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跳过导航链接 >> 首页 >> 教育者·且行且思 >> 笔迹心迹 >> 杂志期刊 >> 文章详细

“链”概念的演变及其对我国经济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启示(《企业网络与经济增长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年11月)
作者: 发表时间:13-10-29 点击率:2620

 

“链”概念的演变及其对我国经济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启示

杨海锋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15)

  要:本文分析了价值链、供应链、需求链和产业链等概念的演变过程及其隐含的逻辑,并以此为出发点,结合我国经济的现状提出了产业链上的两个关键点,最后阐述了如何把握这两个关键点以获取持续竞争优势。

关键词:链  演变  关键点

 

一.概念的演变及其隐含的逻辑

在当代的经济学和管理学中,有许多关于“链”的概念,如价值链、供应链、需求链、产业链等,这些“链”概念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学者们众说纷纭。笔者首先通过回顾这些概念的演变过程,尝试分析一下其背后隐藏的基本思想。

(一)“链”概念的演变

1985年,为了更好地分析企业竞争优势,著名学者Michael E. Porter提出了价值链的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让人们从一个新的视角审视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Porter认为,每个企业都是进行设计、生产、营销以及对产品起支持作用的各种活动的集合,所有这些活动可以用一条价值链来表示(如图1),价值链上的活动及活动间的衔接都要强调对顾客的增值


Porter价值链的概念引发了后来诸多“链”的概念。从系统原理来看,一条价值链必定是一个更大活动流的一部分,Porter把这个大的活动流称为价值体系,供应商价值链、企业价值链、渠道价值链和买方价值链共同构成了整个价值体系。Porter所谓的价值体系,事实上就是后来诸多“链”概念的雏形,无论是供应链,还是需求链,实质上都是单个企业价值链的连接。而产业链,实际上是产业价值链的简称。

供应链概念的产生源于人们认识到了这样一个事实:产品的竞争力并非由一个企业便能决定,而是由一系列企业所决定的。以前,企业尽量把成本转嫁给上下游的企业,这样或许会降低某个企业的成本,但无法减少整个供应链的成本,最终仍要反映在商品售价上。由于产品竞争力未见提高,最后受害的仍将是供应链中所有企业。于是有战略眼光的企业不再把眼光局限在单个企业内部,而着眼于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用户的用户整个过程,把企业放在整个供应链系统中去考察。因此,也有人把供应链称为外部价值链。

需求链的概念则产生于人们对供应链的进一步理解。供应链的目的是要使整个供应链产生的价值最大,即给最终顾客创造最大的价值。因此在供应链中,最终端顾客的需求是决定性因素,是供应链的尾巴摇动着它的整个身体。戴尔在《Direct from Dell》一书中就认为:消费者才是供应链的指挥者。于是,有人认为“需求链”的概念更能反映问题的实质,并且形象地将它称为“供应链管理的进化版”。

从供应链到需求链的转变是时代的必然。在过去物资匮乏时代,权力重心在供应一头,也就是说传统的供应链运作管理方式是推动式的,以供应商、制造商为核心,产品生产出来后从分销商逐级推向消费者,消费者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只要生产出来就不愁卖不出去。而现在权力重心已逐渐向需求一端转移,零售商、消费者成为供应链管理的轴心,消费者需求在需求链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即需求链管理变推动为拉动,启动供应链流程的不再是供应者而是需求者。

(二)“链”概念的关系

从以上的概念演变的分析可以看出,从价值链到供应链,是拓宽了人们的视野,而从供应链到需求链,则是转换了人们的视角。我们可以用以下这张图(如图2)来表示这些概念之间隐含的逻辑关系。

供应链、需求链和产业链实际上指的是同一条链,链上环环相扣的节点是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最终用户,这些相邻节点(即价值链)彼此之间是一种供应和需求的关系。从前端往后看,看到的是一条供应链,价值从供应商出发,经过制造商、分销商等,最终让渡给顾客,在这里,前一环节都是后一环节的供应者,最终消费者被动地位于接受的末端。如果我们转变视角,从后端往前看,看到的则是一条需求链,价值从顾客出发,处经过分销商向企业发出信号,企业据此组织研究开发,并生产出顾客所需的产品和服务,在这里,后一环节都是前一环节的需求者,最终消费者是整条供应链的“指挥者”。而产业链,则相当于我们站在“高空”(而不是站在某一端)看到整条链的情形。

二.我国企业如何获取持续竞争优势

(一)我国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

中国经济在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以初级要素禀赋为基础的成本优势已逐渐削弱,原材料、能源、土地、水日趋紧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又不可避免地引起劳动力成本上升,使得中国经济面临日益严峻的竞争压力和发展瓶颈。而这种现状在很大程度上与中国经济在国际产业链中的地位有关。在国际产业金字塔结构中,从底层到顶层,产业技术层次、产业水平、产品附加值均呈逐步上升的趋势。其中发达国家在产业竞争中处于绝对的优势,而中国则一直处在较低的层次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报告也指出,我国制造业产品在国际分工中处在低端位置,国内企业只能在产业链的低端位置获取少量的加工费用(几乎90%以上的附加值被处于价值链高端的品牌设计管理营销储运保险等环节的外商所占有),增加值率被限制在较低水平,而相应地实现经济增长投入的物耗、能耗也比发达国家高得多。如此下去,我国可能被永远锁定在国际分工中的低端水平。

全球产业链的高端在哪里?从前面的概念分析可以发现,一条产业链上的各个企业并不是同等重要的。从供应链的角度出发,拥有核心技术的制造企业是产业链上的一个关键点;从需求链的角度出发,接近终端顾客的零售企业是产业链上的另一关键点。也就是说,全球现代产业价值链的重心已经转移向两端,其附加价值高、利润高,而作为中间的加工环节则附加价值低、利润低,我们可以用台湾宏碁集团董事长施振荣提出的微笑曲线(如图3)形象地说明这一点。而且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微笑”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正因为如此,我国企业从中间的加工环节摆脱出来,向两端的关键位置发展。

(二)掌握需求端的关键点——决胜终端

随着消费者地位的提升,零售企业已逐渐成为产业链的轴心。谁掌握了终端客户,谁就掌握了整条产业链的主动权。比如奥康的成功依赖于遍布全国的2000多家自有的、联营的、加盟的专卖店;伊利的成功同样依赖于数千家各式各样的连锁超市、百货店、大卖场。原外经贸部副部长龙永图在“2004中国零售业发展高峰论坛演讲中就认为商业零售业事关国家经济命脉。自从我国对全球零售业开放以来,大型零售企业大部分都已进入我国并急速扩张。麦肯锡咨询公司甚至预测,未来几年中国零售业大部分市场将被几家大型国际巨头掌控。零售业的竞争,已经由产品竞争演化为供应链竞争,如果将本土零售市场全部拱手让给跨国公司,极有可能最终威胁到国家经济运行的安全。

因此,对我们经济来说,如何向下游延伸,掌握零售网络,已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目前我国企业介入零售业的方式包括两种,一种是新建网点,一种是通过并购。其中新建网点对于已在零售业具有一定规模的民营企业来说比较可行,特别是对于外资介入程度不高的细分市场,如家电连锁业的苏宁、国美、永乐等。对于零售行业的新进入者来说,由于缺乏行业经验,比较好的策略是选择一个好的合作伙伴和一个好的管理团队。新希望集团就曾试图通过对零售终端的开发和控制,为自己上游的乳业、肉食产品打开通路,拉通产业链条,但并未成功。

(三)掌握供应端的关键点——自主创新

改革开放后,许多企业匆匆参与了国际分工,其中一些企业凭借广泛参与国际化分工初步实现了技术和品牌也在不断成长,譬如我国许多家电制造企业就是从参与全球装配起步并发展壮大的;印度的软件行业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成功摆脱了低级加工的阶段,向概念设计、模块设计的高层次靠拢;台湾的PC设备生产工业也有类似的起步,现在不仅能够自行设计内存、主板,而且正准备推出自己的CPU

但是我们也看到,我国的大多数企业并没有能够提升自主开发核心技术的能力,向产业链上游延伸,而更像是被锁定在了低级加工的阶段。发展中国家能否通过参与国际分工促进技术升级,进而提升产业链?这是国内外学术界争论的一个焦点问题,并无定论。因为我们同样看到,在拉美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并没有带来技术的升级以及产业链的提升。笔者认为,参与国际分工是大势所趋,这是谁也回避不了的,但我们必须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从历史看,后进赶超先进的途径基本有两种。第一种是通过自主研发、收购或技术转让等方式,以掌握世界领先的尖端技术为突破口,然后通过技术的商业应用、产品设计、产品生产、市场营销等一系列活动,最终建立起自己的产业模式。运用这一种模式的主要代表为韩国和日本。第二种模式则是运用自身的优势,首先在世界高新技术产业链中的一环或几环中建立优势产业(通常是下游环节),然后运用在该优势产业形成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和能力,逐步在产业链中向两端发展(通常是向上游发展),直至完全具备自主开发的能力,从而形成自己的高新技术产业。这种模式的成功典范包括台湾和新加坡等地区。但无论哪一种模式,都强调自主开发的能力。正如钟庆先生在《刷盘子,还是读书》中的比喻那样,发展中国家因为没有钱,要“刷盘子”(给发达国家打工),但我们绝对不能忘了“读书”(提升技术力)。

 

参考文献:

[1] 李怀政.全球生产网络背景下我国制造业产业链提升战略[J].管理现代化,2005(1)

[2] 郑胜利.产业链的全球延展与我国地区产业发展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 2005(1)

[3] 张子刚,张伟,刘华.需求链管理:供应链管理的进化版[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4(2)

[4] 杜玲艺,张琳.供应链链节中的实质——价值链[J].现场管理,2002(1)

[5] 董安邦,廖志英.供应链管理的研究综述[J].工业工程,20009

[6] 钟庆.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当代中国出版社[M].2005-9

 

The Evolvement of Concepts Related to “Chain” and The Suggestions Abou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conomy

YANG Hai-feng

City CollegeZhejiang UniversityZhejiangHangzhou310015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volvement of concepts: value chain, supply chain, demand chain and industry chain. Based on this analysis, we put forward two keys in industry chains and discuss how to grasp these keys.

Key Words:  Chain,  Evolvement,  Keys

 

作者简介:

杨海锋,男,1977年生,籍贯浙江湖州,浙江大学城市学院讲师,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

 

通讯地址:杭州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教师公寓A301  杨海锋   邮编310015

移动电话:13588751475

emailyanghf@zucc.edu.cnyounghf@163.com

 

个人微信号(yhfyanghaifeng);微信公众号(cnsdww);
新浪微博(杨海锋_从内圣到外王);电子邮箱(younghf@163.com)

版权所有:©杨海锋     浙ICP备13007266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402001187号

信息产业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