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创业人才孵化班的探索与反思
杨海锋 邬家瑛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
摘要: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作为国内创业教育的先驱者,在三年多的创业教育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本文即从知识的特点、课程的设置、资源的整合、团队的组织等几个方面对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创业人才孵化班进行深入地反思,希望能带给同仁们一定的启发。
关键词:创业人才孵化班 创业教育 反思
The Exploration and Reflection of Entrepreneurship Class in Zhejiang University City College
Yang Hai-feng Wu Jia-ying
(City College,Zhejiang University)
ABSTRACT: Zhejiang University City College is a pioneer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hina. In the past more then three years we have accumulated some experience. This paper is a reflection of entrepreneurship class in Zhejiang University City College, including four aspects: characteristic of knowledge, arrange of courses, integration of recourse and organization of class.
KEYWORD:entrepreneurship class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reflection
1.创业人才孵化班的创办背景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教育部批准试办的第一所独立学院,并被教育部誉为全国试办独立学院的典范)地处民营经济高度发达的浙江省的省会杭州,深受“浙商”创业精神的熏陶。许多学生家庭都有创业背景,父辈们各方面的积累和耳濡目染的熏陶使他们能在较高的平台上进行“二次创业”。20世纪60年代美国大学创业教育的需求也正是在硅谷创业浪潮的推动下应运而生的。相比之下,浙江高等院校的创业教育并没有与周边的创业实践保持同步,存在着明显的滞后,这也正是我们的契机。中科院院长路甬祥教授在2003年11月访问我们学院时就指出,城市学院人才培养应有别于传统院校,应该培养既是创新人才,也是创业人才,如果这一点能形成特色,过5~6年去调查,学院有15%~30%的毕业生创业成功,人们就会对学院刮目相看。
著名学者丁学良先生这样描述过大学理念的演变过程:第一阶段:1100年前后(近代大学产生)~工业革命初期——主张大学应该是传播知识、培养绅士的地方。第二阶段:工业革命~19世纪——主张大学不仅仅是传播知识的地方,更应该是创造知识的源泉。第三阶段:二十世纪初至今——主张大学还应该是服务的机构,要给工业发展,农业生产,商业运行以及与民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提供服务。可见近代以来,大学的理念已经经历了很大的变化。就发展趋势而言,大学“服务社会”的职能日益突显,每一所大学都应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1]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04年9月,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工商管理系的几位老师在认真调查的基础上,突破重重困难创办了“创业人才孵化班”(以下简称“创业班”)。由于这个班级在教育理念与方式上的创新性,一年来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褒贬不一。令我们欣慰的是,在学员和老师的共同努力下,风风雨雨走过了三年,探索出了一条创业教育的新路。创办创业班本身即是一个创业的过程,以下便是我们在这三年创业路上的一些思考和感悟。
2.创业知识的特点:隐性知识
自从1958年英国科学家、哲学家波兰尼(Polanyi)提出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知识形态分类之后,隐性知识的存在和意义逐渐引起世人关注。所谓隐性知识,简单地说,就是那些无法用语言直接表达和有效转移的知识。[2]
创业知识有别于传统的商学知识,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隐性的,我们无法通过阅读几本创业学教科书就可以成功创业。创业教育的英文翻译为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而entrepreneurship一词即创业精神。所以在创业教育中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培养一种创业精神。
而目前大多数的创业教育偏重于操作层面或是理论层面,而没有对精神层面如诚信、责任、进取心、探索精神、团队精神、冒险精神等以足够的关注。许多人认为,创业就是创办企业,创业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大大小小能赚大钱的“老板”。事实上,这是十分狭隘的理解。美国百森商学院(Babson College)蒂蒙斯(Jeffry A.Timmons)教授就曾明确指出这种功利主义理解的弊端,认为创业教育不是所谓的“企业家速成教育”。
我们在创业班的宗旨中就明确把创业界定为“带领一群人开创一番事业”。我们要培养的不仅仅是可以创办新企业的人,还可以现有的企业或其他部门中开创新的工作领域。那么,创业精神具体是什么?经过三年多的摸索,创业班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创业精神”的独特理解,并将其内涵提炼为以下四点(如表1):
表1:创业班的核心理念
主动
|
坚持
|
中国传统的应试教育,养成了学生被动的习惯,老师说什么他做什么。而一个创业人才首先要有主动做事的态度。
|
学生做事常常“三分钟热度”,缺乏恒心和毅力。而创业需要“千方百计、千辛万苦、千言万语、千山万水”的精神。
|
责任
|
奉献
|
创业就是带领一批人开创一番事业,作为创业者必须有一种对他人负责的精神,一种“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胸怀。
|
在创业前期,创业者的投入未必能够得到相应的回报。因而需要一种勇于奉献、敢于付出的精神,不可过于急功近利。
|
从学员设计的创业班LOGO(如图1)就可以看出我们对创业精神的体认:火炬,象征着开创事业的热情,象征着“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象征着代代相传、永不熄灭的恒心与责任……。

3.课程的设置:干中学、学中干
创业知识的隐性特点决定了不可能通过讲授几门与创业相关的课程就能培养出成功的创业者,也决定了创业班必须摆脱传统的灌输教学模式。下图是我们创业班课程体系的框架,主要分为创业理论、创业技能、创业精神三块,这三块最后都要落实到创业实践,在实战训练中掌握创业理论,培养创业技能以及陶冶创业精神。

基于这四个部分,我们设计了创业班的课程计划(如表2),让学生在互动交流、素质拓展、军事训练、参观体验、项目运作等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中训练创业所需的各方面素质。
表2 创业班的课程计划
主要模块
|
内容
|
形式
|
知识模块
|
相关法律、市场营销、组织管理、技术创新、投资融资、财务报表分析、商业计划撰写等
|
专题讲授
小组讨论
|
能力模块
|
沟通技巧、团队合作、领导能力、创新能力、创业意识、企业家精神、意志力培养等
|
互动交流
拓展训练
军事训练
|
素养模块
|
中国传统文化、西方哲学思想、信仰、艺术、文学、身心健康等
|
专题讲座
读书交流
|
实践模块
|
创业计划大赛;参与企业课题;模拟新企业运作;与企业联合组织活动;参观成功企业、科技园、孵化器;实际创办新企业等
|
在创业班三年的历程中,我们从第一期的“授课为主,创业项目运作为辅”转变到第二期“授课与创业项目运作并行”,进而在第三期采用了“以创业项目运作为主,授课为辅”的模式。我们越来越体会到,只有真正的实战,才能让学生体验到创业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以下便是创业班成立的创业项目:E彩工作室、创弈图文、搜城杂志、二手交易平台、创业休闲吧。这些项目经过两年多的运作,均已实现了不同程度的盈利,在校内赢得了很大的知名度。当然,也有失败的项目,但学生在失败的挫折中也积累了可贵的经验。

4.资源的整合:联合社会力量
创业教育不可能闭门造车式地培养,而必须充分借助社会力量(如图4),特别是企业界的支持。我们看到,美国一些著名大学的创业教育都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那些高成长性公司的创立人、天使投资人、风险投资家、法律专业人士、财会专业人士都积极地参与到学校的创业教育活动中。如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邀请了数十位创业成功人士直接同选修创业课程的同学小组结成对子,对小组创业计划进行直接咨询。
在创业班中,我们也充分地践行着这一理念。一方面,我们让学生和老师走出学校,和社会各界建立广泛的联系,直接触摸到社会创业实践的第一线;另一方面,还要把外面的优秀师资请进来。我们聘请成功的创业者及杰出人士担任我们创业班的“创业导师”,为创业班的学员进行长期的辅导,如浙江信诚电子董事长樊小刚、浙大网新机电总经理谢巍、被评为中国十大培训师之一的尚阳等等。事实上,我们也发现,这些成功的创业者非常希望能与年轻的后来者分享成功的经验;另一方面,作为学生也十分希望创业一线的实践者能够能为他们指点迷津。此外,创业班的许多实践模块也是在外界的支持下开展的,如阿里巴巴淘宝网站的营销策划、杭州金都房产公司的专题研究、用友软件的沙盘模拟大赛、和台湾中央大学共同举办“两岸创业研习营”、和中村教导大队合作的创业素质军事训练等等。
在整合这些社会资源的过程中,建立起制度性的、长期性的联系很重要。这样不但可以使经验、素材能保持一定的延续性,一次一次不断积累,而且有助于课程体系的规划。

5.班级的组织:学生自我管理
创业班学员人数在控制在30人左右,以有利于个别指导。我们把30人按自由组合的原则组成若干个团队,整个班级其实更像是一个俱乐部。在教学组织过程中即贯彻创业精神,强调自我管理和自我修炼,充分发挥学生们自动自发的精神。这个班级里,我们有着这样的共识:第一,不要问创业班能为你做什么?而要问你能为创业班做什么?第二,每个创业班学员能学到多少完全取决于自己的态度。创业班是一个精良装备的舞台,而教师作为导演,真正的演员是学员(“创业班是舞台,老师是导演,学生是主角”的理念已写进我们创业班的班歌)。学生成了我们很多创意的源泉。有的学生为创业班设计标识、设计宣传材料;有的学生为创业班申请域名、制作网页、组建班级QQ群;有的学生为创业班介绍师资等等。
三年来的历程也说明了,我们组织逐渐走向灵活、走向自我管理的取向(如图5)。

参考文献:
[1]丁学良.什么是一流大学.高等教育研究.2001年 03期
[2]迈克尔·波兰尼.个人知识.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11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