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跳过导航链接 >> 首页 >> 读书·读人·读书人 >> 读书频道 >> 电子书籍 >> 归类汇总 >> 文章详细

姚国华《全球化的人文审思与文化战略》(上卷《文化立国》+下卷《大学重建》)以及演讲和文章
作者: 发表时间:16-07-09 点击率:4516

 

《全球化人文审思与文化战略》
 
上卷《文化立国》 下卷《大学重建》

word版1(文化立国+大学重建  网页拷贝 rar压缩

word版2(文化立国+大学重建  自己整理,内有我当年阅读时的批注,包括加粗、红色、阴影,还有橙色的附注  rar压缩

PDF版   (文化立国)

 

演讲文集(word文件  rar压缩)

 

演讲录音(可下载或播放)

姚国华百丈讲座 资本主义精神的源头1

姚国华百丈讲座 资本主义精神的源头2

姚国华北大讲座 百年中国脑震荡

姚国华北大讲座 现代文明的癌变

姚国华华东交大讲座 文化与文明——两种对立的思维

姚国华农大讲座 现代化——谁给我们垫背

姚国华清华讲座 大学与现代文明

姚国华乌有乡讲座 文化立国与大学重建

姚国华武图讲座 日本为什么成功

复旦人文班讲演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姚国华老师推荐书目

 

推荐书目

许多人大学四年间除了教科书、消遣读物外,没有读过课外书籍,没有专心投入过某件事,某个领域。这意谓着他除了日常生活体验,接受灌输,人云亦云之外,没有自己的空间,将来会是个平庸、浅薄、乏味的人。

读一本好书,把自己投入其中,以它的视角和方法重新审视自己,你会无形中进入从未有过的新境界,你会感到到一种超越的欢欣与喜悦。如果你再读另一本书,并且走出第一本书的支配,那么你就有了更丰富的自我,不再是一个被动的人,一个世俗的人,而是一个有自己内心世界的人,一个有灵魂的人。

一年级:刚摆脱考大学的外在目标约束,需要一个打开视野,启迪灵性,接受高品位文化熏陶的过程。多读些文学、艺术和历史,一方面培养自己超越日常的想象,一方面对历史文化的认同,树立心中深远的参照系。人不能只是生活在世俗中,还要有内在精神生活,有文化的广度、深度和厚度。这才是个性、力量、创造性的源泉。

二年级:结合生活与学习的体验展开思考。宗教用信仰获得人生终极价值和规范。哲学则通过对人生与世界基本问题的追问、反思、重构,树立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它超越文化的具体层面,因而给人最高的个性和创造力。

三年级:从全面的理论视野出发认识社会,涉猎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律学、伦理学等社会科学理论。旨在以自上而下的理论基础,全面把握社会发展进程,以此发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是就事论事。

四年级:掌握一些社会现实生活的技术性能力,并且把自己所学所思融会贯通,着力锻炼自己独立的思维、创作、设计、选择的能力,寻找事业的目标和方向,准备迎接职业生活和更为独立的生活的挑战。

以下书目可作参考。可精读一本、通读多本。每人兴趣和特点不同,如果不喜欢这本,就换另一本。

罗 素:西方哲学史,B5(图书馆书号)

杜兰特:哲学的故事

宾克莱:理想的冲突,B08-5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K10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B2

梁漱溟:东方学术概论,B26

梅 森:自然科学史 N091

邱仁宗:科学方法论和科学动力学,N02

邓晓芒:人之境,灵之舞,灵魂之旅

赵 林:神旨的感召,西方宗教文化

李工真:德意志道路

王力雄:自由人的心路

李泽厚:中国古代(近代、现代)思想史

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汤因比\池田大佐:展望二十一世纪,C91

托夫勒:第三次浪潮,G303

罗马俱乐部报告:增长的极限 G303

何清涟:现代化的陷阱

赵鑫珊:哲学与人类文化,B26

高尔泰:美是自由的象征,论美,B2

丹尼尔·布尔斯廷:美国人,K712

韦 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现代西方社会思潮,B505

现代哲学人类学,B025

胡文仲:中国人:走出死胡同,K203

李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G12

马克思:共产党宣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毛泽东:实践论,矛盾论

      人文学科研究生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读书。我国大学文科研究生的读书量大大低于国外大学研究生的读书量。现在我们有一部分毕业生的文化素质和学术水平比起过去来有所降低,读书少是一个重要原因。所以我希望诸位在攻读博士学位或硕士学位的三年中,要加大自己的读书量,要用更多的时间来读书。一旦你走出学校,走上工作岗位,你就没那么多时间来读书了。

      下面我就读书的方法问题,谈三点想法,供你们参考。

      一、多读经典著作和大师的著作

      我当学生的时候,我们的老师就向我们强调要多读经典著作,多读大师的著作,现在我也要向你们强调这一点。我想这也许可以列为读书的第一条原则。

      每个学科都有若干经典著作,这些经典著作都是每个时代人类最高智慧的结晶。每个学科都有一批大师,这些大师的著作也充满了智慧。我们读这些经典著作和大师的著作,就是为了吸收他们的智慧,使自己更快地成长起来。俄国19世纪哲学家、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有一本小说《怎么办》,在当时影响很大,因为小说中写了几位那个时代的人物,其中最杰出的一位名叫拉赫美托夫。这位拉赫美托夫读书有一个习惯,就是只读经典著作,例如文学就读果戈理,物理学就读牛顿。他说,其他一些著作,我只翻一下,就知道它们是果戈理的模仿,或是牛顿的模仿,有的模仿还很拙劣。正因为他读的是经典著作,所以在同样的时间里,他的收获比别人大,他的进步比别人快。

      多读经典著作,多读大师著作,经常接触经典,经常聆听大师,可以把自己的品位提上去。一个人如果总读三四流的作品,就会被它们框住,自己的情趣、格调、眼光、追求也会慢慢降低。这也是一种熏陶,一种潜移默化。大家都读过莫泊桑的小说《项链》,我记得过去的中学语文课本中有这篇小说。小说女主人公为了参加婚礼,向人借了一条项链,结果弄丢了,她得赔人家。项链很贵。为了挣钱,她去给人洗衣服,什么活都干。她的生活环境变了,接触的人也变了,人的性情也整个变了。过去很文雅的一个人变得可以站在大街上两手叉腰大声骂人。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就是环境的影响,环境的熏陶。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对于一个人的影响都很大。一个人读的书也构成一种精神文化环境,它也会很深地影响一个人的文化气质的文化品格。

      二、细读经典著作和大师著作

      对经典著作和大师的著作要精读。我为《书摘》杂志写过一篇《精读几本书》的短文,就是提倡精读经典著作。我在文章中说:"精读,用古人的话说就是'熟读玩味',也就是放慢速度,反复咀嚼,读懂,读通,读透。"我又说:"一个人要提高文化修养,打下做人、做学问的根底,必须精读几本书。"

      精读,换一种说法,就是细读。多年来我一直感到,我们对于一些前辈大师的著作往往读得很粗心。例如对朱光潜先生的著作,很多人注意其中关于美的本质问题的论述,其它的都忽略了。其实朱先生的著作内容极为丰富,由许多有价值的东西,我们都忽略了。所以1992年在纪念朱光潜、宗白华诞辰一百周年的学术研讨会上,我提出我们应该细读朱光潜、细读宗白华,后来在《张岱年全集》和《汤用彤全集》的出版座谈会上,我又提出我们应该细读张岱年、细读汤用彤。细读这些前辈大师的著作,可以读出很多新的东西,可以读出许多对我们今天很有启发的东西。

      当然,要精读一本经典著作或一本前辈大师的著作,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有时要花很大的力气。40多年前我曾读过日本一位哲学家柳田谦十郎写的自传。他在自传中说他花了整整一年时间才读完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为了庆贺这件事,他夫人还专门为他准备了一次家宴。这个故事使我领悟到,一个人写出一本书固然不容易,固然值得庆贺,以个人读完一本书(当然是《纯粹理性批判》这样经典的著作)也同样不容易,同样值得庆贺。

      读经典著作不能太性急,不能贪多求快。相反,要静下心来读,要放慢速度,要充分消化,把书中有价值的东西充分地吸收到你自己的头脑中来。像康德、黑格尔的著作,如果你一年能精读两本,我想就是很大的成绩。如果坚持下去,10年你就可以精读20本,20年就可以精读40本,那就很了不起,人人都要对你刮目相看了。

      三、要善于抓住最有启发性、最有包孕性东西

      读大师的著作,要善于抓住书中最精彩的东西,抓住最有启发性、最有包孕性的东西。所谓最有启发性,就是能够启发你的智慧,推动你去思考更深一层的问题。所谓最有包孕性,即使作者提出了某些很有价值的思想和命题,这些思想和命题有着极为丰富的内蕴,可以生发出许多新的思想。我可以举几个例子。例如,王夫之认为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分,在于能不能"",这就是一个极富包孕性的命题;王夫之用"现量""现在""现成""显现真实")来规定和阐释审美活动,也是一个极富包孕性的命题。从这些命题可以生发出许多新的思想。又例如,宗白华先生在他的《形上学》笔记中突出了""这个概念,他认为,中西的形上学是两个不同的体系,西方的体系强调"",中国的体系强调""。他说:"象者,有层次,有等级,完形的,有机的,能尽意的创构。""象是自足的,完形的,无待的,超关系的。""''如日,创化万物,明朗万物!"宗先生的这些论断,有极丰富的内涵,也可以生发出许多新的思想。经典著作与大师著作的价值,就在于这些富有启发性和包孕性的思想和命题。这就是精华!这就是灵魂!我们要善于发现,善于抓住,善于挖掘。

      但是我们有的同学读书的时候不善于抓住这些东西,他们抓住的往往是一些很一般的东西,而对于书中真正的精华、活的灵魂似乎视而不见。例如前几年我曾多次建议一位同学去读一本前辈学者的著作,后来他读了这本书,还写了一分读书报告。但我一看他的读书报告,发现他抓住的是一些无关紧要的、在别人书里也都有的东西,而那本书真正深刻的和具有启发性的东西,他一点也没抓住。

      我想这就是理论思维能力问题,也就是我常说的理论感的问题。一个人缺乏理论的直觉,他就抓不住别人著作中真正有价值的东西。那样他虽然读了很多,但真正的收效并不大。就像一个人进了一座钻石矿山,却发现不了真正的钻石。费了好大劲包了一大堆普通的石头回来,你想那又有什么意义?

 

叶朗供稿

 

个人微信号(yhfyanghaifeng);微信公众号(cnsdww);
新浪微博(杨海锋_从内圣到外王);电子邮箱(younghf@163.com)

版权所有:©杨海锋     浙ICP备13007266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402001187号

信息产业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