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跳过导航链接 >> 首页 >> 无形书院·大学之道 >> 人文走读 >> 一路走来 >> 文章详细

201503无形书院·人文行走 之 寻找“另一个”上海(初步设想,欢迎志同道合者) ——兼谈“人文行走”的本义
作者:杨海锋 发表时间:15-03-10 点击率:2555

 

我们16、17两天的大致行程如下(5月11日补充):

●16日我们追随樊阳老师。

上午跟随樊老师的人文行走8点半到9点开始(我们火车8:12到上海虹桥,要迟到一点)武康路一段到宋庆龄故居参观,然后坐地铁到宋园路宋庆龄陵园,12点结束。

下午季风书园听讲座,主题“有声有色有山河:邓康延带您欣赏民国音乐美术老课本”,樊阳老师、叶开老师等也参加。时间13:30-17:00,地点高安路淮海中路1555号,地铁10号线上海图书馆站站厅内。

晚上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参加樊阳老师的人文讲堂,主要是樊阳老师、我、中学生、大学生一起交流下,我先讲一节课,主题是“中国传统教育的精神与我们当下生命的成长,从我自己的书院、义塾实践谈起”,抛砖引玉,接下来交流。19:00点开始

17日上海人文行走,主要是两个主题:走近徐光启·走近鲁迅,具体安排周六再咨询一下樊老师。

——徐光启,由张继兴和金依莎负责简介。网上有很多资料(我整理了一部分【下载】待进一步筛选整理),随便找两篇浏览一下,就可以发现这位多数年轻人不甚了解的人物,如此认真、虔诚地学习西方文化(宗教、科技),即使放到三百多年后的今天,也堪称模范(我们今天多数人仰慕西方文化,只是艳羡他们表面的物质文明、消费文明)

——鲁迅,由徐家辉及刚去过绍兴的孙志、陆一凡等负责简介。行程参照樊老师《人文行走(二)上海鲁迅旧地立体阅读——走进鲁迅的情感世界》中设计的路线。资料徐家辉整理了一部分,供大家参考【下载】(待进一步筛选整理)。

请大家做好相关准备。

    

 

无形书院·人文行走 寻找“另一个”上海(初步设想,欢迎志同道合者)

——兼谈“人文行走”的本义

~~~~~~~~~~~~~~~~~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

~~~~~~~~~~~~~~~~~

和樊阳老师约好,四月份的样子(注:因为樊老师四月比较忙,现约好定于5月16日),到上海感受一下他在中学里坚持了二十多年的人文公益讲坛。正好趁这个机会,我想约上几位志同道合的学生和朋友,组织一次“人文行走”。大致的设想是,周六一早出发,周日傍晚回来,两个白天的“行走”,周六晚上参加樊老师的人文公益讲坛。樊阳老师报道链接

“人文行走”这个名字,是从樊老师那里“借”来的。原先就简单地称为“交游参访”,后来看到樊老师的“人文行走”,发现用来形容我们的交游参访,太贴切不过,所以就冒昧拿过来用了。我对“人文行走”四个字的理解是这样的:

”字当头。大家看了我这篇文字的标题可能会有一个疑问:寻找“另一个”上海?难道有两个上海吗?当然不是,上海只有一个,但在我的印象中却有两个。早先的印象,上海是鸦片战争后才发达起来的,是西方文明进入中国的桥头堡,所以我觉得它的总体倾向是“崇洋媚外”的,与中国文化的本体似乎有隔膜。我早些时候在上海待得比较久的几次,比如小时候跟父亲到上海出差,大学时到上海工厂参观实习(我念的是机械系),留下印象最多的就是高楼大厦、匆忙的节奏、繁荣的工商业

不过近些年来(特别是在带学生交游参访的过程中),我对一个“城市”的观感,有了一些改变。城市,顾名思义,少不了有“城”(城墙、城楼)、有“市”(市场、市朝),这是一个城市有形的、物质的一面,但其实每一个城市都有它无形的、精神的一面。想起115月,和几位学生一同去余姚参访王阳明故居(还有黄宗羲、朱舜水、严子陵的故地),在我们这些人眼里,余姚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出了一个王阳明,同去的人里,不少都读过《传习录》,我们是带着敬仰的心情,一路交流着阳明“心学”而去的。完全不同于一般的旅游。多数人说起余姚,关心的是杨梅、百强县之类,若提起王阳明,反会问你:王阳明是谁?记得那次我们找朱舜水故居,问了当地的好几个人都说不清楚

人们(当然包括我们)很容易“见物不见人”尤其在今天这样的时代,能否拨开纷扰的外物,“复其见天地之心”,还要看我们看的人是不是有“心”。所以,我们历次的交游参访,都是围绕“人”而进行的,我们意在寻人”,而非“观物”。我曾在其他地方说过,读书=读人=印心,人文行走也是读书——读天地间的无字书,通过寻访先贤留下的遗迹,睹物思人,与先贤印心,我思古人,实获我心”(《诗经》)。

寒假里看了樊阳老师《哪里都是杏坛》书里几次在上海的人文行走,更加坚定了我上述的观点,遂有重走上海之想。可以说,前一个上海,是大家都显而易见;而“另一个”上海,则是我们要用“心”去寻来的。

“文”,就是“纹”,人文就是人的活动留下的纹理、痕迹,不过,只有那些“倜傥非常之人”,才能经得起大浪淘沙,真正在历史上(也就是在后人心中)留下痕迹;《周易》中讲,“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我们观看古圣先贤留下的印迹,不仅仅是为了增加知识、增长见识,更重要的是为了我们自身生命的转化与成长——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今天很多所谓的人文教育,只在知识层面,而不在素养层面。

人文行走,就是我们今人用行走的方式去寻找古人曾行走过的痕迹。此处的行走,不是简单的走路,如果我们对中国文化有一点了解,就会明白,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在王阳明看来,知行本是一样东西),孔子的“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老子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佛家干脆就称修佛的人为“行者”、“行脚僧”,禅宗有“赵州八十犹行脚”的典故,赵州和尚八十岁了还四处游方,可不是为了游山玩水。行走,就是以身证道

回到这次的人文行走。我们到上海,要去寻什么样的人呢?我第一想到的是徐光启2002年刚到城院上的第一门课是《技术管理》,备课时翻到一些中国科学技术史的资料,其中明朝后期中国士大夫和西方传教士的交往引起了我很大的兴趣,里面有一位很突出的人物,就是徐光启,这位明朝宰相级别的士大夫,居然加了天主教,取了英文名,和利玛窦一起翻译《几何原本》,是最早深入研究西方科学技术的先驱者之前在历史课本上学到的徐光启,只是一个“名词”,没见到他这个“人”)。今天的“徐家汇”,就是为纪念他而命名的,上海有徐光启墓、纪念馆(在光启公园)。另外想到的两个人物,是受樊阳老师的启发——一位是孔子据网上介绍,上海地区居然(一直以为上海是一个传统文化资源匮乏的地方)有6座孔庙(见网文),其中比较完整的有上海文庙、嘉定孔庙和崇明学宫。还有一位鲁迅我对鲁迅,有些矛盾,敬佩他的精神和风骨,但又觉得他有些刻薄、偏激、总是骂人,而且还说中国青年不要读中国书、汉字不灭中国必亡之类的话。我读过鲁迅的书不多,所以很可能只是看到了他的表面。前两天,徐家辉同学跟我说,鲁迅的书他基本都看过,还推荐我鲁迅的几本传记《人间鲁迅》、《鲁迅评传》、《无法直面的人生》,很希望他能带领大家了解一个真实的鲁迅——这三位人物,只是基于我自己的设想,到时可以和志同道合者共同商量具体的安排和行程。

最后,想说一说同行的人。因为人数不能太多(我的想法是10人左右),所以我对同去的人有两点基本要求:1)好读经典。深入研读过若干中国文化的典籍(或与此行主题相关的经典著作),对中国文化及古圣先贤本身有高度认同感(这种认同感不太可能靠临时抱佛脚或者功利性阅读一蹴而就);2)能做实事。因为此行之前、中、后都有大量工作要做,另有吃住用行的琐事要安排,特别是关于我们要去寻访的“人”,要做充分的阅读、讨论,回来后,还要做成一个短片,这些工作需要每一个同行的人以发自内心的热忱来承担(不欢迎打酱油的旁观者)——这两点合起来就是“知行合一”我优先考虑这几年来每周日晚上都一直坚持经典会读的同学,因为长时间坚持读中国文化经典这一行动本身就说明了一切。其他同学,如果你觉得自己高度符合这两个要求,可以先给我发个消息(如校园短号681475或微信号yhfyanghaifeng),告知一下你的基本情况,然后来参加接下来三、四月份的几次经典会读(3月15日、22日、29日……,晚7点),既可以作为你与大家交流熟悉的过程,又可以作为大家对你了解考查的机会,以决定是不是适合一同去

另外,费用自理、安全自负。尤其是后者,强调一下,无形书院一直以来都是自发自觉的群体,而非官方组织的活动,同行者应互相照顾互相帮助,但个人安全须自我负责。

[以上只是一个初步设想,具体还有待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商量决定,也请大家多多建议]

 

2015.3.7杨海锋

 

个人微信号(yhfyanghaifeng);微信公众号(cnsdww);
新浪微博(杨海锋_从内圣到外王);电子邮箱(younghf@163.com)

版权所有:©杨海锋     浙ICP备13007266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402001187号

信息产业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