒家是希望能够受到国君的邀请去宣扬儒家的理论,而侑于君子的节气,不愿主动去见诸侯。道家估计是一派仙风道骨,向远离国君的地方而去。法家是最积极的,作为谋士的角色,一定主动去见君主,而且以权衡国家利益为重。
戴盈之向孟子问税收征收的问题,说实话我并不认同孟子认为的减少税收就是实行仁政的观点,可能我站在经济管理学的角度来讲。曾经我们在管理学课上讨论过时政,例如现在国家实行节假日的高速公路免费行驶政策,使得高速上很拥挤,大大减慢了行驶速度,路上的花费的时间增加。还不如收费时的效果好。

经济学中有一个“拉弗曲线”(Laffer Curve),最佳税率等问题,上次在讲到税收问题时忘提起了,你们可以自己看一下。
周六我和同学去浙大玉泉校区参加了一个关于文学的讲座,主讲的教授提到诗无达诂和引诗言志他说这里的诗就是指诗经,希望我们能够du'du诗经,感受赋(描写)、比(比喻)、兴(用他物来引起所引之事)的手法,诗没有通达或者一成不变的解释。

诗无达诂”(董仲舒言)、“引诗言志(《尚书》),这几个字很简洁,但很有启发!我们每次读诗经都匆匆而过,下次可以根据你的体会给我们读诗经一点建议。

 

 

◎活动留影

 

 

 

本次参加成员

我把专业年级也附上,方便大家相互了解。

1柳三石(医学2012级)

2王依婷(中文2014

3郑帮博(通信工程2014级)

4胡清泉(统计2014级)

5郑叶波(信电2012级)

6顾猷(中文2013级)

7章玲(顾猷同学)

8徐凌啸(中文2010级毕业生)

9金依莎(法学2013级)

10邹春雨(工商管理2014级)

11孙志(广电2011级毕业生)

12张继兴(计算机信管2011级毕业生)远程

12季中旭(法学2012级)

13阮文华(工商管理2013级)

14阳飞(中国计量学院机械系毕业)

15周维祺(国际商务2015级)

16马慧颖(药学2014级)

 

 

 

 

 

个人微信号(yhfyanghaifeng);微信公众号(cnsdww);
新浪微博(杨海锋_从内圣到外王);电子邮箱(younghf@163.com)

版权所有:©杨海锋     浙ICP备13007266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402001187号

信息产业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