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跳过导航链接 >> 首页 >> 读书·读人·读书人 >> 读书频道 >> 阅读指引 >> 读书经验 >> 文章详细

王进:书单之烦恼
作者: 发表时间:16-07-09 点击率:2743

来源:求学·考研      20115

王进,1972年出生,汉族,贵州湄潭人。中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副教授,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主要从事工程项目管理研究,对高等教育有浓厚兴趣。电子信箱:csruwangjin2@126.com

为师者,总会碰到学生请求帮忙推荐几本好书,甚至开列书单,以便按图索骥。我刚从教时,很好为人师,动不动就给学生推荐自认为不错的好书,每每觉得功德无量,乐此不疲,还时不时追问学生是否读有所得。推荐次数多了,就发现这实为一件极为愚蠢之事:别人不见得真有读书的兴趣,甚或仅仅是口头上表现出对读书的向往,而我所推荐的书也不一定合他们的口味,我总之纯属费力不讨好,故现在不再这么干了。当然,一遇到眼睛放光、如饥似渴、看似对阅读有饿狼倾向的学生,总还是抵挡不住诱惑,一不小心又滑入开书单的泥潭。

但凡长期坚持阅读者,多是天性上以读书为乐,这符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教育法则,也唯有真爱读书者,方能领会世界向我款款走来的雅趣。若一个人是迫于工作压力而催生出读书需求,在一段时间内或许能自动自发地学习,但此类职业性读书难以持久,更无乐趣可言。至于那些宣称一书在手则头晕眼花者,仅仅因为他人乐善好施而推荐的一张书单就立刻洗心革面,潜心向学,这样的奇迹在真实的世界是不常发生的。

一本书之所以好,个性化因素较多。就像有人喜欢吃辣有人只爱品甜一样,各人阅读喜好不同,阅读品味自是千差万别。读新书犹如结交新朋友,旧书再读好似老友重逢,各有风味,各存乐趣。新朋友若有高洁之风,则时日一久必成老朋友;老朋友如能时时聚首,则旧情不绝之际,又复生新情。读书亦如购物,须得先识货,否则错将山寨当正品,却将珍宝弃之如敝屣,买卖自然亏大了,更不妙的是:再也提不起做生意的兴趣了。

一本著作能否引起阅读者的共鸣,甚至令其拍案叫绝,影响因素甚多,不仅和阅读者自身的精神境界有关,更取决于阅读者和书籍之间的匹配程度。有时候阅读者的心境、情绪、外在环境压力等,都有可能一跃而升为决定性因素。像林语堂那般如面对自己肖像一样将庄子、苏东坡等先哲引为隔代知音,毕竟可遇不可求。大多数人面对古今异代相距千百年的学者,哪怕思想和感觉似曾相识,至多在书页上感受到心有戚戚焉,但若想拥有灵魂转世般的精神认同或思想融合,还是力不从心的时候居多。

读书人大多有个坏毛病,一旦书读得多了,就觉得自己加冕了知识权威的高帽,很想去拯救他人,誓将那些不读书者从混沌世界中统统捞出来,带他们看看未曾谋面的精神世界。钱钟书先生说:没受教育的人,因为不识字,上人的当;受教育的人,因为识了字,上印刷品的当。这就是知识带来的障碍。帮别人开书单的瘾,大多源于此。这种强迫症往往随阅读量的增多而愈加严重。除非此人读到开窍,否则其身边的不读书者大多会深受其害,时刻都要准备回答读书人发出的诸如你的心灵用什么来荡涤,你的灵魂用什么来净化?此类深不可测的天问。

读书人从阅读中找到乐趣,也就想当然地认为不读书者丧失了很多人生精彩,殊不知不读书者却更觉得读书者的生活枯燥乏味,不可理解。卢梭也说:读书读得太多,反而会造成一些自以为是的无知的人。开书单者恐怕就是这样的嫌疑犯,至少是有作案动机之人。一旦给人开出书单,立刻陷入19世纪英国大诗人兼批评家S·T柯勒律治所描述的困境:诸位对我的无知有所知,而我对诸位的所知一无所知。更糟糕的是,若真有人循书单将书购置回家却无心阅读,或者仅以凭吊之心对待所购之书,书就沦为起坐间的摆设 那些不曾翻阅的书籍累积得越多,也就越能证明购书者在书籍的购置能力与欣赏能力之间的落差越大,而这只会强化购书者睹物伤情的忧郁,引发购书人对开书单者的哀怨。

书单一开,在己是助人之愉快,在他人则为劳役之痛苦。何也?你帮人开一张书单,这些书当然是自己阅后感觉甚为愉悦之书,故有与人分享之冲动。但在他人却是任务一桩,且书单越长,任务越繁重,越易催发他人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哀鸣。例如,文学著作,自然应当读有些年代的书。不是说当代文学著作不好,而是它们尚未经历岁月的检验和淘汰,随便给人推荐怕误人子弟。可但凡有点年龄的文学著作,很多是几块砖头厚度的大部头,在现代人越来越习惯网络小说般浅阅读微博式短写作的大背景下,书单中这样的书越多,引发的畏难情绪就越多,恐怕更不招人待见,甚至会被人扣上卖弄知识显摆学问的大帽子。

开书单的坏处,还不仅于此。如果一本著作因作者受欢迎程度高而大受青睐,又或者因发行商炒作手段高明而热卖,受众越多,书被读者所赋予的外溢价值越大,就更可能超越作者本来的写作意图。这对帮人开书单者,既是一种诱惑,更是一个陷阱。有的书恰恰只是因为它太流行,才会被人不断地列上各类排行榜或推荐书单,从而唤起读者间的共情与同感。如果开书单者有心想与阅读者建立共识,往往会按捺不住,有选择性地根据阅读者偏好给出书目,哪怕明知这些著作并非最佳选择。例如,给一名急欲获取声名的学生介绍成功学的畅销书,固然会让学生很受用,但焉知不是让学生一错再错?学生头脑中那些本就急功近利的思潮,会不会因此而更加波澜壮阔?

读书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对话,是灵魂的交流,是自找的情趣。阅读一部作品,不仅是挖掘作者写作思想与创作思路的历程,更是读者自我创作的过程。会读书的人都有征服书的独门绝技。一本书,你看得懂,视之为饕餮盛宴,却未必是他人眼中的满汉全席。你可以和作者在时空隧道中推杯换盏,推心置腹,又怎敢保证他人和作者之间不会形同陌路漠然视之呢?灵魂的对话是需要高度的。彼此在不同的高程,扯着嗓子拼命呐喊尚且不得闻之,何来坐而论道之乐?刘向曾语: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患。既然是医患之药,那就必须对症下药。病不同,药各异;哪怕病相同,患者个体差异不一,所需剂量各有不同。谁又敢说自己开出的处方能包治百病呢?包治百病的是悟本大师隆重推出的无所不能之绿豆,是林光常大师强力推荐的妙手回春之红薯,如果你不自诩是神仙,那就还是及早打消给人治百病的念头吧,于人于己,都是大功无量。

我相信,如果一个人很想读书,他会为读书而读书,自然能寻找到适合的书,甚至会逐渐形成他心目中理想的书单;反之,一个人只是想知道一些书名作为在名利场中炫耀学问的资本,再好的书单也不可能将他引到知识的海洋。

 

个人微信号(yhfyanghaifeng);微信公众号(cnsdww);
新浪微博(杨海锋_从内圣到外王);电子邮箱(younghf@163.com)

版权所有:©杨海锋     浙ICP备13007266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402001187号

信息产业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