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跳过导航链接 >> 首页 >> 无形书院·大学之道 >> 人文走读 >> 一路走来 >> 文章详细

201508无形书院·人文行走 之 大学路重走大学路(预告)
作者:杨海锋 发表时间:15-08-09 点击率:6362

无形书院·人文行走 之 大学路重走大学路(预告)

 

当下社会,对于“大学精神”的讨论很热闹,但大多流于纸上、嘴上,真正落于心里、脚下,身体力行的,很少。

此次人文行走,我们到杭州的大学路一带,实地走一走当年浙大走过的路,从浙大的历史沉浮,切身体会一下一百多年来中国大学精神的兴衰,以此反思我们自己当下的“大学路”。

孟子说: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今天我们离竺可桢、蔡元培、梅贻琦等民国老校长的时代,还未久,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还能依稀见到(虽然已经很不清晰)。

有学生可能会说,我们是浙大城院(而非浙大本部)的学生,为什么要去走浙大呢。我特别强调一下,此次行走的重点,不在研究浙大的校史,而在借老浙大的真实历史,去感受中国自己的大学精神(我说的“老浙大”,非现在所指四校合并前的玉泉老浙大,而是1952年院系调整前的大学路老浙大)。之所以选浙大是因为:一,它是中国的名校中,离我们最近的(无论是地理的距离、还是心理的距离);二,它是中国近代大学发展史的一个典型缩影;三,我自己对浙大的感情,1995~2002在浙江大学玉泉校区读过七年书2002年至今又一直在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教书我时常怀念这所有着深厚底蕴的大学给我的精神滋养

 

★我们要行走的地方:大学路

大学路,原称蒲场巷,1927年改为大学路,1959年把南边的里横河桥直街也并入大学路。从1897年求是书院创办,到1953年迁到玉泉校区,浙大一直在这一带(中间除抗战西迁的九年)。浙大从这里搬走后,1956年浙江省中医进修学校(后改名浙江中医学院,现浙江中医药大学)又搬来这里。我们看一下它的位置(如下图)。

在一位老校友的回忆([50级航空]陈绶章《浙大,我们亲爱的母校——记访问母校浙大和大学路校区忆旧》)里这样描述:“北面以庆春路为界,东面以杭州市东城墙的护城河为界,西面以大学路为界,南到浙江图书馆。”大概就是下图中我用红色线条圈起来的区域,今天是杭州很繁华的地段。这个区域的西北角,是浙江大学的前身——求是书院;西南角,是过去的浙江图书馆。在这个区域里,有老浙大直路和老浙大横路(命名于1981年),也可见与浙大的渊源。除此以外,这个区域其他地方已经看不到当年浙老大的痕迹了。

值得一提的是,真正从解放前一直保留下来的老浙大老校区,是华家池校区。1934年浙江大学农学院(后为浙江农学院、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从笕桥搬到这里。2013年,以136亿的高价拍卖了其中240亩土地。(这里,又引出近十几年来在杭州高校卖地、搬迁的事,这中间流失的文化难以估量。城区发展不开,搬迁是必要的,但老校区完全毁掉搞房地产,则是太可惜了)。

【求是书院创办人】林启(18391900),曾任浙江江道监察御史,因上疏“请罢颐和园之役,以苏民困”而触犯慈禧太后,被外放衢州知府,1896年调任杭州知府。1897年创办求是书院(浙江大学前身),同年创办蚕学馆(浙江丝绸工学院[现浙江理工大学]前身),1899年创办养正书塾(杭州高级中学、杭州第四中学前身),开创了浙江近代教育的先河。杭州西湖区后孤山路1号(放鹤亭东面)有一个“林社”,即“林启纪念馆”。

【求是书院旧址】一次,林启受命查办蒲场巷“普慈寺”僧人的案子,后来就利用籍没的寺庙场地开办了新式学堂“求是书院”(由于地方经费严重不足,那时清政府鼓励各地利用庙产办学)。1897年5月21日正式开学(现浙江大学校庆日就是这一天)。1997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重新整修,现在里面是“杭州近代教育史陈列展”。浙江大学玉泉校区大门内右侧第十一教学大楼前的香樟树丛中,有一块“求是书院界”碑,是1992年从旧址移至玉泉校区的。2009年,曾与好友胡冠群(也是浙大城院的毕业生)一同寻访过“求是书院”旧址(见《寻访求是书院》 )。

【浙江图书馆大学路馆舍】老的浙江图书馆,就建在浙江大学校园内。1929年由当时浙江大学校长蒋梦麟(后任北京大学校长)奠基开工,蔡元培题写馆名(今天,左侧台基的石头上仍有梦麟的名字,正面檐壁上有蔡元培的题字)。

 

★我们要感受的内容:三段历史和一个人

【推荐阅读】“浙江大学档案馆 网上展厅”(链接 )(有大量的历史资料,特别是其中的浙大校史、西迁历史、竺可桢馆、竺可桢展、百年建筑)。

我们重点看三段历史(重点是从浙大历史所映射出的中国历史)和一个人(重点是从竺可桢的人格映射出的民国士人的风骨)。

(一)1897年,杭州知府林启创办“求是书院”。中国近代史上效法西方学制最早创办的几所新式高等学校之一。

【同时期的中国】从1895年(甲午战败、公车上书)到1898年(戊戌变法)这段时间里,全国有很多的新式学堂成立,如1895年天津中西学堂(又称北洋西学学堂,天津大学前身),1896年上海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1898年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等等,它们都是中国近代大学的雏型。

(二)1937年~1946年,浙大西迁。浙江的西天目山、建德→江西的吉安、泰和→广西的宜山→最后驻扎在贵州的遵义、湄潭、永兴,行程2600余公里(被称为“文军长征”),历经艰辛,筚路蓝缕,崛起为当时中国最顶尖的几所大学之一(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誉为“东方剑桥”)。

据说,1939年,浙大西迁途中曾得到密令,就地解散,师生可并入中央大学(实际上,西南联大就是合并的一个例子),竺可桢经与浙大师生商议,拒绝了电令。

【同时期的中国】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为保存读书人的种子,将一大批大学迁往内地(大部分学校迁入西南,部分大学迁往西北以及本省内比较偏远的县镇)。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和浙江大学。这些大学在这八年抗战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不仅没被战火摧毁,还不断发展壮大,实在是奇迹!

我读大学的时候,经常听人说起西迁的历史,当时只是听过而已,毕业后却对这段历史越来越肃然起敬!今天的浙大校园里,有多处纪念西迁的地方——

 
“文军长征 民族脊梁” 位于玉泉校区大门对面 西迁之路浮雕 位于玉泉校区3舍、4舍中间的绿化带的一侧 建于1997年 西迁纪念亭 位于紫金港校区北山南坡 建于2013年   

(三)1952年,浙大被拆分,只保留工学院电机、化工、土木、机械(我本科就是机械系)四个系,沦落为一所地方性的工学院,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据说到1968年),浙大都不是全国重点高校。据说,1980年代初,中科院曾有意将浙大改名为“中国第二科技大学”,但浙大拒绝。

也就是在这一年,开始在老和山下建设新校区——玉泉校区。虽然我在玉泉待了七年,很有感情,但不得不承认,玉泉时期的浙大已经没有了昔日的精神之光。

革开放后,浙大又重新崛起,我在浙大念书期间,师生常提两位校长:一位是解放前的竺可桢,另一位是改革开放后的路甬祥,在大家目中,这两位校长对母校发展影响极大。

【同时期的中国】全国高校院系调整——这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一场浩劫!许多著名的高等学府被分拆成工科院校。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被取消。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高校丧失自主权。私立学校、教会学校退出历史舞台。

中央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和中山大学,称为1952年院系调整中的“五大母校”,损失尤其惨重。燕京大学、之江大学、圣约翰大学、东吴大学、辅仁大学、金陵大学、齐鲁大学、沪江大学、震旦大学……这些著名的教会大学,也在这次院校大调整中集体消失。

在我看来,这三段历史,是中国近代大学历史的三个重要节点,一是大学精神的萌芽,二是大学精神的绽放,三是大学精神的陨落(80年代,有过短暂的精神复苏,但只是昙花一现,90年代以后,特别是扩招以后,又迅速滑坡),能否重振呢?……

 

竺可桢(1890-1974)

在很多人眼里,竺可桢是一位科学家,但对我影响很大的,是他身上的人格魅力和人文精神。我们此次行走所要了解的,也是竺校长的这一面,以及同时代诸多知识分子的这一面。

【推荐阅读】纪录片《先生》竺可桢:人皆可以得善。

我把纪录片中的几段谈及王阳明的文字打出来给大家参考(从中可见竺校长的人格魅力,源于他深厚的文化底蕴):

仅仅一年之隔,已是物是人非。国土近半沦丧,家中两人离世。此时的浙大,在战火的步步紧逼中数度搬迁,暂时落脚在广西的宜山。这里是蛮烟瘴雨之乡,师生们栖身于城外的旧标营,不仅生活艰苦,还几次遭受敌机轰炸。竺可桢此时常读王阳明的书。作为江浙文人的楷模,这位明代大儒也是终身坎坷。
1938年10月30日 星期日 宜山 晨昙 下午起东北风 昨晚阅《阳明先生全集》,阳明先生讲知行合一,谓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须要澈根澈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何等建议。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泥,不染而黑。
1938年11月1日 星期二 宜山 晨阴 日中晴 晨六点起,九点至标营,召集学生在餐厅谈话 到的学生大约两百人,我讲阳明知行合一与良知之说。阳明先生发明知行合一之说,是在正德初年,当时他被贬谪龙场,在动心忍性之余顿悟。 【推荐阅读】竺可桢《王阳明先生与大学生的典范》
1938年11月19日 星期六 宜山 晴 决定校训为求是二字。求是来源于王阳明的文字:“君子之学,岂有心于同异,唯求其是而已。”1939年2月,竺可桢在题为《求是精神与牺牲精神》的演讲中,再次阐释:“何谓求是?英文Faith of Truth,所谓求是,不仅限为埋头读书或是实验室做实验,求是的路径,《中庸》说得好,就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1947年)11月5日 星期三 南京 日中晴 大公报、申报、中央日报记者都来见我,当申报记者问我,于子三是否自杀,我说,他作为一个学生,是一个好学生,此事将成为千古奇冤。同一天的日记中,竺可桢再次提到王阳明,王阳明被贬为龙场驿丞,从杭州向舟山出发,被风吹到福建,在舟中作诗: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太空。这是何等沉毅的大勇。

【推荐阅读】《竺可桢——校长生涯十三年》(傅国涌,《书屋》2006-02)

【同时期的大学校长】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蔡元培(北京大学)和梅贻琦(清华大学及西南联大)。陈丹青有一个说法,叫“民国范儿”,我们可以搜寻一下更多民国时期的教育家(留待同学们去查阅),感受一下他们的“范儿”。【延伸阅读:纪录片《先生》之蔡元培、梅贻琦等】

 

如何参加活动

时间初步定在开学后第1周的周日下午(2015年9月20日)(因郁达夫故居风雨茅庐周日周一不开放,所以我们改到周五9月18日下午前往)。有意向的同学可以加我微信(微信号yhfyanghaifeng),已加我微信的请发我一条消息告知,我会把你们加到微信群。具体的事项我们会在群里讨论交流,如分成几个小组分头去查阅更多的资料和做相关的准备工作等等。

因人数不能太多(不超过15人),我对同行的学生有两个要求:1)知的方面,求知欲,对这一主题有浓厚的兴趣,愿意投入时间精力阅读和查找资料;2)行的方面,行动力,愿意主动承担行走前后的各种大小事情。注意:人文行走是杨海锋老师发起的“无形书院”公益平台的活动之一,与任何课程学分、二课堂、形势政策、志愿者、红卡等都不挂钩。

行走的宗旨:博学笃志(博学:充分的阅读准备;笃志:真心诚意来参加),切问近思(切问:能就行走中的亲见发问;近思:反思自己当下的人生)。

行走的方式:边走边聊,行走、对话、思考,三位一体。

以上方案欢迎大家提出宝贵建议(可以直接反馈给我)。

 

※准备工作的分工,按照上述的几个主题分为四个小组及分工:

1甲午战败后的新式学堂。……徐家辉  邹春雨

2抗战时期的大学内迁。(以浙江大学、西南联大为代表)……阮文华  倪燕燕  顾猷  朱诗琪  许迪  徐家辉  孙婕妤

3解放后的大学院系调整。……顾猷  孙婕妤  杨舒丹  倪燕燕  邹春雨

4民国时期的几位老校长。(以竺可桢、蔡元培、梅贻琦为代表)……杨舒丹   朱诗琪   许迪   阮文华

(每人准备一或二个主题,加粗为必须准备的,以防大家都集中在一个主题)

每一位同学,在阅读上述推荐资料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一两个主题,有针对性地去查阅一些相关的资料(每一位同学选两个主题,在微信群里发一下,然后我们再来统筹一下)。大家在阅读资料时,注意重点不在史实的罗列,而在背后的那些“人”,他们的努力,他们的悲欢。要求做一点笔记,或者摘录一点自己有心得的内容,到时与大家分享。

 

【20150831补充】

正巧近几天在都市快报上看到大学路上的郁达夫故居“风雨茅庐”即将开放,到时可以顺道去看看(注意周日、周日不开放)。

“风雨茅庐”是由郁达夫亲自选址、亲自设计,1935年年底动工,1936年春建成。

郁达夫与浙江大学的渊源:

1912年9月,郁达夫转入之江学堂预科学习。在之江学堂,郁达夫因参与有关膳食问题的闹事被校方开除,在这里就读时间不足两个月。1933年移家杭州以后,郁达夫在这所母校(已改名之江文理学院)开授过两门课程。(参李杭春《缘起之江——郁达夫与浙江大学》,浙江大学报)
之江学堂的前身即1897年基督教美北长老会和美南长老会在杭州联合创办的育英书院,这所教会学校一度屈居皮市巷、大塔儿巷,1911年迁钱塘江边新址(即今天的浙江大学之江校区),因居“之江”之畔而更名之江学堂,1914年改称之江大学,1931年再更名之江文理学院,是中国的十三所基督教大学之一。1952年因中国高校院系调整解散,院系拆分至浙江师范学院、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之江大学宣告结束。

 

 

附录1:浙大的历史沿革

1897年,杭州知府林启创办“求是书院”。
1901年,清政府实施“新政”,按《兴学诏》的要求,改为“浙江省求是大学堂”(“书院”改“学堂”)。1902年,遵照《钦定高等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的规定,更名为“浙江大学堂”。1903年,遵照《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的规定,更名为“浙江高等学堂”。
1912年,辛亥革命后,根据《普通教育暂行办法》14条规定,改名为“浙江高等学校”。1914年最后一班学生毕业后,未续招学生。学校完全停办。
1927年,在原校址成立了“国立第三中山大学”,浙江公立工业专门学校和浙江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分别改组成为其下属的工学院和劳农学院,新筹建了文理学院。1928年,改名为“浙江大学”(从此一直用这个名字),同年,冠以“国立”二字,称“国立浙江大学”。
1937年~1946年西迁。至1948年3月底,浙江大学已发展为拥有理、工、农、医、文、法、师范7个学院、25个系、9个研究所、1个研究室的综合性大学。
1952年,浙大被拆分,只保留工学院电机、化工、土木、机械(我本科就是机械系)四个系,沦落为一所地方性的工学院。
改革开放后,重新崛起。1998年,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医科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四校合并(我当时念大四)。2002年后迁往紫金港校区(我刚刚研究生毕业)。
近些年,名气越来越大。

 

附录2:浙大1952的院系调整:

浙江大学理学院化学系、数学系、生物系、物理系并入复旦大学。
浙江大学理学院地理系并入华东师大和南京大学地理系。
浙江大学理学院药学系并入上海第一医学院(后被复旦大学吞并)。
浙江大学医学院与浙江省立医学院合并名为浙江医学院(后改名浙江医科大学)。
浙江大学文学院人类学系等部分系科并入复旦大学。
浙江大学文学院、师范学院、和理学院等部分教师和之江大学合并为浙江师范学院。
浙江大学法学院停办。
浙江大学农学院独立成为浙江农学院(后改名为浙江农业大学)。
浙江大学农学院农化系与其他院校合并组成南工食品工业系,1958年东迁无锡独立成锡轻工业学院,后改名为无锡轻工大学。
浙江大学农学院森林系与其他院校合并组成东北林学院(现东北林业大学)。
浙江大学农学院畜牧兽医学系等与其他院校合并组成南京农学院(现南京农业大学)。
此外,浙江大学有关学科是师生还被分别调至北京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工学院、山东大学等。
浙江大学工学院航空系在南京与其他院校合并成立华东航空学院。后成为西北工业大学。
浙江大学工学院土木工程学系的水利组调至在南京的华东水利学院,后更名为河海大学。
浙江大学工学院电机系无线电组师生及设备全部并入南工电信系而建成南京工学院无线电系,后为东南大学。
航空系主任梁守盘则奉调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空军工程系任系主任。
土木系主任钱令希调至大连工学院,后任工程力学研究所所长,副院长。
机械系主任程孝刚调至上海交通大学,后出任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
工学院院长、化工系主任李寿恒也调至浙江省化工研究所任副所长,后任浙江化工学院院长。

浙江大学的师生也有很大的变动,比较著名的校友变动如下:
中国科学院
1945年,罗宗洛被派到台湾接收台北帝国大学(现为台湾大学),1946年接收完毕后任代理校长,同时兼任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所长,1949年离开浙大,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所所长。
1949年,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调出浙江大学,出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1949年,陈述彭奉调到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后任中国科学院遥感所名誉所长。
1950年浙江大学理学院院长贝时璋离开浙江大学到上海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任所长。
1950年姚錱调至上海中国科学院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后任室主任、副所长。
1950年浙江大学物理系主任王淦昌调至中国科学院物理所、苏联联合原子核研究所从事宇宙线及高能物理研究。
1951年浙江大学教务长王葆仁调至上海任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所副所长。
1951年钱人元调至中国科学院物理化学研究所任研究员,后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副所长、所长。
1952年沈善炯调至上海中国科学院抗生素工作委员会,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研究员。
1952年邹元燨调至中国科学院工学实验馆(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陶瓷研究所前身)任研究员和室主任,后出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副所长兼室主任。
1954年浙江大学农学院院长蔡邦华调至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任副所长。

北京大学
1951年浙江大学校长马寅初出任北大校长。

复旦大学
1950年浙江大学历史系副主任谭其骧出任复旦大学历史系主任。
1952年浙江大学教务长苏步青调至复旦大学,历任任教务长、副校长、校长等。
1952年浙江大学人类学系主任吴定良调至复旦大学,任复旦大学人类学教研室主任。
1952年浙江大学数学系主任陈建功调至复旦大学任教。
1952年浙江大学理学院院长谈家桢调至复旦大学,历任复旦大学生物系主任、遗传研究所主任、副校长、生命科学院院长。
1952年吴浩青调至复旦大学,历任复旦大学化学系副主任、主任。
1952年吴征铠调至复旦大学,历任复旦大学化学系主任,原子能系主任。
1952年石钟慈转到复旦大学就学,此后历任复旦大学数学系主任、数学研究所所长、副校长。
1952年于同隐调至复旦大学,历任复旦大学高分子研究所副所长,材料科学研究所所长。
1952年卢鹤绂调至复旦大学,曾任校务委员会副主任。
1953年谷超豪调至复旦大学,历任复旦大学副校长和中国科技大学校长。

 

杭州大学(之江大学、浙江师范学院)
1948年,私立之江大学向浙江大学商借朱福炘去数理系任教,并兼任系主任。
1952年,院系调整,在之江大学原址筹建浙江师范学院。朱福炘被任命为筹备委员,嗣后历任该院物理系主任、教务长和副院长。
1958浙江师范学院与新办的杭州大学合并,总称杭州大学。朱福炘担任杭州大学物理系主任、副校长等职。
1952年,陈立调至浙江师范学院,后为杭州大学校长。
1952年,浙江大学教育系主任,龙泉分校主任,师范学院院长、教务长、研究院院长以及代理校长郑晓沧调至浙江师范学院,后任院长。

浙江农业大学
1952年,浙江大学农学院独立成立浙江农学院,随后,浙江农学院撤销农化系,但浙江大学农化系主任朱祖祥仍留在浙江农学院,此后,历任副校长、校长。

浙江医科大学
1952年,王季午随浙江大学医学院调出,任浙江医学院副院长,后任校长。

南京大学
1952年,周志炎随浙江大学地质地理系到南京大学地质系就读,后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大连理工大学
1952年浙江大学力学系主任钱令希调至大连工学院,历任研究部主任,工程力学研究所所长,副院长,院长。

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
1952年浙江大学航空系系主任梁守盘奉调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空军工程系任系主任,先后担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研究室主任、设计部主任、研究所所长、分院副院长,第七机械工业部研究院副院长、七机部总工程师,航天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兼第三研究院科技委主任。

上海交通大学
1952年浙江大学机械系主任程孝刚调至上海交通大学,后出任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

东南大学
1953年,刘盛纲随浙江大学电机系相关系科转入南京工学院(即东南大学)就读后出任电子科技大学校长。

厦门大学
1948年,卢嘉锡任厦门大学化学系主任不再兼任浙江大学化学系主任。

唐山交通大学、北洋大学、南开大学
1950年,浙江大学文理学院院长、理学院院长胡刚复应茅以升之聘去唐山交通大学和北洋大学任教。1952年院系调整至南开大学。

山东大学
1952年,因院系调整,束星北到青岛山东大学物理系任教授,并转向大气动力学研究。当年,山东大学成立海洋系,物理系气象组转入海洋系,束星北任海洋系气象研究室主任。

上海医科大学
1952年,洪孟民随浙江大学医学院药学系调整到上海第一医学院药学系就学,后为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研究员。

哈尔滨工业大学
1950年,冯纯伯应国家建设需要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班学习,后任东南大学自动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生院副院长。

东北林学院
1952年院系调整,阳含熙被调到东北农学院林学系任教,1954年被调到林业部中央林业研究所,后任中国林业科学院林学研究所室主任,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主任。


上海医科大学
1952年,洪孟民随浙江大学医学院药学系调整到上海第一医学院药学系就学,后为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研究员。

 

附录3:大学路老浙大的老照片(摘自浙江大学档案馆网上展厅)

 
求是书院 浙江图书馆  
工学院前身(浙江省立中等工业学堂) 西迁之前的工学院  
笕桥时期的农学院 农学院宿舍 华家池的农学馆
 
西迁之前的文理学院 文理学院宿舍  
西迁回来后的浙江大学 校门 宿舍
工学院 农学院 文理学院

 

个人微信号(yhfyanghaifeng);微信公众号(cnsdww);
新浪微博(杨海锋_从内圣到外王);电子邮箱(younghf@163.com)

版权所有:©杨海锋     浙ICP备13007266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402001187号

信息产业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