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跳过导航链接 >> 首页 >> e课堂·讲学之风 >> 讲学之风 >> 经典常谈 >> 论语心解 >> 文章详细

1.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作者: 发表时间:16-07-13 点击率:2343

(手机浏览若嫌字小可以横过来看)

 

1.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巧言,就是花言巧语。令色,令是美好,色是脸色,引申为伪善的面貌。朱熹:“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鲜矣仁,这种人很少有真心诚意。就是说,外面装得太好看的人,往往内在的东西是不足的(就是因为从里面出来的东西不足,所以需要在外面刻意修饰)。言、色是外显的,“仁”是内在的(在《孟子》书中,孟子和告子对“义”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有争论,但他们俩都同意“仁内”)。“色”和“内”相对:厉而”(1712)。

言和色,本来是内在自然而然的显现,有诸内而形诸外。心中哀,自然有哀色;心中悦,自然有悦色;心中想说,自然溢于言表。外在的言、色,都是内心的表现,所谓“言为心声”、“相由心生”。《大学》里说“诚于中,形于外”,孟子也说君子所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言、色如果不是从内在的心性所发,而是刻意装饰、造作出来的,就成了装腔作势、装模作样,很假。比如一些演讲比赛上夸张的言辞和表情。

“巧言令色”这个词,在《论语》里反复出现,如巧言令色,鲜矣仁!”(1717),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525还有类似的:巧言乱德”(1527),色取仁而行违”(1220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1121等等。可见孔子很讨厌那些“言”说得很好听,“色”装得很好看的人。

 

我老家(湖州菱湖)的土话里有一个说法叫“花功”,是指用花言巧语奉迎讨好别人的本领,我父母就常以赞赏的口吻说某某某“花功”好,因为“花功”好吃得开。好听的言,大家都爱听,好看的色,大家都爱看,能说会道、八面玲珑的人往往能占到很多便宜。所以大家表面上讨厌“巧言令色”,实际上都心照不宣地追求“巧言令色”,尤其是今天的时代,更是格外地注重口才(言)、表演(色),用朱熹的注解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

我从小就是一个不太会说话、不太懂应酬的人。在成长过程中,常常为自己学不会“巧言令色”(太老实、不活络)而苦恼、自卑,也很努力地逼自己去训练演讲口才、交际应酬的“能力”,很是挣扎。今天看来,这些“努力”大多是枉费工夫,不但枉费工夫,反而破坏了自我认同。用孔子的话说,就是“违仁”,违失了自己的本心(务于外则疏于内,疏于内则更赖于外,恶性循环)。

后来做心理咨询师,也遇到少年轻人来咨询类似的问题,他们也常常陷入和我一样的误区。我的体会是,适当地锻炼口才、交际是必要的,但须在接纳自己、不失其主体性的前提下(不要因为自己不会说话、不善社交而厌恶自己、否定自己)。

就拿我来说吧,我觉得自己的口才、交际并没有比二十年前长进多少,在饭桌上、Party上、会场上……我依然是一个不会谈笑风生、不会逢场作戏的人,要说真有什么长进,只是现在我完全接受这样一个自己。我们不是非得扭曲自己(违仁、违心)才能适应社会,我们完全可以在这个“大社会”中寻找、选择、创造能让自己本心真性得以舒展的空间,让自己有更多的机会呈现“真言本色”,而不必“巧言令色”(我只是说“更多的机会”,不可能也没必要是全部)。我自己在这十几年来就是这样做的(比如选择当大学老师、心理咨询师,创办生生学堂、无形书院、健心房等等)。许多优秀人物也是这么做的,他们在实验室里、运动场上、舞台上……找到了可以表达真言、表现本色的小天地。

 

去年谭逸文同学与我交流心得,他上大学以来一直有参加演讲与口才的社团,常常纠结于自己某句话说得不到位、某个动作表情不协调等等,但和大家一起读了一些经典后,慢慢领悟到,自己是不是太刻意了,真实的、自然的流露才是好的。他的话让我感到很欣慰,因为我自己也有类似的体会。我在读研究生时,在隔壁寝室看到一本书:《卡耐基口才训练教程》(虽然这类书被归于成功学而受诟病,但卡耐基关于演讲、关于焦虑的观点确实曾经对我有不小的启发)。这本书里反复强调的一个核心思想就是:保持自己的本色,好好做自己,不要东施效颦。口才的训练,前提是有从里面出来的东西。(当年的那本,我没找到电子版,相似的一本参《演讲的艺术》

再引几段孔子的话为印证:

言忠信,行笃敬”(156 ),君子有九思)言思”(1610),言而有”(17。特别要说明的是,忠信二字,今意是偏于外的(这或许跟整个社会的偏于外有关)——对别人(或组织)忠心、忠诚;对别人(或组织)有守信、诚信,但在中国古代,这两个字是对自己的,朱注“尽己之谓忠,以实之谓信”,孟子说“有诸己之谓信”。“信,诚也”(《说文》),“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大学》)。所谓言忠信,不是所言要对别人忠信,而所言要贴合自己的本心。

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144)。容我把“德”理解为“得”(“德者,得也。”《礼记·乐记》),意思更中性些。心中有得,必然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得,但这样的言,因为不是发自内心,所以也不能进入内心)。当自己心里真正有话要说的时候,自然会流淌出来。打个不恰当的比方,你见过泼妇骂街吗?那一刻,她的口才绝对是一流的,因为她说的那些话,都“发自肺腑”。

 

读孔子的话,常常让我感到很安心,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424),刚毅木讷近仁”(1327),敏於事而慎於言”(114 ),仁者,其言也讱”(123),老子也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56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81章)。孔子、老子都喜欢木讷的人啊,这些伟大的圣贤,都和我是同一类人(当然,他们的高度我望尘莫及),这让我感到很欣慰。很多人觉得《论语》里尽是一些教训人的话,我的感觉并非如此,我并不觉得这些话是外面对我的额外要求,我觉得自己原本就喜欢那样啊,恰恰是社会的要求让我不能这样,让我偏离本来的样子。圣贤的话语,让我更加心安理得地回到真实的自己。

201509

 

 

 

 

 

个人微信号(yhfyanghaifeng);微信公众号(cnsdww);
新浪微博(杨海锋_从内圣到外王);电子邮箱(younghf@163.com)

版权所有:©杨海锋     浙ICP备13007266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402001187号

信息产业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