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跳过导航链接 >> 首页 >> 媒体关注 >> 网络媒体 >> 文章详细

20130923 杭州19楼 感人教师推选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记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杨海锋老师
作者: 发表时间:13-11-18 点击率:4700

 

链接

 

感动你的老师名字杨海锋

老师所在的学校: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

感动的回忆:

 

杨海锋老师是工商管理系的一位普通教师,自从教12年以来,一直利用业余时间,热心地做着他的助人事业、公益事业。他虽然只是一位讲师,但他总是说,人生有限,希望自己真正做点一个师者、一个读书人该做的事情。

限于篇幅,这里只列举一些老师在过去许多年里所做的、我们有目共睹而且挺实在的事情。这些事,没有人要求他做(都是他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做的),他也从来没有要求过一分钱报酬,但他却十几年来一直非常有心地坚持做着,这在今天的社会里,真的十分难能可贵。

 

创办无形书院

老师在学校里创办了无形书院(一个体制外的、自发的、开放的平台),课余时间带领大学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会读经典、晨读经典、游学参访、西部支教、私塾义教等等,希望以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重振明明德的大学之道,给今日的大学带来一点清新的空气。所有的参与者——老师没有报酬也没有工分,大学生没有红卡也没有学分,却一直凭着一份真心坚持至今,已有五年之久。老师常说,大学里最需要的,是一群以精神生活为乐的老师,和一群好学乐学的学生,再加一个图书馆。大学不该只是一个职业培训所。

 

开办经典会读

老师每周日晚上都要赶到学校,和来自不同系科、年级的学生(还有毕业生和社会上的有心人),在自己系里简陋的办公室里会读(就是相会在一起读书的意思)古今中外的经典著作,借着古圣先贤的智慧梳理自己当下的人生。从2009年初开始尝试(当时称为学会,学会者,好学乐学者之聚会也),到上周(2013922日)刚好是100,一直以来风雨无阻。在这一百期里,读过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老子》、《庄子》、《诗经》、《礼记》、《易经》、《坛经》、《传习录》等。有学生说,直到参加了经典会读,才觉得自己真正在读大学,真正感受到了大学的人文气氛。

《浙江日报》曾写了专题报道《普通大学教师与学生交流的独特路径》:杨海峰携着会读的学子们,在国学的道路上愈走愈有味,这也成了这位普普通通的大学教师触摸学生思想的独特法宝。开课之前,杨海峰刚和一位学生聊过人生。和学生说贴心话,已然是杨海峰生活的一部分。会读结束已近晚上10时,杨海峰的手机响了起来。老师,您现在方便接电话吗,我有问题想请教您。在很多同学眼中,杨海峰老师是友,也是他们心中的光。更有同学说:老师,听了你的课,我才真正思考起我人生的价值走向。

 

发起日新晨读

老师住在学校教师宿舍的日子里,每周一、三、五的清晨,六点多,都会和一群学生在校园里的陈家河边晨读《大学》、《中庸》、《论语》等经典,其间还有校外朋友看到网上通知来参加的。老师说,日新晨读的意义,是让大家早起读书,在晨曦的沐浴下,在琅琅的读书声中,铺开崭新而清明的一天。晨读有时人多有时人少,遇到天气不好,常常只有老师和一两个学生在那里晨读,但他们依然这样坚持着,直到老师的家搬离教师宿舍。有学生形容这是城院清晨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有人在老师网络上的倡议书下这样评论:我常想,老师可以将自己的想法付诸行动,而且愈发有声有色,那么满怀热情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慢慢地为更多的人所接受,这踏踏实实走的每一步,都让我觉得好暖好感动。”“春雨迷蒙,河畔柳绿,看见一群人在雨中吟诵经典,忽然发现已经把自己丢了很久了

 

创办生生学堂

老师2010年创办了义塾(免费的私塾)生生学堂,每周六抽出自己的休息时间,向学校借了教室,义务带领社会上的家长和孩子一起诵读国学经典,一直坚持至今。2012年初,他搬到九堡金雅苑小区后,又平时工作日晚上的时间,召集社区的家长和孩子诵读国学经典,活动组织得有声有色。因为小区的老老少少隔三岔五相聚一堂读圣贤书,慢慢地,邻里间的问候、关怀多了,相互帮忙、走家串户门也多了,小区里经常能遇到熟人了……正如志愿者老师所说,自从有了生生学堂,小区的幸福感增加了
因为是公益活动,
老师在初期还遇到因为家长孩子临时有事一个都没有来的情况,但他依然我行我素,一个人在教室自得其乐地读起来(《都市周报》的采访里就记载了这样的事情:也有过上课时空无一人的场景。怎么办?我就一个人在座位上对着空桌子诵读了半个小时的《易经》,然后关门回家。说得云淡风轻。)。

此外,他还走进杭城的很多社区,热心帮助开展公益的读书活动。老师说,希望将来,每一个社区,都能听到琅琅读书声;每一个社区,都风日闲静、温暖如初…… 

 

发起公益赠书

老师利用微博等网络渠道,在网上发起以书会友,以友会心的公益赠书活动,赠书的对象主要是青少年朋友,如在校大中学生、刚参加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在城里艰辛打工的务工人员等,希望帮助青年朋友找到最适合的书,帮助经典好书找到最适合的人。至今已送出上百本(都是自己掏钱买和朋友捐助),他常说:我们多一个读书人,社会就少一分浮躁之气。在赠书的过程中,因为经常买书,他还送给经常上门的一位快递小伙一本他喜欢的书,这则温暖感人的故事还上了《青年时报》的善新闻:

快递小伙很阳光很热情,来我们家送书十多次了。每次他会很耐心地帮我把包裹打开,让我看看里面的书齐不齐,不像有的快递员扔下包裹就走。杨老师对小张的印象非常好,所以两人每次碰到都会多聊几句。半个月前我们聊到他最喜欢的作品是《狼图腾》,但很可惜他没看完。我就想是不是可以送这本书给他。
其实,这并不是杨老师第一次送书,几年前他就开始送书给学生,今年8月初他还给自己制定了一份赠书计划,对象从学生扩大到在城里艰辛打工的务工人员。而他送的书每一本都是花了心思的。除了要合对方的胃口、读之有益外,选择的出版社也很讲究,所以有时候为了挑书,杨老师能在电脑前坐一下午。每一本送出的书,他还会在扉页写下一段赠言。在送给小张的《狼图腾》卷首,杨老师这样写道:只有通过劳动,思想才能变得健全;只有通过思想,劳动才能变得愉快;两者是不能分割的。(罗斯金)杨老师希望,能有缘认识更多的读书人,也希望读书人能互为心灯,以书为媒,相互照亮生命的旅途。
昨天感性的杨老师发了一条微博,记录自己送书的事,微博被不少他的学生看到,学生们纷纷点赞。其中一位学生十分感慨,他说,之前也读过很多杨老师送给学长的书,书中的赠语让他感受到爱与温暖。

 

人心与人生咨询

老师的另一个身份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他利用博客、19楼(可参见19楼健康公社专家团——心理健康执业心理咨询师杨海锋)、中国心理咨询网、学校的心理咨询室等途径,为校内外的求助者提供义务的心理咨询。他还经常举办帮助年轻人心灵成长的讲座,如内向者挑战人生如何对待你的人际关系等。

在他写在人人网上的一篇旧文《人心与人生——我生命中的一个夙愿》中,有人这样回复道:校内这个地方很少见老师,就像已经很少有想走近学生的老师。老师,您太可爱了,毕业了还看到你文章我很开心我个人绝对支持您做的一切,……我读了4年,我觉得一切关于读书的,其实我都可以自己解决,导师可能更需要做的是对学生的眼界开阔,思维的散发……我想你都做到了。

 

开展阅读疗法

老师联合学校的图书馆开辟阅读疗法的空间——“健心房(正在建设中),引导大学生通过阅读来提高自我认识或解决个人问题。他还亲自为健心房开列了长长的书单,包括三类书,励志、自助类心理科学/文学艺术类东方的儒释道/西方哲学和宗教。并且定期地开展公开的或个别的交流,组织有关人生方面的主题沙龙等。老师认为,读书的真正意义在于帮助生命的成长。

 

开设人生课堂

在浙江大学城市学院里,有一门很特别的全校公选课程,叫从内圣到外王——传统文化与当下人生,是老师于2005年自创的,至今已有17个学期,一直以来很受欢迎,每学期有近400人选课,预选的人数多达1000余人。老师引用梁漱溟先生的话说,希望能如宋明人那样再创讲学之风,以孔颜的人生为现在的青年解决他烦闷的人生问题,一个个替他开出一条路来走去。他在课程简介中这样写道:

教学目的:大家可曾想过,为什么许多人读了那么多书,生命状态却每况愈下,疲惫、纠结、浮躁?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的教育几乎忽略了安身立命的学问,我们的所学几乎都与我们自己当下的人生有隔,不能作用于自己的生命。本课程就是希望在这方面做一点点努力。

教学内容:内圣外王,简单说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生命由内而外地自我实现。本课程主要从东西方文化(儒释道、心理学、经济学等)中汲取养料,结合我自身的体认和咨询实践,与大家交流如何在当下的社会里安身立命,实现自己的本心真性。

 

举办公益讲座

老师还经常到各地的大中小学、图书馆、社区和其他公共文化场所,甚至到监狱(有同事听说他去监狱和服刑人员交流,戏称让他想起了一灯法师和裘千仞),做公益讲座,如教育的本与末做一个真正的读书人中国文化,身体力行经典诵读为孩子奠定一生的文化根基大学之道等主题,迄今已有近百场之多,影响了很多人。

  

创建公益网站

杨老师还建了生生学堂公益网站,将他读书、做事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与大家分享、交流,他经常说在人生路上相提携为师友结合之本

 

 

前述多为老师课余热心公益的事迹,老师在本职工作中也很出色——

曾获荣誉】

2003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第二届我最喜爱的老师评选活动中获我最喜爱的老师称号。

2004浙江大学城市学院首届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

2003-2004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先进工作者

2008-2009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就业工作先进个人

2009-2010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优秀班主任

2011-2012浙江大学城市学院TOP TEACHER评选活动中获社团优秀指导老师称号。

2011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短学期实践优秀指导老师

2012九堡镇崇尚学习之家特色家庭。

2013首届江干区钱塘书迷称号。

 

老师的个人的评价,我就摘录一段报纸评论和几位学生写的文字:

青年时报》青年评论版块:

杨海锋老师的故事,如在烦闷夏季忽遇习习凉风。

在这个浮躁的功利社会,将无用的传统经典奉为瑰宝,孜孜不倦地进行义务传播,在有些人看来,此举或有些迂阔。但正是这种看起来不合时宜的做法,表现出一种可贵的精神之美。

之所以说这是一种美,是因为这种做法于其个人,表现出对自我完善的追求;于学生,体现出为师者的理想和责任感;而于传统文化的延续,这是一股虽然微小却很值得珍视的推动力量。

观诸现实社会风尚,他的坚持又是一种提醒。在这个特别强调成功、特别追求个人经济价值实现的时代,教育和读书都严重功利化了,很多人的心志被流行价值观所扭曲,被时代潮流所左右;而一个又一个被扭曲的个体心志,又使国人的整体人文素质呈明显滑坡之势。所以,旗帜鲜明地提倡与经典同行,以圣贤为友,帮助学生培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意识,这种人文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在此时是非常值得提倡的。

从他的故事,我想到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传统词语:读书人。传统中的读书人大抵是这样一种形象:有判断,有坚持,有敬畏,有热心,信奉文化,信仰道德,重义轻利,或还迂腐到可爱。义务教人读经典的杨海锋,很符合这样的标准,可以说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读书人

在一所商学院能够出现这样的读书人,令人很欣慰。但同时也反衬出另外一种现实的遗憾:当下,无论在哪级哪类学校,推而广之,包括各类文化和科研机构,传统意义上的读书人已经很稀缺了。很多人注重知识轻视文化,学历虽高却不过是知识匠人。甚至,有些等而下之者,所汲汲者惟有名利,不仅对于无用的传统经典不屑一顾,还自觉不自觉地贬抑那些高贵的文化和价值观,而对一些庸俗的东西却大肆追捧,致使谬种流传,贻害世人。时下,有很多教授以成为老板自得,原因便在于此。

世相如此,杨海锋一人的努力怕是难以扭转乾坤。但还是希望能有更多的为人师表者或其他知识分子,能够认真思考一下他的主张,体味一下他的想法和做法,以自己的努力给力传统文化的传播,提升国民素质,改善社会风气;同时,也让自己在浮躁的社会氛围中暂时安静一下,找到文化,找回自己。

 

徐同学:

既为商学院工商管理的授课教师,又身兼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他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归止。老师看上去有些清瘦,脸色很红润,大多时候都是笑吟吟的,身上有种读书人特有的气质。凡事身体力行,不喜豪言、不尚空谈,言辞恳切,襟度温文。学生多愿与之亲近,久而自然心生爱戴。

如今,他已是城市学院的名人,每学期都有不少同学叹惋选不上他的公选课从内圣到外王。即便如此,他仍将这些荣誉看得很淡,还是一如既往做自己认定的事。在他看来,万般繁华,不如会心一语。

看似无心插柳,实则渊源有自,老师一路走来,所倡之言、所行之事,无不是其对自身、对传统文化的真切体认。形式或异,实则神髓不改。儒雅中带着明显的个性,是他特立于其他老师之外的风格,也正是难能可贵之处。

 

魏同学:

 

【电视报道及视频】

 

浙江电视台7套公共频道  杭州有群人  “私塾先生

 

 

上海东方卫视 亲子中国:杭州

 

 

杭州电视台1套综合频道  "新闻60"生生学堂报道

 

 

浙江电视台5  生生学堂采访

 

 

华数0频道  生生学堂报道

 

 

杭州电视台1套综合频道  拱宸桥社区公益民间国学讲座

 

 

余杭电视台  在章太炎故居经典诵读夏令营讲座



生生学堂义塾杭州孔庙亲子诵读活动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电视台  日新晨读第一天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电视台  经典会读一瞥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电视台的一次采访

 

 

新闻系学生记者制作的短片

 

【报纸媒体报道】

 见附图(详细文字可搜索标题)

 

 

 

 

 

 

 

 

 

 

 

 

 

 

 

 

 

 

 

【图片材料(增)】

 
无形书院海报1

无形书院海报2

日新晨读海报

杨老师赠书计划(截图)

 赠书留言1

赠书留言2

晨读留影1

晨读留影2

杨老师在他创办的城市学院生生学堂义塾带家长孩子诵读经典

杨老师在他创办的金雅苑小区生生学堂义塾带家长孩子诵读经典

生生学堂义塾的家长孩子在杭州孔庙

经典会读100期留影

经典会读第1期留影

经典会读部分成员合影

杨老师在钱报阅读者讲坛讲课

杨老师到监狱与服刑人员讲座交流

(微博记事1)坚持晨读,哪怕只剩下一两个人

 

 

 

个人微信号(yhfyanghaifeng);微信公众号(cnsdww);
新浪微博(杨海锋_从内圣到外王);电子邮箱(younghf@163.com)

版权所有:©杨海锋     浙ICP备13007266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402001187号

信息产业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