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波克育儿经》的前言(见附录),写得很人性化、很真心诚意,是我读过的育儿文章中,最让人感到温暖、安慰和宽心的文章之一。
斯波克医生让我们相信自己、相信孩子,而不是向许多育儿书那样,让我们相信并依赖他们的理论(或者他们的培训、他们的学习机等等)。他说“对不同的育儿方法研究得越多,人们就越发肯定,父母凭着慈爱的天性为孩子所做的事情一般都是最好的。当父母树立起自信心,能够自然而又放松地照顾宝宝的时候,就会收到最好的效果。即使会出点差错,也比由于强求完美而过分紧张好得多”——这不正是《大学》里所说的“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吗?
不少育儿书说得很有道理,能说服人(或给人“洗脑”),但不能从内心深处给我们以滋养、给我们以信心、给我们以力量(孟子曰:“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养人,然后能服大下。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真正的好书,能启发我们生命本有的东西,能让我们感到安心(而不是更加焦虑)。
我2013年在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的讲座(后在杭州电视台“市民大学”栏目播出,《青年时报》“家长会”版块也有报道)时提到过这篇前言(详见《家庭教育本是平平常常的事》;《家庭教育要多关注孩子的成长 “私塾先生”给家长们讲述纾压安心之道》)。
这本书有点厚,后面的章节我只是适时地翻一翻,个别细节也不必太执念,其字里行间所体现出来的对人性的关怀、对生命的尊重,才是最可贵的。
简介:本杰明·斯波克(1903-1998),被称为20世纪最可信和最受爱戴的“育儿之父”,美国儿科权威,医学博士。他先后在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医学。1933-1947年担任儿科医生。他还长期研究心理分析学。1947年之后,他在国际顶尖的临床医学中心——梅约医学中心,以及匹兹堡大学、凯斯西储大学担任医学教师和学者。他在世界各地演讲,著有11本书。
《斯波克育儿经》被公认为20世纪最可信的育儿手册,凝结了“育儿之父”斯波克医生经60年考验行之有效的育儿经验。《斯波克育儿经》曾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论》、波伏娃的《第二性》等,被《时代》周刊评为影响20世纪人类思想进程的10本书。自1946年问世以来,《斯波克育儿经》一直不断修订补充,已被译为39种语言,全球销量高达5500万册。
附录:
前言 相信你自己和宝宝
相信你自己
你知道的比你想象的多。你很快就会有一个孩子了。或许你已经有了一个。如果你没什么经验,你就会怀疑自己是否能把孩子照顾好。即使你觉得自己能把孩子照顾得不错,还是可能对以后的问题充满困惑,比如,如何协调小宝宝和大孩子的关系,如何训练宝宝上厕所,以及如何帮助孩子顺利地度过学前班的第一天。
曾经有一段时间,父母们似乎很清楚应该怎样培育他们的孩子,至少他们觉得自己知道。但是现在,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没有简单明了的育儿规则可循。我们有了更多的选择,所以需要做出更多的决定。一定要采用母乳喂养吗?宝宝哭闹的时候必须把他抱起来吗?不抱起来有什么不好?有了孩子可以继续工作吗?什么时候恢复工作最合适?“电视教育节目”对学步时期的孩子有好处吗?应该接受所有的免疫吗?无论什么问题,都有一大堆专家告诉你该怎么做,可问题是,他们的意见往往是不同的!
你不必把邻居说的话句句当真,也不要被专家的忠告吓倒。你要敢于相信自己的常识。只要你泰然处之,相信自己的直觉,遇事多和朋友、家人、医生或者护士商量,那么抚养孩子就不是非常困难的事。了解如何把尿布包得舒适服帖,或者何时增加固体食物固然重要,但事实告诉我们,父母给予孩子那种天然的疼爱比那些重要百倍。每当你把孩子抱起来,给他换尿布、洗澡、喂奶或者朝他微笑的时候,他都会感觉到他属于你,你也属于他。就算一开始你难免会有些笨手笨脚,这种交流也是非常珍贵的。
对不同的育儿方法研究得越多,人们就越发肯定,父母凭着慈爱的天性为孩子所做的事情一般都是最好的。当父母树立起自信心,能够自然而又放松地照顾宝宝的时候,就会收到最好的效果。即使会出点差错,也比由于强求完美而过分紧张好得多。
要知道,孩子不但能从父母正确的言行中进行学习,他们还会从父母不尽人意的行为中获得经验。宝宝哭闹的时候,如果你不总是立刻作出反应,他就能学会如何自己安慰自己;当你对刚开始学步的孩子失去耐心的时候(所有的父母有时都难免这样),你的孩子就会知道你也是有情绪的,他还能看到你如何调整这些坏情绪。孩子有一种内在的动力,这种力量促使他们不断地成长、发现、体验、学习,让他们学会如何跟别人相处。许多教育方法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顺应了这种强大的驱动力。所以,当你努力相信自己的时候,别忘了,也要相信你的宝宝。
如何学会做父母。书籍和讲座对于解答一些具体问题和普遍的疑虑的确有所帮助。但是,父母们并不是通过这两种方式来学习照顾宝宝的,也不是按照它们的指导来安排孩子的生活的。父母的基本观念来自他们自己的童年,来自他们的父母养育他们的方式。这也是父母小时候玩“过家家”的时候经常设想的事情。如果一个孩子在随和的环境中长大,他就很可能成为一名随和的家长;与此相反,那些由严厉的父母养大的孩子则很可能成为比较严厉的父亲或母亲。我们都会在某些方面变得和自己的父母一样,在对待孩子的方式上尤其如此。当你和孩子说话的时候,可能忽然发现你的父母也曾对你说过同样的话,就连语气和用词都一模一样!每个父母都有这样的经历,你也一样。即使现在还没有,将来也一定会有。
你也许会审视一下父母培养你的过程。现在看来,他们做了哪些有益而又颇具建设性的事情呢?或许你还会想,在父母对你的教育中,有的做法你是绝不会效仿的。有了孩子也就有了一个极好的实践机会。你可以认真地想一想,到底是什么造就了今天的你,你要做什么样的家长。正是这种顿悟帮助你了解自己的直觉,也相信自己的直觉,使你成为更加自信的父亲或母亲。
你会发现,自己在抚育孩子的过程中慢慢地学会了如何做父母。你会发现,你能够熟练地给孩子喂奶、换尿布、洗澡,还会给孩子拍背帮他打嗝。同时,对于这些帮助和照料,你的宝宝也总是表现出满意的样子。孩子的这些表示会给你带来信心、亲切感和慈爱之情。所有这些都会成为你和孩子的感情基础,你们会慢慢地建立起牢固而又相互信任的亲子关系。但是,你不能指望自己立刻就能找到这种感觉。
所有的父母都希望影响自己的孩子,但许多人却惊讶地发现,其实父母和孩子之间是相互影响的。从为人父母的经历当中,从自己孩子的身上,父母们不仅会学到许多东西,对自身和世界的理解也会更进一步。和许多人一样,你也会感觉到,做父母是一个人不断成长和走向成熟的最重要的一步。
在变化的世界里抚育孩子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都是移民。许多人都有移民到一个陌生国家的经历。离开你所熟悉的环境--包括家庭、语言、文化和土地--是令人紧张的。要在一个陌生的国家培养孩子就更加困难了,因为所有的规则都变了。世代传承的价值观念可能不再适用了,原先认为正确的教育方法在这里甚至会被当成虐待儿童!难怪许多初来乍到的父母常常感到迷茫、忧虑甚至愤怒。
但是,对那些土生土长的父母来说,这种变化就不那么显著了。许多人在很久以前就放弃了传统的价值观,虽然这些观念曾经使我们非常清楚怎么做就是正确的,但我们还是离开了自己的家庭,抛开父母的经验去寻找自己生活的方向。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文化变得太快了,所以我们会怀疑自己小时候的经历如今是否适合我们的孩子。过去,人们认为母亲应该待在家里照顾孩子。那时候没有人带着手提电脑东奔西走。我们所有的人都在努力地了解和适应全新的国家,也在适应这个迅速变化的世界。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都是移民。
灵活是成功的关键。一个家庭既要坚守自身的核心文化价值观念,同时又要融入主流社会,这就是成功家庭的关键,也是我们从移民的经验中得出的结论。要做到这样的灵活变通并不容易,但其他的方式可能更糟。比如,那些完全切断自己的民族血脉和文化根源的家庭往往发现,失去了价值观念的依托,他们只能随波逐流。而那些想在家庭四周筑起围墙的父母也发现,结果不是外面的强势文化破门而人,就是他们的孩子夺门而出。成功的移民儿童学会了在家里和学校使用不同的语言,他们还学会了在两套不同的社会规则中进行转换和调节。成功的移民父母会在孩子作出转换时给他们支持,帮助他们接纳传统观念,同时也接受新鲜事物。
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中同样需要这种灵活变通的方式,它可以帮助所有的父母面对抚养子女的挑战。也就是说,你既要努力坚守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念,又要对新鲜事物抱有开明的态度。你必须决定哪些变化需要接受,哪些变化必须拒绝。很多书(包括本书)都可以帮助你了解孩子,了解他们在不同阶段的发展需要。但是,所有的书都无法告诉你该如何去做。说到底,你还是要根据自己的判断,选择合理、重要而又正确的方式来培养自己的孩子。
培养孩子的目标
认清你的目标。在这个变幻不定的世界上,很多不确定的因素还在不断出现,因此,我们有必要问问自己:我们培养孩子的目标是什么?良好的学业成绩是我们对孩子的最高期望吗?跟别人保持融洽关系的能力是否更重要呢?你是希望孩子具有锋芒毕露的个性,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取得成功;还是希望他们能够与人合作,某些时候能为他人的利益放弃自己的渴望?我们要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大人,才能使他们成为既幸福又富有创造性的社会成员呢?
这些问题都切中了培养子女的核心。养儿育女就是要做出各种选择。为了找到最适合孩子的方案,你最好在每次做决定之前退后一步,先把以上这些难以回答的问题考虑清楚。许多父母每天都纠缠在如何教育骇子的问题当中,却在为什么要养育孩子这个首要问题上感觉很茫然。我希望,照顾孩子的经历能够帮助你弄清自己的想法,弄清楚生活中什么才是你最重要的东西。这个明确的认识将引导你在培养孩子的时候作出正确的选择。
父母也是普通人
父母也有需要。有关育儿方面的书籍,包括这本在内,对孩子的需要都强调得太多,说他们需要爱,需要理解,需要耐心,需要持之以恒的呵护,需要严格地管教,需要保护,需要友谊等。当读到自己该怎么做的内容时,父母们有时会觉得身心俱疲。他们形成了这样的印象:父母就应该无欲无求,除了孩子以外,他们不该拥有自己的生活。于是,他们就自然地感到,维护儿童利益的书籍会把所有差错都归罪于父母。
为了公正地对待父母,这本书要用同样的篇幅来阐述他们的实际需要,比如他们在家里家外的烦心事,他们的疲惫,以及他们需要听到的赞赏(哪怕是偶尔的),说他们干得不错。养育孩子的过程充满了艰辛的工作:准备合适的饮食、洗衣服、换尿布、擦屎擦尿、劝架擦泪、听孩子讲难懂的故事、参加他们的游戏、看那些对成年人来讲毫无趣味的书、逛动物园和博物馆、应孩子的要求指导家庭作业、在忙着做家务或者收拾庭院的时候随时放下手里的活儿来满足孩子急切的求助、在疲劳的晚上去参加家庭教育会议,等等。
事实就是这样,养儿育女是一项漫长而艰苦的工作。它的回报不能即刻显现,你还常常得不到应有的认可。然而,父母跟他们的孩子一样都是普通人,也都很脆弱。
当然,父母们不是因为想当英雄才养育孩子的。他们要孩子是因为他们爱孩子。当他们想起自己小时候被父母那样地疼爱,他们就更希望能够培养自己的孩子。亲手抚育自己的孩子虽然很辛苦,但是看着他们成长为体面的大人,多数父母都会感到这是一生中最大的满足。不管从哪个角度上看,培养孩子都是一件富有创造性、充满成就感的事。跟这件事相比,世俗的物质成就所带来的自豪感就显得黯然失色。
不必要的自我牺牲和过分的劳神。面对为人父母的新责任时,许多做事认真的人都会觉得自己肩负着使命,所以必须放弃所有自由和原来的快乐。对于这些人来说,这不仅是现实的需要,还是原则上的必然。还有一些人则完全陷入其中,忘了其他所有的兴趣和爱好。即使他们实际上能够偶尔偷空出去轻松一下,心里的愧疚感也会使他们难以尽兴。他们会让朋友们觉得扫兴,反过来,朋友们也使他们感到不快。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厌倦这种囚徒似的生活,禁不住下意识地怨恨自己的孩子。
对许多父母来说,全身心地呵护新生儿是很正常的。但一段时间过后(一般到了2--4个月的时候)你的注意力就应该重新扩展到孩子以外的事务上去。尤其要注意跟你的伴侣保持深切而又亲密的关系。要挤出一些时间,专门跟你的伴侣或者其他重要的人在一起。不要忘了用目光进行交流,别忘了彼此微笑,更不能忘记表达你心里的爰意。要尽量争取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继续夫妻生活。要记住,父母之间紧密而又深切的关系是孩子学会跟他人保持亲密关系的最有效的途径,也是孩子成年以后与他人交往时最有可能效仿的范例。所以你能够为孩子做的最有价值的事情之一,就是让他加深(而不是限制)你和伴侣之间关系。良好的夫妻关系对你自己也是极有好处的。
天性与培养
你有多大的控制力?我们非常容易从育儿书籍中得到这种印象:孩子长成什么样完全取决于父母。只要教子有方,你就能培养出好孩子。如果邻居家的小男孩在各方面都无可挑剔,这个邻居就会觉得自己很了不起。相反地,如果你的孩子说话晚一点,或者爱发脾气,这自然都是你的错。
其实情况有时候并非如此。有的宝宝天生性格急躁,所以他们就更难被安抚,更容易恐惧,更加鲁莽,有时也更让父母难以应付。如果你运气不错,你的宝宝可能会性格温和,与你情投意合。如果你不那么走运,孩子的性格就可能跟你的期望和个人风格相反。那样的话,你就要学习一些特殊的技巧,帮助孩子尽可能地朝着最健康的方向发展,也让自己平稳地度过育儿期,不至于被搞得失去理智。比如,你可能需要学习如何安抚肚子疼的宝宝(尽管你从来都不希望能用上这种技巧),或者如何引导一个过于拘谨的宝宝尝试小小的冒险。
但是,仅仅掌握技巧还是不够的。首先,你必须接受孩子天生的特点。在塑造孩子的个性方面,虽然作为家长的你比任何人都更有影响力,但是你也无法实现完全的掌控。孩子需要那种被人真正接纳的感觉,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和父母一起努力,越来越好地控制自己。
接受你面前的孩子。如果面前的孩子不是你想要的那样,你该怎么办?如果你没有意识到这一点,那么这个问题就可能成为父母和孩子之间主要的问题根源。当然,父母的性格也是长期养成的,不可能在一夜之间改变。在人们的理想中,性格温和的夫妇适合生养天性敏感细腻的孩子,但要迎接一个精力旺盛、执拗任性的宝宝,他们就可能完全没有准备。无论他们多爱孩子,都会发现自己不知所措,无从应对。相反地,另一些夫妇或许能够轻松愉快地对付一个充满活力的小家伙,却对一个安静的、喜欢沉思的孩子感到非常失望。
父母不可能预定一个自己最想要的宝宝,就算是非常聪明的父母也不一定能理智地乐认这一点。他们也会有不合理的期望,而且无法避免低落的情绪。
另外,当孩子大一点的时候,他们可能会让我们在无意间想起曾给我们的生活带来麻烦的某个兄弟姐妹或者长辈。一个女孩可能跟她的小姨性格相仿,而这个小姨以前总是惹是生非,女孩的母亲也许并没有意识到这正是自己经常生气的原因。一位父亲可能对年幼儿子的懦弱性格非常不满,这种情绪很可能跟他自己小时候克服害羞的痛苦经历有关,但这位父亲也许并没意识到。
有人把这种情况称为“吻合度”,也就是你对孩子的期待、目标、希望、梦想和抱负的设想在多大程度上跟孩子天生的才能和性情相符。在你着手培养孩子的时候,吻合度是你和孩子能否愉快相处的重要决定因素。
吻合度的问题常常会给家庭带来很大的麻烦。比方说,如果你的孩子数学不太好或者协调能力稍显薄弱,你对此感到非常失望,所以就投人大量的时间想把孩子改变成一种与他本人不同的类型(他也不具备变成那种人的先天条件)。在这种情况下,我敢保证你和孩子一定会出问题。相反地,如果你能够慢慢地接受孩子本来的样子(而不是你所希望他成为的样子)并且喜爱他天生的性格,那么,你们共同的生活一定会变得更顺利,更幸福。
你能让孩子变得更聪明吗?简单来说是既可以,也不可以。专家们现在认为,一般来说,人的智力水平大约有一半是由基因决定的,另一半则由其他因素决定,比如营养、疾病以及其他的不利因素,当然还有成长经历。我们这里讨论的是那种能通过标准智商测试进行评估的智商(请参照第五章“学习与大脑”小节)。当然还有其他种类的智商,比如人际关系智商(包括理解他人,做一个好听众的能力等)、运动智商和音乐智商。这些智商几乎也同时由基因和经历决定。
人的基因为大脑的发育提供了一份大致的蓝图,而大脑结构的细节则由个人经历填补完整。基因会指挥着神经细胞移动到大脑的不同区域,并且确定了把大脑不同区域相互连接的主干道。个人经历和学习活动影响着单个神经细胞之间的连接,这就形成了执行思考程序的微型电路。比如,当一个孩子学说英语的时候,大脑语言区域的某些连接就会变得更加有力。同时,与其他语言(比如汉语)相关的专门连接则会因为缺少使用而逐渐消失。
基因影响着一个人接受某种知识或者技能的速度,所以不同的人掌握相同的东西就会有难有易。所从说,基因决定着一个人在某一方面的才能(比如,让他成为一个“数字天才”或者成为一个“公关能手”)。基因还限定着一个孩子可能获得成就的大小。拿我来说,在少年棒球联盟的整整一年里,我从没有成功地打出过一个球。(我的许多病人都知道这件事,我想这会让他们觉得好笑,也会使他们再次确信,生活上的成功并不等于在每个方面都非常优秀。)退一步说,如果给我足够的练习和指导,我能学会击球吗?也许可以。但是,要让我变成一个不错的击球手,非得付出很大的努力不可,另外,我也不敢肯定自己是否真能打得十分出色。
一个孩子的经历(比如击球训练)影响着大脑的发展,但大脑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偏好,从而决定了他将选择哪种人生。聪明的父母会帮助孩子发掘和培养自身的才能,还会帮助他们认识到每一个人都有局限,这种局限也应该得到尊重。
神童?学习固然可以改变大脑的物理结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能够(或者应该)通过持续不断的刺激和教育去创造一个神童。当孩子觉得高兴、放松、精力集中并且主动参与的时候,学习才会表现出最佳的效果。如果他被冷漠、排斥和不近人情的气氛压抑着,那样的学习就是行不通的。在婴儿的教育方面,识字卡片的作用实在是微乎其微的。
那种能使婴儿得到真正享受的经历才是最棒的。要想让宝宝从中受益,这种经历就一定要对他有意义。当孩子微笑、大笑、自言自语或者瞪着明亮的眼睛一眨一眨的时候,你就能知道某种体验对他是有意义的。小宝宝并不明白父母在说什么,但是,有人跟他们说话对他们来讲的确是意义重大!
许多产品在作推销时都声称,经过“科学证明”,它们可以使宝宝更加聪明。这些声明即使不是彻底的欺骗,至少也是夸大其词。
爱与限度
培养精神健康宝宝的唯一诀窍就是,在你和孩子之间建立一种充满爱、相互支持和彼此尊重的关系。你可以花一点时间仔细想想充满爱、相互支持和彼此尊重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爱意味着你首先要接受孩子。他是一个优秀但并不完美的个体。每个孩子都有强项与弱点,都有天赋和不足。有些宝宝天生安静,惹人怜爱,有些宝宝则喜欢吵闹,具有冒险精神。爱孩子就意味天性,而不是让孩子做出改变来符合你的愿望。
爱的另一个含义是想办法分享快乐和幸福,可以是互相胳肢,逗彼此开心,也可双是一起看画册,或者在公园里散步,简单地聊些不同的话题。孩子不一定需要整天做这些事,但他们确实需要每天都有一段与人共享的快乐时光。
孩子们当然还有其他的需要。理解这些需要并且做出承诺,表示你会尽量满足他们,这就是给予支持的全部含义。孩子的需要是不断变化的。刚出生的时候他什么都需要:喂奶、换尿布、洗澡、让人抱着和听人说话。在出生后的第一年里,不断被人照顾的体验让孩子建立起对他人最基本的信任感,还形成了他对这个世界的乐观态度。
随着行为能力的增长,孩子们需要越来越多的机会进行尝试。他们需要挑战,这种挑战必须有一定的难度,好让他们施展能力,但又不能困难到让他们无法胜任。孩子需要冒险的体验,但同时也必须保证安全。如果父母不能忍受孩子把食物搞得乱七八糟,孩子就无法学会自己吃饭。学习一系鞋带的宝宝必定要一次次地尝试,又一次次地失败。父母的责任就是为孩子设定一个限度,确保孩子能够在这个限度之内体验安全的冒险行为。
相互尊重需要的是另外一种限制。孩子希望在他们想要得到某种东西的时候获得满足。他们应该明白想要和需要是不同的。管教得当的宝宝知道他们总能得到自己需要的东西,而对于想要的东西则不一定每次都能如愿。他们还会明白,其他人也有需要的东西和想要的东西。当父母以和蔼而又尊重的态度对待孩子,并且要求孩子以同样的尊重、合作和礼貌的态度对待别人的时候,孩子就能学会这些道理。教育孩子的时候仅有爱是不够的。孩子需要关爱,也需要限制。(要了解更多关于情感发育和道德发展的信息,以及有效的教育原则,请参照第三章的“孩子需要什么”和“纪律”小节。)
不同家庭的差异
在培养孩子的问题上没有唯一的正确方法,许多不同的方法都是行之有效的。同样,对于家庭类型而言,也没有哪种是最好的。孩子可以在各种家庭里茁壮成长,双亲的、单亲的、跟祖父母或者养父母一起,同时拥有两个父亲或两个母亲,或者是生活在一个大家族当中。(我希望这本书贯穿着这种多样性,但是为了简洁,我只使用人们最熟悉的“父母”这种说法。)
不符合典型一父一母模式的家庭常常会遭遇特殊的困难。他们必须要面对偏见,而且很难找到一个能够包容他们的群俸。他们必须做出更多的努力,才能保证让孩子接触到各种类型的人,以便获得全面的成长体验。比如,在同性恋组成的家庭中,家长需要制定一些计划,让孩子跟两种性别的成年人都能接近,如果孩子是从国外收养的,父母就应该让他接触出生地的文化,如果父母双方都忙于工作,那就需要考虑怎样才能让孩子获得那种归属感。要做个好家长就意味着要为孩子的需要作打算,这一点在所有的家庭里都是一样的。
还有一些困难是更难解决的,比如贫困,比如父母的精神问题和不良嗜好,比如社区暴力和家庭暴力等。另外一些困难来自孩子自身,比如慢性疾病或者发育障碍等。从某种角度来讲,几乎没有哪个家庭不曾被这些因素所困扰。尽管如此,大多数父母还是可以凭借爱和勇气成功地渡过难关。而且,他们培养出来的孩子往往也会继承父母这些优秀的素质。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应该认识到,孩子要健康全面地成长,父母、家庭和孩子都要经历许多的挑战,也都需要展现巨大的勇气。
斯波克的经典言论
我60年的儿科医生生涯中,我目睹了社会的巨大变化。现代医学能够创造奇迹,孩子们从未像现在这样健康。科学技术给我们所有的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享受,而仅仅在几十年前,这样的条件就连富人们都想象不到。我们能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世界上正在发生的事情。“地球村”的预言变成了现实。还有更多的新鲜事物必定会出现。与此同时,我也看到在文学、戏剧和电影中存在着一种日益严重的倾向。这些作品贬低人类善良和理性的一面,着重展现残忍的一面。社会生活中的风度和礼仪遭到轻视,人们长期信奉的宗教信仰遭到侵蚀,大众媒体一味地迎合儿童最低级的趣味,富人和穷人、有产者和无产者之间的差距也在日益加大。我们在很多方面都失去了崇高的生活信念,失去了理解社会和理解世界的信心。我在这里要说的是,你将在一个令人迷茫而又迅速变化的时代背景下养育子女。你对孩子的期望和培养目标都将打上这个时代的烙印,还会受到流行观念的强烈影响。你的核心价值观和根本信念(也就是那些不曾被社会变化所动摇的观念)都将成为你引导家庭发展的指南针。我希望,在闹哄哄的一天过后,你能静静地坐下来想一想自己正在努力实现的目标是什么,看一看你和孩子每天的相处方式是否体现了你真正的价值观念,是否体现了你对他们的未来赋予的期望。哪怕只是偶尔这样回过头来看一看也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