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跳过导航链接 >> 首页 >> e课堂·讲学之风 >> 内圣外王 >> 从人生说起 >> 文章详细

基因、环境与自由意志——谈自我接纳与自我改变(2)
作者: 发表时间:14-05-03 点击率:3336

 

我对天性与环境的基本看法

 

一个人就像一块橡皮  可以随意塑形,但会恢复原形

 

强调基因的重大影响和强调环境的重大影响并不矛盾,这两个因素对人的影响,并不是一个大另一个就小,先天重要还是后天重要、基因决定还是环境决定的争论,并不是非此即彼的。

我打一个比方,一个人就像一块弹性很好的橡皮,外在的压力可以让这块橡皮产生形变(乃至巨大的形变、完全的扭曲),但只要压力减小或者消失,它又会恢复原来的形状。一方面,我们稍微用点力就可以把它弄得面目全非,把它弄成我们想弄成的任何形状——这好比后天环境的力量;另一方面,回弹的力量同样是很大很顽强的,不管我们怎么捏它,它的“本性”并没有变,它在合适的条件下还是会重新恢复它本来的样子——这好比先天本性的力量。两者的力量都是极为强大的(上一讲中提到的几个心理学实验也证明了这样的观点)。中国人有“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说法,中国人又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说法,这两个说法并不矛盾。

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常常说爱情的力量,爱情能改变一个人吗?能,又不能。有很多人确实在恋爱中像换了个人似的,但是用不了多久,他还是会回到原来的样子。前者是身处恋爱的氛围中使然,后者是人的本性使然。我们还可以反思一下自己,很多年来,周遭的环境几经迁移,我们的人生也经历了很多变化(这是环境使然),但是我们的脾气、我们的嗜好变化了多少呢(这是基因使然)?

 

如果环境的压力足够大、持续时间足够久,一个人确实可能发生近乎永久的形变,因为这已经影响到了相对深层的东西如果这一形变违逆本性的话,久而久之就会得病,身体上或心理上的)。长期持续一种行为,会固化为一种习惯,进而变成性格的一部分,而性格决定命运。正如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所言:播下行动,收获习惯;播下习惯,收获性格;播下性格,收获命运。但哪怕在这个时候,最内在的本性,也就是基因所设定的东西还是没有变,我们渴望恢复本来面目的顽强力量(其实就是生命的力量,或者说中国文化里常讲的心性的力量)始终在那里。我们还是有可能通过外界的帮助、花费同样足够的时间(身、心的治疗做的就是这个工作),使他往自己本性的方向、往自己本来的面目恢复一点,虽然有时候这个过程并不完全可逆(也就是不能完全恢复过来,留下后遗症)。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天性是主因,环境是助缘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有一段名言:“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因通过内因起作用。鸡蛋因得适当的温度而变化为鸡子,但温度不能使石头变为鸡子,因为二者的根据是不同的。”基因的影响很大,但只有合适的外部条件下才能实现这种影响,没有合适的温度,便孵不出小鸡;环境的影响很大,但这种影响只能在基因设定的范围内,石头怎么折腾也孵不出小鸡。外部条件必须在内部根据的基础上才能发挥作用,恶劣的环境可以让一株苹果树长不出苹果甚至摧毁整株苹果树,但再完善的环境也很难强求一株苹果树长出梨子、橘子来。(内因和外因,用佛教的话讲,就是主因和助缘

许多人一听到先天遗传很重要,就认为后天教育不重要。实际上恰恰相反,正因为先天很重要,所以后天才更重要,因为只有适合天性的环境,才能真正帮助一个人成长,帮助一个人活出真正的自己。可惜我们许多家长、老师只是一厢情愿地要把孩子或者把自己塑造成希望的样子,结果扰乱了他自身的生长形态。真正的教育(真正的成长),就是在选择或者创造合适的环境(承认环境的重大影响),让我们固有的天性实现出来(承认基因的重大影响)。

我看中天性这个主因,其实就是看中生命本身的力量。前面所说的“回弹”的力量,其实就是一个活的生命本身所具有的生长的力量。我相信人是活的,只有死的东西,才是可以被外力随意塑造、随意摆弄而没有脾气的 。活的东西,都有自发的力量,以回到生命的本来面目

我曾在青少年活动中心成长大讲堂37期中讲过结合儿童教育谈起过这样的观点(参《青年时报》教育要多关注孩子的成长 “私塾先生”给家长们讲述纾压安心之道)。

  

先天基因和后天环境,我们只能正视并接纳这两个基本的事实(而不是抗拒)。如果以上所说的,您觉得偏于哲学性,那么下面两讲,将具体谈谈如何因应外部的环境、如何对待自己的天性这两个问题。

 

【补充】

内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个人特质(包括生理、心理、能力等)方面的这方面,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所长,也有所短。比如甲有音乐细胞,乙有运动天赋,丙对慢性子,丁是急性子,等等。这些为一个人将来可以发展成什么样子,定下了一个“基调”(轮廓,基本倾向)。另一类是德性品性方面的,可以称为“善根”,这方面,是每个人都天生圆满具备的(只是大多数人都不同程度地被遮蔽)。——我们所说的基因影响,主要是指后一方面。

环境的影响,在于能否让“基调”和“善根”充分地实现出来。前者是横向的能力的伸展(把天赋的潜能变为现实的能力),后者是纵向的德性的提升(向善、向好,这一方面是中国文化探讨的重点)。——我们所说的环境影响,主要是指后者。

 

从失散双胞胎研究,我们看到先天基因对人的影响之大。从斯坦福监狱实验、权力服从实验等,我们看到后天环境对人的影响之大。这影响,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这些心理学实验告诉我们,我们低估了基因和环境的影响力。

我们可以做的,是接受、正视这个现实——它们对我们影响很大。承认这种影响,并看清这种影响,而不是排斥这种影响、无视这种影响。不要以为自己否认它们的影响,影响就不存在了,这只是掩耳盗铃式的自欺欺人的伎俩。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如果自己是一棵苹果树,不要强求自己长出梨子来。“形势比人强”——和环境硬拼、死扛,非要把自己放到不合适的环境中,会付出惨重的代价。

我们常常就是强求改变我们不能改变的,而不愿去改变我们可以改变的。还是尼布尔的那段祈祷文:愿上帝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赐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并赐予我智慧,能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凡是形而下的东西,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客观规律、定律的限定、制约。我们生而具有一个独特的躯体(用中国古人的说法,叫“形气”),也就生而具备某些固有的特质,或者说惯性、惰性、倾向性。除非你换一个躯体,这种倾向性是伴随你终生的,很难彻底去掉(比如气质类型测验测量的就是这种特质)。

接受它,并不意味着受它的摆布,恰恰相反,只有接受它,才能真正意义上超越、驾驭它。打个比方吧,水受地心引力往下流,这是我们无力改变的,我们接受这个现实,进而了解它的运作原理,我们还是可以利用这些原理把水往高处引的。我们对于基因和环境,也可以这样看。

人如果仅仅生活在躯壳的层面,是不可能获得自由的。一个人真正的自由来自于“心性”。 所谓自由就是由自,就是自主。心性就是人的主宰(但多数人是“心为形役”), 真正的自由只存在于启发了心性、确立了自身主体性的情况下,明心见性、尽心率性——在中国古人看来,教育的意义全在于此。此心光明,才能对此身、此境有一个“观照”。由自的生命,才是“活”的(如果人只是受躯体的惯性支配,他是“死”的)。

 

个人微信号(yhfyanghaifeng);微信公众号(cnsdww);
新浪微博(杨海锋_从内圣到外王);电子邮箱(younghf@163.com)

版权所有:©杨海锋     浙ICP备13007266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402001187号

信息产业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