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跳过导航链接 >> 首页 >> e课堂·讲学之风 >> 内圣外王 >> 从人生说起 >> 文章详细

谈两性、恋爱、婚姻等(2)
作者: 发表时间:14-02-03 点击率:3886

20140206

【1】性爱活动就是消耗个体生命以延续种族生命

食色,性也”,“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这是出自《孟子》和《礼记》的两句话,说的是同一个意思。人类生活中的绝大多数活动,都与“食”(“饮食”)和“色”(“男女”)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可以说,整个人类文明,大半围绕着这两个轴心在转

“食”是为了个体的生存,体现的是个体的生命意志;“色”是为了种族的繁衍,体现的是种族的生命意志。前者是个体生命的自强不息;后者是种族生命的生生不息。离开了这两件事情,生命就会“息灭”,所以这两件事的重要性,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都是天大的事。只是,前者我们可以光明正大地说“民以食为天”,而对于后者,“色胆包天”似乎是个贬义词,不过如果我们换一个词——爱情,那么也可以正大光明讴歌它的伟大了:“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为什么爱情会比宝贵的生命更可贵?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当种族生命的延续和个体生命的保全不能两全的时候,老天爷会优先考虑哪个?毫无疑问是前者。种族的生命高于、重于个体的生命,所以老天爷会让种族的生命意志强于个体的生命意志,人类在色欲上要死要活的程度远强于食欲,甚至会在性爱的驱使下毁灭自己,正所谓“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有一部美国片叫“第六感生死恋”(Meet Joe Black ),男主角Joe Black就是死神的化身。

在动物界,我们可以看到有些物种(如螳螂、蜘蛛、蝎子等),常有交配过程中雄性被雌性吃掉的事情(称为“性食同类”);另有许多动物,到了交配的季节,雄性都会争奇斗艳乃至殊死搏斗,有时会因此搭上性命(我想也可以包括人)。这都是“直教人生死相许”的生动案例,为了把自己的基因传递下去(以获得某种意义的“永生”),生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牺牲自己。

再比如鲑鱼(大麻哈鱼)在性成熟后,要冲过重重阻挠越过层层障碍,日夜兼程长途跋涉,从海洋洄游到千里之外的江河里(它们的出生地,大半都在途中死掉),交配、产卵。产卵后的大麻哈鱼,体色黑暗,体质消瘦,遍体鳞伤,7~14天后就死了,尸体第二年春天就作为小鱼的饲料。我们不禁会想,这一种什么力量在驱使着它们,使它们愿意这样千辛万苦、这样不顾性命。

我有次在discovery节目里,看到有一种叫“袋鼩qú”的动物,它们的交配过程可谓“很黄很暴力。雄性在发情期内会不吃不喝、没日没夜地找雌性疯狂交配,直至筋疲力尽而死。而且雄性会在交配过程中抓咬雌性,让它们发出痛苦的尖叫,很多雌性在交配中香消玉殒。(每次看到网上说某某贪官有几十个情妇之类的报道,我就会想到袋鼩J看动物世界,可以让人懂得很多人生的道理,因为人的大多数活动,都源于食色这两种基本的动物本能。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造物主在动物的基因中埋下了一些程序、指令,让动物们不惜一切代价(自我损耗甚至自我牺牲)延续下一代。而且为了让动物们心甘情愿甚至兴高采烈地作出这样的牺牲,造物主设计了美妙的“诱饵”,它让性活动变得如此充满诱惑力、吸引力,能给它们带来极大的快感对于人来说,又附加了一种更为高级的“诱饵”,一种精神上的快感——“爱情”,在肉体和精神的双重作用下,欲仙欲死,欲罢不能,几乎没有任何抵抗力。

性爱活动就是消耗个体生命以延续种族生命,这是造物主的意志,不以人意志为转移不过,人虽然无法挑战造物主的意志,但我们也有自由意志、有反思能力,如果我们能够了解造物主的巧妙设计,对造化安排的这一切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我们便可以获得一些自由,可以避免生命能量的无谓损耗,可以把更多的生命能量真正用到更有意义的、更有创造性的领域按弗洛伊德的说法,人的许多创造活动都是性本能的升华像我们无法挑战自由落体定律,但我们了解了自由落体定律,就拥有了更多的自由,不会仅仅被动地受地心引力的约束,甚至可以把嫦娥号送上月球。

个体在通常情况下都是致力于自我保存和自我保护的,或者说是理性的(我们可以参考一下经济学中关于“理性人”的界定:现有约束条件下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但在面对和性爱有关的事情,却会失去理性(因为有一个更高的理性在起作用),这种自我保存和自我保护的意识会松动,个体会把自己奉献出去,甚至愿意牺牲自己。所以当个体生命意志和种族生命意志发生冲突时,是服从种族生命意志的。

与求爱、繁衍有关的一系列活动,都是损耗个体生命力,我们想一想,恋爱、结婚、性交、养育,在收获喜悦的同时,是要消耗、付出很大的精力、心力的。我们还可以联想到道教里的“房中术”,就是探索享受性生活的同时,不损耗生命力。

【2】爱情经济学/进化心理学

06年的样子,我到浙大听过叶航老师的几节经济学课,他在“爱情经济学”的话题中,提到英国一项研究,说凡男性据以认为女性“美”的那些标准,基本上都和女性的生殖能力和哺育能力有关。比如肥臀,意味着更容易产下后代;丰乳,意味着更好地哺育后代;细腰,意味着可能还没有生育;嘴唇红润(涂口红),意味着血气充足;皮肤白皙(擦粉底,所谓“一白遮三丑”)、头发乌黑(记得刘德华有一句经典的广告词:我的梦中情人,一定要有一头乌黑亮丽的头发),意味着身体健康(比如睡眠不好,皮肤就会不好;黄毛丫头,往往是营养不良);女性的打扮、整容,大都在突出和渲染与生殖、哺乳的部位……越是具有这种审美倾向的男性,后代就越多,而不具有这种审美倾向的男性,则慢慢绝种,经过千百万年的进化,这种审美偏好得到不断的强化,逐渐成为绝大多数男性的本能(无意识行为)。

这一视角,还可以解释许多现象,比如为什么女性评价男性“美”的标准是有力量、有才华(所谓“郎才女貌”)?——因为男性的实力(有力、有才≈有经济实力)这对能否顺利完成抚养后代的任务至关重要。为什么总是“痴心女子负心汉”?——因为花心的男人留下种子多,他的基因能得到更多的传播(特别是古代存活率低),所以“男人不坏,女人不爱”(但男人太坏,女人也不爱,因为太花心的男人,后代也难以保障)。有此也可以解释男性为什么好“色”,色相是表面的,因为他的任务就是尽可能多地“播种”,所以只关注这些表面信息就可以了。而女性则相对谨慎、矜持,她不会简简单单根据一个表面信息决定是否“以身相许”,她更关注另一半的综合素质,因为她的生育资源是稀缺的,她要谨慎选择让谁来“播种”。

人类许多看起来很文明、很高雅的行为,其背后的真实含义,和动物的行为并没有本质的差异,就是把自己的基因尽可能地传递下去(我们俗称的“传宗接代”)。

一些女性可能会说,你怎么把我们纯洁的爱情,乃至我们的爱美之心,说得这么低俗,好像我们做什么都只是为了给男人生孩子一样。需要澄清的是,我说这些事本质上与生殖有关,并不是说你就是为了生殖做这些事的,不是说你涂脂抹粉的时候心里就想着与生孩子有关的事情(但是为了吸引男人这一点,是不假的)。

人类经过几百万年的进化,确实在“实用”之外衍生了许多意义,许多野蛮粗俗的事情大都附上了文明、高雅的外表,这是人类文明的进步。但是,一个杯子设计得再怎么有艺术价值,其本质还是盛水的容器。爱情是高贵、神圣的,但如果拔得过高以致完全脱离其与生殖有关的本质,则是自欺欺人的。打个比方,一棵树,树叶不同于树根,但它是从根上长出来的,它再怎么长还都和根连着。爱情显然不同于性,但爱情确实关连着性,这是不能否认的。我们常看到两种状态,一种是爱情至上主义,完全的飘在空中,不接地气;一种是不相信爱情,只剩了欲望,完全的陷在土里,不见阳光。这中间似乎是断裂的。

【3】承认兽性,发扬人性

我想我并没有夸大人的动物性一面,人在绝大多数方面,确实跟动物没什么本质区别,这是事实,我们要如实面对。正如孟子所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其异于深山野人者几希(真正的圣人从不唱高调,而是正视人性的现实)。人真于或高于动物的,就那么一丁点儿,只有少数君子能够保存。 

我强调人的动物性,不是贬低人(“动物性”这个词是中性的,这是人类生存繁衍的必需),更不是为某些人的“动物人生”辩护(如果谁听出了这样的意思,那只能说我在对“牛”[动物]弹琴了)。恰恰相反,为人的动物性经过上亿年进化的不断强化,根深蒂固,是一股极为强大的力量;而我们“异于禽兽者”只有一丁点儿,因为它只有一丁点儿,很容易被那大部分“同于禽兽者”所遮蔽、淹没,所以保存它、发扬它,显得那么重要。如果没有清醒的自我认识、努力的自我修炼,基本上我们只有被“动物性”牵着鼻子走的份(就像上面所举的动物一样)人之所以为人,恐怕不会只满足于求偶、交配(这不学自会、无师自通),我们希望活得更像一个“人”。

人的“第一天性”(动物性)驱使男人和女人走到一起,完成求偶、交配,但走到一起以后能不能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它就不管了(老子说“天地不仁”,“天道无亲”,幸福生活是“人”的追求,不是“天”的追求,我们不能只等着老天爷给我们送来)。那种琴瑟和谐的两性关系,更多地取决于后天养成的、深深烙印在一个人身上的 “第二天性”(社会性)。其实这么说后天并不是很确切,这“第二天性”也还是先天的,只是生来被遮蔽,需要后天的去蔽。

今日学堂的张健柏老师称之为“生物密码” 和“社会密码”,如果两个人的生物密码不够合(生物密码的合即互补),但社会密码比较合(社会密码的合即一致),还是能好好过日子的,虽然可能不够美满;但是如果生物密码很合,社会密码不合,可能会造成很大的摩擦和冲突。因为爱情往往靠互补(生理的、个性的)来启动,“不是冤家不聚头,如果没有社会密码的配合,很可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一塌糊涂。 

我们许多恋爱和婚姻的悲剧,都可以想想这道理。我这里提供一个真实的研究作为佐证,是我在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培训中,在劳动部审定的那本教材里读到的(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知识 P173),我全文抄录如下:

专栏2-18  激情和浪漫能持续多久

相识、相知、相爱,让浪漫的爱坚贞不渝、地老天荒,这是每个人都有的梦想。但现实生活中能做到吗?常识告诉我们很难。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也证明了,激情和浪漫会随着时间而冷却,而共同的理想、共同的兴趣、共同的价值观等等在维持感情中的重要性会与日俱增。

印度学者古普塔(U.Gupta1982)等的一项研究很有说服力(如下图)。他们访问了印度西北部城市斋浦尔的50对夫妻,发现由爱情结合的夫妻婚后5年,彼此爱的情感会不断减少;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由家庭之命而结合的夫妻,开始的爱情水平并不高,但他们的感情会慢慢增加,5年后大大地超过了因爱而结合的夫妻们。

这个研究不是为包办婚姻唱赞歌,包办婚姻的悲剧也不在少数,大家有目共睹。我想,之所以会有上图所示的情感发展趋势,可能的原因是:因家庭之命而结合的,家长所考虑的,更多基于社会性的因素;而因自由恋爱而结合的,则更多基于生物性的因素。如果各位有过把女朋友带回家和父母见面的经历,你有没有这样的体会,父母看你女朋友和你看你女朋友,关心的方面是有很大不同的。我就发现,我父母能看到的很多细节,我都不会留意(而从今天的视角看来,父母所关注的那些方面,的确对两个人长久的相处是很重要的,毕竟,他们有着四十多年的婚姻生活经验,按科学哲学的说法,观察总是渗透着观察者的理论的)。我们年轻人通常更关注那些很表面的东西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或许正是这个原因,画中的丘比特射箭时常常是蒙上双眼的

作为一个男性,非常坦白地说,在我20岁左右的年纪,见到一个女孩子,第一关注的就是她长得怎么样,而且就是以此为主要标准来判断自己喜欢谁谁谁的。而实际上,一个人的容貌姿色,和她能否与你建立一段恩爱和谐、相互成全的关系,恐怕风马牛不相及(更不要说现在化妆、整容技术登峰造极,容貌姿色已变得更不牢靠)。我在前一篇文章里说,在我人生中有过几次“爱上了XXX”的感觉,在这些女孩中,有的很后来还见过,这个时候我所看到的她,她喜欢的生活方式,她崇尚的人生价值,与我迥然不同甚至背道而驰,很难想象这样的两个人能和谐地生活在一起(或许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才没有机会吧呵呵)。再比如,在十年二十年后的同学会上,有人会发现当初嗤之以鼻的XXX,现在变得充满魅力;当初梦寐以求的XXX,现在变得全无感觉。其实只要们想象一下,如果年轻的马云(人说长得像“外星人”)在你们班里,你会怎么看他?如果年轻的鲁迅(身高不到一米六)在你们班里,你会怎么看他?对多数人来说,恐怕想都不用想就将他们列入黑名单了。这世上的确有许多人是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看到他们身上真正吸引人的地方,这对我们的眼光是极大的考验。不过,我要说明的是,我这不是说年轻时的冲动一定不好,因为往往人生的精彩源于此,悲剧亦源于此。

即使到了今天的年纪,我依然不可能做到对大美女视而不见的境界,这是男人好“色的本性吧,我没办法否认。但或许可以说比过去多明白一些事情,比如说,对漂亮女孩的心动反应其实和爱情没什么关系(关于这个问题,我在前一篇文章里也有说明),只不过是你的生物性(荷尔蒙)又启动了而已,它想控制你,驱使你,它只管要你去完成它的任务(即更多地传播你的基因,出于这种目的,我们的身体确实会经常阻挠我们和一个人长相厮守。它只管这个,至于其他,它可就管不了那么多了,你自己兜着吧)。所以不必惊慌,不必自责,以平常心坦然面对你的感觉就行了,这样,你就不会被这种感觉弄昏头,更不会稀里糊涂地不明所以地跟着这种感觉做出什么蠢事来。相反,你否认、你挣扎,你的注意力就被固着在这上面,就赋予了这种感觉很大的情绪能量,从而不断强化(或者你刻意地否认、排斥,把这种感觉压抑到了潜意识里,表面上好像解决了问题,实际上这被压抑下去的感觉并没有消失,它还会在其他地方表现出来,在你意想不到的地方表现出来),这反而容易弄巧成拙。在所有对欲望的态度中,恐怕伤害性最大而且最适得其反的,就是粗暴的压抑,这一点今后我还会提到,暂时按下。

 

最后,我想澄清一点的是,未必所有人都希望自己的恋爱导向一段长久的婚姻关系(如果这种导向过于强烈,就像那些被父母催着逼着去相亲的人,恋爱味道也会大打折扣,甚至令人扫兴)。现实中也确实有一些人,是非常合适的恋人,却不是合适的伴侣,适合与他谈恋爱,却不适合与他过日子。我想在今天这个开放的社会,每个人可以有自己的选择,也应该有自己的选择。但不管怎样,找到一位长久的人生伴侣,总还是多数人向往的,所以上述的一些想法,总还是有了解的必要。

 

 

个人微信号(yhfyanghaifeng);微信公众号(cnsdww);
新浪微博(杨海锋_从内圣到外王);电子邮箱(younghf@163.com)

版权所有:©杨海锋     浙ICP备13007266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402001187号

信息产业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