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跳过导航链接 >> 首页 >> 读书·读人·读书人 >> 读书频道 >> 电子书籍 >> 零散单本 >> 文章详细

《孔子》[日]井上靖
作者:杨海锋整理 发表时间:16-07-09 点击率:4514

 

●井上靖与《论语》、《孔子》

在这些年的阅读中,常感到,许多日本人比我们现在的中国人更了解孔子。井上靖的这本《孔子》,给我很多感动,字里行间渗透着对人性的观照、对生命的体贴,这是我在许多写孔子的中国学者、作家那里很少感受到的。书里井上靖对“天命”的解读、对孔子师生感情的描写,都很精彩、生动,我特别印象深的是读完后的回味,“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故事读完了,但书中的那种气氛、情感,却久久在我心中(就像有网友说这本书的特点在于“意境”的余味)。还有一点是,在这本书里,井上靖是以一个蔡国的亡国遗民(蔫薑)的视角去写的,我隐约觉得井上靖是否也把自己视为那个曾经灿烂的华夏故国的遗民呢?

井上靖(1907–1991):日本著名作家、诗人、学者。1907年出生于北海道,早年遍读中国典籍。1936年,长篇处女作《流转》发表,荣获千叶龟雄文学奖。1950年,《斗牛》荣获芥川龙之介奖。 1957年,《天平之甍》获日本艺术选奖和日本文部大臣奖。1958年,《敦煌》、《楼兰》同获每日艺术大奖。1976年获得日本文化勋章。1989年,以八旬高龄于病重中完成《孔子》,出版后引起巨大轰动,创下半年销售80万册的奇迹,并被誉为“历史小说中的明珠”。1991年病逝于东京。

《孔子》是凝结了井上靖晚年很多心血的力作!

郑民钦译本(1990年人民日报出版社)的封底上写着:“日本作家井上靖先生,追踪《论语》的形成过程,先后六次在中国踏寻孔子的足迹,终于完成这部小说,了却他二十年的宿愿。该书出版后列为1989年日本文艺类十大畅销书之首,并获野间奖

*摘录该译本前言《致中国读者》的第一部分:

我晚至七十岁才读《论语》,为之倾倒。到八十岁又将《论语》编成小说,就是这一部《孔子》。

无论是执笔阶段,还是创作前研读《论语》阶段,我的心情始终很愉快。

按理说,在初、高中总会背一两句子曰,我却没有这种记忆,可见和《论语》生来无缘。只是到了人生最后的冲刺阶段,一个偶然的机会翻阅《论语》,立即被孔子的言语所吸引,耽读入迷。这十年来爱不忍释,自由驰骋于《论语》的天地之间,不仅毫无倦意,而且渐入佳境。

我从书本上结识了许多《论语》学者、孔子专家,受益匪浅。这种《论语》入门法恐并非唯我独具,六七十岁的人读《论语》,大抵和我一样,都成为《论语》的俘虏。我深感《论语》中孔子对人生的见解里以具有神奇魅力的韵律的现代式语言蕴藏着全部理想和感受。 它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这些即将对人生进行总清算的老人的心。

而且,孔子的论点有的以诗歌形式、有的以随笔形式、有的以与弟子之间展开的戏剧性的生活场面形式表达,从这一点看,《论语》实在无微不至地考虑到读者的情绪变化,使他们不至于感到枯燥、无聊、厌倦。

正因为如此,这部二千五百年前的人物言论集才能够经历漫长的岁月,保存到二十世纪末的今天。

这部书富有魅力 、极具价值还在于它收集的是生活在春秋时代(公元前770-403360年)末期乱世中孔子的言论。

不言而喻,这些言论笼罩着二千个城邑国朝灭夕亡这种乱世的氛围,回荡着一种独特的、地动山摇般的声音和韵律,这无疑是当时活着的人们或者想活下去的人们对苍天大地的控诉与呼喊。

《论语》毕竟不是一部史书,我们也许可以从中听到孔子在乱世中的呐喊,但无法找到这个时代的任何历史记载。

我觉得,如果把舞台置于春秋乱世这个大时代背景,再让孔子一行登台表演,那么孔子、子路、子贡、颜回以及其他弟子都会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地以各自符合历史时代的风貌与姿态出现在观众面前。而在这历史中产生的孔子言论以及孔子与弟子的问答就必然具有活跃的生命力。所以,《论语》里的每句话的背景都反映出历史的风云,可谓是历史的产物。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的动荡年代,《论语》是孔子对乱世发出的呼喊和主张。

子路、子贡、颜回的弟子和孔子朝夕与共、行影不离,在同样的历史背景下,演出一幕幕精彩的剧作。这是史剧,是他们镌刻在历史上的杰作。

总之,只有把《论语》放在历史的大背景下,才能真正体会孔子及其弟子言论本身所具有的生命力,否则,就难以正确理解《论语》的深刻含义。

孔子是怎样一个人?如何评价他的人格、教养?我以为可以归结为一句话:孔子是乱世造就的古代(公元前)学者、思想家、教育家。 以研究《论语》著称的美国克里尔教授与我国和什哲郎博士把孔子称为人类的导师,这是最恰当不过的评价。孔子的确是永恒的人类导师。

孔子思想至今没有过时。正因为没有过时,在二十世纪末的今天,日本的书店依然摆放着许许多多研究《论语》的书籍。

……

 

 

井上靖的《孔子》,有很多中译本:

 
日本新潮社 日文原版

郑民钦 译(下载或打开)

人民日报出版社199003

我手头有一本多年前一耽学堂逄飞兄寄来的影印本,也是郑民钦的译本(已送给虞孔杰)。  

 

刘慕沙 译

台湾时报文化出版社19900705

刘慕沙 译 第1版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001

刘慕沙 译 第2版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401

 

 

王玉玲 等 译

春风文艺出版社199105

林音 李青 雨辰 王小蒙 译

三秦出版社1992

包容 译(里面还有一篇《杨贵妃》林怀秋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10

 

我认真读过其中郑民钦(大陆作家,1946年~)的译本,大略翻过刘慕沙(台湾女作家,1935年~的译本,这两个版本均在井上靖先生在世时就翻译出版。刘的译本半文半白,而郑的译本亲切朴实得多。当然,也有认为刘的译本更典雅,确实,刘的译本阳春白雪,而郑的译本下里巴人。

以下摘自这两个译本的开头,大家可以比较一下(能猜出分别是谁的译本吗?

 

*当然,也有人说井上靖的写得太浅,许多对《论语》的解释不恰当等等。我想引一段豆瓣上网友“虎”的中肯回复:

其实我个人觉得,这本书的特色在于“意境”的余味,而不是在于教育读者或者让读者从中窥得儒学一隅之类的。

现在这个时代,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指望冲进这本书里感动一把孔子的故事,或者学得一番所谓“基础国学”,必然是要大失所望的,这本书不是为了考究孔子、用严谨的学术之刀剖析孔子、文学评论孔子,而是仅仅想从一个幸而得与孔子有一段师生之缘,学问不甚丰富却得以跟随在所敬仰者身边的“小人物”的角度,来展开故事——老师的治学为人高山仰止,我虽远不能及,连跟上他的弟子都难,最后也未能分担老师的忧思和坎坷,但若别人问我老师的事迹,我仍然忍不住想说些什么——这样的感觉。

我想如果楼主曾遇到过幸得其指导但终究无缘跟随其治学的恩师,一定也会有所感触。

刘(刘慕沙)女士是民国人,因此这翻译从今天的角度看来确实是不古不今,但却又别有一番民国时代的韵味——此书非心静不能读也。

不过同意楼主说的这本书不可作为《论语》的入门书籍,因为井上靖意本不在此,刘慕沙女士的翻译之意,更不在此。

 

 

 

个人微信号(yhfyanghaifeng);微信公众号(cnsdww);
新浪微博(杨海锋_从内圣到外王);电子邮箱(younghf@163.com)

版权所有:©杨海锋     浙ICP备13007266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402001187号

信息产业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