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跳过导航链接 >> 首页 >> 读书·读人·读书人 >> 读书频道 >> 阅读指引 >> 书单推荐 >> 文章详细

張之洞《輶軒語》
作者: 发表时间:16-07-09 点击率:2764

 

今日(20130803)读到其中一句:讀書宜多讀古書。除史傳外,唐以前書宜多讀,為其少空言耳。大約秦以上書,一字千金。由漢至隋,往往見寶,與其過也,無亦存之。唐至北宋,去半留半。南宋迄明,擇善而從。

 

輶軒語

清 張之洞著

 

《輶軒語》一

  律令,學政按試畢,集諸生於堂,行賞罰,申以董戒,名曰發落。使者行部之處,凡士習得失,文學利病,不惜竭知詳說。然漏刻有限,不能盡言。且子衿如林,到者不能共聞,聞者不能悉記,故舉當為諸生言者,條分約說,筆之於書,以代喉舌。分為三篇,上篇語行,中篇語學,下篇語文。其間頗甚淺近,間及精深。緣質學非一,深者爲高材生勸勉,淺者爲學僮告戒。要皆審切時勢,分析條理,明白易行,不為大言空論。稱心而談,一無勦說。

  使者嘗謂蜀中士人,聰敏解悟,嚮善好勝,不膠已見,易於鼓動,遠勝他省。所望不以此言,視為規瑱,引伸觸長異日成就,必有可觀。

  使者自惟資學,不逾中人,益之荒落,豈謂一人之知,綜括無關?特在官言官,誼無多讓云爾。

  光緒元年月日提督四川學政侍讀銜翰林院編修南皮張之洞書

  【本名發落語,或病其質。因取揚子雲書“輶軒使者絕代語”之義,謂與蜀使者有合,命曰《輶軒語》。】  

  ◆ 語行弟一
  ◆ 語學弟二
  ◆ 語文弟三
  ◆ 學究語弟四
  ◆ 敬避字弟五
  ◆ 磨勘條例弟六
  ◆ 附:勸置學田說

語行第一

  教士之道,其宏綱要領,世祖皇帝臥碑八條,聖祖皇帝聖論十六條,盡之。凡屬士林,恭敬遵守。此外儒先教條學規,具有成書,無待演說。茲擇其切於今日世風、本省士習者言之。

  一 德行謹厚。德行不必說到精深微渺處。心術慈良不險刻,言行誠實不巧詐,舉動安靜不輕浮,不為家庭事興訟,不致以邪僻事令人告訐,不謀人良田美產。住書院者,不結黨妄為,無論大場小場,守規矩,不生事。貧者教授盡心。富者樂善好施,廣興義學,捐錢多買書籍,置於本處書院,卽為有德。
  近今風俗人心,日益澆薄。厚之一字,尤宜加意。

  一 人品高峻。不涉訟,不出入衙門,不結交吏胥,不參預本州縣局事。必不得已入局者,不侵漁。教書院義學不素餐,求功名不彙緣,試場不作弊。武生勿興帽頂來往,【蜀人謂匪類為帽頂。】卽為有品。

  一 立志遠大。不以一衿而自足,不以能文而自滿。立志希古,不隨流俗。無論學行兩端,常與古人比較,不以今人自寬,是謂遠大。【常讀書,常對古人,卽是與古人比較法。常看史事,胸襟自然闊大。常覽古人言行,志氣自然增長。】志在聖賢,固是遠大。卽思立功名,圖進取,亦是立志。若得青衿,視同極品,自雄鄉里,營營錙銖,陋哉!

  一 砥厲氣節。士人立身涉世,居官立朝,皆須具有氣節。當言則言,當行則行。持正不阿,方可無愧為士。鄉願一途,世俗所喜,聖人所惡。然氣節非可猝辨,必須養之於平日。惟寒微時,卽與正士益友,以名節廉恥,互相激發,則積久而益堅定矣。

  一 出門求師。伏處鄉僻,不見勝己,不惟無師,抑且無書,見聞何由廣博?志氣何由激發?古人千里負笈,豈得畏難辭勞?若守一先生之言,必致俗陋相承,愈傳愈謬。名師固難,益友不少。果能虛心廣益,友卽師也。

  一 請求經濟。扶持世教,利國利民,正是士人分所應為。宋範文正,明孫文正,並皆身為諸生,志在天下。國家養士,豈僅望其能作文字乎?通曉經術,明于大義,博考史傳,周悉利病,此爲根柢。尤宜討論本朝掌故,明悉當時事勢,方爲切實經濟。蓋不讀書者爲俗吏,見近不見遠;不知時務者為陋儒,可言不可行。卽有大言正論,皆蹈唐史所譏高而不切之病。【本朝書必宜讀者,甚多,但《皇朝三通》《大清會典》之類,寒士不易得見。若《聖武記》《滿漢名臣傳》《皇朝經世文編》《國朝先正事略》之類,坊間多有,必須寓目。有志經世者,不厭求詳。】

  一 習尚儉樸。川省戶口最繁,民生日窘,大為可慮。在長吏表率,固自別有設施,卽以士林而論,補救之道,惟有力行節儉一策。嘗謂一鄉風俗,視乎士類,果能相率崇儉,鄉里必有觀感。浮華漸除,生計自然漸裕。城市讀書人,尤戒專請酬酢世故。卽異日顯達仕宦,亦望以此自持,則廉正無欲,必有政績可觀。

  一 讀書期於有成。古人為士,期於博通今古,德成名立。卽使不遇,講學著書,安貧樂道,足以療饑。惟其有道,所以可樂。今人入塾應考者難多,名則為士。而師承固陋,作輟無恒。帖括之外,固無所知。應試詩文,亦不及格。勉強觀場,妄思弋獲,至於困頓垂老,變計無及,農工商買,皆所不曉,貧窘顛踣,計無復之,遂至朝行敗檢。竊願讀書者,務須專精奮發,學必求成。如自揣志向不堅,不如及早棄去,自占一業,尚可有資事畜。愼無冒士之名,無士之實,悠悠泄泄,自誤平生也。

  一 戒早開筆為文。枵腹搜枯,苦而無益。破承起講,枝節成篇,終身不能佳矣。近今風氣,年方幼學,五經未畢,卽令強為時文,其胸中尚無千許字,何論文辭?更何論義理哉!常見有開筆十年,而文理仍未明順者,豈非欲速反遲?多讀書,多讀古文,多讀時文,沛然有餘,再使操觚,自然可觀,稍加繩削,期年卽已入簆。豈不甘苦懸絕哉!

  一 戒早出考。消沮英華,增長習氣,最為大忌。俗師為見功計,以愚其居停;子弟為嬉游計,以欺其長老。叩其說,則曰“學規矩”。夫場屋規矩,皆為防弊而設。果使自出心裁,早橐筆而入,納卷而出,自無從觸犯規矩,何必學哉?不學文藝,而學其僕僕風廊乎?此與早開筆一條,皆《論語》所謂“賊夫人之子”者。近今學人,天資高明者小就,質稟魯鈍者無成,正坐此病,不知斫喪幾許人材矣!今為疾呼痛詆。慈父良師,各宜垂為厲禁者也。

  一 戒儌幸。功名得失,自有命存,幸而得之,鄉里詬病,不足為榮;挾持誅求,毀家破產,亦不償失。不倖而敗,荷校罹刑,辱莫甚焉!應試求榮,何為出此?使者于此輩,深惡其鄙,尤閔其愚。如志在表異齊民,則援例納粟,一階一命,亦邀章服之榮,尚覺光明坦蕩,何必冒法綱,與貧士爭一青衿哉?【因歧冒而借人三代,詐偁出繼者,實為悖理忘本之尤。蜀中此弊頗熾,武童尤甚,此輩不可教訓,惟當以官法治之耳。又童試多有年才五六十,而填注八九十者,希圖倖進,便可疊叨恩榜,坐致詞林,以嚇愚蒙,為患鄉里。近年已事,較然可睹。此尤巧許無賴,與舞弊作奸無異。保結者不得辭其責。】

  一 戒濫保。顧槍之弊,川省為最。保結廩生,實為罪魁。發覺褫黜,漁利有限,功名不貲,不待言矣。假如通縣廩生十二人,人保三槍,槍作三卷,則捉刀之作,已及百篇。況此間槍替,一場尚不止數十人。學額能有幾何?童生有何幾望?如此十年,膠庠盡是富兒,寒士無一家一人讀書者矣。為廩保者,獨不為己之子弟應試計乎?不特此也,人人皆不讀書,則己欲求覓館地,亦不可得,豈非自貽伊戚哉!敬告爲廩生者,不保槍冒,卽是修德積善,為己身及子孫造福也。【提學專主寬政者,往往於報政受代之日,將濫保褫黜者,通行開復,以致視禁令為具文。使者目擊蜀事,意在救時。閔此孤寒無路,不憚身為怨府也。】

  一 戒好訟。川省士林,訟風甚熾。瑣瑣瀆告,己為非理,甚者牟利居間,為輔為坐,最玷儒冠。或有本無所為,負氣忿爭,株連糾結,尤為無謂。不思敗者固辱,勝者僕僕對簿,徒隸雜處,亦有何樂?蓋百戰百勝,不如偃兵而民安。百訟百直,不如無爭而人服。且訟則終凶,未聞以此致富者。州縣到官之初,往往訪求訟師,多方捕治。積成冤對,終罹綱羅,何苦為此?

  一 戒孳孳為利。此乃天下通病,然須立志戒之。先除此病,然後可言品學經濟。墮行干禁多由於此。犯此者所以自解,或曰家貧,或曰親老。不知渴死不飲盜泉,祀親必求仁粟,何乃以此藉口耶?寒士謀生,自有正道,止可擇其不傷義者為之耳。薛文清有言:“為學必先治生。”或疑治生詎非為利,要知不然。學者治生之道,修德勤儉,博學多能而己。有此數善,理無餓莩。卽如教授糊口者,苟能學優交美,訓課誠篤,成就後進,不較錙銖,自然屣履爭迎,羔雁踵至。推此以求,凡執他業者,何獨不然?豈必損人自利,作奸犯科,乃可生於人世哉!

  一 戒輕言著書刻集。士生今日,典籍詳備,但當讀書耳。讀且不能盡,名且不悉知,何暇言著書哉!四部九流,各種學問,專家成書,已如煙海,卽以國朝人而論,已難殫述。今人偶有所得,早為前人道及,甚至久為前人唾棄,而駮正之矣,尚津津然筆之於書乎?經學尤不可輕言著述,徒為通人所訶而已。必能精通專門之學,讀盡專門之書,真有所見出乎其外,方可下筆。至如詩文集,古人名家太多,當世識者亦不少。末學下士,旣無根柢,又鮮功力,學作之則可,勿輕言刻集行世也。

  一 戒講學誤入迷途。近年川省陋習,扶箕之風大盛。【《說文》引《尚書“稽疑”字作“卟”,然非今日扶箕字。】為其術者,將理學、釋老、方伎,合而為一。昨在省會,有一士以所著書來上,將《陰隲文》《感應篇》,世俗道流所謂《九皇經》《覺世經》,與《大學》《中庸》,雜糅牽引,忽言性理,忽言《易》道,忽言神靈果報,忽言丹鼎符籙,鄙俚拉雜,有如病狂。此大為人心風俗之害,當卽痛訶而麾去之。明理之士,急宜猛省。要知此乃俗語所謂魔道,卽與二氏亦無涉也。
  此間奸民,更有托詞。宣講聖諭,實卽如上項所為;名是實非;使官師里長,不能明禁,尤為狡黠可慮。
  士人志切科名,往往喜談《陰隲文》《感應篇》二書。二書意在勸化庸愚,固亦無惡於天下。在二書所言,亦有大端要務。今世俗奉此,則惟於其末節碎事,營營焉用其心,良可怪也。儒者自有十三經。教人為善,何說不詳?果能身體力行,倫紀無虧,事事忠厚正直,自然行道有福,何用更求他途捷徑哉!

  一 戒自居才子名士。文學之道,先貴誠篤。世有聰明浮薄之人,能作淺薄詩數首,略記僻冷書數語,便兀傲放蕩,乖僻不情,自命為才子名士。不惟見笑大方,一染此種氣習,終身不可入道。【如明之桑悅、徐渭,乃病狂人。陳繼儒、金人瑞乃俗陋人。所為不足效也。】夫高陽才子,諸葛名士,果是何等人物?乃以纖人自居,致令世俗詬病,視才子名士,為一等極可憎之人。累及嘉名,深可疾也。【《說文》:“才,草木之初也。”與“材”通,本就草木之質言。舜所舉十六族,有德有用,如良材美器,故謂之才子。舜流四族,敗類害物,如惡木毒草,故謂之不才子。後世但以能文者為才子,失之遠矣。《月令》聘名士,禮賢者。《正義》引蔡中郎說:“名士者,謂其德行貞絕,道術通明”。“賢者、名士之次”。其推崇如此。近世直視為江湖遊客而已。】

  一 戒食洋煙。世間害人之物,無烈於此。此事乃古今奇變,不可以常情常理論者也。傷生耗財,廢事損志,種種流弊,不忍盡言。然而食之不煖不飽,不甘不芳,舉世趨之,真如蓼蟲食苦。尤足異者人,為他雅僻事所累,縱不幡然,亦有作輟。獨至此事,一隕其中,沈溺不返;骨肉知交,不能勸沮,良方上藥,不肯嘗試;日有孳孳,斃而後已。嗟乎!擲春華於九幽,變白晝為長夜,富庶轉為溝瘠,志士廢為尸居。君子愼始,勿待噬臍可也。此固非特士人所當戒,然士人為此,更何望大成遠到乎?定例:職官有功名人及營業員兵,不准吸食。讀書明理之士,當上遵朝章,下愛生命。至於志士仁人,務其遠者大者,無待告誡矣。

 

語學第二

  為學之道,豈勝條舉?根柢工夫,更非寥寥數行所能宣罄。此為初學有志者約言之,乃階梯之階梯,門徑之門徑也。

一 通經

  〇 讀經宜讀全本。

  《周禮》《禮記》《左傳》斷不可刪。卽魯純者,亦須買全本。就其上鉤乙選讀,日後尚可尋檢寓目,不然終身不知此經有幾卷矣。

  〇 解經宜先識字。【字書、韻書之學,經學家謂之小學。】

  此非余一人之私言,國朝諸老師之言也。字有形,形不一。一古文,二籀文,三小篆,四八分,五隸書,六真書。相因遞變。字有聲,聲不一。有三代之音,有漢魏之音,有六朝至唐之音。字有義,義不一。有本義,有引申義,有通借義。形聲不審,訓詁不明,豈知經典為何語耶?如何而後能審定音義?必須識小篆,通《說文》,熟《爾雅》。【五雅、《玉篇》、《廣韻》並宜參究。】俗師知其一不知其二,知其末不知其源,騁其臆說,止如寐語。此事甚不易,非翻檢字書便能通曉者也。【《說文》字部難於尋檢。近人毛謨《說文檢字》,黎永椿《說文通檢》頗便初學。黎書較勝。】
  《方言》《釋名》《小爾雅》【非《漢志》《小雅》元書,漢仁厚所作。】《廣雅》,以《通雅》易《埤雅》,【《通雅》,明方以智作。】名《五雅》。
  《說文》初看無味,稍解一二,便覺趣妙無窮。國朝講《說文》之書甚多。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最善。段《注》繁博,可先看徐鉉注《說文解字》。【俗稱許氏《說文》,其書較簡約,成都有版。】

  〇 讀經宜正音讀。

  古時九州,語言不同,而誦《詩》讀《書》,同歸正讀。故太史公曰,言不雅馴,薦紳難言。班孟堅曰,讀應《爾雅》,古語可知。雅者,正也。近世一淆于方音,一誤于俗師。至於句讀離合,文義所繋,尤宜講明。音讀雅正可據者,有唐陸德明《經典釋文》一書,其中皆采集魏晉南北朝諸家,音釋不同者並存之,各本經文不同者標出之。此可聽學者自視家法,擇善而從。總不出此書之外,卽可為有本之學。【《釋文》舊有兩本,今武昌局刻,乃用盧校本翻雕,清朗可看。成都亦新刻。】經傳中語,同此一字,而區分平仄。音讀多門,以致韻書數部並收,異同之辨,相去杪忽。此皆六朝時學究,不達本原,不通詳通變者所為。【本原者形聲,通變者轉注、假借。】揆之六書之義,實多難通。故《顏氏家訓》已發其端。《經典釋文》敘錄,直攻其失。近代通儒,糾擿尤備。特初學諷誦,不示區分,將各騁方言,無從畫一。且義隨音別,解識【記也。】為易;律體詩賦一出,更難通融。此乃因時制宜之道。又同此一字,或小有形變,而解詁遂殊;點畫無差,而訓釋各別。訓因師異,事隨訓改,各尊所受,歧說滋多。然正賴此經本異文異讀義參差抵啎,得以鉤考古義。學者博通以後,於音義兩端,窺見本原,自曉通借。先知其分,而後知其合,不可躐等也。【此二條雖是約說,頗有深談;小學家字書韻書,大指略具。通材詳焉。】

  〇 宜講漢學。

  漢學者何?漢人注經講經之說是也。經是漢人所傳,注是漢人創作。義有師承,語有根據,去古最近,多見古書,能識古字,通古語,故必須以漢學為本,而推闡之,乃能有合。以後諸儒傳注,其義理精粹,足以補正漢人者不少。要之,宋人皆熟讀注疏之人,故能推闡發明。【朱子論貢舉治經,謂宜討論諸家之說,各立家法,而皆以注疏為主,云云。卽如南宋理學家如魏鶴山,詞章家如葉石林,皆爛熟注疏。其他可知。】儻不知本源,卽讀宋儒書,亦不解也。方今學官所頒《十三經注疏》,雖不皆為漢人所作,然注疏所言,卽漢學也。【國朝江藩有《漢學師承記》,當看。阮元《經籍纂詁》,爲訓詁最要之書。】
  漢學所要者二:一、音讀訓詁,一、考據事實。音訓明,方知此字為何語;考據確,方知此物為何物,此事為何事,此人為何人,然後知聖賢此言是何意義。不然空談臆說,望文生義,卽或有理,亦所謂郢書燕說耳,於經旨無與也。譬如晉人興楚人語,不通其方言,豈能知其意中事?不問其姓氏里居,豈能斷其人之行誼何如耶?【漢人說,豈無認漏?漢學者,用漢人之法,得漢人之意之謂也。】
  《十三經注疏》及相台岳氏本《五經》,【江蘇、貴州曾依殿本再翻。成都新刻。】皆古注。【《易》王弼、韓康伯《注》,《書》孔安國《傳》,《詩》鄭康成《注》,《春秋左傳》杜預《集解》,《禮記》鄭康成《注》。】沿明制通行之《五經》,皆宋元注。【《易》朱子《本義》、程《傳》,《書》蔡沈《傳》,《詩》朱子《集傳》,《春秋》舊用胡《傳》,今廢仍用《左傳》杜《注》,《禮記》陳灝《集說》。】此為正經正注。《御纂七經》,乃薈萃歷代傳說裁定。

  〇 宜讀國朝人經學書。

  經語惟漢人能解。漢儒語惟國朝通儒能遍解。何也?國朝諸大儒,讀書多,記書真,校書細;好看古書,不敢輕改古本,不肯輕駁古說;善思,善悟,善參校,善比例,善分別真偽:故經學為千古之冠。
  書多矣,以《皇清經解》為大宗;雖未全錄,已得大概。此書一千余卷,當從何種看起?先看郝疏《爾雅》、段注《說文》、《經義述聞》三種。【此書,書精價廉,一舉而得數十百種書,計無便於此矣。乍看註疏,人所不耐,故必以國朝人經說先之。】學海堂輯刻《皇清經解》成書後,續出者尚多,先出而未見未收者,亦不少。以此例之,卽得。
  通志堂刻《經解》,卷軸雖富,菁華無多。【其中上駟,多有別刻本。李衡《周易》《義海撮要》,敖繼公《儀禮集說》,衞湜《禮記集說》無別刻本。】當徐東海初刻時,卽為何義門所譏。其與學海堂刻《經解》,相去遠甚。若治經從此下手,窮年莫殫,所得有限,不惟徒勞,且茫無師法,轉致迷罔矣。若於此道源流派別,旣已秩然,再取讀之,未為晚也。

  〇 宜專治一經。

  十三經豈能盡通?專精其一,卽已不易。歷代經師大儒,大約以一經名家者多。兼通群經,古今止有數人。今且先治其一,再及其它。但仍須參考諸經,博綜群籍,方能通此一經。不然此一經,亦不能通也。

  〇 治經宜有次第。

  先師旌德呂文節教不佞曰:“欲用注疏工夫,先看《毛詩》,次及《三禮》,再及他經。”其說至精,請申其義。葢《詩》《禮》兩端,最切人事,義理較他經為顯,訓詁較他經為詳。其中言名物,學者能達與否,較然易見。且四經皆是鄭君元注,完全無闕,《詩》則毛傳粹然為西漢經師遺文,更不易得。欲通古訓,尤在於茲。【古人訓詁,乍讀似覺不情,非於此冰釋理順,解經終是膈膜。】禮之條目頗多,卷帙亦鉅,初學畏難。《詩》義該比興,兼得開發性靈。鄭《箋》多及禮制。此經旣通,其於禮學,尋途探求,自不能已。《詩》《禮》兼明,他經方可著手。《書》道政事。《春秋》道名分。典禮旣行,然後政事、名分,可得而言也。【《尚書》家伏生,《左傳》家賈生,《公羊》家董膠西、何劭公;皆精於禮學,案其書可知。】《易》道深微,語簡文古。訓詁禮制,在他經為精,在《易》為粗。所謂至精,乃在陰陽變化消息。然非得其粗者,無由遇其精者。【此姚姬傳論學古文法,授之以為治《易》法。精者可遇而不可鑿,鑿則妄矣。】三禮之中,先《儀禮》《禮記》,次《周禮》。《儀禮》句碎字實,難讀能解,難記易曉;注家最少,異說無多。好在《禮記》一書,卽是外傳。【《禮記》難於《儀禮》。《儀禮》止十七件事。《禮記》之事多矣,特其文條達耳。】《周禮》門類較多,事理更為博大,漢人說者亦少,【晚出之故。】故較難。然鄭注及國朝人零星解說,亦已明白。《尚書》辭義旣古,隸古傳寫,通借譌誤,自漢初卽有今古文兩家異文歧讀。【此謂真古文,非蔡傳所云“今文無、古文有”之古文也。】至西晉,梅氏古文晚出;唐初,偽孔傳專行。【六朝江左卽盛行未定一尊耳。】而漢代今古文兩家之經傳,一時俱絕,故尤難通。《春秋》乃聖人治世大權,微文隱義,本非同家人言語。【《史記》明言之。】三傳並立,旨趣各異。公羊家師說雖多,末流頗涉傅會,何注又復奧樸。《左傳》立學最晚,漢人師說寥寥,惟杜註行世。世人以其事博辭富,求傳而不求經。故公羊家理密而事疏,《左傳》家事詳而理略。【非謂左氏,謂治左氏者耳。】榖梁師說久微,【見《隋書 · 經籍志》。】國朝人治者亦少。學者於《春秋》,若謂事事能得聖心,談何容易?至於《周易》,統貫天人,成於四聖,理須後聖,方能洞曉。京、孟、虞、鄭諸大師,以及後代諸家,皆止各道所得,見仁見知,從無一人能為的解定論,勢使然也。且陰陽無形,卽使謬偁妄說,無人能質其非。所以通者雖少,而註者最多。演圖比象,任意紛紜,所謂畫狗馬難於畫鬼神之比也。
  總之,《詩》《禮》可解,《尚書》之文,《春秋》之義,不能盡解。《周易》則通儒畢生探索,終是解者少,而不解者多。故治經次弟,自近及遠,由顯通微,如此為便,較有實得。【蜀士好談《易》,動輒著書,大不可也。切宜戒之。】尹吉甫之詩曰:“古訓是式,威儀是力。”古訓,詩學也;威儀,禮學也:此古人為學之方也。【試考春秋時,幾無人不誦《詩》學《禮》,偁道《尚書》者已較少;至於《周易》,除卜筮外,談者無多,意亦可知。三代時,《易》不以教學僮,為太史掌之,今賴有《繋辭》,或可窺見一斑耳。】
  非謂此經精通,方讀彼經,謂淺顯者未明,則深奧者不必妄加穿鑿,橫生臆見。津梁旣得,則各視性之所近,深造致精可也。治《詩》《禮》可不兼三經,治三經必涉《詩》《禮》。

  〇 治經貴通大義。

  每一經中,皆有大義數十百條。宜研究詳明,會通貫串,方為有益。若僅隨文訓解,一無心得,仍不得為通也。
  考據自是要義,但關係義理者,必應博考詳辨,弗明弗措。若細碎事體,猝不能定,姑仍舊說,不必徒耗日力。

一 讀史

  〇 宜讀正史。

  《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明史》,此廿四部為正史。凡引據古人事實,先以正史為憑,再及別史、雜史。僅看坊本,刪削《綱鑑》,不得言史學。
  唐劉知幾《史通》,最為史學樞要,必當先讀。國朝萬斯同《歷代史表》、沈炳震《二十一史四譜》、李兆洛《紀元編》、《歷代地理今釋》、王鳴盛《十七史商榷》、趙翼《二十二史劄記》、錢大昕《二十史考異》,皆讀史者不可少之書。

  〇 正史中宜先讀四史。

  全史浩繁,從何說起?四史為最要。《史記》《漢書》《後漢》《國志》四者之中,《史記》《前漢》為尤要。其要如何?語其高,則證經義,【多古典古言古字。】通史法。【諸史義例皆本馬、班。】語其卑,則古來詞章,無論駢散,凡雅詞麗藻,大半皆出其中。文章之美,無待於言。
  諸史中體例文筆,雖有高下,而其有益實用處,並無輕重之別。蓋一朝自有一朝之事蹟,一朝之典制,無可軒輊。且時代愈近者,愈切於用。非謂四史之外,可束高閣。四史外《新五代史》最好,義例正大,文辭和雅。【其疏處,前人已言之。《新唐書》亦歐作。】欽定《明史》,體例最精。

  〇 宜讀《通鑑》。

  史學須漸次為之,亦須窮年累月。若欲通知歷朝大勢,莫如《資治通鑑》及《續通鑑》【乃國朝畢沅撰,非指宋元明人所續者。】《通鑑》猶恐未能貫串,宜兼讀《通鑑紀事本末》,宋、元、明《紀事本末》。【溫公自作《通鑑》目錄,簡便易尋,金陵局刻。】

  〇 宜讀《通考》。

  三通並偁。然《通志》除二十略外,皆可不讀。二十略中,亦多不可據。《通典》甚精,多存古書古禮。【於經學甚有益。】若意在經濟,莫如《文獻通考》,詳博綜貫,尤便於用。中資者,儻苦其卷帙繁重,則坊刻有《文獻通考詳節》一書,亦可先一瀏覽,略得頭緒,然後從此問津。

  〇 史學亦宜專精一種。

  覽雖宜博,欲求精熟,則亦貴專攻,但能精熟一二種,足矣。隋劉臻精於兩《漢書》,人偁“漢聖”。宋范祖禹熟唐事,著《唐鑑》,人偁“唐鑑公”。國初馬驌熟三代事,撰《繹史》,人偁“馬三代”。此古人為史學之法也。蘇文中,讀史有八面受敵法,謂事蹟、典制、文章諸門,每讀一次,專尋一端,亦可則效。

  〇 讀史宜讀表志。【欽定遼、金、元三史《國語解》,讀此三史者最要。】

  作史以作志為最難,讀史以讀志為最要。三代典章制度,皆在其中,若止看列傳數篇,于史學無當。【除三史外,《隋書•經籍志》《新唐•地理志》《明史 •曆志》皆要。】表亦史家要領,可訂歲月之誤,兼補紀傳之闕。【簡質無情,人所厭觀。先覽大概,用時檢之。】

  〇 讀史忌妄議論古人賢否、古事得失。

  事實詳確,善惡自分。首尾貫通,得失乃見。若不詳年月,不考地理,不明制度,不揣時勢,亡論苛求,橫生褒貶,則舛誤顛倒,徒供後人訕笑耳。讀史者貴能詳考事蹟,古人作用言論,推求盛衰之倚伏,政治之沿革,時勢之輕重,風氣之變遷,為其可以益人神智,遇事見諸設施耳。古人往矣,豈勞後人為之讞獄注考哉!【胡致堂論史,不可為法。】

  〇 讀史忌批評文章。

  明人惡習,不惟《史》《漢》但論其文,卽《周禮》《三傳》《孟子》,亦以評點時文之法批之。鄙陋侮經,莫甚於此!切宜痛戒。《史》《漢》之文法文筆,原當討究效法,然以後生俗士管見俚語,公然標之簡端,大不可也。【卷端止可著校勘考證語,若有討論文法處,止可別紙記之。讀諸子同。】

 

一 讀諸子

  〇 讀子為通經。【以子證經,漢王仲任已發此義。】

  子有益於經者三:一、證佐事實,一、證補諸經偽文佚文,一、兼通古訓古音韻,然此為周秦諸子言也。漢魏亦頗有之。至其義理,雖不免偏駁,亦多有合於經義,可相發明者。宜辨其真偽,別其瑜瑕,斯可矣。唐以後子部書最雜,不可同年而語。

  〇 讀子宜求訓詁,看古注。

  諸子道術不同,體製各別,然讀之亦有法。首在先求訓詁,務使確實可解。切不可空論其文,臆度其理。如俗本《莊子因》《楚辭燈》《管子評注》之類,最害事。卽如《莊子》寓言,謂其事多烏有耳,至其文字名物,仍是鑿鑿可解,文從字順。豈有著書傳後,故令其語在可曉不可曉之間者乎?以經學家實事求是之法讀子,其益無限。大抵天地間,人情物理,下至猥瑣纖末之事,經史所不能盡者,子部無不有之。其趣妙處,較之經史,尤易引人入勝。故不讀子,不知瓦礫穅秕,無非至道。不讀子,不知文章之面目,變化百出,莫可端倪也。【今人學古文以為古文,唐宋巨公學諸子以為古文,此古文家秘奧。】此其益人,又有在於表裹經史之外者矣。

  〇 讀子宜買叢書。

  諸子切要者,國朝人多有校刻善本。【多在叢書中。】其未及者,明人亦多有仿宋重刻單行本。但枝節求之,卽五都之市,亦須積年累月,始能完備,將何日讀之耶?為學者計,只有多買叢書一法。購得一書,卽具數種,或數十種。其單行精本,徐圖可也。明刻叢書,極為荒率,脫誤固然,其專輒刪改,最為大害。然不聞陶淵明語云,“慰情聊勝無耶”?
  明刻若《漢魏叢書》,【凡四刻,後出愈多。刻不精,然易得。】為子部大輳。【《津逮秘書》古傳記甚多。力能購者,不可不蓄。】其餘有四子、六子、十一子、二十子之屬,皆坊間所有。此外甚繁雜,【彙刻書目備載之。】今皆微矣。【品彙秘笈刪本不好。】近時刻本,有《十子全書》。【此書名甚陋,而習見價廉,中有善本,且皆舊注,惟批語不雅。荀、謝校《淮南》,莊校《莊子》附《釋文》,皆好。】通行易得。至國朝人叢書,率皆精好。二孫【星衍、馮翼】、孔【繼涵】、二盧【見曾、文弨】、畢【沅】、黃【丕烈】諸家尤勝。【聚珍版書,亦叢書類,間有古子。】惟其書體例不一,不專子部,或止一兩種。【《戴氏遺書》《郝氏遺書》、孔顨軒所蓍書,竟是一人所著,而中有注解古傳記。】然其中有精校本、精注本、足本、孤本,學者過市,遇叢書可檢其目。多古籍者,萬不可忽。【坊行《秘書二十八種》,粗惡誤人,不可看。】

 

一 讀古人文集

  〇 讀古集宜知體要。

  凡集中有奏議、考辯、記傳文字,中有實事者,須詳覽之。【往來書牘中有實事者,刻書序詳載起者,同。】其餘鑿空立論,流連風景之作,不必措意。

  〇 詞章家宜讀專集。

  古人名別集,俗偁專集。須取全集觀之,方能得其面目。一集數十百卷,不能一一精美。然必見其疪病處,方知其獨到處也。中材下學,古集豈可勝讀?止擇最有名諸大家瀏覽之,取性所嗜者三兩家熟玩之,可矣。漢魏人專集有數。明張溥彙集《漢魏百三名家》。如力能購之,亦省尋求。
  詩之名家最烜赫者,六朝之陸、陶、謝、鮑、庾,唐之李、杜、韓、白,宋之蘇、黃、陸、金之元【好問】,明之高【啟】,李【夢陽】,國初之吳【偉業】。又如唐之四傑、王、孟、韋、柳、高、岑、錢、劉、孟【郊】、張【籍】、李【商隱】、杜【牧】,宋之歐、梅、王【安石】、範,元之虞、楊、吳,明之何【景明】、王【世貞】、李【攀龍】、徐【禎卿】、楊【愼】,國初之施【閏章】、王【士禎】、朱【彜尊】、查【愼行】,亦甚表表。【詩家太多,此約言之。】
  古文除世偁八家外,唐之元【結】,陸【贄】【雖多排偶,不得限以四六之名。】【禹錫】、孫【樵】、李【翱】,宋之宋【祁】、張【耒】、葉【適】,元之姚【燧】,明之王【守仁】、歸【有光】,國朝之方【苞】、姚【鼐】、惲【敬】、魏【源】。諸家皆宜一覽。
  詩文一道,各有面目,各有意境。大家者,氣體較大,所造較深,所能較多耳。若謂大家兼有古今之長,此目未見眾集之謬說也。雖杜與韓,豈能盡詩文之能事哉?

  〇 《文選》宜看全本。

  爛熟固佳,卽擇尤而讀,案頭亦宜常置一編。若坊刻《文選集腋》之屬,譌脫璅碎,首尾不具,就之掇拾入文,無益有益。【胡刻精,葉刻亦精。】讀《文選》宜看注。【李善注最精博,所引多古書,不獨多記典故,于考訂經史小學,皆可取資。五臣注不善。】
  學《文選》,當學其體裁、筆調、句法,不可徒寫難字。選本宜擇善者。
  選本以《御選唐宋詩醇》《文醇》為最精粹,且其書簡約易購。能得殿本五色評點者,尤豁目。此外,文以國朝姚鼐《古文辭類纂》最為善本,為其體例分明,評點精妙,校讐詳審。【於此道求深者,《古文苑》《唐文粹》宜讀。宋、元、明至國朝,似此名目選本,各有一部,餘力博涉,可也。】詩選自唐及今,或各標一激,或各選一體,或求多取備,名目實繁,未為定衡通義。惟郭茂倩《樂府詩集》,源流具在;《全唐詩錄》《宋詩鈔》尚不繁重,亦無偏畸。再思其次,則《采菽堂古詩選》,沈選《五詩別裁》,雖有科臼,然平正不入惡道;且寒士易購,可為學詩津梁。若欲以詩文名家,總宜博覽;徒恃選本,無益也。
  姚選版本,見存京師。【江南翻刻。】若外間不易得,亦宜就各選本中,視其篇幅稍多,而又多有博大文字者,讀之。【如《古文雅正》《續古文雅正》,唐宋十大家,元、明十大家,儲選,七種古文眉詮之類。林西仲選本不好。】若《觀止》,釋義太陋,不足用。

 

一 通論讀書

  〇 讀書宜求善本。

  善本非紙白板新之謂。謂其為前輩通人,用古刻數本,精校細勘,付槧不譌不闕之本也。此有一簡易之法,初學購書,但看其序是本朝重校刻,而密行細字,寫刻精工者,卽佳。
  善本之義有三:一、足本,二、精本【一精校,一精注】,三、舊本【一舊刻,一舊鈔】

  〇 讀書宜博。

  先博後約,《語》《孟》通義,無論何種學問,先須多見多聞,再言心得。若株守坊本講章一部,免兔園冊子數帙,而云致知窮理,好學能文,世無其理。
  天下書,老死讀不可遍。【《四庫》,有未收者,有《四庫》書成後訪出者,有近人作者。】博之為道將如何?曰:在有要而已。【太史公曰:“儒家者流,博而寡要。”】
  古書不可不解。【真者不多。真古書無無用者。】有用之書,不可不見。【不限古今。】專門之書,不可不詳考貫通。【立志為何等學問,此類書卽是專門。】如是,則有涯涘可窮矣。若治經者,雜覽苦思而所據多僞書俗本;讀史者,記其詞語而不曉史法,多蒐異聞,而本事始末未嘗通考;為詞章者,頗有僻典難字而流別不明,華藻富豔而字義不合雅訓,引用但憑類書而不求本源;講經濟者,不通當代掌故,雖口如懸河,下筆萬言,猶之陋也。能祛數蔽,斯為博矣。【雖目有未見之書,文無希見之語,不害為博。】

  〇 讀書宜有門徑。

  泛濫無歸,終身無得;【雖多無用。】得門而入,事半功倍。或經,或史,或詞章,或經濟,或天算地輿,經治何經?史治何史?經濟是何條?因類以求,各有專注。至於經注,孰為師授之古學?孰為無本之俗學?史傳,孰為有法?孰為失體?孰為詳密?孰為疎舛?詞章,孰為正宗?孰為旁門?尤宜決擇分析,方不致誤用聰明。此事宜有師承。然師豈易得?書卽師也。今爲諸生指一良師。將《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是一書名。省文可偁《四庫提要》】讀一過,卽略知學問門徑矣。析而言之,《四庫提要》爲讀群書之門徑。【《提要》較多,未必人人能置一編,別有《四庫簡明目錄》,乃將《提要》約撮而成,書止一帙。大抵初學須先將經、史、子、集四種,分清何書應入何類,於此憭然,則購書讀書,皆有頭緒。然《簡明目錄》太略,書之得失,亦未詳說。且四庫未收者,《提要》尚列存目於後,《簡明目錄》無之,不得誤認為世間所無也。略一翻閱,然後可讀《提要》。】
  《漢學師承記》為經學之門徑。國朝人著《小學考》,為小學之門徑。【《說文通檢》,亦可謂初學翻檢《說文》之門徑。】顧炎武《音學五書》,為韻學之門徑。《史通》為史學之門徑。國朝齊召南《歷代帝王年表》,為讀史之門徑。《古今偽書考》,為讀諸子之門徑。《文心雕龍》、鐘嶸《詩品》為詩文之門徑。國朝趙執信《聲調譜》、沈德潛《說詩晬語》、紀昀《瀛奎律髓刊誤》、孫梅《四六叢話》、近人《歷代賦話》為初學詩賦四六之門徑。孫過庭《書譜》、姜堯章《續書譜》、國朝包世臣所著《安吳四種》內《藝舟雙楫》一卷,為學書之門徑。

  〇 讀書宜多讀古書。

  除史傳外,唐以前書宜多讀,為其少空言耳。大約秦以上書,一字千金。由漢至隋,往往見寶,與其過也,無亦存之。唐至北宋,去半留半。南宋迄明,擇善而從。茲將先秦以上傳記,【子、史及解經之書,古人通名傳記。】真出古人手者,及漢魏著述中理切用者,約舉其名於後:
  《國語》《戰國策》《大戴禮》《七經緯》【國朝人蒐集,較《古微書》為備。緯與讖異,乃三代儒者說經逸文,瑕不掩瑜。勿耳食而議之。】《山海經》《世本》【近人秦嘉謨輯補。】《逸周書》《竹書紀年》《穆天子傳》【三書雖有假託,皆秦以前人所為。】《周髀》《素問》《司馬法》【班《志》列入禮家。其書皆言軍禮。】以上諸書,皆有考證經義之用。
  以上三代古傳記。【其餘皆是漢後偽書,斷不可信。《國語》《國策》《大戴》最要。】
  《老子》《管子》《孫子》《晏子春秋》《列子》《莊子》《文子》《吳子》《墨子》《荀子》《韓非子》《鶡冠子》《孔叢子》《呂氏春秋》《楚辭》【此集類,然可證經,故附此。此外尚有《尸子》《商子》《尹文子》《關尹子》《燕丹子》,國朝人均有采集校刻本。】
  以上周秦間諸子。【其餘尚多,或偽作,或佚存,無幾。荀、管、呂最要,莊、墨之屬理雖悠謬,可證經文者極多。】
  《乾鑿度》、鄭注《尚書大傳》、《韓詩外傳》、《春秋繁露》、《白虎通》、《春秋釋例》、陸璣《詩疏》、皇侃《論語疏》、《周易集解》、《經典釋文》【二書雖唐初人集,乃漢魏六朝人舊說。】此外尚有《五經異義》、《駮五經異義》、《虞氏易注》、《鄭氏易注》、荀九家《易注》、《尚書》馬鄭注、《左傳》賈服注、蔡邕《明堂月令章句》、《箴膏肓》、《起廢疾》、《發墨守》、《毛鄭異同評》、劉炫《規杜》、《漢魏遺書》、《古經解鉤沈》等書,皆元書亡佚,國朝人從他書采集者。
  以上漢至隋說經之書。【唐至國朝,經學書太多,俟他日擇要標目。】
  《說文》《方言》《釋名》《急就篇》《字林》。【書久佚,國朝任大椿蒐集成書名。】《字林考逸》。《玉篇》《廣韻》【《廣韻》卽陸法言《切韻》,略有增修,故列隋。此後唐人《一切經音義》最勝,尚有《汗簡》、《集韻》、《韻補》、《韻會》、薛尚功《鍾鼎款識》之屬,亦資考訂,但可少緩耳。《倉頡》《凡將》諸書,久已亡佚,任大椿蒐集之,名《小學鉤沈》,最好。】
  以上漢至隋小學之書。《說文》《玉篇》《廣韻》尤要。
  《新序》《說苑》《列女傳》《吳越春秋》《越絕書》《家語》【王肅所集,故列此。】《漢官六種》《三輔黃圖》《水經注》《華陽國志》《淮南子》《法言》《鹽鐵論》《新論》《潛夫論》《論衡》《獨斷》《風俗通》《申鑑》《齊民要術》《文中子》《中說》【雖門人所作,體制未善,詞理頗精,不可發。】《顏氏家訓》《九章算術》。【此外隋前算經尚有六種。算乃專門之學,極有實用。自唐至明,算書不少,後出愈精,至國朝而極精。此取其古,為通經之用。】
  以上漢後隋前傳記諸子。【此外如《大元經》《易林》《物理論》《中論》《人物志》《高士傳》《博物志》《古今注》《南方草木狀》《洛陽伽藍記》《荊楚歲時記》《世說》《抱朴子》《金樓子》之屬,雖頗翔實雅馴,僅資詞章談助,非其所急。《雜經》《參同》無關儒術,《理惑》《拾遺》違正害理。其餘多是偽作,宜辨。《新序》《說苑》《列女傳》《水經注》最要。】

  〇 諸古書宜分真偽。

  此事本朝諸老論之最詳,辨之最精。卽《四庫提要》中,已具大略,試取觀之,自然昭若發蒙。國朝姚際恒《古今偽書考》簡便易看。【有單行本,又收《知不足齊叢書》中。】

  〇 讀書宜讀有用書。

  有用者何?可用以考古,可用以經世,可用以治身心,三等。唐人崇尚詞章,多撰璅碎虛誕無理之書。宋人筆墨繁冗,公私文字,多以空論衍成長篇;著書亦然。明人好作應酬文字,喜談賞鑒清供,又好藍本陳編,改換敷衍,便成著作,以故累車連屋,眩人耳目,耗人精神,不能專意要籍。唐以後書,除史部各有所用外,【凡記典章、風俗、軼事、地理之屬,皆史類。明人地志最劣。】其餘陳陳相因之經注,無關要道之譜錄,庸猥應酬之詩文集,【明人書尤無謂者,鄙陋不根之方志,書帕饋贈之小品,變名射利之評本,程試湊集之類書。】皆宜屏絕廓清。庶幾得有日力,以讀有用之書耳。【近代文集,鄙者無論,卽佳者,少看數部亦無妨。多讀經子史,乃能工文,但讀集不能工文也。詩亦同。若論其深,總須人有餘于詩文者佳,詩文餘於人者,必不佳。】

  〇 宋學書宜讀《近思錄》。

  宋儒以後,理學家書,推明性理,洵發前代未發。然理無盡藏,師無定法,涯涘難窮。其高深微眇,下學未能猝解。朱子《近思錄》一書,言約而達,理深而切,有益身心,高下咸宜。所宜人置一編。其餘俟積久基成,自宜廣覽。【國朝江永有校注本,極精。近湖北局刻,亦好。】
   王陽明學術宗旨,雖興程朱不同,然王出於陸,亦宋學也。猶如繼別之後,更分大宗小宗,不必強立門戶,互相訾謷。
   講宋學者,必先將《二程遺書》《朱子語類》《明儒學案》三書讀過,字字寓目,方可幾望入門耳。國朝王懋竑,最深于朱子之學。所著《白田雜著》必當看。

  〇 爲學忌分門戶。

  近代學人,大率兩途,好讀書者宗漢學,講治心者宗宋學。逐末忘源,遂相詬病,大為惡習。夫聖人之道,讀書治心,誼無偏廢,理取相資。詆諆求勝,未為通儒。甚者,或言必許鄭,或自命程朱。夷考其行,則號為漢學者,不免為貪鄙邪刻之徒;號為宋學者,徒便其庸劣巧詐之計。是則無論漢宋,雖學奚為?要之,學以躬行實踐為主。漢宋兩門,皆期於有品有用。使行誼不修,涖官無用,楚固失矣,齊亦未為得也。若夫欺世自欺之人,為漢儒之奴隸,而實不能通其義,為宋儒之佞臣,而並未嘗讀其書,尤為大謬,無足深責者矣。【經典義理,舍文字訓詁,何從知之?此事恐難析離。】
  宋儒表章《學》《庸》。然《禮記》乃二戴所傳,七十子後學者所記。【見《漢書•藝文志》。】夫云“七十子後學”者,非秦漢以來經師而何?是真漢學也。《漢志》有《中庸說》一篇,【在《戴記》後。】《隋志》有梁武帝《中庸講疏》一卷,宋天聖八年以《大學》賜新第王拱辰等。專尊《學》《庸》,義有所昉。況《樂記》一篇,漢人所撰,【據《別錄》有《竇公》一篇,知之。】實括論性主靜諸義。董子之書,備言性道中和。然則性理之學,源出漢儒,強生分別,不知學者也。【考證校勘之學,乃劉攽、宋祁、曾鞏、沈括、洪邁、鄭樵、王楙、王應麟開其端,實亦宋學也。】
  愚性惡聞人詆宋學,亦惡聞人詆漢學,意謂好學者卽是佳士。無論真漢學未嘗不窮理,真宋學亦未嘗不讀書,卽使偏勝,要是誦法聖賢,各適其用,豈不勝於不學者?乃近人著書,入主出奴,互相醜詆,一若有大不得已者,而於不學者則絕不訾議,是誠何心?良可怪也。【近年士人,旣嫌漢學讀書太苦,又嫌宋學律身太拘,五經幾於廢閣、名文亦嫌披覽。但患其不學耳,何暇慮及學之流弊哉?】洛、蜀交訌,章、蔡快意。於是世之不學者,襲兩家之賸言,無論漢宋,一律謗毀,必欲天下同歸於不學而後快。此亦如恥獨為君子者耳。好學者各尊所聞,各行所知,勿為所動。

  〇 作秀才後宜讀書。

  今人為童子時,尚與經傳相親,身人膠庠,自命成學,弁髦敝之矣。此為天下通病。夫學僮讀書,不過上口粗通,豈能鉤深致遠?入學以後,神智漸長,閱世稍深。此時讀書,方能尋其要領,探其精微;乃以惡濫時文,奪其本務,抑何謬哉!蓋惟入學後正宜讀書,通籍後更好讀書耳。袁伯業長大而能勤學,吾願諸生效之。

  〇 讀書不必畏難。

  以上所言,當讀之書,如此其繁,讀書之道,如此其密,似乎莫殫莫究,何暇省身致用耶?是又不然。一經一史,古集一家,詞章一體,【講經史者,詞章亦不可竟發,可以涵養性靈,兼資筆札。】經濟一門,【經濟存乎其人。生性闇弱者,不講亦可。】專精探討;【果能精通一經,則群經大旨要義,皆已憭然矣。】《通鑑》古子,觀其大略,知其要領;又其次,涉獵而已。如此為之,不過十年,卓然自立。【聰強而得師友者,所得尚不止此。】自茲以往,左右逢源。【兼精群籍原好。但人生精力歲月有限,以一為主,以餘為輔,已可終身用之不盡。才力有餘者,任自為之。】夫航斷港而求至海,驅北轍而求至越,則難矣!若津渡顯然,定向有在,循途而行,計日而到,何難之有?蓋讀書一事,古難今易。無論何門學問,國朝先正皆有極精之書。前人是者證明之,誤者辨析之,難考者考出之,【參校旁證。】不可見之書采集之。一分真偽,而古書去其半;一分瑕瑜,而列朝書去其十之八九矣。且諸公最好著為後人省精力之書。一蒐補,【或從群書中蒐出,或補完,或綴緝。】一校訂,【譌脫同異。】一考證,【據本書,據注,據他書。】一譜錄,【提要及紀元、地理各種表譜。】此皆積畢生之精力,踵曩代之成書而後成者。故同此一書,古人十年方通者,今人三年可矣。前人甚苦,【在前人卻於已無大益。校書及注古集,尤甚。】後人甚樂。諸公作室,我輩居之。諸公製器,我輩用之。【今日止須善買書,讀書便省力易見效。】士生今日,若肯讀書,真可不廢無益之精神,【若無諸公,自考之則甚勞,不考之則多誤。】而取益身心,坐收實用。據漢學之成書,玩宋學之義理,【此時不再考證,亦已足用。但多覽先正考證之書,而篤信之,可矣。此事亦無窮力有餘者聽之。】事半古人,功必倍之。愼無驚怖其言,以爲河漢而無極也。

  〇 讀書勿諉記性不好。

  每見今人不好讀書者,輒以此藉口。此欺人也。日記一葉,月記一卷; 十年之內,可記百餘卷矣。非不能,實不為耳!朱竹垞有言:“世豈有一覽不忘,一字不遺者?但須擇出切要處記之耳。”竹垞為本朝第一博雅人。其說如此,以告學者。

  〇 讀書勿諉無書無暇。

  能購購之,不能借之,隨得隨看,久久自富。若必待插架三萬,然後議讀,終身無此日矣。卽使四部駢羅,豈能一日讀盡!何如姑盡所有,再謀其他?更有一蔽:勸人讀書,多謂無暇;不思嬉遊晝寢,為暇多矣。一葉數行,偶然觸目,他日遇事,或卽恰收其用。自非幼學,真讀書者,斷無終日整襟危坐,限定讀書時刻之事也。

  〇 買書勿吝。

  田穀之利,不及什一。商賈之利,止於三倍。典籍之利,淑身興宗,化愚為賢,子孫永保,酌之不竭。一卷之書,有益天下,此其為利,不可勝言。節衣縮食,猶當為之。惟買書須得其門。若無通人可訪,則常過書肆,流觀架上名近雅馴者,索取翻檢,要籍精本,必時遇之。卽使買而不讀,果於此道篤好,子孫亦必有能讀之者。
  蜀人尚義好施,書院社學,所至莘莘,義卷賓興,色目非一。今有一義,更為進之。仰屋冥搜,專攻帖括,澤竭壁枯,終鮮宏益。以云賑救孤寒,則有之;如謂興起人文,則未也。儻有好禮者,廣買典籍,置之書院,計最要各部,所費不過千餘金而已。千金之書,百年以內,不至壞爛;三十年內,不卽散亡。一縣高材,咸得霑丐,展轉授受,流澤無窮。一鄉之中,通人接踵,何憂不成為冠蓋里乎?較之募集多金,為文昌魁星,修造樓閣,號偁培植文風者,有實效多矣。【文昌六星,雖有司祿,何與學校?魁乃斗宿之一。俗以奎壁書府,傳誤作魁。與其儌福於星辰,責效於土木,不如求諸人事之為愈也。】

  〇 讀書期於明理,明理歸於致用。

  書猶穀也。種獲舂揄,炊之成飯。佐以庶羞,食之而飽,肌膚充悅,筋骸強固。此穀之效也。若終歲勤動,僕僕田間,勞勞爨下,並不一嘗其味,蒔穀何為?近人往往以讀書明理,判為兩事。通經致用,視為迂談。淺者為科舉,博洽者著述取名耳。於已無與也,於世無與也,亦猶之穫而弗食,食而弗肥也。【卽如《說文》小學,誠為讀經扃鑰,乃吹求無窮,膠柱不化,是守此莞鑰以終其身,仍不免為門外人。何由望見美富,此豈通六書之本意哉?其他考據家流弊,亦多此類。使世人訾漢學者,此輩為之也。】隨時讀書,隨時窮理,【譬如農家,年耕年食,不聞必待遍嘗百穀,富積千倉,然後謀一飽也。】心地清明,人品自然正直。從此貫通古今,推求人事。果能平日講求,無論才識長短,筮仁登朝,大小必有實用。《易•大畜》之象曰:“君子以多識【識,《釋文》劉作“志”。】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多識畜德,事本相因。若讀書者,旣不明理,又復無用,則亦不勞讀書矣。使者諄諄勸諸生讀書,意在使全蜀士林美質,悉造成材。上者效用於國家,其次亦不失為端人雅士。非欲驅引人才,盡作書蠹也。此條特為能讀書者發之。

 

《輶軒語》二

語文弟三

  舉其有關程試,及時俗易犯者。免致良材困學,誤蹈覆車,徒遭擯棄而不知也。【此篇說多平淺,所言皆切於川省者。先輩論時文之語極多,不贅言。】

一 時文

  〇 宜清、【書理透露、明白曉暢。】真、【有意義,不勦龔。】雅、【有書卷,無鄙語。有先正氣息,無油腔濫調。】正。【不俶詭,不纖佻,無偏鋒,無奇格。】
  四字人人皆知,然時俗多誤解。今特為疏明之。為惟制義,卽詩古文辭,豈能有外於此?今人誤以庸腐空疎者當之,所謂謬以千里者也。俗論每云某文尚理法,某文尚才氣,某文尚書卷。夫無理無法,尚何得為才氣?若無才氣,無書卷,又豈能闡出道理哉?

  〇 宜多讀書。

  讀書多,則積理富,不看講章,自能解題。題理燎亮,文法自合。至於意義精深,詞華宏富,因源得流,不勉而能。

  〇 宜學先正。

  經史為文章根柢,名大家為墨卷根柢。《欽定四書文》,卽根柢也。學到固不易,稍得其骨力氣息,為益卽已無窮。【卽使初學不解,作秀才後必宜探討。他日通籍衡文,主講教士,遇有高文,方能識別。免致屈高材貽譏訕也。】選本甚夥,要以老輩所選者勝。為舉業計,名稿須讀發揚者,墨卷須讀清楚者。如吳【蘭陔】、李【秬香】、梁【省吾】、許【玉叔】、周【筱村】諸家選本,皆好。不能盡舉。以此例求之,淺薄小巧者不足學。【名家專稿宜涉獵,隨其所喜看之。周選卽《制義靈樞》,川省坊間多有,甚好。】先輩恒言,時文家須胸中有熟文三千首,自然能文。亦猶揚子雲“讀千賦乃能工賦”之說也。今人縱不能如此,到少亦須涉獵千餘篇,爛熟數百首。若並此無之,難矣!
  舉業家每謂經、史、子、集,無關時文,方家文字,不宜場屋。但讀浮濫時墨,展轉摹效,此時文體卽已甚敝。愈趨愈下,將來必致一書不知,文亦不可為文,人人皆“沒字碑”矣,大為學校之憂也。諸生此時為學為教,異日身執文柄,普望努力挽回,卽是有功世教。

  〇 宜學好墨卷。

  墨卷者,有意、有詞、有氣、有勢、有聲、有色之謂也。俗濫房行,六者無一焉,有何可學乎?【無論生童,凡脈理未清者,斷不可遽學墨卷。一遭汩沒,終身迷罔。】

  〇 宜講用意、用筆。

  創發名理,羽翼經傳,本也;作手始能之。機調諧熟,末也;俗工亦解之。通乎上下,意筆為先。若意筆俱無,我與人共此濫調泛語,浩浩一萬四千卷,何以制勝哉!【意者,不泛濫,不襞積之謂。筆者,不平塌,不騃鈍之謂。】

  〇 時文出落處宜用意。

  其承注點逗處,則為文之眉目。其轉捩提挈處,則為文之筋節。其要在上下連貫,與有勢不平而已。文之佳惡,看此處數語,卽已瞭然。童卷於此,太不講求。故為標出。

  〇 舉業家平日宜讀小題文,作小題文。

  此先輩之言。欲藥膚濫,無過於此。蓋斂遊思而入理法,埽浮詞而見意筆,此良方也。施之今日,尤要。

  〇 初學作時文,宜先作論。

  欲學作時文,先學作論。有兩書最可讀:一、宋呂祖謙《左氏博議》。【坊間稱《東萊博議》。】文格不堪高古,而詞意顯豁,段落反正分明,有波瀾,有斷制。學之,可期理明詞達。【唐以前名家集中,論說變動不居,無一定科臼。宋人論,則碻有規矩,亦如時文,南宋尤甚。但集中作,篇幅多長。此東萊少作,故淺顯易尋。】一、明張溥《歷代史論》。自漢迄元,每一帝作一論。又取《通鑑紀事本末》,每一事作一論。大率每首三百餘字,簡練涵蓄,詞采斐然,而邊幅迮小,筆勢整齊。論中將本書本事,櫽括約舉,隨讀隨解,便可知史事大段。【此書本為初學熟史而設。】學僮于經畢讀古文時,他古文之外,將此二論讀熟,再以史事子史語,命題使作論,自然汩汩其來,下筆不能自休。一二年後,卽兼取時文讀之,雖大家名稿,不至眩駭;至於淺薄塾課考卷,更將俯視之矣。又一年後,試為四書文,竟作全篇,下筆必已可觀。半年入格,一年卽工。豈不勝於 鑽仰明文傳薪,咀嚼小題拆字者哉!此似迂緩法,實簡捷法也。為塾師者,盍以此法試之?【先學論,而後為時文;先學雜體詩,而後作試律詩,其致一也。】不惟此也。弱冠以前,未嘗學作古文,弄翰屬辭,止從兩句破題,三行起講,搜索而起,異日成就後,卽欲放筆為直幹,束縛終難解脫。前明及近世古文名家,費盡學力,似仍不脫時文氣格。少成習貫之言,賈生豈欺我哉!

  〇 忌墨守高頭講章。

  《四書》朱注最精最顯,澄懷觀之,何語不憭?合講、體注之屬,腐陋可惡,令人汩沒性靈。世斷無通經博覽之人,而不能解朱注者。為時文計,止有《四書匯參》蒐引頗多,可看。然必埋頭鑽研,亦可不必。蓋不通群經,決不能通《四書》。不特《匯參》,雖讀盡宋人語錄,無益也。《四書釋地》【國朝閻若璩著】《鄉党圖考》【國朝江永著】二書宜看。近人《四書經注集證》,亦好。
  《四書》一編,爲群經之綱維,萬理之淵海。今世學文,其識解趣向,大率皆自講《四書》,學時文時開之。先入為主,則終身不能自拔。夫專抱講章作制義,不過終身無佳文。若誤認講章之理,爲卽《四書》之理,將使天下無人材矣。

  〇 忌濫調。

  習俗濫調,令人憎惡,大為全卷之累。茲舉童試最習見數條,懸為厲禁。【講首一理之所口口也。一理之所口口也。一理之所口口也。誤矣,又迂矣!講尾口口其口口乎,正不得謂云云。起講賓主兩扇。講下不然何則。夫人必明乎云云。理有淺亦有深,其淺也與哉!其深也。凡事論之以情不如論之以理。後比惜也幸也。會心之下別具深心。世味道味勢分性分。五百年道統,十六字心傳。萬不至。情亦知。我儀圖之。三排四排空話。】此外類推。童場無論何題,多不入口,氣大非。卽轉述他人語亦不宜。通篇斷作有語氣者,更不可。

  〇 忌奇格偏鋒。【如無故,分兩大比,三大比,或前後四比之類,及不守正解。】

  〇 忌以雙字輳合成篇。【如操修詣刀、黽皇圖維、紏虔刻厲、猷為鼓舞之類,通篇並無真意,止以此等字面輳成。此近二十年來陋習。】

  〇 忌不可解。

  文以通體能用白話解釋者為上。時墨之病,貌似圓滿鏗鏘,而模糊填塞,淩雜無序,緟復合掌,使之自講,必然箝口。此由無真理真意之故。名稿名墨必無之。

  〇 忌亡援一經作柱。

  時俗惡習,無論何題,動曰《詩》教《易》教,號為專經。實則支離滅裂,無理取鬧。不特有妨文體,實為有害經學,所宜痛絕。

  〇 忌詩賦語後世語。

  時文自有體裁。史事可苞孕,不可明寫。使者所選《江漢炳靈集》,才氣雖富,理法尤密,且皆是相題行文,引用切當。不宜誤會,買櫝還珠,致傷文體。

  〇 舉業家忌揣摩風氣。

  揣摩風氣者,迎合人意,變道逢時之謂也。鄙夫行徑,君子不為。為人為文,理豈有異?乃舉業家視為固然。父師以此望其子弟,直如陳咸之父,教之以諂,可羞可怪。況試官多矣,科目新舊不同,嗜好亦異,卽欲迎合,其又焉能?豈知主文選卷,遇脫俗者則刮目欣賞,見陳陳者則頻蹙作惡乎?應試文字但求不僻、不怪、不晦、不歰,足矣!華實兼備,不患莫己知也。《戰國策》揣摩字義,出於《鬼谷子》。其書有《揣篇》、《摩篇》,謂鉤距窺伺,如孟子所謂言餂者也。

一 試律詩

  〇 宜工【不率】、切【不泛】、莊【不佻】、雅【不腐】

  詩之上乘,自以雄渾超妙為善。然初學豈易語此?且場屋試律,自有體裁。先求動中規矩,方可言神而明之。

  〇 宜讀古人詩。

  初學宜先讀唐宋古今體詩,且學作之,再為試帖,事半功倍。【伹就尋常景物,令作五言短古、七言絕句,令其胸中稍有詩情,則不以試帖為苦。】此本務而實捷決也。
  杜詩云:“詞林有根柢。”時文試律,何獨不然?《唐試律外庚辰集》必須先讀,以取氣韻。此皆博通名手所為,故典核樸雅。時議其拙,非也;自不解其典實,不知其用字所出耳。知者但覺其妍雅。【紀氏《唐人試律說》,近人視為先進禮樂。然不可不一覽。】

  〇 七家詩宜善學。

  川省此詩盛行,無人不讀,無人不學。此詩才調誠佳,迥異庸俗,而其中每有老手頹唐之作。不善學之者,不免遂意有纖佻不莊,粗獷叫器之弊。此病甚深,亟宜戒之。凡學古者,取長棄短為要。

  〇 宜看館閣詩

  體格未必甚高,氣息卻甚平靜,字句必求妥帖。此為應試正宗。試律一體,其源出於唐人試律。創此體時,卽是如此體裁也。

  〇 忌用語助語詞。

  此病川省最甚。從古試律,無此體式。雜體詩亦罕。間或有之,不可以訓。【謂“焉”、“哉”、“乎”、“也”,及“而”字“其”字之類。“而”、“其”等字為語詞。】

  〇 忌輕佻不莊。

  迂腐固不佳,纖佻狎媟語尤忌。校文者見之,最為刺目。

  〇 忌用迭字。

  如重重點點,上句花月,下句月花之類。

  〇 忌不對。

  虛實輕重,字面門類,務宜銖兩各稱,此所謂律。不可略觀大意,便謂支對停妥。纖巧假借,則亦不可。

  〇 忌破題太緩。

  近今詩律題字,宜起二聯點畢。一句五字中,不宜全用題字,俗名罵題。

  〇 忌用古人全句入詩。

  犯此病者甚多,不知何人作俑?古無此體。

 

一 賦

  〇 宜相題製體。

  或古或律,須視其題。擬古者,宜用古人元賦體。平正板重題,宜律。纖巧詠物題,可律,體或擬六朝體。博大頌颺題,及詠古有大議論題,可古可律。
  試場賦,於法得用古體,然古賦竟是博學人著作之事,應試者先求工於律賦,可耳。卽閒有合用古賦者,止可如作楷臨摹法帖,上者取其氣韻而合以規矩,下者摹其形模而去其駭俗,較於應試為宜。然此為考試言,乃萬不得已之論,非為著作學古者言。

  〇 宜讀古賦。

  選賦,六朝、唐賦,皆必宜讀。律賦之有唐賦,猶時文之有明文也。
  坊行《律賦必以集》,簡約平正,宜於初學。國朝張惠言《七十家賦鈔》,古雅詳備,能讀更佳。

  〇 名家賦宜善學。

  國朝賦家,大手筆最多,才力實勝唐人。不善學者,恐致堆垛泛濫之病。吳祭酒【錫麒】賦及鮑顧陳三家賦,皆為近時名家,京師有合刻本。可學。此外選本,不拘一格。但看其有書卷而不笨滯,格調整齊而押官韻穩者,卽可學。【如坊刻《插花窗》《少巗賦》之類不必學。】

  〇 忌篇尾作歌。

  六朝小賦閒有之。場屋效顰,旣為不莊,又嫌率爾。選賦篇尾,或曰“亂”,或曰“頌”,各有體裁,不得藉口。

  〇 忌通篇四字句。

  古人間有。施之律賦,短促傷氣。宋廣平《梅花賦》,乃宋人偽作耳。前人已辨之。舒元輿《牡丹賦》中,六字句仍不少。

  〇 忌濫效騷體。

  此間試場,此體實多。無病而呻,最為無謂。

  〇 忌每段四六聯太多。

  多則重膇滯塞。若以唐法論之,每韻中四六隔對,止宜用一聯。今難如此深論,但不必過多耳。近代名家賦中,一段往往有三四聯四六者,實皆非法。讀書嗜古,洞悉文章流別者,自能知之。凡擬古詩賦及論,皆宜頂格書寫。蓋試卷低兩格寫者,為頌颺者,太迷謬,不足論。
  坿舉詩賦中習見易誤字。【五方所同者,不備論。】
  平仄舛誤字,如賞【仄,賞罰】、償【平。償還】、頃【仄,頃刻】、傾【平,傾覆】、訉【仄,音訉】、詢【平,咨詢】、具【仄,備具】、俱【平,耦俱】、聆【平】、應【平,當也;仄,答也】、教【平,虛,誰教;仄,實,政教】、令【平,虛,能令公喜;仄,實,發號施令】、騎【平,虛,騎馬騎虎;仄,實,車騎萬騎】、量【平,虛,揣量。仄,實,器量】、漫【漫漫,平仄兩音;漫道,水漫,讀仄】、紹【仄】、占【平,占卜;仄,侵占】、攘【平,攘奪,攘除;仄,擾攘】、丕【平】、撚【仄】、踞【仄。古卽作居,故《集韻》有平音,今罕用】、只【平,只應,與神祇,字音異形同】、祇【平,祇敬】、嗣【仄】
  意義相混字,如尤【過也,寡尤,拔尤】、猶【尚也,猶且】、蓋【何不也】、何【詰問辭】、郤【同隙,晉大夫姓】、却【退也、卻正字】、也【順承直斷辭】、耶【疑或不定辭,義與乎字近】、摹【讀模、摹仿,虞韻】、摩【讀磨盪摩、揣摩,歌韻】、束【結束,從口】、朿【卽芒刺之刺】
  俗別無本字,如廬【從厂譌,從厂非】、散【從月譌,從日非】、惟【從佳譌,從佳非】、忍【上半譌作任】、陽【右半譌作易】、祀【不從已】
  鄙俗語,如詩賦中,最喜用“世界花花”四字,不知出何典記,鄙俚已極。又如“堪誇行為闊”、“論者邊一箇”等類,亦俗甚。

一 經解

  此非可以文字論者,通小學漢學以後,再言得失。若僅讀坊本《五經》者,應試時不必自占此科。【小學,謂六書之學,見《漢書》;非《小學集注》之“小學”也。】

一 經文

  以能發撝經義為第一。必能原本注疏,多搜古義,淵奧博洽,訓詞爾雅,方為入格。若止墨守體注諸書,其工拙可不論矣。必不得已,僅以文勝,亦必有古藻宏辭為佳。【經文雖當恪遵御纂,然別解異聞,不妨蒐羅駮辨,以為敷佐。】

一 策

  沈約受策,僅知其半。朱買臣難公孫宏,十不得一。對策談何容易?不過平日見書多者,學問有門徑者,自能多有所知,不至瞠目茫然。此亦非若時文可以倉卒取辦者。近見坊間有《十三經策案》、《廿二史策案》兩書,引據頗不為陋。所言多是經史要領,迥非宋人《策料》《八面鋒》之比。若肯常加披覽,推類考究,大有益於根柢之學。【近人翁元圻注《困學紀聞》,黃汝成《日知錄箋釋》之類,亦好。二書用處甚大,卽為對策計,常看亦好。】總之,經文或可欺門外漢,對策除平日多讀書外,別無捷徑也。
  對策中前偁執事云云,後偁士云云、生云云,此乃舊式。近今久不行用,有干磨勘。

一 古今體詩

  此乃專門名家之學,豈能數語盡之?然試場考古,必有此體,姑言其略。第一博覽為先,略知列朝詩家源流派別,方可言入門。規橅一家,稍有所得,方能有佳處。至其法律門徑,前人古題之解,聲調之譜,談藝說詩之作,玉屑金粉之編,言之已詳。此止可粗言其禁忌耳。

  〇 忌無理無情無事。

  有理、有情、有事三者俱備,乃能有味。詩至有味,乃臻極品。數語雖約,頗能該括前人眾論。學詩者,試體會之。新城王文簡論詩主神韻。竊謂言神韻,不如言神味也。【有事一條,尤為切要。特為標出。】

  〇 忌音調不諧。

  古詩自有音節平仄,多讀自知之。俗師於律詩有一三五不論之說,大謬。古人五七律,自有拗救法。旣目為律,豈有不論之理?拗救之說,亦甚繁。如不能遽曉,照試律平仄為之,尚不致過差耳。古時尤忌多有律句。【學四傑、長慶體者,不與。】五言古詩,於題目博大典重者,以用古韻為合格。碑版銘頌,有韻語者,同。古韻之說甚繁,看顧亭林《音學五書》,自知之。

  〇 忌體制雜糅。

  古藻時調,羼列同篇;法語情言,合居一簡:是為出言無章。

  〇 忌多用宋以後事,宋以後語。

  此自修辭要決。何大復諸人持此說,後人誚之,非也。論史事者,不與。

  〇 忌以俗語冒為真率。

  近人多有此病。好理語者出於陶,道俗情者託于白,誣古人矣。

  〇 忌以粗獷語,貌為雄肆。

  宋以後多此病,近人尤甚。蜀中詩派,似涉此風。試檢點之。

  〇 忌陳熟落套。

  古人名手,每傷生硬。今世當家,但患陳熟耳。

  〇 忌纖巧。

  製題猥瑣,屬詞尖碎,為纖;對仗假借,此附細密,為巧。皆非大方所有。

  〇 忌險怪苦歰。

  李昌穀詩,乃零句湊合者,見之本傳。賈長江詩,乃散聯足成者,見之《唐詩紀事》。豈特去《詩》教太遠?古來大家,直無此作法。其險怪不平易,苦歰不條達,正其才短,非其格高也。

  〇 忌虛造情事景物,將無作有。

  如長安見漢、宣城臨江之類。

  〇 忌貌襲古而無意。

  體製必當學古,惟在有意耳。明鍾、譚詆七子,近人主性靈,變本加厲,尤非。

  〇 忌大言不慚。
   詩家每多越分自贊之語,視為成例,殊可哂也。五古忌散緩垛積,七古忌空廓平直,五七律忌枝節飣餖,絕句忌剽滑。各體之通忌,曰言外無餘味。

一 古文駢體文

  試場策論用散文,今通謂之古文。對策間有用駢文者,但不常有,惟詞館應奉文字用之耳。然駢散兩體,不能離析,今為並說之。周秦以至六朝,文章無駢散之別。中唐迄今,分為兩體,各為專家之長,然其實一也。義例繁多,殊難備舉,試言其略。古文之要曰“實”,駢文之要曰“雅”。實由於有事,雅由於有理。散文多虛字,故尤患事不足。駢文多詞華,故尤患理不足。各免偏枯,斯為盡美。更有扼要一義,曰不能為古文者,其駢文可知;不能為駢文者,其古文亦可知。國朝古文專家,倡于方【苞】、姚【鼐】,名曰桐城派。【雖亦云學《史》、《漢》、昌黎、介甫,實則遠宗歐、曾,近法靈川。】雖未必盡古文之變,然初學者由此入手,甚好。【侯、魏兩派、未善。】近人刻有《歸方評點史記》,可看。【先求法度可觀,再議神明變化,亦猶書家九宮法也。】國朝講駢文者,名家如林。雖無標目宗派,大要最高者,多學晉宋體。此派較齊梁派、唐派、宋派為勝,為其樸雅遒逸耳。取明王志堅《四六法海》、國朝李兆洛《駢體文鈔》、曾燠選《駢體正宗》讀之,可知駢文指歸。總之,文、學兩字,從古相因,欲期文工,先求學博。空疏淺陋,嘔心鑽紙,無益也。
  梁劉勰《文心雕龍》,操觚家之圭槷也。必應討究。

一 字體

  〇 字體宜正。

  惡俗字體,萬不可令犯筆端。坊刻《正字略》《字學舉隅》之類,可得大略。然必求其本,則心知其意,自能觸類引申、舉筆無誤。本者,讀《說文》識小篆之謂也。

  〇 《字典》古字,斷不可寫。

  《字典》一書,其體例在綱羅無遺,不問正譌雅俗,一概收入,多存而詳辨之。非謂所收之字,皆可行用。【唐宋所出古篆,半出俗師,譌傳半出羽流偽造。】愚者不知古學之所謂,竟將《字典》所存別體,取勝斂不遺,書之試卷,意在欺人。其違乎格式,無論矣。俗人所駭,通人所哂,非惟不雅,俗又甚焉。
  近世通曉《說文》者,又欲將篆書之筆勢,改真書之點畫。豈知源流相因,而體製各別。【中間尚隔隸書一關,豈能飛越?終竟不能全改今六書本義。卽如“之”、“也”兩字,如何改耶?】學者貴心知其意,此亦賢知之過也。

  〇 書法宜學碑版。

  書法止是藝術內事。【《四庫》於論書者,收入藝術部。】應試院體書,士人自解求工。蜀士擅長者尤多,無勞勸導。惟凡事具有根柢。書法不知碑版,不能免俗。唐碑為楷法埻的,所宜步趨。如多才好學者,能于唐以前碑刻,博觀得悟,洞悉書法源流,從此貫徹篆隸,大可為詁經考史之資。國朝金石家最多最精,皆為此事有益經史耳。【大約漢以前之款識、碑刻,其文字可以證經。列朝之官私石刻,其事實、年月、地名、官制、姓字,可以補史。然此指當時所立之碑,非謂法帖。帖與碑有別。】文人嗜好不同,各能由博求深,皆可歸於有用,因書法而考碑版,由碑版而通小學,考史事。韓昌黎所謂因文見道,正此意也。蜀中古刻頗多,石質易朽,著錄者多亡,續訪者未聞。此邦學人,若肯留意,亦有功文獻之事也。好學者如肯學書小篆,極佳。此經學內事,非遊藝事也。惟止宜寫小篆,【《說文》所載斯、冰所書卽是。】不可寫鐘鼎古文,彼非豪素間物,不能仿偽。為之者謬也。

  〇 書法忌狂怪。

  凡事皆貴平正通達,書法亦然。惟不學人始以此相詫,拙書者乃藉此匿瑕耳。卽如李斯為小篆之祖,而遺刻兩石,中規合度。蔡中郎為八分之宗,其所書石經,雖再經摹刻,規模終在,而謹嚴工整。篆隸如此,楷書可知。其身心之放縱與否,卽此可見。【不惟真書,草亦不宜。草由隸變,尚在真書之先。若遂放蕩,便為失禮。張素所為,蘇文忠已譏之矣。】

  〇 避諱字斷不可忽。

  前代諱忌繁多,嫌名動輒改寫。國朝法令寬大,應避之字,並不難記。今見鄉曲諸生,屢屢觸犯,大不可也。至至聖先師諱,動輒用入,尤可怪詫。不特違式自誤,且身在學校,此而不曉,可謂不知禮矣。別紙條舉於後。

 

學究語弟四

  前三篇,中人以下,及鄉塾童蒙,未能遽領。別說二十四條,告教授初學者。

  〇 《五經》《四書》宜讀官本。【湖北局本甚清朗。江南局本《五經》更好,《周易》兼刻程傳。必不得已,《左傳》讀《左繡》,注中附有補正,宜看,不可讀句解。】
  〇 學生讀《五經》時,宜隨時照注講解。
  〇 坊間編造之書,萬不可讀。【村塾有此等書,采摘五經,編造成句,以代讀經,謬妄可惡。師以此授弟子者,東家知之,立卽辭退。】
  〇 讀《四書》時,可連朱注讀。【免後日重讀,大字與小注,相間難記,場屋害事。此非讀書古法,然為作時文計,不得不然。】
  〇 讀《四書》,宜用白話指實事,道俗情。【斷不可用空言腐語,連類而及。可兼說古典數條。】
  〇 讀《周禮節訓》《儀禮約編》亦勝於不讀。
  〇 識字宜察《字典》,不可憑《字彙》。【旣以訓蒙糊口,《字典》必宜置一部,猶農夫之耒耜也。《字彙》太陋,不可據。】
  〇 小字默經,大字臨貼。
  〇 宜常與學生講《朱子小學》。【湖北有局刻本。】
  〇 典故,宜講《十七史蒙求》。【宋王令撰。書不多,而歷朝人物故實,蒐羅頗富,有韻易記,且是宋人書,置之案頭較雅。】
  〇 唐詩,宜讀《三百首》,兼《古詩源》。【《三百首》約而精,宜爛熟。《古詩源》多歌謠,童子所喜。兩本宜全讀,坊行《古唐詩合解》不善。】
  〇 詩韻,宜看《韻辨坿文》。【前任提學夏路門翰林所刻,校讐無誤。詩韻看此一部,斷不至出韻。集成合璧之屬,雖有類典,翻板多譌。】
  〇 古文,宜讀《史記菁華錄》。【書止四本,評點醒目。此外古文選本,鄉僻不能不讀古文釋義,然不可再刪。】
  〇 論,宜讀《東萊博議》。【開筆亦宜先作論。】
  〇 試帖詩,宜看《養雲山館試帖》。【詩不高,然無流弊。學此者,應試不至以詩誤事。《七家詩選》,其無拗體、無粗語俗語者讀之。】
  〇 時文,宜讀明文,【必自集。】《八銘塾鈔》,【制義考卷。】約選《仁在堂時文》。【講究清楚細緻。】
  〇 勿令弟子讀塾師文。【無論不佳。佳,亦不可。】
  〇 初學作文,須令自己講,並將層次柱意,自批於上。【如此則無糊塗綞複合掌之病。】
  〇 課期作文,不可禁翻書翻陳文。【但不許鈔錄耳。窗下枵腹,場中亦然,文何由佳,作課日所看之書,更易記得。】
  〇 賦,可讀《律賦新機》,【中有名家賦,不可不讀數十首。】《關中課士賦》,【清醒。】《東湖草堂賦》。【有才氣。】
  〇 戒破體字,宜看《字學舉隅》。【案頭必須常置一編,兼可看其楷法。勿謂幼小,先入為主,卷首辨似,卷尾摘誤,最要宜看。】
  〇 勿常解館。【一年在館,總須有三百日。】
  〇 勿以束脩多少,為功之動惰。【孤寒不肯廢書者,日後或竟有大成。且更為可閔,不可存此鄙淺心。】
  〇 學生不率教,止可戒飭罰跪,勿重辱。所以養其廉恥。愚魯者,尤不可過迫促。
  〇 萬不可早開筆,早出考。【有似此者,東家勿喜。前編已詳,再申言之。】

 

敬避字弟五

  (本部分爲清歷代皇帝廟諱與孔孟聖人等諱,在當日頗重要,在今天則意義不大,GB18030內碼中亦多未收,難以錄入,茲從略。)

 

磨勘條例弟六

  〇 鄉會試

  一 試卷文理悖謬,文體不正,不遵小注章旨者,黜革。
  一 不諳禁例,直書廟諱御名及先師孔子諱者,均罰停四科。【凡停科者,舉人,停會試;貢士,停殿試。】
  一 應抬不抬及抬寫不合,或抬寫後塗改者,照違式貼出中式者,罰停三科。
  一 題目錯落,未經改寫或遺漏,全題於夾縫添注,或真草篇數不全,或顛倒,或全然不對,或五策誤為全題;凡曳白越幅及添注塗改,全行漏寫並添注塗改過百字;犯者,貼出。已中式者,罰停三科。
  一 卷中有空白,犯者,貼出。已中式者,罰停一科。
  一 脫寫題目,改寫跳行者,貼出。已中式者,罰停兩科。
  一 草稿未寫全題,貼出。已中式者,罰停一科。
  一 草稿越幅,貼出。已中式者,罰停一科。
  一 草稿模糊辨認不清者,罰停一科。
  一 草稿非全然不符,而脫落太多者,罰停兩科。
  一 添注塗改,字數添改者,罰停兩科;或漏一二處者,貼出。中式者,罰停一科。
  一 塗改字數不符,在十字以外者,罰停一科。
  一 重寫添注塗改字數者,罰停一科。
  一 二、三場均係改寫添注塗改字數者,貼出。中式者,罰停三科。
  一 四書文不得過七百字,違者貼出。
  一 試卷勦襲雷同者,罰停兩科;全篇鈔錄舊文倖中者,黜革。
  一 文中字句疵謬,重字書作兩點,及引用後世事蹟暨書名,並文內遺漏,對策不滿三百字者,俱罰停一科。
  一 詩內平仄的失黏者,罰停一科。
  一 試卷內有書寫卦畫及篆體者,貼出。中式者,罰停一科。
  一 墨卷謄真用行草書者,罰停一科。
  一 卷內挖補數字及挖補抬頭者,貼出。中式者,罰停一科。
  一 試卷反寫及倒寫,對策頂格及策題用大寫壹貳叁肆伍者,均干貼例。

  〇 科歲考【按禮部則例、科場條例增入。】

  一 試卷內不敬避廟諱御名及先師孔子諱者,均罰停鄉試兩科,發學戒飭。其有已經缺筆者,罰停鄉試一科,仍發學戒飭。
  一 試卷內詩少一聯者,罰停鄉試一科;稟生仍罰停廩餼一年。增附由本案補廩者,亦罰廩餼一年。多一聯者,同。
  一 試卷內抄襲舊文,已補廩增者,均革去廩增,仍留附生。如係附生隨棚覆考,仍均發學戒飭。
  一 試卷內詩出韻、失黏,及字句欠妥者,如考列三名以前,罰停鄉試一科;四名以後,廩生罰停廩餼一年;增附由本案補廩者,亦罰停廩餼一年。複韻者,同。
  一 對策不合口氣者,如考列三名以前,罰停鄉試一科;四名以後者,廩生罰停廩餼一年;增附由本案補廩者,亦罰停廩餼一年。
  一 經文不滿三百字,經文犯下者,三名以前,罰停鄉試一科;四名以後,停廩餼一年。
  一 詩策中應抬不抬,策頂格者,詩低三格者,均罰停鄉試一科;係廩生仍罰停廩餼一年。
  一 命題誤寫一字,詩題漏寫“賦得”及限韻字,策題書寫違式者,均罰停鄉試一科;係廩生仍罰停廩餼一年。
  一 草稿不全,草稿曳白者,罰停鄉試一科;廩生仍停廩餼一年。
  一 鈔錄非全題文,亦非全篇,罰停鄉試一科。
  一 詩句雷同,罰停鄉試一科。
  一 默經低二格,三名以前罰停鄉試一科;四名以後,罰停廩餼一年。
  一 字句脫落錯誤,草稿未寫全題者,三名以前,罰停鄉試一科;四名以後,罰停廩餼一年。

 

附:

勸置學田說

  養民養士,經傳恒言。不養而教,未之前聞。夫養民之道,豈能眾濟人悅?惟在上者不奪其生理,不擾其生計,斯卽養之之術也。養民固爾,養士亦然。今日士多而貪,卽使書院義學賓興之屬,百計培植,猶懼不濟,況忍重剝削之乎?

  川省學校事體,使者于所當為所得為者,竭力圖之。獨有一端,蒿目疚心,寢饋不適,莫如新生覆試計較束脩一事。曩年川省風氣,新進竭師,贄弊豐腆,實緣生理富饒,學額矜貴。沿為成例,動必取盈。常有一朝進學,毀家大半,負債終身。雖甚孤寒,亦索常例。結費之券未剖,扣除之牌已懸。通省習慣,而視為固然。使者少見而駭為怪事,每至覆試之日,終日旁皇,如芒在背。若操之過蹙,則恐狡點生童,藉詞挾制;若聽其遲緩,更恐貪惡書斗,逼勒孤寒。操縱皆非,無從亭決。故使者不以晝夜考校不寢不食為勞,而以覆試日為苦。由衷之言,有如皦日。試思童生應試,躡屩檐簦,三旬九食,欲謀一館,艱如移山,終歲脩羊,不供事畜,甚者寄食無門,敝履無下。倖而獲雋,安得多金?卽或饘粥粗給,而博一青衿,遽責其破家棄產,亦可謂忍情拂理、傷心慘目者矣。特是廣文一席,自唐代以來,卽號冷官,束脩自行,尚非在禮法之外。若必並此禁絕,何以自存?送考辦公,資糧用度,于何取之?其富而好禮者,自願致敬,亦將不許乎?且將令其藉案訛詐,句結劣生,屬託公事,因以為利乎?夫校官子弟,亦望遊庠,諸生之家,豈無司鐸?何乃不平不恕,惟務責人?便者桉部所到,不禪嚴切禁戒,多方督催。今日諸校官,固多能砥厲廉隅,自甘刻苦。然不肖書斗,造言剔嬲,設謀串陷,變怪百出,又豈人意料所及!尤可患者,由今之道,書斗利弊,倖進者之一切從豐,必致包庇串合,無所不為,而陸續送覆,隨棚帶覆,單身補覆,下屈補覆諸弊,終亦不能禁絕,頂替鬻販,百弊伏焉。試事安望澄清?真才安望吐氣?此川省積年之痼疾,已然之明事,皆士類所目擊之、身受之,搤腕拊心,而歷歷言之者也。若不思一兩利經久之方,仍為本省師生終古之累。

  今日止有一策,汝等可自為之。川省尚稱殷實,各州縣公局義舉,款目甚多,士民樂善急公,捐施恐後。夫四民以諸生為翅楚,地方以讀書人為元氣。引之不講,好善何為?若得各處紳官糧民,感發集議,公捐一款,置買學田,計其三年收穫之租,足敵兩考束脩之數,【各學豐歉不同,須就本處曆屈情形酌義之。 】分年匀給;送考時酌加資斧,如此,【則遠那署事者,卽不遇送考,亦不至困踣難歸。】取進後限定止以千錢為贄。一切書斗小費,認號,轉案,補廩,幫增,出貢,舉優,報下,起復,錄遺諸費,取辦於此。陋款概為湔除。士民定議於下,然後廩請長吏,督率行之。 【官吏勸捐則滋弊,士民籌辦則可行。】由本州縣詳明,立案立石,永永不得變革。若不能籌比買田巨款者,或每年仿照他項公事之例,酌議定數,按年捐助,或別籌他款,取息給用;惟地所宜,不必一轍。其瘠土狹鄉,不能辦者,聽之;不願辦者,聽之;倉卒不能辦者,徐圖之。通省辦,則通省之士沐利。一縣辦,則一縣之士沐利。斯則貪士不病,冷官不饑。諸生寬然無累,然後可一心而讀書;學師廉介無求,然後可抗顏而訓士。豈惟庠序之樂,抑亦化導風俗之源也。

  夫川省公舉之費亦多矣,然飽衿棍、飽衙蠹,不如飽寒畯之為得也。三費局之設誠善矣,然恤捕衙,恤汎官,不如恤學師之為尤要也。【三費大是善政,不可挹彼注茲。】如或吝財惜費,則更有說以喻之。要知富室大戶,孰無子弟?孰無子弟?孰不望其成名?旣有公款,則異日子弟入學,不致受無名之柳勒,費無益之脣吻,就云自謀,亦復甚善。縱使家無儒士,可決其後必昌。旣擅樂施之名,兼獲濟物之美報。況此日之孝秀,卽他日之搢紳。此日獲助於鄉人,他日必思造福於桑梓。無往不復,更非他項捐資所可同年而語者也。如校官者,雖非本縣人士,要是同省寒儒。卽云于彼有益,亦是楚弓楚得,並非波及局外。

  此舉在他省則甚難,在川省則甚易;在他省則可緩,在川省則甚切。比者,南川縣令文昌黃君際飛,卽持此議,設法勸捐,有志竟成,置買學田千有餘石。計其收入,足與往歲相當,章程皆與右所同。前年歲試招覆時,師生同歡,確有成效。黃君之賢能愛士,南川士民之好義知本,使者敬之獎之。願通省百六十州縣效之。【若欲查照南川縣畔法者,准赴本衙門鈔案。】

  語云:“富者贈人以財,仁者贈人以言。”使者庸愚,不能別畫一義士之策,敢以此一隅小補之言進,可乎?

个人微信号(yhfyanghaifeng);微信公众号(cnsdww);
新浪微博(杨海锋_从内圣到外王);电子邮箱(younghf@163.com)

版权所有:©杨海锋     浙ICP备13007266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402001187号

信息产业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