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跳过导航链接 >> 首页 >> 无形书院·大学之道 >> 经典会读 >> 活动记录 >> 文章详细

无形书院·经典会读 第188期预告&第187期回顾
作者: 发表时间:16-05-11 点击率:2401

第188期预告

 

时间:2016年5月14日(周六晚上19:00~21:30 请务必提前几分钟到,我们19:00准时开始。

注意,本周日晚因有毕业生欢送会,所以会读时间调到周六晚。

地点: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北校区(拱墅区湖州街50号)·文科楼五号楼405

内容:①继续读《孟子》滕文公下(上次读到6·4“然则子非食志也,食功也。”);最后20分钟读诗经》,读“国风·鄘风·载驰”(上次读了“干旄

关于《孟子》,可以参考的今注如杨伯峻的《孟子译注》、傅佩荣的《解读孟子》;古注如(汉)赵岐注(宋)孙奭疏《孟子注疏》、(宋)朱熹《孟子集注》(主讲的同学,朱熹的注务必看一下) 、(清)焦循《孟子正义》等。另外,还可浏览南怀瑾的《孟子旁通》(以及《孟子与公孙丑》、《孟子与离娄》、《孟子与万章》),熊逸的《孟子他说》(《孟子趣说》)等,打开我们的思路(熊逸对孟子的阐释虽未切中本源,但其引申展开的内容,确实可以引发我们的思考,且其文笔相当有趣;南先生对孟子的解读常常天马行空,但正是因为这种风格,可以发散我们的思考)建议的准备方式:先不看注疏把原文读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然后研读经典的注疏(特别是那些读了多遍其义仍然不能自见的部分);再泛观博览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解读、发挥(靠谱的离谱的都可以),以打开思路

形式:一齐诵读→文本释义→自由讨论。

宗旨:借由经典的指引,通过真诚的对话(与圣贤对话,与师友对话),互助生命的成长。

对象:任何有心来参加的朋友(主体为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的大学生)。

说明:参加前请先了解《每期经典会读需要做的工作20160223》《“无形书院·经典会读”临时约法20100620》

 

第187期回顾

 

◎会读心得:

 

希望每一位同学结束后能记下几笔,长的短的,甚至只言片语都可以(有时候只言片语反倒是读起来很有味道的),这是我们经典会读的老传统。其实我们所读的经典,本身也都是他们平日问学、交流的记录(如《论语》、《孟子》、《近思录》、《传习录》、《坛经》……)。

每次记下会读时某一段对话,或者自己的灵光一现,或者对自己很有启发的一句话等等(这两个小时中你觉得最“切己”的部分),于人于己,都是很有意义的,多年以后回头看看,也是很值得回味的。也可以让我们大家了解坐在这里的每一个人对于同样的一个进程会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君子和而不同),而生发更多的碰撞和交流。

我一直以来都强调,会读前的准备,和会读后的回顾,是会读真正有所收获的关键所在!

加粗或加红部分为是我觉得有些启发的,橙色部分我的附言或点评

倪燕燕

1.在讀到滕文公下這幾章的時候,我有一個問題:孟子倒底如何選擇見不見諸侯?【陳代說:“不見諸侯,宜若小然”。孟子回答:“非其招不往也”。

回答周霄中說“不由其道而往者,與鑽穴隙之類也”。】

孟子是要諸侯“禮招”才往。但【在彭更章卻說“傳食于諸侯”】,還有我看梁惠王、齊宣王也是孟子主動去拜見的嘛,這又如何解釋?孟子更喜歡像滕文公那樣主動去拜訪他?

孟子希望诸侯们以礼招他,奈何诸侯们都不待见他。不过既然是“传(转)食”,诸侯们至少还是让他们好吃好喝的。

2.彭更章,我覺得“志”,翻譯成“動機”是正確的,彭更的那句話就應該解釋為梓匠輪輿之所以為梓匠輪輿,是因為他們想求食,那麽君子之為道也,也是因為想求食嗎?孟子後來舉的例子就說了一個人專搞破壞,但他的動機也是求食,問彭更食不食,彭更回答不食,證明彭更是以功(作用)而非志(動機)來食的。孟子的不滿在於彭更只認為“梓匠輪輿”有作用,而否認“守先王之道”的作用。

嗯,可以翻成动机,会读时的意思是说不必翻,直接译成志在求食。

我理解的这里的逻辑:

彭更说“士无事而食,不可也”,

孟子回答:工匠从事做木工做车子这样的事能得食,士从事“守先王之道,以待后之学者”这样的事为什么就不能得食呢?你为什么看不起“为仁义”的人呢?

彭更说“工匠做事志在求食,君子为道也志在求食吗?”【我觉得彭更没有回应孟子的问题,扯到动机问题上去了,下面孟子又把他拉回来。】

孟子回答:这个问题跟动机没什么关系,能不能得食,关键不是他的主观意愿(志),而是他的实际贡献(功)。如果一个工匠想得食,却把盖好的屋瓦打碎、把刷好的白墙弄脏,你能得食吗?

君子志在求道,而且能给这个社会带来实际的贡献。

 

顾猷:

一、“三月无君则吊,何以急乎”后面孟子回答怎么用了《礼记》里面祭祀相关的话。我今天再看的时候发现古代的士有分有田和没田两种,“士有田则祭,无田则荐”。《礼记·王制》从不祭祀再反推这个士是没有田的,所以他要“荐”,但是“无君”,那不是应该去“吊”了么。就好像《礼记》阐述了一个大前提,然后后面接着说小前提,最后是可以推出结论,我们应该去“吊”。(突然发现上学期的逻辑学还派上用场了,虽然我认为是本身数学比较好 逻辑也不错 自恋下^_^)。

这一点补充很好!这里“祭”和“荐”有什么区别吗?

二、发现张继兴学长医生那个类比,恰当。我们的确不能用今天人送礼的思路去理解古人。所以我们在读的过程中,有一些如果不能考证,必要被弱化的。表示和杨老师对“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的意见观点一致。但是,我真不觉得女性在古代封建的时候地位不是很高。我觉得还是看她处在什么样的阶层,有什么样的权力。古代怕老婆的老公也不少。其次,看看唐宋的皇后,也不是弱弱的呀。听过研究宋代的教授说,宋代女性绝对不能说“柔弱”,只能说“柔顺”。或者可能在出嫁前说不上几句话,出嫁后可能不一样哦。老师说那个谁以后,女性的意识和地位就上来了,真的有吗? 我保守认为改变不多。就像董平老师说的家奠定了一切人与人的关系,那么家庭中女性的地位不变,我觉得也很难去改变。但是家庭中,女性真的有那么弱吗?可能我并没有看到很多这样的例子吧。

我觉得49年以后(或者说民国以后),妇女地位上升是不争的事实。我看过一个世界妇女地位的排名,中国是比较靠前的,特别是亚洲国家中,是前几位的。想起毛泽东有一句名言:“妇女能顶半边天。”毛从年轻时候就是妇女平权的积极拥护者。

不过我的观点是,男女不可能平等,只可能平衡,男女先天在生理、心理上就不一样。以杠杆作一个比喻,因为男女的差异,支点本来就不在正中间,非要两端一样重,天平就会倾斜。

三、孟子浩浩荡荡带着一群人吃来吃去,当然不是“嗟来之食”,而是社会需要这么一群“志”士吗?我当时觉得讨论时候有说到管理者会被赋予太多的权力,而导致权力变异以及阶级区别,我还在想管理者也是需要权威的。但是究其根本,管理者的权威是不用靠赋予权力而产生的。如果能力强,并且待人和善,那么权威自然也会形成。并且管理者真的应该放下姿态,端着是不会达到心悦诚服,当然最初也不要有想要别人心悦诚服的心,只要和劳动者一样安安心心做事,每个人都尽其能,大家和睦相处。

对,赋予权力本身没有问题,问题在于没有制约的权力。英国思想史学家阿克顿勋爵的名言“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

 

孙志:

         在我心裡,真正的知識分子有著折不斷的精神堅守。
       走到農村裡,會更瞭解他們,就像魯迅先生說,對他們不是一味的同情了。人都是帶著偏見生活的,不斷地打破既成的偏見,然後形成另一種偏見(更接近真相的偏見)。
        有時候走在路上,看到那些農民工抽煙,然後吐痰,再夾雜著幾句臟話。就心生厭惡。就想他們真的是為了吃飯而活著……是他們自己選擇要過那樣的生活,還是他們沒的選擇……
      他們看起來純樸,也許是因為他們沒有機會變得不純樸。可是他們真的是看起來的那樣純樸嗎?!
        6歲的時候,因為媽媽要做生意,我就被下放到大姨家。她家在村莊的最東面,我要跨過大半個中國去村莊最西邊的學校去上課。雖路途遙遠,卻是有足夠的時間撿起地上的楊樹葉,疊成小勺子,一個接一個地穿起來,呼呼啦啦地前進。到了校門口的時候,終於蜿蜒成了一條綠色的小溪。對不起,我回憶的太多了……
      在這條路上,我看到農人們在農閒的時候是坐在大門口,有的人在背地裡討論別人的是非,有的人打打牌,有的人去大馬路上看奔喪的隊伍,有的人織地毯……就是沒有一個讀書人,抑或是我沒有看到……
        我感覺很多農民是用非條件反射活著的,不是用思想的……
       最底層到底有什麼?我想知道。

“因為他們沒有機會變得不純樸”——这话说得有道理,因为许多纯朴的人,一旦放到“物欲横流”的都市,就变得比都市人更加的“物欲横流”。

但这种纯朴也是纯朴,即使他只是本能如此。就像你儿时的无忧无虑天真无邪的状态,你不能说如果当时把你放在充满各种诱惑压力的环境中你就没那么纯朴了,而否定你的纯朴。

不过从我们自身而言,真正的纯朴应是出淤泥而不染的那种,所以我们要力求在事上磨练,努力有更多的反思,在看清世界和人生的真相后依然纯朴。
 

宋奕瑶:

【子何尊梓匠轮舆而轻为仁义者哉?】有人常说“道不同不相为谋。”但生活中道相同的人太少,我们往往总是在和道不同的人相处。孟子这段话体现了非事功专业在当时乃至现在都受到贬低,而在我们这个角度看,总有那种或多或少的“知识分子的清高”,容易在内心看不起“技术派”,对自我所探索的领域有一种隐约的狂妄。仔细想想,这个社会是不是需要多样性的?需要专业的多样性、兴趣爱好的多样性、人格的多样性,甚至无论好坏,因为没有一个统一的最好的事情。这样看来怎样正视和接纳每个人的不同、正视这个社会的多样性是很重要的。就比如说,在我们看来读经典是一件很高贵的事情,但总有人毫无兴趣,也不能从中感受到什么,那我们期望把读经典纳入基础教育的一部分,以希望带来整个教育和社会的改善还有意义吗?我觉得意义不在于人们从中读出多少道理,而是在于摆出了另一种价值、提供了更多一种选择,不让它被社会的浮躁而淹没,这就够了。对于我们也该尊重这个社会上不同人的价值和选择,去试图了解不同的道,正如罗曼罗兰的名言“看清这个世界,然后爱他”。

这段话说得很好!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和而不同”。“道不同不相为谋”也是孔子说的,同出自《论语》。两句话也不矛盾,道不同的人不相为谋但可以和平共处相安无事。

 

万祥乐:

经典会读不仅是对经典的学习,更是对人生观价值观的探讨。孟子虽距今两千多年,但他的思想到今天都不算过时,都具有深入研讨的意义。今天我学到了两个道理: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2.社会上各行业分工合作,都有一定的贡献,都有存在的价值,行业无贵贱之分。

是的,学习经典目的是为了我们当下的人生,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

 

◎活动留影

  

  

本次参加成员

我把专业年级也附上,方便大家相互了解。

1柳三石(医学2012级)

2张继兴(计算机信管2011级毕业生)远程

3郑帮博(通信工程2014级)

4顾猷(中文2013级)

5盛奕然(工商管理2015级)

6万祥乐(资产评估2015级)

7金依莎(法学2013级)

8倪燕燕(中文2014级)

9任宇(通信工程2012级)

10阮文华(工商管理2013级)

11孙志(广电2011级毕业生)

12宋奕瑶(广播电视2014级)

13胡清泉(统计2014级)

 

 

 

个人微信号(yhfyanghaifeng);微信公众号(cnsdww);
新浪微博(杨海锋_从内圣到外王);电子邮箱(younghf@163.com)

版权所有:©杨海锋     浙ICP备13007266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402001187号

信息产业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