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跳过导航链接 >> 首页 >> 身心自助·心理/中医 >> 健心房沙龙 >> 主题沙龙 >> 预告|回顾 >> 文章详细

健心房·阅读疗法沙龙 第12期 阿忆《青春的敌人》20150426(附该书介绍及电子版,图书馆读者服务宣传月海报)
作者:杨海锋 发表时间:15-07-07 点击率:4551

【预告】

这本书是我上大学时的室友(庞严,他现在是IBM的技术精英,新加坡国立大学兼职教授,他对我接触人文世界有不小的影响)借给我看的,还没来得及看完,又被一位儿时同学借走了,从此不知去向,书店里也一直没见到这本书。直到工作后(大约05年初),偶然在舟山东路一家特价书店看到了这本书的第4版,有他乡遇故人的感觉。

阿忆所写的“青春”,从18岁~28岁,加一个序曲16岁和一个尾声30岁。整本书的结构是这样的——导言:告别十六岁;第一部分:烟雨蒙蒙的梦幻(18岁—20岁);第二部分:尝试性的岁月(20岁—23岁);第三部分:缺钱花的日子(23岁—25岁);第四部分:梦灭时分(26岁);第五部分:新世界从未到来(27岁—28岁);缀语:三十岁,秋天的早晨。很有意思的是,我两次遇到这本书,正好是阿忆所说的“青春”的一头一尾(给大家看一段当年的笔迹,是我写在书的页眉上,见附录)。当我再次遇到这本书时,已是青春的尾巴,实际上我是借着这本书回顾我的青春。因为书里写的都是我曾经走过的年龄,而我又是一个常常反思人生的人,所以感觉许多话都说到了我的心坎上,有共鸣也有遗憾。

大学生,正好是18岁的年纪,刚过了青春的序幕,正式踏入青春的剧场,所以我觉得这本书特别适合你们。我还记得当年一读完这本书,便想到要是身边这些正当青春的年轻人,也能读一读就好了。我重新回到这家书店,把店里所有的这本书都买了来(大概有十来本吧,因为是特价书,所以价钱也不贵,我很纳闷这样一本众里寻他千百度的书,怎么再版没几个月就被送进了特价书店)。开班会时分发给我(当班主任的)班里的同学,不过在我的记忆里,没有人给过我关于这本书的任何反馈,希望当时拿回去后(或者在日后的若干年里看过这本书。想起阿忆在缀语中说的,“当你还没有跨入下一个阶段时,提前触知来日的忧郁对你眼前的生活是有助益的。但是,我几乎又可以肯定,你不会同意你所不理解的意见的,因为以后的一切,你尚未经历过。

希望这次我健心房的分享,各位青春刚刚起步的同学,能从中得到一些启发。

最后,引一段书中导言中的话:

为此,你向你崇拜的几位兄长请教,你找遍所有书摊儿,去购买涉及青春的书,付不起钱,便蹲在地上,一声不响地读完。为能找到一剂万能良药,你苦思冥想着。但你的收获并不大,甚至常常得到刚好相反的效果。或许,你听到D·贝尔这样一句话,会恍然大悟。贝尔说:“一代人为之艰苦奋斗的事情,在另一代人看来,往往平淡无奇!”正是因为世界的复杂多样化和无限运动性,前一段时间的经验和教训常被后一段时间否定掉,一个人的经验和教训常被另一个人所推倒。这就是你总想从别人那里学点儿什么经验,但到了你那里却统统变成了教训的原因。
我必须在你读这本书之前告诉你,智者增添自己的感受,愚者才寻求别人的答案。
感受将增加你的水平高度,使你变得成熟和健康。当你陷入困境,感受会使你自发地得出自己的答案。即使你无法直接找到解决困难的办法,感受也会让你保持达观。事实上,困扰你的事情,特别是来自环境的那部分困扰,你完全可以采取一种迂回的办法来对付。你可以绕到它们身后,继续走你的路。
如果是为你开皆大欢喜的药方,这本书可以叫做《消灭青春的敌人》或者《怎样度过青春》。但我坚持认为,一部书的好坏,不在于它提供给你了多少答案和照章行事的办法,而在于它是否提出了症结问题,并给你启示,增添你的生命意识的厚度。一部书,当它流畅的语言吹进你的心湖,揉碎了蔚蓝的波影,引起你胸中美丽的回声,当它轻轻地诉说,把特殊的形式美舒展在你面前,当它不断勾起你的追忆,使你感到朦胧微醉的澎湃,当它优美的思维超越了你的想像力的边缘,使你发现有许多事情你早想宣泄但却始终没能形成语言,当它把你渐已逝去的从前一步步复原,又把你正要面临的未来说给你听时,这部书便当之无愧地堪称是一部好书。尽管它也罗致了不少伟人的格言和劝诫以及大量现成的办法,但你不要刻意地遵从它。答案,特别是别人给你的答案,远远不及你自己的感受博大精深。
读书不是为了记诵别人的答案,而是为了增添自己的感受。
中国的大学教育思路和中小学判若两极,几至截然相悖,其区别正在于此。一位中学历史老师向我感叹说,教育界形成了一个“怪圈”,搞“题海战术”,自己身不由己,也陷了进去,不得不让学生们去死背习题。但是我想,如果派一位历史系教授下挂中学教职,去教那6本薄薄的《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他却会引领学生走上一个制高点,转而俯视史料,达到有趣而轻松。另一方面,他会把乱七八糟的考题扔在脚下,要学生们老老实实地直接熟悉那几本书。当这些史书进入了学生的心扉并成为他们想法的一部分时,学生们就会获得一种从容不迫的感觉。考试中,这种感觉会面对不同的难题,自然迸发出相应的答案。因为历史就在你心中,你自己也就成了历史书,而万变不离其宗。这样想来,那些使历史学习脱离了整体性,让学生们割裂发展逻辑而硬记考题的办法,实在是笨得出奇,它把历史流程变成了支离破碎的断点,降低了历史学的深沉和趣味性,求“变”而无视“宗”。
那么,你不会希望《青春的敌人》也失之根本吧?
这部书的终极目的是,开启你的目力,使你能洞彻表象,获得生活的真实性,最终打破你内心深处那些自欺欺人的谎言。一句话,就是成熟和健康。
 
电子书:

《青春的敌人》第四版(txt文件)

新浪读书链接

中国长安出版社2004

民族出版社1993第2版

(阿忆自己画的封面封底)

民族出版社1999

 

2005
我记得室友借给我看的那一版,封面是一色的蓝色,应该是第1版

阿忆在后记中说:本人梦寐以求地希望,金钱利益应被文化精神所压倒,因此我将默许——只要是充当美育之用,任何人均可在不通知本人的情况下,引用、使用、转载、转播、改编此书正文部分的任何片段,而无须支付本人稿酬、标明本人姓名。我相信这是与文化精神相一致的。本人热爱一个自由的评论环境,为此,当本人本书受到任何评价、批评、嘲笑、谩骂的时候,本人将放弃诉讼的方式,均不把人言推断为具有诽谤色彩和侮辱性之行为相比今天许多文化人斤斤计较于知识产权、纠缠于争讼谩骂,我很欣赏阿忆的这种开放、坦荡的文化精神。

顺便一提,几年前我在网上发起公益赠书活动,因为赠书书目中提到阿忆的《青春的敌人》,阿忆在微博里还转发和回复了我的《“以书会友/以友辅心”生生学堂·杨老师赠书计划》,算是和作者有了一次照面和交流。

 

本书(第4版)简介:

这本写于1991年的《青春的敌人》是我国第一部心理自助书(Self-help Book),也是北大学者、著名影视节目策划人、央视《实话实说》新任主持人阿忆的第一部通俗心理读物,该书自出版12年来已畅销近百万册,伴随一代人走过了难忘的青春岁月,堪称一本青春完全成长手册。日前,《青春的敌人》第四版在阿忆的精心修订下,已由中国长安出版社隆重推出。

《青春的敌人》的写作引入了美国病态心理学家维尔斯特“阶段展现,逐一诠释”的写作结构,全书由导言——告别十六岁,烟雨蒙蒙的梦幻(18岁~20岁)、尝试性的岁月(20岁~23岁)、缺钱花的日子(23岁~25岁)、梦灭时分(26岁)、新世界从未到来(27岁~28岁)五个部分和缀语——三十岁,秋天的早晨构成,将人生必然经历的10年青春期细分为五个阶段,逐一列出青春期每段岁月、每个阶段的主要问题和主要困难,名曰“敌人”,并对其一一审视。全书集理性成分与学术色彩于一体,避免了流俗和极端,也避免了武断和空洞,通过描绘鲜活真实的生活图景,既体现了成长的喜悦与烦恼,展望出人生对理想、工作、爱情、婚姻等美好事物的不懈追求,又对成长过程中所必须面对的恐慌、自卑、贫穷、信仰、冲突等进行层层分析,力图冷静地找出症结,简明地阐述心理规律,探讨性地找到最佳的解决途径。

《青春的敌人》文风极其内敛简洁、思想极为深邃,它站在青春的最高点,犀利的笔锋直击“敌人”要害,亲切的语言娓娓道来——既是严师又是密友,既是心灵的慰藉又是经验的陈列;合上书页还在心中盘桓不去,甚至不自觉地模仿作者的方式重新审视它、质疑它、乃至颠覆它……这样的书送给即将、正值或者已经走过青春岁月的你我,使我们共同向远看、向前进、向上走,让我们的一起来晀望、来体会、来怀念。

阿忆简介:

1964年4月10日生于北京,北大中文系文学学士,北大法学院法律硕士。

历任——北京三露厂厂长助理,北京祥云饮料公司销售部经理,《北京青年报》专栏撰稿人,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策划人,中央电视台《香港百年》总撰稿,香港凤凰卫视公司策划人。

现任——北大传媒学院教书先生,北京久和成影视机构总策划,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主持人。

 

附录:[返回]

 

2015年4月城院图书馆读者服务宣传月海报(四月,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内有本次活动预告)

 

【小记】

链接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图书馆网

读阿忆《青春的敌人》--记健心房读者沙龙第十二期

最美人间四月天,正是读书好时光。4月26日下午,杨海锋老师和同学们齐聚图书馆三楼健心房,畅谈著名主持人、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阿忆的《青春的敌人》。

杨老师首先结合书中的观点和心理学理论,向大家讲解了青春期的五个阶段,并分析了青春期每段岁月、每个阶段的主要问题和主要困难, 即书中所谓的“敌人”。随后,大家结合各自的阅读感悟和生活经历畅所欲言,与杨老师一起探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包括家庭关系、恋爱关系、理想与信仰等等。谈及一些同学提出的“是否应该考研”、“大学期间是否应该恋爱”等问题,杨老师引用《你的误区》中戴尔博士的观点,告诫同学们不要以世俗的“应该”、“必须”标准作为准则,而要遵从自己内心的选择,坚定信念,树立责任感,坚持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最后,杨老师指出,每个人成长过程中必然经历各种喜悦与烦恼,同学们要向远看、向前进、向上走,冷静地面对青春时期的各种问题,找到解决的最佳途径。

 

 

 

个人微信号(yhfyanghaifeng);微信公众号(cnsdww);
新浪微博(杨海锋_从内圣到外王);电子邮箱(younghf@163.com)

版权所有:©杨海锋     浙ICP备13007266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402001187号

信息产业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