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跳过导航链接 >> 首页 >> 无形书院·大学之道 >> 人文走读 >> 边走边读 >> 文章详细

杭州城(门)的历史变迁
作者: 发表时间:16-02-04 点击率:4218

 

(左:浙江日报 2014年12月26日00012版:浙江记忆 《杭州:承文脉留记忆谱华章》    右:转引自林正秋《杭州古代城市史》

下文参:刘大培《杭州古城墙琐谈》

几个重要时间节点:一是五代吴越时期(钱镠),二是南宋绍兴二十八年(赵构),三是元末至正十九年(张士诚)。

  杭州城垣最早修筑于隋文帝(杨坚)开皇十一年(591)。设城门四座:西北面的钱唐门,南面的凤凰门,北面的盐桥门,东面的炭桥新门。

唐代杭州城址无大变化。唐末五代吴越王钱镠多次拓建杭州城墙。设置城门:龙山门(今六和塔西)、西关门(今雷峰塔附近)、朝天门(今鼓楼)南土门(今淳祐桥西)、北土门(今菜市桥附近)、保德门(今艮山门附近)、北关门(今武林门北)竹车门(今候潮门),还保留了炭桥新门和盐桥门。

南宋定杭州为都城,城垣有内城(皇城)、外城之分。赵构选吴越国王宫遗址修筑皇城,皇城南门为丽正门,北门为和宁门,东门为东华门,西门为西华门。外城向东扩展,设置旱城门十三座、水城门五座。旱城门:东面的便门、候潮门、保安门、新开门、崇新门东青门艮山门;南面的嘉会门;北面的余杭门。西面的钱湖门、清波门丰豫门、钱塘门。水门:保安、南水、北水、天宗、余杭。水门的修建,既出于关防的需要,也是城内生活用水、水利灌溉和舟船交通之需。杭州古时的河道就是通过水门穿越出城的。

南宋灭亡后,元朝统治者为表示天下一统,禁止修建城墙,杭州的城墙与城楼、城门逐渐被毁坏或夷平。元代末年,群雄并起,张士诚割据了两浙地区,在杭州修筑城垣。他将东城向外伸展三里,括市河于城内;南城则向北缩入二里,截凤凰山于城外;西北城墙改曲为直;废除南宋时西部的钱湖门、东部的便门、保安门,南部的嘉会门,修建了和宁门,又更换了一些城门的名称。共设置城门13座:南面的和宁门、清平门;西面的清波门、涌金门、钱塘门;北面的余杭门,增设天崇门、北新门二门;东面的艮山门、庆春门、清泰门、永昌门、候潮门。其城界大致北到今环城北路,东到今环城东路——江城路一线,西抵今南山路——湖滨路——环城西路一线,南界到万松岭,杭州城市地形也由南宋时的北部平原与南部丘陵面积各半,变为以平原为主。

后朱元璋攻下杭州。明代杭州城门名称有了更改:废除钱湖、天宗、北新三门。改和宁门为凤山门,因城门在杭城正南面,杭人也称正阳门;艮山门内有坝子桥,时人俗称坝子门余杭门改称武林门,因关外有北关夜市,时人俗称北关门;永昌门因在附近有草桥,时人俗称草桥门;清泰门因门外河池多螺蛳,有螺蛳桥,故俗称螺蛳门;庆春门内有太平桥,故俗称太平门

   明代中期倭寇猖獗,出于防御需要,杭州城墙作了多次大规模的修筑。特别是胡宗宪担任闽浙总督时,他在清波门南边城墙上新筑带湖楼,在东南城墙上新筑定南楼,在凤山门西城墙上新筑襟江楼,艮山门东城墙上新建望海楼(俗称跨海楼),又恢复了吴山东麓的镇海楼(俗称鼓楼)

清代城墙沿袭明代,其范围界限没有变化。只是部分城门称号有了更动,如康熙五年(1666),永昌门毁坏,浙江总督赵廷臣重建,因永昌为李自成号,此处又是观赏钱江潮的佳地,故改称望江门。清代城墙最大的变化是城中又筑城。顺治七年(1650),建旗营,供满人及八旗军队驻守。位置沿今庆春路——岳王路——惠兴路——青年路——开元路一线,西部凭借杭州西城墙,新筑北、东、南三面城垣:东面有平海门(今五洲大酒店西侧),迎紫门(今官巷口新华书店附近);南面有延龄门(又称来熏门,今中国人民银行附近);东北设拱宸门(今市一医院北侧);西北设承乾门(今浙大湖滨校区南)。又因满营城内有河流穿越出城,故设3座水门。

  民国之初,因建设之需,拆除旗营,钱塘、涌金、清波等门拆毁,纳西湖与城市为一体,修筑湖滨路、延龄路马路,开辟新市场,现代城市开始产生。早在光绪三十三年(1907),沪杭铁路从东城墙穿城而过,清泰门城墙拆毁大部,接着武林门、凤山门也因筑路而拆除。到1959年,因建环城东路,最后一段城墙被拆去,1970年,在极左思潮影响下,杭州最后一座城楼鼓楼被视作封建主义标志物被毁除。

  1994年在原明清杭州十座城楼遗址,竖立了10块古城门碑,又于2002年重建镇海楼(鼓楼)。

 

下文参:《杭州古城墙遗址碑文》

武林门,始建于隋代,五代吴越时筑罗城,建北关门,在今夹城巷;宋高宗时移城门于此地,称余杭门;明代改称武林门。

艮山门,五代吴越时筑罗城,为十城门之一保德门,南宋绍兴二十八年,移门址于菜市河西,改名艮山门(汴京有艮岳,取名艮山,有故国之思),门内有顺应桥,俗称坝子桥,故而也名坝子门。南宋末毁。元末至正十九年,张士诚将城外展三里,在保德门故址建艮山门。

清泰门,吴越时名南土门,南宋初,在其南另辟一门曰崇新门。南宋末毁。元末至正十九年,元末至正十九年张士诚重建城垣,张士诚东延三里筑门,名清泰门。门外一片水网交错,其地多螺蛳,故有螺蛳门之称。

望江门,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十八年,门其东有茅山河草桥,又名草桥门。南宋末毁。元末至正十九年张士诚重建城垣,拓展东城三里,在此地建门改名永昌。清康熙五年改名望江(因凳城楼可远望江潮)。

候潮门,始建于五代吴越,名竹车门(因筑城时以竹笼石,车运之定城基,故名)。南宋绍兴二十八年,在竹车门旧基重建,名候潮门(因城门濒临钱塘江,每日两次可以候潮,故名)。

清波门,在五代吴越时为水门,南宋绍兴二十八年增筑城垣,为门十三,清波门是西城门之一,门濒湖之东南,取清波之意名门,历代沿用。因流福暗沟引湖水入城,俗称暗门。

涌金门,五代天福元年,吴越王钱元瓘引西湖水入城,在此开凿涌金池,筑此门,门濒湖,东侧有水门。传说为西湖中金牛涌现之地,因而得名。南宋绍兴二十八年,增筑城垣,改称丰豫门。明初,仍复旧名。

钱塘门,隋朝筑城时已有钱塘门之称(原名钱唐门,唐代为避讳,改成钱塘门),1400多年未改名,未易地。

庆春门,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十八年,原名东青门,因门外有菜市,又称菜市门。南宋末毁。元末至正十九年,张士诚重建城垣,往东拓展三里,新门近太平桥,改称太平门。明时始名庆春。

凤山门,南宋于绍兴二十八年在凤凰山一带筑皇城、外城,城门十三座,此地大内北门和宁门。南宋末毁。元末至正十九年,张士诚重建城垣,在此地筑城门名凤山门(因位于凤凰山而得名),又名正阳门。

 

 

个人微信号(yhfyanghaifeng);微信公众号(cnsdww);
新浪微博(杨海锋_从内圣到外王);电子邮箱(younghf@163.com)

版权所有:©杨海锋     浙ICP备13007266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402001187号

信息产业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