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西方的智慧——伟大书籍中的伟大观念》 【点开翻到 第四章艺学教育与伟大名著问题(P86-110)】[(美)阿德勒 著 (台)周勋男 译 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0年6月]
Mortimer J.Adler(阿德勒,又译为艾德勒)简介和他的书详见附录→
我们为什么要读过去的伟大著作
Mortimer J.Adler
轻视研究过去著作的人往往断言,过去与现在是完全不同的,因此从过去学不到什么有价值的东西。但是过去与现在并非截然不同,我们可以从其相似与差异中学到不少有价值的知识。
自古以来,人类生活知识和控制自然世界的情况就一直发生着巨大变迁。古人并没有预先看到我们现在的技术与社会环境,因此对我们所面临的特殊问题无法提供什么忠告。社会与经济结构虽因时因地而有变化,但是,人却永远是人,我们与古人有着一样的人性,也就有着某些共同的人类经验与难题。
诗人作证,古人也见到日出与日落,也感觉到风吹面颊,也为爱与欲而着迷,也经验过狂喜、得意以及挫折、幻灭,也知道善恶。古代诗人穿过多少世纪与我们谈话,有时候比我们同代作品还要直接,还要生动。古预言家及哲学家,谈到人类共同生活在社会上的问题,对我们仍有宝贵的建议。
古人并没有遇到像我们一样要使一大群成年公民得到自我实现的问题。但是,索福克勒斯及亚里士多芬的引句显示,古人也体会着古代的悲哀与无能。还有,古人认为年长的人具有高度的实际判断与哲学思考的能力,这指出了某些我们若只看目前景象也许便不会发生的问题的可能性。
以前没有一个时代,曾经面对地球上的生命会因核子交战而完全消灭的可能,但是古人也知道战争以及整个民族的灭种与奴役。过去的思想家沉思战争与和平的问题,曾提出值得我们一听的建议。西塞罗和洛克表示,调解争端最人道的方法就是讨论及法律,而但丁和康德则提议建立世界政府实现世界和平。
过去的时代并没有经验到我们本世纪所熟知的各种独裁政体。但是,他们曾亲身经历专制暴政以及政治自由的压迫。亚里士多德的政治论文包含一篇深刻而系统化的独裁政体分析,还推荐避免暴政及无政府状态的两种极端的方法。
考虑过去与现在不同的各面,我们也可以学到不少知识。我们知道了过去的人所作所思,就可以发现我们现在置身何处,已变成了什么情况。而过去的部分——我们个人的过去以及民族的过去———也永远活在我们的骨肉里。
孤高地偏爱过去或现在是势利与偏狭的表现,愚蠢而又于事无补。我们必须找出过去与现代著作中最有价值的东西。只要这样做,就会发现古诗人、预言家与哲学家在我们的心灵世界中与现代最有领悟力的作家一样,都是同时代的人。有些古代作家比现代畅销书更能搔到我们经验与情境的痒处。
什么因素使一本书伟大
伟大书籍含有最好的材料,能使人类心灵得到见解、领悟力及智慧。每一本书都以独特的方式提出人所必须面对而且经常发生的基本问题。因为这些问题从不曾完全解决,这些书便成为知性代代相传的来源与不朽名作。
有人曾说,伟大的书籍是永远不必重写的书。它们是稀有的、完美的、经得起考验的杰出成就。美而高明的风格使它们不仅成为学艺的杰作,也是美术的杰作,无论这些书是科学、政治学、数学,他们都有理由被称为伟大。
伟大的书籍含有多层深意,自然便显示它的美丽。它们引出了各种注解,这并不表示,它们是晦涩的或它们的完整受到了危害。不同的注解取长补短,使读者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作品的和谐性,其他书我们只要读一遍就能洞悉无遗,但是伟大的书籍,让人钻研不尽,它们是启发智慧的源泉,永不枯竭。
很多好书的趣味都局限于历史上某一时期。它们所处理的不是所有时代、所有地方的人类所面对的根本问题,因此它们并没有普遍性的趣味。相反地,伟大书籍能超越它们源起的地域限制,它们始终是世界性的。我们确定伟大的作品是所有时代各地人类一再颂扬的作品。
谈到这一点,有人常说伟大书籍必须经得起时代的考验,这是十分正确的。但是,并不是时间使这些书伟大,而是它们写成时就已经是伟大的了。一本书经久的兴趣只能证明它的伟大而已。我们也许会认为当代某些作品伟大,但是我们还不能确定,它们的杰出有待于时间的法庭来证明。
马克·吐温曾说:“伟大作品是每个人希望他已经读过,但没有人想要去读的书。”人们希望自己读过这些书是因为它们是学艺教育不可缺少的材料,他们退缩不读是因为这些书需要思考,而思考是艰苦的,那也许是人类被迫去做的最痛苦的事情。
伟大书籍并不容易读。没有人能读一次就完全了解,甚至读很多次也不一定能完全精通。伟大书籍永远超过每个人的头脑,这正是大家必须一读再读的原因,也正是对大家有益的原因,因为只有超越我们头脑的东西才能将我们提升起来。
像生命中其他一切好的东西一样,伟大书籍所提供的东西永远是很难得到的。但是因为伟大书籍很不寻常,它们才比其他的书更可以读,更值得一读。它们激励我们去思考,追寻与讨论,它们的困难对我们的阅读技巧是个挑战,它们能帮助我们改良技巧,帮助我们发展批评的能力。
这些书的困难并不是它们写得不好,或内容很差,而是因为它们描写的是人类心灵所面对的最困难的主题,它们尽可能以最清晰、最简单的方式来处理这些主题,它们的伟大就在这里。
如何阅读艰深的书
阅读最重要的规则是:第一次读一本难书的时候,要毫不停顿地把它读完,注意你所能了解的部分,不要因你无法立即领悟的部分而停顿。照这个方法继续下去,把全书读完,别让你所抓不住的段落、脚注、论点及参考资料吓坏了你。如果你因这些障碍而停止,如果你就此打住,你就会迷失。大多数情况下,你死粘在上面不见得就能解开谜底,你第二次再读的时候更有机会了解它,但是你必须把这本书整个读完第一遍才行。
若要尽可能地迅速而轻易地打破一本书的硬壳,体会它的思想、情感及一般意义,适应它的结构,这是我所知道的最实用的方法。耽搁愈久,便要愈久才能了解这本书。在你能看出各部分真正的透视图———或往往在你能看出任何图像——之前,你就必须对整体有略微的了解。
莎士比亚的作品曾受到糟蹋,因为许多代的高中生都被迫一幕一幕地读完《凯撒大帝》、《哈姆雷特》、《马克白》等剧本,被迫查看所有的生字,被迫研究所有的学术注脚。结果他们从没有真正读到这个剧本。他们被迫一点一点地啃,历时数星期之久。等他们读到剧本结尾,一定早忘了开头。应该有人鼓励他们一口气读完。惟有如此,他们对该剧才能充分地了解,才能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你一口气读完一本书所获得的了解——即使只有50%或更少也不妨———以后可以帮助你进一步尝试寻找你第一遍所跳过的地方。事实上,你会像游客在陌生的地方旅行一样。你若曾到过那一带,就可以从你以前所不知道的通路再去探险。你似乎比较不会把岔路看成干道,你不会被中午的影子所欺骗,因为你记得它们在日落的景象。你心中的地图会指引你,谷地与山丘如何构成整个风景的一部分。
很快读完第一遍并不神奇,它不会造成奇迹,也不该用来取代一本好书所应该用的精读方式。但是迅速读过第一遍可以使精读更容易些。这种练习会帮助你着手读书时保持警觉。你有多少次翻着一页又一页,却做着白日梦,对你看过的东西毫无印象?如果你让自己被动地瞟完一本书,就势必发生这种现象了。没有人能以那样的方式领悟多少。你必须设法找到一条概括的条理加以抓牢。
一个好读者会主动地力求了解。任何书都是一个问题,一则谜语。读者的态度就像侦察寻找基本概念的线索,对任何能使线索清晰的事物保持警觉。迅速地读完第一遍的规则有助于保持这种态度。如果你肯遵守,你会意外地发现你省了很多时间,领悟了很多,而且是非常容易就做到的。
~~~~~~~~~~~~~~~~~~~~~~~~~~~~~~~~~~~~~~~~~~~~
附录:
先前我一直以为作者阿德勒就是著名的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深入了解后才发现是另一人,名人Mortimer J.Adler(1902—2001),又译为“艾德勒”。
Mortimer J.Adler(1902—2001),以哲学家、教育家、编辑等多重面貌享有盛名。除了写作《如何阅读一本书》(How to Read a Book,1940、1972年重新修订)外,以主编《西方世界的伟大著作》(Great Books of the Western World54卷,1954,1990年重新修订)、担任1974年第十五版《大英百科全书》的编辑指导而闻名于世。
*艾德勒为享誉全球的《大英百科全书》编纂委员会主席。这套书的出版在中国成为一个标志性的事件,邓小平亲自批准了《大英百科全书》的引进版工作,并在五年间三次会见主持本套书的中外工作人员。
生平:
●出生在美国纽约。他在纽约太阳报做印刷工人同时自己做写作课程的训练。后来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哲学,虽然他没有通过学士学位要求的体育课程标准,但仍被留在大学,获得了教师的职位和哲学博士学位。1930 年,阿德勒曾在芝加哥大学哲学系,在那里他遇见了校长罗伯特•赫钦斯,西方世界的伟大名著的项目的创始人,他是著名的学者、教育家、编辑。阿德勒的重要教育活动,主要包括出版《如何阅读一本书》,主编《西方世界的经典》,1946 年实施“经典名著计划”,1952年,任哲学研究所所长,1974 年第十五版《大英百科全书》的编纂指导。他被尊称为“二十世纪最杰出的哲学家、教育家之一”,是永恒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终身一直在倡导普及推广西方的自由教育思想。
●阿德勒于1902年12月28日出生在美国纽约市的一个犹太移民家庭。14岁从中学辍学后,成为纽约太阳报的送稿人员,他当时立志想要成为一名记者。不久,阿德勒开始在夜间学习写作课程,从中他发现以下作者堪称英雄:柏拉图、亚里斯多德、托马斯·阿奎那、约翰·洛克、约翰·斯图尔特·密尔等等。之后,他进入哥伦比亚大学继续学习,同时还向学生文艺杂志投稿。尽管由于没能通过必修的游泳测验,而没能获得学士学位(1983年,哥伦比亚大学授予了他一个荣誉学位以作为补偿),阿德勒还是留在了大学,最终得到了一个讲师的位置,并获得了心理学博士学位。1930年,阿德勒前往芝加哥大学,并由之前认识的朋友、新任校长罗伯特·梅纳德·哈钦斯安排为芝加哥大学法学院的法律哲学教授。然而他受到了芝加哥的一些哲学家的质疑,这些人对他“能否胜任哲学教授这个职责怀有重大疑问”,并且抵制阿德勒成为该大学哲学系的一分子。而同时,阿德勒也是该学校法学院有史以来第一个非律师出身的教师。他是西方世界伟大名著项目的发起人。
1980年,梅耶轻松地问艾德勒,如果他去一个荒岛,准备带哪些书,艾德勒回答说是以下11本:● 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5到6篇柏拉图的《对话录》●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和《政治学》● 圣奥古斯丁的《忏悔录》● 普鲁塔克的《比较列传》● 但丁的《神曲》● 威廉•莎士比亚的一些戏剧● 蒙田的《尝试集》● 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 约翰•洛克的《政府论》● 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
什么是“永恒主义教育”:
*20世纪20年代,在美国一些学院和大学讲授经典著作的“不受约束”的青年教师形成了一个小团体,其中的核心人物是:赫钦斯,他30岁任芝加哥大学校长;爱德勒和布坎南等。这些青年教师为宣传自己的观点,发表了大量的著述和演讲,因而逐渐扩大了影响。人们把他们称为“名著仔”(Great Book Boys)。爱德勒对这个称呼不太满意,提出他们应该自称为永恒主义者(Perennialists)。永恒主义因此而得名。
*永恒主义也被称为“古典主义”、“新经院主义”、“古典人文主义”。它代表了在西方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潮,或者说,永恒主义是20世纪30年代人们为复兴西方古老的人文主义教育传统所做的努力。进步主义特征是“进步”,要素主义的特征是“保守”,永恒主义的特征是“复古”。进步主义、改造主义、与要素主义都承认变化,都强调用知识来解决现实世界所面临的问题,都不太重视对人文学科所包含的价值和理论的理解。他们认为,变化只是表面现象,而控制世界的根本原则是永恒的、不变的,这就是他们自称为永恒主义的主要原因。
在大陆有出版的他的几本书:
★《西方的智慧——伟大书籍中的伟大观念》(美)阿德勒 著 (台)周勋男 译 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0年6月](该书另一中译本《西方名著中的伟大智慧——不同时代伟大头脑的对话》[(美)莫蒂默·阿德勒 著 王月瑞 译 海南出版社 2002-04])
本书采取一问一答的形式,从报纸杂志的哲学专栏中抽取了106个问题,由本书作者阿德勒统一回答,并最后汇编成册,遂成此书。由于所有的问题大都涉及人类社会的基本问题,本书也可称之为一个西方基本思想的简要普及读本。
★《如何阅读一本书》(How to Read a Book)扫描版 文字版 ( [美] 莫提默·J. 艾德勒 / 查尔斯·范多伦 著 郝明义 / 朱衣 译 商务印书馆 2004-1)
这本书,早有耳闻,但一直没兴趣看,如何阅读一本书这种问题实在因人而异,提几点建议是可以的,所以我就简单扫了下目录。
★《哲学是每个人的事:六大观念》(Six Great Ideas)(穆蒂莫·艾德勒 著 郗庆华 薛笙 译 北方文艺出版社2014年10月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