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跳过导航链接 >> 首页 >> 无形书院·大学之道 >> 经典会读 >> 了解会读 >> 文章详细

每期经典会读前中后我们需要做的工作(20160223)
作者: 发表时间:16-02-23 点击率:3165

 

六年前我拟过一个《经典会读临时约法》 ,其基本精神在过去177期中都很好地贯彻着。现把每次经典会读大家要做的具体工作再梳理如下,以便新老成员了解。


★会读前的阅读和准备

◎若第一次来,可以事先了解一下我们经典会读的基本理念及过往活动,可参看“了解会读”栏目(特别是经典会读日志精选2009~2012等)。并欢迎大家为经典会读多多献策,以使经典会读更接近相互启发生命的本意。

事先到图书馆借一本(或到网上/实体书店买一本)我们在读的书,预先通读一下本期要读的篇章,来的时候请带上书。(借的话什么版本都可以——“会”读就是要让不同的解读、思想相会、碰撞;买的话建议买经典的注译本[一般在预告中会有推荐,在会读现场向读友咨询]。)

我在会读现场也准备了一些打印资料(在读篇章的繁体、注音原文),可供大家免费取用会读材料下载


★会读中的分工和互助

◎我们经典每次都设置“讲解者”2位(一位主讲,另一位补充)。

讲解者的主要工作:对当日要读的文本——

1)标注拼音。自己先朗读一遍原文,对所有可能读错的地方(生僻字、多音字等)都尽可能地注音。会读结束后再根据当日会读中的修正,重新改定。

2)文义疏解。先不看注解看一遍原文,然后对照注解看看那些字句需要特别解释一下的。尽可能参考不同版本的注疏(做好笔记)。

3)抛出问题。准备一些自己读时生发的问题,或者其他值得思考的话题,在讲解完一个段落后提出来(每一段落至少抛出一个问题)。

◎上面第3)条,也是每一位参加者的职责。使对话精神真正落到实处,我们希望每一位成员都成为“提问者”,积极思考,抛出问题。

中国传统教育从先秦开始,一直保留着质疑、问难、辩论的精神,成语“执经问难”,就是围绕经典问难的生动写照。具体制度化的设置如:古代寺院讲经时,一般设“讲师”与“都讲”两职,“都讲”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发问(除都讲之外,座下听众均可发问);古代书院的会讲制度中,也会安排一名“质疑者”,主要负责质疑、发难。善于发问很重要的,有真问题,才能真受用。朱熹说“无疑者须教有疑”,张载说“于无疑处生疑,方是进矣”,佛家也说“向无疑处起疑是聪明,在有疑处断疑是智慧”。

每期都有同学自发地承担一些后勤工作,比如每次为大家烧水倒茶、分发资料、引导签名(比如丁科、张继兴、徐家辉都做过),每次做一些摘录、拍一些照片(比如阮文华、徐家辉都做过)……希望有更多的同学能主动承担起一些工作来。


★会读后的回顾与反思

建议(不作硬性要求)大家会读结束后,趁热打铁(三天内),回顾一下这两个小时里,自己最有感触,最有收获的,简单地记上一笔(一段话也可,一两句话也可)。记下会读时有启发的一段对话,或者当时自己的灵光一现,如实地记录现场的某句话,或者之后自己生发的感悟心得,都是很有意义的,于人于己都有好处,也可以让我们大家了解坐在这里的每一个人对于同样的一个进程会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君子和而不同),而生发更多的碰撞和交流。其实我们所读的经典,本身也都是他们平日问学、交流的记录(如《论语》、《孟子》、《近思录》、《传习录》、《坛经》……)。发微信私信(我的微信号yhfyanghaifeng或13588751475、或发电子邮件younghf@163.com都可以。

我会将其汇总后录在上一期回顾里。希望每一位同学方便的时候都能随手做一点文字、影像的记录。

事实上,会读前的准备,和会读后的回顾,是会读真正有所收获的关键所在!

为方便接收通知,有兴趣参加的朋友可以加:微信群(微信群名:无形书院经典会读)或微信公众平台(微信号:cnsdww<“从内圣到外王”首字母>)。

 

一些附带说明:

1)大家随时加入都可以,因为经典中每一篇,既是连成一体的,都是相对独立的。多数经典都是后人所辑,在某种程度上,一篇中可以见全体。

 

 

个人微信号(yhfyanghaifeng);微信公众号(cnsdww);
新浪微博(杨海锋_从内圣到外王);电子邮箱(younghf@163.com)

版权所有:©杨海锋     浙ICP备13007266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402001187号

信息产业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