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跳过导航链接 >> 首页 >> 无形书院·大学之道 >> 经典会读 >> 了解会读 >> 文章详细

张继兴同学在知乎上的一段分享(介绍我们经典会读)20150901
作者: 发表时间:15-09-02 点击率:2224

张继兴同学在知乎上的一段分享(介绍我们经典会读)

原地址链接

 

看到各位的沙龙分享经验,就忍不住插几句。也算给我们读书会做个宣传。

我是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毕业的学生,今年刚参加工作,在做西部计划志愿者。参加工作之后十分想念在学校周日晚上和大家一起聚在一起读经典的日子。我们呢,能把这个读书会叫”无形书院”。我们这个不算沙龙,只能说纯碎的读读书,大家一起聊聊天。
1.我们读什么?
我们一般都读2000年以前的书,就是先秦时期的书。用杨老师的话来说就是这些书都是经过时间检验的,才能称为经典。但是如《论语》是不打算读的,并不是说其不值得读(要是学儒家经典,《论语》是怎么也不能跳过的),而是因为大家都非常熟悉,讨论起来没完没了,这样读书会时间不够,也容易趋于下流(和我们参加人员有关,下面会提)。
就我个人两年的参与,读了《大学》,《中庸》,《礼记》(大学中庸,属于礼记,此就单独拎出来),《庄子》,间杂着《诗经》篇章。我去之前,他们读了《老子》,《易经》(易经花了两年读完,很枯燥,但是成员们非常骄傲能坚持下来,获益非常的多)等等书。

2.我们的成员
主要是在校的大学生,有时会有社会人员加入。没有门槛,全凭自己的兴趣,来去自由。有时候还讲缘分。有些人来了一次,觉得读的书晦涩难懂,就不来了。而有些人来了之后,觉得读的书十分契合自己的脾性,来的次数多了,慢慢成了固定成员,比如我。总得来说,每次人数一直在变化,多的时候十多个,少的时候只有两三个(比如读《易经》的时候)。还有一种情况,就我个人而言的。有个友人,后来不来了。问她为什么不去读书会了?她说她带着问题来,解决问题走了。这样也挺好的
3.我们的形式
形式很简单,主要我们是在学校,可以利用学校的资源。资金问题少,地点就是在教师办公室,周日没有老师,大家围坐一团,时间到了就开始读书。怎么读呢?大家先是齐声朗读,不提倡默读。齐声朗读是将大家的思绪牵引到一起,读的时候会大致领略文章的意思。然后由讲解员讲解,其实就是把文章翻译一次,因为大家水平参差不齐,对文言文的理解不同还有不到位。讲完之后,老师就是稍作解释,算是启发性的。有问题,有想法说出来,大家讨论。讨论完了就再次齐声朗读一遍,体会文章的主旨。
形式确实很简单,最重要的是思想的迸发。有些时候,争的是面红耳赤,老师也插不上嘴。更多时候是大家相互切磋学问,力求颜子般能问一知十。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嘛!身在其中觉得十分的有趣。两个小时过的飞快,书经常性的才读了几段。ps:读书资料是老师提供的,提供来的时候准备不足和新来的人。固定成员一般都自己买的书,或图书馆借的书。
4.私下的交流
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没有贬义,只是陈述客观事实。
上面的一段话是我的亲身体验。我曾与一个友人,在读书会后经常讨论很久。读书会在9点结束,有时晚一些。我们在回寝室的路上,一直讨论,到了寝室楼下站在路灯下面,到10点多就散了。也经常一起吃饭讨论这些,开始我们是无所不谈,各种话题。后来我觉得自己好像察觉到书中的本意了,开始大谈“本源”,她呢则不同,分歧就慢慢多了。到后面我们几乎讨论就会争论。慢慢的就渐行渐远。到后来才发现我错的离谱-——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道,找到了自己的道才是最重要的,道并行而不相悖也才是我们要的。各自有各自的生活。(然那段日子对我的学习帮助十分的大)
此外,大家也组织了人文行走活动,第一次去杭州半山,那是文天祥被元军所抓的地方。第二次是去上海,寻访鲁迅和徐光启。发生了挺多故事的,按下不表。后来在回杭州,k开头的火车上,买的邻座,近10个人大家相对可以围坐一团,不只谁开的头,大家开始讨论起来。回来的晚上是周日,真像是一个别开生面的读书会,印象很深。

我记得,有个历史老师说的一件事。他说上课第一天,就是学生问我,读这个有什么用。他一下就火了,读个历史都要带着功利心,这样怎么能读好书呢! 你学习是学什么呢?引用王心斋先生的话,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若是觉得自己读某书太痛苦,趁早放弃,找到契合自己的书,不必自责。

近期的一些活动照

有兴趣可以上生生学堂-文章列表,很想念他们!

 

个人微信号(yhfyanghaifeng);微信公众号(cnsdww);
新浪微博(杨海锋_从内圣到外王);电子邮箱(younghf@163.com)

版权所有:©杨海锋     浙ICP备13007266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402001187号

信息产业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