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爱吟诵》(小学初级、中级、高级)主编:徐健顺 陈琴 |
作者: 发表时间:14-09-04 点击率:4745 |
MP3下载
我爱吟诵(小学初级)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我爱吟诵(小学中级)
01 02 03
我爱吟诵(小学高级)
01 02 03 04
我爱吟诵(小学初级) |
我爱吟诵(小学中级) |
我爱吟诵(小学高级) |
五言绝句
风【唐】李峤
渡汉江【唐】宋之问
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鸟鸣涧【唐】王维
独坐敬亭山【唐】李白
秋浦歌(其十五)【唐】李白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刘长卿
绝句(其一)【唐】杜甫
塞下曲【唐】卢纶
问刘十九【唐】白居易
池上【唐】白居易
梅花【宋】王安石
夏日绝句【宋】李清照
七言绝句
咏柳【唐】贺知章
回乡偶书(其一)【唐】贺知章
凉州词【唐】王之涣
出塞【唐】王昌龄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赠汪伦【唐】李白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望庐山瀑布【唐】李白
望天门山【唐】李白
别董大【唐】高适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唐】杜甫
绝句【唐】杜甫
竹枝词【唐】刘禹锡
乌衣巷【唐】刘禹锡
山行【唐】杜牡
清明【唐】杜牡
蜂【唐】罗隐
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春宵【宋】苏轼
四时田园杂兴(其一)【宋】范成大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宋】范成大
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
小池【宋】杨万里
春日【宋】朱熹
乡村四月【宋】翁卷
约客【宋】赵师秀
游园不值【宋】叶绍翁
画鸡【明】唐寅
古体绝句
咏鹅【唐】骆宾王
春晓【唐】孟浩然
鹿柴【唐】王维
竹里馆【唐】王维
悯农(其一)【唐】李绅
悯农(其二)【唐】李绅
江雪【唐】柳宗元
寻隐者不遇【唐】贾岛
乐游原【唐】李商隐
江上渔者【宋】范仲淹
所见【清】袁枚
乐府
江南【汉】
敕勒歌【北朝】
静夜思【唐】李白
四言诗
击壤歌【上古】
歌行
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
韵文
声律启蒙一东
声律启蒙五歌
三字经(节选)一
三字经(节选)二
三字经(节选)三
三字经(节选)四
附录
关于吟诵
|
七言绝句
从军行【唐】王昌龄
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
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
早发白帝城【唐】李白
凉州词【唐】王翰
赠花卿【唐】杜甫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五)【唐】杜甫
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
逢入京使【唐】岑参
枫桥夜泊【唐】张继
小儿垂钓【唐】胡令能
滁州西涧【唐】韦应物
城东早春【唐】杨巨源
秋思【唐】张籍
寒食【唐】韩翎
初春小雨【唐】韩愈
浪淘沙(其一)【唐】刘禹锡
望洞庭【唐】刘禹锡
江南春【唐】杜牧
秋夕【唐】杜牧
嫦娥【唐】李商隐
牧童【唐】吕岩
元日【宋】王安石
书湖阴先生壁【宋】王安石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
题西林壁【宋】苏轼
赠刘景文【宋】苏轼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
立春偶成【宋】张栻
雪梅二首(其一)【宋】卢梅坡
夜书所见【宋】叶绍翁
题临安邸【宋】林升
绝句【宋】释志南
五言古体诗
七步诗【三国】曹植
饮酒【晋】陶潜
望岳【唐】杜甫
五言律诗
过故人庄【唐】孟浩然
山居秋暝【唐】王维
春夜喜雨【唐】杜甫
寻陆鸿渐不遇【唐】释皎然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
商山早行【唐】温庭筠
乐府
长歌行【汉】
少年行【唐】王维
子夜吴歌(其三)【唐】李白
游子吟【唐】孟郊
歌行
古朗月行(节选)【唐】李白
散文
论语·学而篇一、二
论语·学而篇三、四
论语·学而篇五、六
论语·学而篇七、八
论语·学而篇九、十
论语·学而篇十一、十二二
论语·学而篇十三、十四
论语·学而篇十五、十六
老子第一章
老子第二章
老子第四章
老子第七章
老子第八章
老子第二十四章
老子第三十三章
老子第三十六章
附录
关于吟诵
|
七言绝句
乞巧【唐】林杰
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
寒夜【宋】张末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
示儿【宋】陆游
舟过仁安【宋】杨万里
观书有感【宋】朱熹
早春【宋】白玉蟾
墨梅【元】王冕
石灰吟【明】于谦
竹石【清】郑燮
己亥杂诗【清】龚自珍
村居【清】高鼎
五言古体诗
月下独酌【唐】李白
七言古体诗
金陵酒肆留别【唐】李白
七言律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
登高【唐】杜甫
游山西村【宋】陆游
杂言诗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唐】李白
乐府
行路难【唐】李白
将进酒【唐】李白
四言诗
关雎《诗经·周南》
螽斯《诗经·周南)
小星《诗经·召南》
木瓜《诗经·卫风》
黍离《诗经·王风》
蒹葭《诗经·秦风》
鹿鸣《诗经·小雅》
短歌行【三国】曹操
楚辞
离骚(节选)【战国】屈原
橘颂【战国】屈原
词
渔歌子【唐】张志和
忆江南【唐】白居易
虞美人【五代】李煜
苏幕遮【宋】范仲淹
渔家傲【宋】范仲淹
蝶恋花【宋】柳永
浣溪沙【宋】晏殊
蝶恋花【宋】晏殊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宋】王观
定风波【宋】苏轼
浣溪沙【宋】苏轼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宋】辛弃疾
青玉案·元夕【宋】辛弃疾
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
长相思【清】纳兰性德
沁园春·雪 毛泽东
散文
礼记·礼运(节选)
史记·孔子世家赞【汉】司马迁
庄子·逍遥游(节选)一
庄子·逍遥游(节选)二
庄子·逍遥游(节选)三
庄子·逍遥游(节选)四
庄子·逍遥游(节选)五
庄子·逍遥游(节选)六
孟子·公孙丑上(节选)
大学·明德章(节选)一
大学·明德章(节选)二
中庸·天命章
诫子书【三国】诸葛亮
五柳先生传【晋】陶潜
爱莲说【宋】周敦颐
骈文
滕王阁序(节选)【唐】王勃
骚体赋
归去来辞【晋】陶潜
附录
关于吟诵
|
主编:徐健顺 陈琴
顾问:周有光 叶嘉莹
中华吟诵学会授权项目 八位吟诵名家联合录制
序言
叶嘉莹
为小学生们编选一套古诗文的读本,而且教给他们怎样去吟诵,一直是我多年来常存心中的一个愿望。我抱有这个愿望,还不仅是为了保存中国经典文学作品的宝贵传统,更是想藉着教导小朋友们吟诵的训练,来培养和提高孩子们的道德品质与学习能力。我深信孩子们如果能在童幼年时代就学会了吟诵,不仅能使他们长大后成为一个富有爱心的、对社会和人类都更为关怀的人,而且能使他们在学习中更富于联想和直观的能力。这也是我为何会在自己身处大洋彼岸、诸事繁杂的情况下,仍然接受“亲近母语”与中华吟诵学会之命,为国内第一套小学吟诵教材——《我爱吟诵》的即将出版写几句话的缘故。
我以为吟诵之目的不是为了吟给别人听,而是为了使自己的心灵与作品中诗人的心灵能借着吟诵的声音达到一种更为深微密切的交流和感应。因此,中国古典诗歌之生命,原是伴随着吟诵之传统而成长起来的。古典诗歌中的兴发感动之特质,也是与吟诵之传统密切结合在一起的。真正想要重振中国吟诵之传统,私意以为最好的方法就是付之实践,也就是从童幼年开始就以吟唱的方式诱导孩子们养成吟诵的爱好和习惯。因为童幼年之时的记忆力好,而且直感力强。也许有人以为学习古诗文是要通过讲解说明,使孩子们理解了古诗文的内容意义,然后才能教他们吟诵的。可是幼小的孩子们怎么能完全理解古代那些作家们的思想和感情呢·其实这种顾虑乃是不必要的,因为有时候孩子们不需要理解就能学习。著名的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杨振宁先生在一篇题为《谈谈我的读书经验》的访谈录中,就曾提出一种不必先求理解的所谓“渗透性”的学习法。他说:“渗透性学习方法就是在学习的时候对学习的内容还不太清楚,但就在这不太清楚的过程中,已经一点一滴地学到了许多东西。”并且还说:“这种在还不完全懂的情况下,以体会的方法进行学习,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我认为杨先生这段话说得极好,因为一般而言,教育和学习大概可分别为两种方式:一种是偏重于智性的知识的灌输,另一种则是偏重于感性的直觉的感化。前一种教育方式,学习者之所得往往只是一些身外之知识,而后一种教育方式,学习者之所得往往可以对其心灵与品格发生莫大的影响。教孩子们吟诵,正是属于后一种教育的一种最为简单易行而效果却极大的,极值得重视的教育方式,这种渗透性的教育,是挽救单纯的知识灌输之教育缺失的一个最为简单有效的办法。
吟诵既是口耳相传的一种艺术,因此最好的学习方式应该就是聆听别人的吟诵。值得注意的是,《我爱吟诵》这套丛书不但附有文字版的“吟诵建议”,而且由中华吟诵学会组织多位吟诵专家进行了录音、筛选和审定的工作,每篇作品都配选了不止一个吟诵录音,更好地呈现了吟诵应渗透着吟诵者自己对作品的理解的特性。吟诵乃是一种实践的艺术,而不是可以从理性去学习的一种知识。
希望此套吟诵教材的出版,能够在学童间引起普遍的兴趣,使他们以后无论在学文或学理,无论在为学与做人各方面,都受用不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