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若嫌字小可以横过来看】

“阅读疗法”与大学生的生命成长
——我在浙大城院的阅读疗法实践及思考
杨海锋
【摘 要】阅读疗法不仅是一种心理疗法,更是一种生命教育。本文基于多年来在大学生中开展阅读疗法的实践,阐述了笔者与阅读疗法的渊源与对阅读疗法的理解,从阅读疗法的“药方”和“疗效”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推介了可供同仁参考借鉴的操作经验。
【关 键 词】阅读疗法 生命成长 心理咨询
【手稿日期】2015年7月20日
【作者简介】杨海锋,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商学分院教师
一、我与阅读疗法的渊源:从自助到助人
我在学生时代(大约就是孔子所说“十有五而志于学”到“三十而立”的年纪),遇到过许许多多“成长的烦恼”,诸如社交、求职、婚恋、性格、情绪等等方面,这些对我人生最要紧的问题,体制教育似乎很少过问(即使有过问,也关心不到我内里),我只得跌跌撞撞自己摸索,自求多福。找人问,找书读,可是良师可遇不可求,还好书是可遇也可求的,那时的我如饥似渴地往来于图书馆、书店,寻找化解我人生困惑和困扰的良方。也正是这从学生时代就开始的阅读自助经历,让我与阅读疗法结下了不解之缘。
因为尝到了阅读自助的好处,我在自助的同时开始推己及人。从读研究生时起(大约2000年),我就在浙江大学的内网开设了关于心理咨询的个人主页“心灵驿站”,推荐各类关于励志、自助、心理、文化方面的文章和书籍,并在线上为网友排忧解难。2002年当了大学老师以后,又在学校内外创办无形书院、生生学堂,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经典诵读、经典会读、日新晨读、人文走读等等),以“读书”为媒介,帮助有需要的朋友,助人自助。2009年成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之后,我更是把指导求助者阅读好书融入了我的心理咨询(我称之为“人心与人生咨询”)中。
但真正以“阅读疗法”为名开展活动,是2013年的事,那时读到一篇文章,惊喜地发现,长久以来所实践和思考的,原来有一个非常贴切的专门称谓——阅读疗法(bibliotherapy或reading therapy)。我找了很多相关的文献来读,其中北京大学王波老师对阅读疗法理论的引介和泰山医学院宫梅玲老师对阅读疗法的本土实践,对我启发很大。这一新的概念,为我过往的实践赋予了新的意义,也为我后来的实践开启了一扇新的窗户。之后,我与学校图书馆合作,开辟专门的场地、购置专用的书籍,创建了“阅读疗法·健心房”,开始了名正言顺的阅读疗法。
我敬仰的梁漱溟先生这样描述自己:“我始终不是学问中人,也不是事功中人。我想了许久,我是什么人?我大概是问题中人!”我大概也是这样一个“问题中人”,我的阅读疗法实践与思考,也都是从自己生命中的真实问题而来,是对自己人生切问近思的结果。
二、从阅读疗法看教育的本义:读书所为何事?
把阅读视为疗愈身心的方法,古已有之,比如:古希腊神话中,阿波罗神同时掌管着文艺和医药,暗示着那时人们就已将文艺视为自救的良方;古埃及的一些寺院图书馆因是治疗中心而闻名,其中底比斯城一个图书馆的正门上方还镌刻着“医治灵魂的良药”的字样;中国汉代的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者可以医愚”,清代的张潮还写有一篇《书本草》,模仿传统药典的体例,分析各种书的药性、疗效及副作用;等等。
但正式提出“阅读疗法”这一概念,还是近代以来的事(与我接触阅读疗法的经历相似,都是先有其实,后有其名)。一般认为,1916 年美国人塞缪尔·麦克乔德·克罗色尔斯(Samuel McChord Crothers)在《大西洋月刊》(Atlantic Monthly)上发表文章,首次创造了bibliotherapy(图书疗法)一词,标志着阅读疗法研究在西方的兴起(至今已有100年的历史)。后来英国学者更喜欢称之为reading therapy(阅读疗法,相对而言,这一表述更开放、更兼容)。
关于“阅读疗法”的定义,学者们有各种说法,但大同小异。如:①1961年《韦氏新国际英语词典》第三版收入bibliotherapy一词,对其作了两条释义:A)利用选择性的阅读辅助医学与精神病学的治疗;B)通过指导性的阅读,帮助解决个人问题。②1995年国际阅读协会《读写词典》的解释:有选择地利用作品来帮助读者提高自我认识或解决个人问题。
我自己对阅读疗法是这样理解的:通过指导性的阅读和互动式的交流,帮助求助者疗愈人生中的问题,以期获得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心灵,促进生命的自我成长与自我实现。在我看来,“阅读疗法”不仅仅是狭义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更是广义的一种生命教育理念,它是救治当下教育弊病的一剂良方,我的阅读疗法实践和我的其他教育实践(如无形书院、生生学堂等)是一体的。我们都知道读书学习的本意是帮助自己生命的成长与转变(北宋张载说“为学大益,在自求变化气质”),但以我做学生和当老师、心理咨询师的体会,我们很多人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书是读得越来越多,学历也越来越高,生命状态却每况愈下,越来越纠结、迷茫、浮躁……这是今日教育的一大怪现状,也是很多读书人的真实处境。我开展阅读疗法的初心,是希望让读书学习这件事回归到帮助生命成长这一本义上来。
三、阅读疗法的“药方”
在阅读疗法的实践过程中,有两个很关键的问题:一是“药方”的问题,即如何帮助求助者找到合适的书;二是“疗效”的问题,即如何让书在求助者身上发挥作用。
先来看“药方”的问题。就我自己而言,对我人生有过帮助的书,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最浅层的是励志、自助类;第二类较深层的可以分为两块:以感性方式深入的文学艺术类和以理性方式深入的心理科学类;第三类最深层的是直契人心人性本源的东西方文化原典。
这三类,大致可以比拟《神农本草经》里的“三品”:上药为君,主养命,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中药为臣,主养性,无毒或有毒,斟酌其宜;下药为佐使,主治病,多毒,不可久服。中医里的“毒”指药的偏性(中国人讲“是药三分毒”),人生病是身体出现了偏差,所以要用药的偏性来纠正,所谓“以毒攻毒”。当今社会上,第一类书最畅销、最流行(尤其是其中最浅层的成功学、心灵鸡汤之类),这类书有其价值,但毒性(偏性)也大,或许可以解一时之病痛,可能带来很多副作用,甚至误入歧途、走火入魔,所以不宜多服、久服。可以多服、久服(即可以作为日常饮食)的,是第三类和部分的第二类(无毒),因为它们性味平和,营养均衡。以我十几年来开展经典诵读、会读、晨读的公益实践来看,真正有营养、值得常读精读的,的确就是那些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经典名著。
但问题是,求助者往往是带着迫切想要解决的具体问题而来的,如果一上来就推荐读高深的心理学著作、大部头的文学名著、东西方的文化原典,恐怕是无济于事的(除非他本来就有一定基础或兴趣)。英国作家、历史学家卡莱尔所说,“凡是伟大的作品,初看时必让人觉得不十分舒服。”这些书虽然营养丰富,但很可能求助者消化不了、吸收不了。相反,有些书虽然不是经典名著,甚至有些浅薄,却可以解决求助者的当务之急,给他的人生带来一些积极的转变。中医有“治已病”和“治未病”的说法,阅读疗法也有临床阅读疗法和发展阅读疗法的区分,现代社会里,很多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命状态都是偏离常态(已病)的,用有偏性的“毒”药治“已病”不可避免,只是不能依赖这些“毒”药,不能仅仅满足于短暂、表面的症状缓解而不去触及真正的问题,我们在治标的同时也要治本,引导求助者去接触更有营养的书,以调理修养他的整个人。
所以,这三类书都不可或缺,问题只是如何“配伍”(视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将两味以上药物配合起来同时使用),也就是《神农本草经里》中所说的“药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摄合和”。在我看来,这三类书不是截然分开的,它们更像是树叶、树干、树根的关系,第一类书中比较优秀的,其实是第二、三类的稀释和演绎,还有一些书是打通了三大类的,深入而浅出。我们不必厚此薄彼,重要是如何组合、配比。比如有些书可以“止痛”,有些书可以“治病”,有些书可以“养性命”,不是说止痛的就没用,各有各的用处而已。
以下是我整理的《健心房阅读疗法书方》(又称《书本草纲目》)第2版的框架(分为人生、人心、人文三大类和若干小类,这也是我们健心房书架的分类),详细书目见生生学堂网站(www.sssch.net)的阅读疗法版块。
表1 健心房阅读疗法书方(第2版)框架
大类
|
细分
|
人生
(生命自助)
|
生涯、性格、学习、社交、婚恋、励志、人物、自我管理…
|
人心
(心理自疗)
|
抑郁、焦虑、强迫、心理疗法、心理知识…
|
人文
(文化自修)
|
东西方原典、教育、历史、美学、文学…
|
其他
(书籍之外)
|
杂志、漫画、电影、音乐…
|
四、阅读疗法的“疗效”
再来看“疗效”的问题。俗话说“开卷有益”,实际上开卷未必有益,我们只要反观一下自己,从小学到大学读了那么多书(包括教科书和课外书),其中真正对我们人生有影响的书有多少呢?书如何才能真正作用于人?在我看来,有两个基本的条件:①书和人的匹配;②人与人的互动。这两个条件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因为书和人的匹配最终靠的咨询师和求助者的互动。阅读疗法的本质,就是在书与人、人与人之间架起桥梁。
从理论上讲,人类文化已发展了成千上万年,留下的书籍林林总总、应有尽有,其中必有一款或几款是适合你的,但实际上要从这浩如烟海的书籍中,找出真正适合某个人的书,却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适不适合并不是一个可以客观测量的事实,再好的书,也无法打动或者改变一个没有做好准备的人,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这个意思。而且,即使找到了适合你的书,但它毕竟不是为你量身定制的,你的许多问题通常很难在书中得到恰如其分、恰到好处的回应。要让这种回应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必须有求助者自身的自觉努力,和求助者与咨询师间的真诚互动。书只是一个媒介,书只有通过人才能帮助人,真正解决问题的是人,而不是书——这是我体会到的关于“疗效”问题的关键点。
我在阅读疗法的相关文献中也找到了一些类似的看法,比如海尼斯在《阅读疗法——交互过程:一本手册》一书给阅读疗法下的定义是:阅读疗法就是利用文献在被指导者和指导者之间创造出的一种治疗性质的交互的过程。还有1969年美国出版的《图书情报百科全书》中也提到:阅读疗法是一种交流方式,图书和相关资料作为媒介通常有助于建立一种交流方式,有助于增强病人接受治疗的氛围。他们都强调了互动交流的重要性。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的阅读疗法实践,重心在创造人与人真诚相见、真心互动的氛围(事实上,读书本质上就是与作者的交流,而只有在当下真实的生命互动体验中,这种穿越时空的交流才能更鲜活)。具体通过以下一些方式:
1)健心房的精心布置。健心房设在图书馆三楼的公共区域,是开展阅读疗法的专门空间,所有的设置都为方便交流谈心。里面布置有温馨的、可以随意组合的沙发,周围是与“人生”、“人心”、“人文”有关的书籍,桌上有可以免费取用的阅读疗法书方,外侧的海报上,有关于健心房、阅读疗法的介绍,以及每周推荐、活动信息、读者互动、互荐好书等等。
2)阅读疗法主题沙龙。每个月健心房都会举办沙龙,每次围绕一个人生的主题,分享一两本好书,我选书的标准是:大家(大师)写给大家(大众)看的书。具体的流程是:提前一个月预告,学生事先阅读,沙龙的过程中,我先简单介绍本期的主题和书籍,然后大家一起交流读后的心得,同时解答学生在现实中遇到的问题,整个过程都在轻松自由的气氛下进行。以下是已举办过的13期沙龙主题及阅读书籍:
表2 健心房阅读疗法沙龙主题及阅读书籍
01期
|
内向的我们如何应对外向的世界
[玛蒂·兰妮《内向者优势》等]
|
02期
|
生命的困境与人生的选择
[彭明辉《生命是长期而持续的累积》]
|
03期
|
爱是一种感觉or能力?
[弗洛姆《爱的艺术》]
|
04期
|
人生的艺术化&艺术的人生化
[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美》]
|
05期
|
经济学与人生
[樊纲《求解命运的方程》(《经济人生》)]
|
06期
|
听梁漱溟先生朝话人生
[梁漱溟《朝话——人生的省悟》]
|
07期
|
心智成熟的旅程
[派克《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
|
08期
|
自卑的超越与人生的意义
[阿德勒《超越自卑》]
|
09期
|
宗教、信仰与我们
[休斯顿·史密斯《人的宗教》]
|
10期
|
意义疗法与生命的意义
[弗兰克尔《活出生命的意义》]
|
11期
|
超越人生的误区
[戴尔《你的误区》]
|
12期
|
战胜青春的敌人
[阿忆《青春的敌人》]
|
13期
|
揭开心理咨询的神秘面纱
[岳晓东《登天的感觉》等]
|
3)心理讲座和人生课堂。每学期都与学生组织、社团合作举办贴合大学生生活的心理讲座和心理课堂,已经开展过的讲座如:如何超越自卑、建立自信/认识自控力、克服拖延症/内向者挑战人生/如何面对人际关系的困扰/如何面对寝室关系的困局/如何应对压力/安身与立命:发现你真实的自我,找到适合你的工作/谈生命的学问与生命的成长等。此外,我有一门开设了十多年的公选课“从内圣到外王”,课程宗旨就是借助东西方最顶端的智慧,帮当下生命的成长。与沙龙相比,讲座和课堂可以覆盖更广泛的人群,让更多的朋友了解阅读疗法。
4)将阅读疗法融入心理咨询。两者是相得益彰的。一方面,只有深入沟通并足够了解一个人的情况下,推荐和指导阅读才是有意义的。另一方面,求助者在阅读后所得的领悟和发现,有时候也是引导咨询发展的重要线索。事实上阅读疗法也可以作为心理咨询家庭作业的一部分,留一定时间给求助者自己通过阅读来帮助自己,有很多好处,比如:相对咨询师而言,书显得更“中性”,不会有压力;不用担心在“书”面前会暴露什么;更少的心理防御;可以多方参照,弥补个体咨询师的不足;书不用预约,随时随地简便易得等等。
5)线上和线下相结合。在我创办的生生学堂公益网站上,设有阅读疗法的版块(内有心理测量、心理资料、心理专题、阅读疗法文献等多个栏目),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介绍一些有助于生命成长的好书,并在微博、微信、微信公众平台等渠道发布,与网友互动。线上交流(特别是近来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阅读或人生的过程中一有问题或心得可以及时沟通,所以越来越成为线下沟通的重要补充。
6)无形书院的经典导读。经典名著虽然最有营养,但由于时代、文字的隔阂,往往不易接近,而我创办的无形书院(包括经典会读、日新晨读、人文走读等,已有十多年)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通过诵读、解读、研讨、修行、实践等方式,帮助大家亲近经典。如果说健心房是从人心到人生的路向,那么无形书院就是从人文到人生的路向。
7)以赠书活动为纽带。我发起的 “以书会友,以友会心”公益赠书活动,初衷就是“帮助青年朋友找到最适合于他的书,帮助经典好书找到最适合于它的人”,希望借有形的书籍的流动,带来无形的精神的流通。我会借每次赠书的机会,与学生聊天、谈心,并在书的扉页上题写有针对性的寄语。
参考文献
[1]王波:《阅读疗法》,海洋出版社,2007年版
[2]宫梅玲:《泰山医学院的阅读疗法研究与实践》,《图书与情报》,2009年第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