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跳过导航链接 >> 首页 >> 无形书院·大学之道 >> 经典会读 >> 活动记录 >> 文章详细

无形书院·经典会读 第183期预告&第182期回顾
作者: 发表时间:16-03-30 点击率:1962

第183期预告

 

时间:2016年4月4日晚上(周一,清明放假回来前一天晚上19:00~21:30 请务必提前几分钟到,我们19:00准时开始。

地点: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北校区(拱墅区湖州街50号)·文科楼五号楼405

内容:①继续读《孟子》梁惠王下(上次读到13“滕文公曰:滕,小国也,……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最后20分钟读诗经》,读“国风·鄘风·鹑之奔奔”(上次读了“桑中

关于《孟子》,可以参考的今注如杨伯峻的《孟子译注》、傅佩荣的《解读孟子》;古注如(汉)赵岐注(宋)孙奭疏《孟子注疏》、(宋)朱熹《孟子集注》(主讲的同学,朱熹的注务必看一下) 、(清)焦循《孟子正义》等。另外,还可浏览南怀瑾的《孟子旁通》(以及《孟子与公孙丑》、《孟子与离娄》、《孟子与万章》),熊逸的《孟子他说》(《孟子趣说》)等,打开我们的思路(熊逸对孟子的阐释虽未切中本源,但其引申出来的东西,确实可以引发我们的思考,且其文笔相当有趣;南先生对孟子的解读常常天马行空,但正是因为这种风格,可以发散我们的思考)建议的准备方式:先不看注疏把原文读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然后研读经典的注疏(特别是那些读了多遍其义仍然不能自见的部分);再泛观博览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解读、发挥(靠谱的离谱的都可以),以打开思路

形式:一齐诵读→文本释义→自由讨论。

宗旨:借由经典的指引,通过真诚的对话(与圣贤对话,与师友对话),互助生命的成长。

对象:任何有心来参加的朋友(主体为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的大学生)。

说明:参加前请先了解《每期经典会读需要做的工作20160223》《“无形书院·经典会读”临时约法20100620》

 

第182期回顾

 

◎会读心得:

 

希望每一位同学结束后能记下几笔,长的短的,甚至只言片语都可以(有时候只言片语反倒是读起来很有味道的),这是我们经典会读的老传统。其实我们所读的经典,本身也都是他们平日问学、交流的记录(如《论语》、《孟子》、《近思录》、《传习录》、《坛经》……)。

每次记下会读时某一段对话,或者自己的灵光一现,或者对自己很有启发的一句话等等(这两个小时中你觉得最“切己”的部分),于人于己,都是很有意义的,多年以后回头看看,也是很值得回味的。也可以让我们大家了解坐在这里的每一个人对于同样的一个进程会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君子和而不同),而生发更多的碰撞和交流。

我一直以来都强调,会读前的准备,和会读后的回顾,是会读真正有所收获的关键所在!

加粗或加红部分为是我觉得有些启发的,橙色部分我的附言或点评

 

王玥:

2·12关于这一节我们展开了许多深发。

老师提到:“儒家怎么让大家去做好事”这个命题。我有一段时间曾经极其纠结这个问题:好人真的会有好报吗?后来在知乎上看到了这个问题,下面有一个回答很是发人省醒: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是北岛的诗作。后来我关于这个问题也想了很多。我想,对于坚持“高尚”的那些人,倒不是说因为这样做是“高尚”的所以才坚持,只是因为内心有个声音告诉他不能放弃。“高尚”是内心的指引,纵使无人知晓,最终只能刻在墓志铭上也会是心甘情愿的。这是一种使命感,一种不能放弃的理想。纵使给他们一次重新来过的机会,他们依然会做出这样的选择。至于老师说到像:孔孟、苏格拉底,这些“高尚”者最终都没有好的结果,我想这不是圣人的结局,而是向时代发起挑战者的命运。商鞅纵使思想得以采纳,也因侵犯贵族利益最终车裂而死。他们是时代的先声,看到了世俗者所不能看到的东西。经济学说:劣币驱逐良币,同样他们被世俗所驱逐。但是他们在乎的不是眼前的苟且而是长足的发展。孔孟思想虽然在当时未被采纳,但是却延续千年,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也许每个朝代采取不同的治国理念,但是其本质不变,是中国文化延续千年的命脉。

PS:周五的时候看到纪念海子的一篇文章中说:棋手必须专一棋艺,甚至要牺牲世俗幸福。这话使人想起荣格,他说,伟大艺术家的传记证明了,“孕育在艺术家心中的作品是一种自然力,它以自然本身固有的狂暴力量和机敏狡猾去实现它的目的,而完全不考虑作为它的载体的艺术家的个人命运。”那么思想家或许也可以以这个作为解释。

那天看到你引的这段荣格的话,深有感触,艺术家是这种自然力的俘虏,在孔孟那里,这种自然力,就是天道,君子遵道而行。实际上,这种自然力,并非外力(在荣格看来,就是集体潜意识),遵从这种“自然力”,是遵从真正的本心(这才是自己真正的主宰,真宰),《周易》说,“复,见天地之心。”

 

阮文华

任何思想的形成,总要受某一思想形成时所凭借的历史条件的影响。历史时代的特殊性即成为某一思想的特殊性,而某一思想能否流传百世万世而不衰所倚靠的正是其特殊性背后蕴藏的普遍性的真理。孔孟的仁义即具有某种意义上的永恒性。由思想的特殊性衍生出的制度是变的,而其特殊性背后蕴藏的普遍性的真理是不变的。

像王莽这类死守着非变不可的具体的特殊的东西,而强纳于新的时代形势之下,泥古不能通今,真是一种错误的努力。所以,我们对儒家思想不能盲目的拥护也不能像五四那样武断地打倒,而是要从具体的历史条件后面发现贯穿于历史之流的普遍永恒的常道,并能察照常道在历史条件下所受的限制。因其有限制所以思想不能完全显现而且其显现的形式是有偏差的,所以我们就要在新的具体条件下,使其能更完全,更正确的显示,从而生发出真正的生命力。

 

《书》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孟子“民为贵”的思想其实是中国政治思想一贯的观点。在人君上面的神,人君所凭借的国,以及人君本身都是为民而存在的,神,国,君都是政治虚位,民才是实体。在民本思想下,最高统治者实行的“仁政德治”消融了国与国的对立,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阶级对立,“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统治者自己不是站在权力的上面,运用权力去限制什么,而是修养内圣的功夫,由内圣至外王,推己及人,扩而充之,对人民真实负责。

从历史来看,后世统治者并没有突破本身权力利益范围,甚至为了巩固其政权,任用权力防民累民害民,破坏了人民正常合理的生活。有权有势的丧其德,社会之奸邪者也随波逐流,以作恶来保障其生存,久之,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如今犹烈,整个社会要以不德相竞始能生活。是不是在今在古儒家思想都没有开出民主之花,那是不是在如今孔孟之道就毫无价值?是不是在一个小人社会君子就无法生存了,孔孟的仁义礼智信是坑人的?

陈丹青曾说过:“所有人在这几十年里都活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赶紧多捞,赶紧安顿好自己的生活,不要管这个社会。你是救不过来的,你真的到下面走走,就知道,完全一个赤裸裸的丛林社会,大家都信奉丛林法则。这个时候,居然还有这样一些傻子,愿意反方向地从城里往乡下走,去从事这些公益事业。我敬佩他们,但我不知道他们能走多久”。但也正是这些不合时宜的人一直在延续着中华文明的火种。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在历史长河中是多么地微不足道,但我们看看那些千古立于历史长河而不倒的古代先贤,就知道生命的真精神是可以照彻古今而不朽的。可惜多数人看不到这层时间维度,只得在现实空间的牢笼挣扎。

 

儒家思想没有带领中国开出民主之花正是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局限性(如果这里的“民主”是指西方的民主,确实如此,牟宗三有过论述,关于“良知的坎陷”),徐学长说“他们为什么不能和晏阳初一样走乡村路线,到基层去?”

是的,孔孟总是站在统治者的立场来考虑政治问题,把社会的希望寄托在君主一人的道德自律,知识分子要学以致用似乎只有出仕为官,所以谈的都是君道,臣道,士人之道。希望这些在上位的人通过自己的德行行教化之风,救民于水火。孔孟精纯的民本思想,比西方用法律赋予人民权力,限制统治者的权力行使的民主思想高明太多,毕竟法律也只是一种外在的关系,要以内在的关系为根据,否则终究维系不牢,人性也不能得到自由充分的发展。但孔孟的民本客观操作性太难,君主应对人民有无限责任,但一不小心就变成了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帝制统治思想)。或许赋予君主无限义务同时和赋予人民应得的权力才能制衡吧,民主和民本有没有结合的可能呢?

这种理论的讨论很难理清楚,我觉得还要当下中国的问题出发。

徐凌啸的问题。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孔孟是“显”的部分,这只是冰山之一角,当时中国应该还有“隐”的部分(孔子经常碰到的隐士就在其中),这隐的部分才是冰山下的大部分。这部分我想就是由大量像晏阳初、梁漱溟、陶行知那样的人组成的。

在我们的意识里投降就是卖国贼,所以我们歌颂文天祥若只停在这层就未免浅薄了。事实上在孔孟“民本”那里是没有国与国之分。(尤其是孟子,这一点很有意思,孟子显然是认为人权高于主权,只要那国的老百姓高兴,你可以打他们的国家。)鲁迅在《流氓的变迁》说好汉们“所反对的是奸臣,不是天子,因为不反对天子,所以大军一到,便受招安,替国家打别的强盗”,一些古代的守城官员为了不让百姓遭殃选择了这一步(钱谦益,汪精卫等),以致被后世唾骂。当年吴越国第五代国王钱俶主动向宋朝称臣,才避免了一次大规模的破坏,使杭州自隋唐开创的繁荣局面得以完好的保存,为后世杭州城提供了进一步发展的坚实基础,可见面对一些史实我们要多一个历史围度来看待。在孟子后文一段孟子说:2种选择——投降易主还是忠心不逾,全在你的自己选择,并无对错。在此我们可以看到孟子的伟大和高明之处,也可以看到文天祥类的士人真正为后人所敬仰的地方。

个人以为,钱谦益等人,与孔孟还是有差别。当时周朝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大多是文明人与文明人间的公平竞争。而明清之际,则是野蛮人对文明人的征服和奴役。我想孟子一定不会帮野蛮民族来消灭中原文明的,这叫“夷夏之辨”(夷夏之防、华夷之辨),《左传》(孔丘曰)“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孟子》说:“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

 

《诗经》在孔子编辑,筛选的时候就加入了自己的理解,赋予了它某些意义,但我们自己读可以读出自己的味道。我之前读《论语》从没觉得里面对《诗》的理解有偏差,昨天老师一提心里才有所警惕。孔子已把诗内化到自己的思想里,对于未读诗的人来说,引用起来竟无半点牵强。好吧,我承认是自己反思怀疑精神不强。

 

盛奕然

取之而燕民悦这段。鸿门宴里面有一段类似的情况。刘邦先到达鸿门,生性好色的刘邦居然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虽然我觉得刘邦并不是真的爱民,但到底是做到孟子的民本。范增也许正是看出这点,说竖子不足与谋。好像一开始的鸿门宴就昭示了最后的楚汉争霸的结局。

上课的时候感觉最好把自己的想法现场说出来,当时才思泉涌,过了一天就会忘光。

嗯,希望大家尽可能地表达出来,大家可能都知道头脑风暴,其实你抛出的想法好不好、正不正确都不重要(相反,太正确的想法往往是没有价值的),往往是那些不好、不正确的想法,能激发别人的思考。

 

◎活动留影

  

  

 

本次参加成员

我把专业年级也附上,方便大家相互了解。

1阮文华(工商管理2013级)

2柳三石(医学2012级)

3郑帮博(通信工程2014级)

4万祥乐(资产评估2015级)

5王玥(英语2015级)

6徐凌啸(中文2010级毕业生)

7金依莎(法学2013级)

8倪燕燕(中文2014级)

9盛奕然(工商管理2015级)

10林晓黎(商务英语2015级)

11孙志(广电2011级毕业生)

 

个人微信号(yhfyanghaifeng);微信公众号(cnsdww);
新浪微博(杨海锋_从内圣到外王);电子邮箱(younghf@163.com)

版权所有:©杨海锋     浙ICP备13007266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402001187号

信息产业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