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跳过导航链接 >> 首页 >> 读书·读人·读书人 >> 读书频道 >> 阅读指引 >> 书单推荐 >> 文章详细

張舜徽《初學求書簡目》(1947年)(附:《自學成才論》1992)
作者:摘自颜子学苑网 发表时间:16-07-09 点击率:2607

 

张舜徽简介:

张舜徽(1911年7月-1992年11月)湖南沅江县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长等。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文献学家,长于校勘、版本、目录、声韵、文字之学。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幼由父亲自授业,后又转益多师,从小到大,走的是自学之路。在华中师范大学执教40年之久,曾任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长,是中国第一位历史文献学博士生导师。一生完成学术著作24部共计八百万字。精于“小学”,博通四部,成为一代“通人”大家。其学术著作全部由毛笔撰写完成。

他在《八十自叙》中总结说:“余之治学,始慕乾嘉诸儒之所为,潜研于文字、声韵、训诂之学者有年。后进而治经,于郑氏一家之义,深入而不欲出。即以此小学、经学为基石,推而广之,以理群书,由是博治子、史,积二十载。中年以后,各有所述。”

 

初學求書簡目

--附:《自學成才論》(1992)

張舜徽

  余講學隴上,兼授國立蘭州大學、西北師範學院兩校課。為文、史兩系講《校讎學》及《國學概論》既畢,諸生好學者請問今後應讀何書,書以何本為善。因略舉必讀之書及下手工夫所宜講求之事,相與勖勵。但取淺易可行,俾能循序漸進。乃述所語成《初學求書簡目》以授之。諸生皆已肄業大學,而以《初學》標目,非輕慢之也,實以遠大期待之也。諸生雖已入上庠,習專業,然語乎學問之大,固猶初學耳。行遠自邇,登高自卑,姑以初學自處,則虛中能受,孜孜以求,鍥而不捨,持之以恆,其必厎於大成無疑也。志學之士,其勉乎哉!

一九四七年十月六日舜徽記

目錄:

〇 識字
 --字形
 --字音
 --字義
〇 讀文

一、經傳

附:研究經傳必須涉覽之書
 --音讀訓詁
 --經解
 --源流得失

二、史籍

附:研究史學必須涉覽之書
 --史評
 --史考
 --綜合論述
 --新編通史

三、百家言
 --周秦諸子
 --漢魏六朝諸子
 --近人通論之書

四、詩文集
 --總集專集
 --詩文評

五、綜合論述
 --筆記
 --書目
 --辨偽之書
 --新出概論


初學求書簡目

張舜徽

  舉列書目,不尚繁多。但取其切要而初學可通者,略示入門之蹊徑而已。書之易得者,不復注明版本。讀書以識字為先,學文以多讀為本。必於二者深造有得,而後可以理解群書。故曉示門徑,以斯二者居首。

識字

  下筆為文,可用今字今義,閱讀書籍,必識古字古義。士而有志習本國文史,則日接於目者,皆古書也。苟不識其文字,何由通其語意?故讀書必以識字為先。古人稱文字學為“小學”,意即在此,謂幼童入學,首在識字也。文字有形、有音、有義,分之則為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合之則可統於一。初學從事於此,可閱讀以下諸書:

〇 《文字蒙求》四卷,清王筠撰,石印本

  此書從《說文解字》中纂錄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形聲字中,僅收四種),凡二千四十四文。原以啟發童蒙,實則已成為讀《說文》者先路之導。王氏于每文之下,釋以淺語。初學得此,可引起識字之興趣。

〇 《說文解字》十五卷,漢許慎撰,商務印書館摹印大徐本

  閱《文字蒙求》後,可依其義例,取大徐本《說文》細讀一過,分類輯錄,使九千余文形、聲、義了然於心。形聲字為數太多,可以聲為綱,將同從一聲之字,比敘並列,可悟聲中寓義之旨。

〇 《說文解字注》三十卷,清段玉裁注,崇文書局本,石印本

  將《說文》分類抄錄一過以後再看此書,比較易懂。段注精到處,全在發凡起例;其武斷改字處,多不可從。

〇 《說文釋例》二十卷,清王筠撰,原刻本,世界書局石印本

  此書為王氏精心之作,融會貫通,自抒所得,多精到語。王氏又有《說文句讀》三十卷,乃刪取段氏《注》、桂氏《義證》而成,成書在《釋例》之後,不及《釋例》之精。

〇 《說文古籀補》十四卷,《附錄》一卷,清末吳大澄撰,光緒十年寫刻本,點石齋石印小本
〇 《字說》一卷,吳大澄撰,寫刻本,翻刻本

  吳氏以前,固有取銅器刻辭中之單字以上證《說文》者,然著為專書以補許書者之遺,則自吳氏始。其《字說》乃專據金文以考證古文字,篇幅雖簡,精義頗多,足以啟悟初學。《古籀補》有丁佛言、強運開補輯之書,茲不一一舉例。

〇 《契文舉例》二卷,清末孫詒讓撰,蟫隱廬石印本
〇 《名原》二卷,孫詒讓撰,光緒三十一年刊本,千頃堂書局翻印本

  孫氏于金文、甲文均有研究。《契文舉例》一書,為我國學者有甲骨文字專著之始。又曾摭拾銅器遺文與甲骨刻辭證說古文字之形體,述為《名原》,乃我國學者用甲文考證古代文字之始。金文、甲文之學,今已蔚為大國。自羅振玉、王國維以下,作者日多,述造益富,考證之功,後來居上。其書既豐,不可遍舉。今但稱列吳、孫二家,既以明先賢提倡之功不可沒,復由篇卷短簡,可為守約之助耳。初學循茲階梯,進而求諸後起之書,必深入而不欲出矣。研繹金文、甲文之後,始知字形之學,不可專據《說文》,廓然有以自廣也。然初學必須精熟《說文》,而後有分析遠古文字結構之識力。所以研究金文、甲文,必在精讀《說文》之後,方能有下手處。為學貴能循序漸進,不可躐等,初學尤宜從基本上用功,切戒淺嘗浮慕,虛鶩高遠。

  以上字形。

〇 《廣韻》五卷,宋陳彭年等重修,商務印書館印本

  是書為古今音總匯,學者所宜詳究。隋陸法言《切韻》即在其中,但由於後人增加字多,不易區辨耳。《說文》每篆末所用反切,乃徐鉉據孫愐《唐韻》補入,與《切韻》《廣韻》均有不同。

〇 《音學辨微》一卷,《四聲切韻表》一卷,清江永撰,四川刻本

  江氏音學湛深,而尤精於審聲。此二者著墨不多,實為初學階梯。必由此入門,方能於審聲辨音,有所解悟。

〇 《切韻考》六卷,《外篇》三卷,清陳灃撰,四川刻本

  陳氏研究《廣韻》,至為精邃。嘗據反切上字四百五十二字彼此系聯,共得四十聲類,在聲韻學上貢獻極大。《切韻考》卷六及《外篇》卷三,通論古今音韻源流得失,自抒心得,多精到語。

〇 《說音》一卷,近人江謙撰,中華書局印本

  江氏重視雙聲之為用,此書發明極多,曉示學者循聲求義之法,最為切要。嘗謂“解形、聲、義,通聲為本”,確為不易之論。

  研究字音之學,以審聲為亟。至於考證古韻部居,又在其後。考明古韻,宋明學者已開其端,至清乃臻極盛。自顧炎武、江永、戴震、段玉裁、王念孫、孔廣森、江有誥,下逮近代章炳麟、黃侃,皆號名家。分部雖有不同,要歸於古疏今密。諸家著述俱在,卷帙浩繁,非初學所能卒讀,如不得已,可取清代夏炘《古韻表集說》(北京大學出版部有排印本)一觀,再參以近人音論之書,便可知其梗概。近人專論音學著述,茲亦稱列數種如下:

〇 《古雙聲說》《娘日二紐歸泥說》,章炳麟撰,載《國故論衡》卷上
〇 《音略》《聲韻略說》《聲韻通例》,黃侃撰,載《黃季剛先生遺著專號》
〇 《文字學音篇》,錢玄同撰,北京大學出版部排印本
〇 《中國聲韻學通論》,林尹撰,中華書局印本

  黃、錢並為章氏弟子,又以聲韻學施教于各大學有年,影響最大。林為後起,兼問學于黃、錢,於聲韻講求亦精。其書條理清晰,最便初學。

  以上字音。

〇 《爾雅義疏》,清郝懿行,同治四年重刊本,商務印書館排印本

  《爾雅》一書雖列入十三經,其實乃漢初學者裒集經師傅注而成,為訓詁之淵藪。清乾嘉時,邵晉涵撰《爾雅正義》,在郝疏前,其書甚精,可與郝《疏》並行。近世陳玉澍有《爾雅釋例》五卷(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排印本),可以參考。

〇 《小爾雅訓纂》五卷,《附考》一卷,清宋翔鳳撰,廣州刻本

  《小爾雅》補《爾雅》之所未備,續加裒集,為十三篇。清儒理董是書,尚有胡承珙之《義證》、王煦之《疏》、葛其仁之《疏證》。葛書最下,宋書較翔實。

〇 《方言箋疏》十三卷,清錢繹撰,廣雅書局刻本

  揚雄《方言》亦訓詁之宗。錢氏疏證是書,由聲轉以明故訓,在《方言》注說中為善本。

〇 《釋名疏證補》八卷,清末王先謙撰,湖南思賢講舍刻本

  劉熙《釋名》專主聲訓,以聲音之理,解說萬物得名之由,語多精諦。王氏以畢沅《疏證》為底本,用集解體例,彙萃眾說,並附己見,撰為是書,亦甚翔實。

〇 《廣雅疏證》十卷,《博雅音》一卷,清王念孫撰,淮南書局本

  魏張揖續裒傳注,欲以廣《爾雅》之所未及,故名《廣雅》。王氏疏證是書,至為精博。用古聲通轉之理貫穿故訓,捨其自定古韻二十一部之說,絕口不談,而惟以雙聲說字。所以啟示治訓詁學之途徑,最為明切。隋代避煬帝諱,改《廣雅》為《博雅》,曹憲作《博雅音》,王氏校定其書,附刊己作後。

〇 《釋大》八篇,王念孫撰,高郵王氏遺書本,渭南嚴氏單刻本

  王氏以雙聲之理貫穿故訓,而訓詁之學大明。又曾以守溫字母為綱,類輯同義之字而系聯之。初取凡字之有大義者依所隸字母加以匯釋,撰成《釋大》。今可見者,僅存牙、喉八母字八篇。上虞羅氏得其稿本,即刊入《高郵王氏遺書》以廣其傳。此雖為未完之書,而條例具在,學者可由此領悟雙聲之為用,至大至廣,乃證明字義之康莊大道也。

  以上字義。

讀文

  文與學本不可離。清儒焦循嘗謂“文非學無本,學非文不宣”,此真千古名言!嘗見讀書甚多,人皆稱之為書簏者,而不能下筆為文,偶書箋啟,亦辭句艱澀,至有文理不通者,眾莫不譏訕之,而其人亦自引為終身憾事。此由少時讀文不多,無所取則,故吐辭不能自達其意也。昔人言文章之事,不外神、理、氣、味、格、律、聲、色八字。後四字尚可由講求得之;至於前四字,非可以語言形容,雖在父兄,不能移其子弟,全賴誦習前人文辭,優柔厭飫,以取揣摩之益。昔揚雄以善賦名,或問何以臻此,雄答以熟讀千首賦,則自能之矣。可知為文之功,貴在多讀。初學誦習古人文辭,宜自近代始。由明清至唐宋,然後及乎漢魏六朝,以上溯周秦。庶乎由淺入深,自近及遠,有自得之樂。大抵唐宋以來文辭,明白宣暢,無不達之情,無難解之句。初學讀之,自可舒展其氣,以發為辭能達意之文。古今選輯古文者甚多,初學可采用下列諸家選本:

〇 《古文辭類纂》七十四卷,清姚鼐選編,木刻本,商務印書館排印本
〇 《續古文辭類纂》三十四卷,清末王先謙選編,商務本

  姚氏纂古文辭,分為論辨、序跋、奏議、書說、贈序、詔令、傳狀、碑誌、雜記、箴銘、頌贊、辭賦、哀祭等十三類,選錄自周末至清初之文凡七百餘篇,但有圈點,不加評定。王氏沿其體例,補選清代三十九家之文,編為《續編》。初學誦習古人文辭,可由此溯流而上。

〇 《經史百家雜抄》二十六卷,《簡編》二卷,清曾國藩選,商務本

  曾氏分古文辭為十一類,與姚氏分類有分合異同,而以著述、告語、記載三門統之。選錄文辭,博及經史。篇幅較姚選為富,而卷數轉少,一卷之中,所包者多耳。曾氏又別選其中精要之文四十八篇,以備朝夕吟誦,名為《經史百家簡編》,乃守約之本也。
  姚、曾兩家選本,皆不評點文法,俾讀者能自知其工妙。此是大家路數,與村塾所用選本如《古文觀止》《古文析義》《古文筆法百篇》之類以推敲字句相尚者,迥然不同。二者相較,直有雅俗之分,學者宜知其高下也。
  姚、曾二家選本誦習之外,可進求清代李兆洛《駢體文鈔》,梁代蕭統《文選》讀之,以略窺古今文辭之變。初學但求能為明白宣暢、辭能達意之文,不必規仿詞藻華麗、不切實用之文。然于古今文章流別、得失高下,不可不知。

  右列識字、讀文二端,乃有志讀書者之基本功。必辨識古字,而後能開卷讀書;必文筆條達,而後能自抒所得。加以多誦明暢之文,使思路清楚,亦有助於理解古籍,故讀文之事,尤不可緩。二端舉矣,乃進而閱讀經、史、子、集四部之書,循序漸進,必日起有功也。應讀之書,類列於後:

一、經傳

  昔人綜舉六藝,有所謂“五經”、“六經”、“九經”、“十三經”諸名目。今日讀書,不必為其所限。有列在十三經而不必即讀者,如《儀禮》《公羊傳》《榖梁傳》是也;有未入十三經而不可不讀者,如《國語》《逸周書》《大戴禮記》是也。必破此舊界,而後能推廓治學範圍。經傳中最重要者,則有:

〇 《詩》三百篇

  此是兩周詩歌選集,實存三百五篇。可從其中考見政治得失、民間疾苦,不徒為文學之宗而已。漢人注釋,有毛《傳》鄭《箋》;宋人注解,以朱熹《詩集傳》為善。

〇 《尚書》二十八篇

  今通行本《尚書》有五十八篇,其中惟二十八篇比較真實可信,餘皆後出偽品,清代學者考論明晰,已成定論。清末吳汝綸有二十八篇寫定本,可以采用。誦習時可取《史記•五帝本紀》《夏》《殷》《周本紀》對校讀之。近代姚永朴有《尚書誼略》,今人楊筠如有《尚書覈詁》均可參考。

〇 《逸周書》五十九篇,並序為六十篇

  本稱《周書》,“逸”字後人所加也。舊有七十一篇,著錄於《漢書•藝文志》。班氏自注云“周史記”。顏《注》引劉向云:“周時誥誓號令也,蓋孔子所論百篇之餘也。”其中如《克殷》《世俘》諸篇,足以補正《尚書》。清儒研究此書者甚多,以朱右曾《周書集訓校釋》為善。有崇文書局刻本,又最易得。

〇 《左傳》三十卷

  此據著錄於《漢書•藝文志》之卷數,指原書也。後世為之注或疏者多定為六十卷,由注說增豐耳。《春秋》是魯史舊名,記載從魯隱公元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凡二百四十二年史事,文辭簡略,全賴《左傳》詳述史實,補充其內容。行文亦條達暢利,在敘記文字中勘稱上乘。初學可以杜《注》為讀本,兼看孔《疏》,自能理解其義。

〇 《國語》二十一卷

  此書與《左傳》相表裏,多載春秋列國言論,國別為書,故名《國語》。記載斷限,與《左傳》同止于智伯之亡。昔人稱《左傳》為《春秋內傳》,《國語》為《外傳》,明其可以並行也。三國時韋昭為此書作解,近人吳曾祺撰《國語韋解補正》,可采用。

〇 《禮記》四十九篇

  此即唐人所修《五經正義》中之《禮記》也。古人稱解禮之文為記。《漢志•六藝略•禮類》著錄《記》百三十一篇,班氏自注云:“七十子後學者所記也。”漢世傳《禮記》者,有戴德及其侄聖,各有選輯之本。此四十九篇即聖所傳,故又稱《小戴禮記》。其中除解禮之外,多論列倫理政治之篇章,《大學》《中庸》即其中之二篇。唐初列《禮記》入五經,所以重之也。漢有鄭玄《注》,唐有孔穎達《疏》,最為翔實。清代朱彬《禮記訓纂》,簡約可用。

〇 《大戴禮記》三十九篇

  此漢人戴德所傳,原有八十五篇,亡佚過半,今存者止此數。其中保存遠古遺文不少,《夏小正》其一也。《曾子》十篇,亦甚精醇。《本命》《易本命》諸篇,更涉及天地造化之理。其他有關倫理政治之論文,價值不在《小戴禮記》下。北周盧辯曾為此書作注,然甚簡略。清代孔廣森所撰《補注》、王聘珍所撰《解詁》,均勝舊注。

〇 《論語》二十篇

  此乃孔門弟子所記孔子之言行錄,所載以問答之語為多,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孔子既歿,弟子各出所錄,刪除復重,纂為是編,實後人研究孔子思想之重要依據。至其所言立身行己之道,有歷久遠而不可易者,猶可學於古訓以為今用也。通常所用注本,為朱熹《集注》,可參看清人劉寶楠《論語正義》。

〇 《孟子》七篇

  此亦門人弟子所記,為研究孟子思想之唯一依據。文章亦恣肆奔放,無不達之情。敍事之文,以《左傳》為美;說理之文,以《孟子》為高。初學熟誦其文,亦大有裨於屬辭也。惟其中言心、言性之語,多為宋明理學家所傳會,清儒戴震作《孟子字義疏證》及《原善》以正之,學者可究心焉。注本除朱熹《集注》外,宜參看清代焦循《孟子正義》。

〇 《周易》十二篇

  經文原止上下二篇。益以《彖》《象》《系辭》,各分上下,再加《文言》《說卦》《序卦》《雜卦》等四篇,故共十二篇,實《漢志》舊題也。此乃我國古代闡明事物變化原理之書,其道周普,無所不包,故稱《周易》,亦簡稱《易》。“易”是“變化之總名,改換之殊稱”,《周易正義》已詳言之。初學雖苦其辭奧衍難究,然不可不誦習其書,但可置於誦習其他經傳之後,以求易於理解、能通其意也。注本可用程頤《易傳》。

〇 《周禮》六篇

  此書原名《周官》,是戰國時人裒集列邦設官分職制度,編為一部有系統之官制彙編。由於取材非一地,故彼此多牴牾。一部官制彙編而名為《周禮》,周乃周普、周備之意,禮謂制度也。昔人以周代禮制目之,故尊之者謂為周公致太平之跡,黜之者目為劉歆偽造之書,互相攻詆,爭論不休,而其實皆非也。必明乎斯旨,而後能知《周禮》一書之實質與作用。其中保存古器物、古文字尚多,可資參考,學者所宜籀繹。清末孫詒讓所為《周禮正義》甚精博,遠勝舊疏。

附:研究經傳必須涉覽之書

〇 《經典釋文》,唐陸德明撰,四部叢刊本
〇 《經籍纂詁》,清阮元主編,世界書局縮印本

以上音讀訓詁。

〇 《十三經注疏》,阮元刻本,附校勘記,石印本,世界書局縮印本
〇 《清經解》,阮氏輯刻
〇 《清經解續編》,王先謙輯刻,石印本

  以上經解。此類書卷帙浩繁,初學不必求木刻大本,但得石印小本即可。無力購取者,可從圖書館借閱。

〇 《經學通論》《經學歷史》,清末皮錫瑞撰,商務印書館本
〇 《經學通誥》,清末葉德輝撰,湖南教育會排印本
〇 《經學教科書》,近人劉師培撰,劉申叔先生遺書本
〇 《經學略說》,近人章炳麟撰,章氏國學講習會印本

  以上源流得失。

二、史籍

  史主記事,古今治亂與衰、典章制度、人物高下、政教得失悉在焉。士必讀史,而後能增益學識,開拓心胸,非特“多識前言往行”而已。宋代言道學者,謂讀史使人心粗,非也。史籍浩繁,初學可取其常見而必讀者覽之,自可益人意智。其他開創體例之書,亦當知其內容,便於尋檢事目。茲並舉其要者如次:

〇 《史記》一百三十卷
〇 《漢書》一百卷
〇 《後漢書》一百二十卷,范氏原書九十卷,益以《後漢書》八志三十卷
〇 《三國志》六十五卷

  此四史皆須通讀,《史記》《漢書》中保存論政論學之文及辭賦甚多,在我國未出現文集以前,此無異于文辭總集。且馬、班皆以文學名世,讀其書可學其文。《漢書》十志,尤為精要,學者所宜詳究。《後漢書》《三國志》行文亦甚雅潔,誦習既久,自有益於修辭用字之功也。初學且耐心精讀四史,所得必多。至於通觀全史,又在其後。四史刻本甚多,易於覓取。凡易得之書,例不注明版本,下皆仿此。

〇 《資治通鑑》二百九十四卷

  此書上起戰國,下終五代。貫穿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史事,刪繁存簡,勒為一編。草創之始,雖有劉恕、劉攽、范祖禹分任纂輯史料,裒為長編;而刪訂潤色,悉由司馬光一人總其成。例如南北朝史實,紛亂難理,司馬光筆削之後,條理分明;唐紀長編原為六百卷,司馬光刪定為八十卷。此非有大識力、大魄毅,而能運之以大手筆,絕不能辦此。宜其編成之書,為當時及後人所嘆服也。初學於此書,必須通讀。胡三省《注》甚精博,亦須細心究覽。如欲考知五代以後史事,可覽畢沅《續資治通鑑》及陳鶴《明紀》。

〇 《文獻通考》三百四十八卷

  宋末馬端臨依仿唐杜佑《通典》體例,推廣其門類,補充其內容,纂成詳考典章制度之專書,分為二十四門。如欲探尋典制沿革,一檢即得。此與專詳治亂與衰之《資治通鑑》可以相輔而行。清代續修之《續文獻通考》及《清朝文獻通考》,可以檢尋宋以下各朝典制。

〇 《通鑑紀事本末》四十二卷

  南宋袁樞,以每事為起訖,將《資治通鑑》改編為二百三十九事,每事自具首尾,便於尋覽,學者稱便。此例一開,遂為史籍辟一新徑,紀傳、編年之外,又有紀事本末體矣。效其體而從事纂述者,明陳邦瞻有《宋史、元史紀事本末》,清谷應泰有《明史紀事本末》,黃鴻壽有《清史紀事本末》,高士奇有《左傳紀事本末》,李銘漢有《續資治通鑑紀事本末》。其書甚多,雖不能遍覽,然當知其體例,以便檢尋史事。

〇 《唐會要》一百卷
〇 《五代會要》三十卷

  會要是專詳一代典章制度之書,宋初王溥作《唐、五代會要》,實創此體。以其斷代為書,於一代典制稽考獨詳,自可補正史及《通典》《通考》之缺漏而檢尋為便。沿其體而纂述者,南宋徐天麟有《西漢會要》《東漢會要》,清代孫楷有《秦會要》,楊晨有《三國會要》,龍文彬有《明會要》。至於官修之書,則稱會典,明清以來始盛,其例實導源于《大唐六典》,與會要復異,史料價值不大。

〇 《華陽國志》十二卷

  此乃我國古代之地方誌也。東晉常璩記述自遠古至東晉永和三年有關今漢中、四川及雲、貴等地風土人物,撰為是書,創後世地方誌之體例。古代方志保存至今者,以此書為最早而最完好。其中所載史實,有時可補正史之缺。例如《三國志•諸葛亮傳》載南征之事甚簡略,僅寥寥二十字,而此書《南中志》乃有數百字之詳細記錄。可知地方誌之為用至弘,必加重視。揭斯一例,可概其餘。《四部叢刊》《四部備要》皆有此書。

〇 《高僧傳》十四卷

  此乃我國古代佛教傳記也。南朝梁釋慧皎纂集漢魏六朝名僧行事,分為十門,述為類傳。自後漢至唐初,共正傳二百五十七人,附見者二百餘人。唐釋道宣效其體撰《續高僧傳》,宋釋贊甯撰《宋高僧傳》,明代沙門如惺撰《明高僧傳》。此種傳記,為研究宗教源流者必須參考。

〇 《疇人傳》四十六卷

  此即我國古代科學家傳記也。清代阮元編述是書,而尤致詳於天文算法之發明。其後羅士琳有《續編》,諸可寶有《三編》,華世芳有《近代疇人著述記》,商務印書館印本均附刊在後,甚便檢尋。

〇 《四朝學案》

  此即宋元以來學術史也。世界書局合印黃宗義之《宋元學案》《明儒學案》,江藩之《漢學師承記》《宋學淵源記》,唐監之《清朝學案小識》以成此書。初學欲知四朝學術流別,自可涉覽。

〇 《清代學術概論》《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近代梁啟超著此二書,實為清代學術之總結。清代學術,成就巨大,唐鑑所撰《學案小識》,徐世昌所編《清儒學案》,皆不足以明一代學術之盛。梁氏於清代學術流別剖析最詳,可從其中取得治學途徑與方法。

附:研究史學必須涉覽之書

〇 《史通》,唐劉知幾撰,世界書局印本
〇 《通志總序》,宋鄭樵撰,在通志卷首或坊刻三通序中
〇 《文史通義》,清章學誠撰,世界書局與《史通》合印成冊

  此三書為史評要籍。於古代史書義例源流,剖析既明,且又各抒己見,讀之可增廣識力,初學必須詳究。

  以上史評。

〇 《廿二史劄記》,清趙翼撰,世界書局印本
〇 《廿二山考異》,清錢大昕撰,潛研堂刻本,叢書集成本
〇 《十七史商榷》,清王鳴盛撰,廣雅書局本,叢書集成本

  清代學者校理全史,以此三家用力最勤。錢、王主于考證,趙則綜合論事,各有所長,可取有關部分參考之。

  以上史考。

〇 《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梁啟超撰,商務印書館印本
〇 《史學略說》,章炳麟撰,章氏國學講習會印本
〇 《國史要義》,柳詒征撰,中華書局印本
〇 《中國史學概論》,朱希祖撰,輔仁大學印本

  近人綜論史籍義例、源流及讀法之書,以此數種為最適用,初學宜涉覽及之。

  以上綜合論述。

〇 《中國史》,共四篇,王桐齡編述,北平文化學社排印,精裝本,四厚冊
〇 《中華二千年史》,鄧之誠編述,商務印書館印,精裝本,二厚冊
〇 《中國通史》,呂思勉編述,開明書店印本,上下冊
〇 《中國通史要略》,繆鳳林編述,商務印書館印本,三冊

  今人所編通史,以此四家為善,綱舉目張,條理分明,一變舊史之體式,成為有系統之書,初學涉覽及之,可悟史籍新編之法。大抵治史不宜局限幾部舊籍,自必參考新著,昔賢所謂“不薄今人愛古人”,學者宜識此意。

〇 《中國文化史》,柳詒征編述,南京鐘山書局印本,上下冊
〇 《中國文化史》,陳登原編述,世界書局印本,上下冊

  今人編文化史,以此二家為善。作者涉覽既廣,故取材甚豐。

  以上新編通史。

三、百家言

  諸子之書,以立言為宗。論道論政,語多精詣。初學之士,所宜旁通博涉以自廣也。今但取其切要而常見者舉例如左:

〇 《管子》
〇 《商君書》
〇 《老子》
〇 《莊子》
〇 《墨子》
〇 《晏子》
〇 《孫子》
〇 《荀子》
〇 《韓非子》
〇 《呂氏春秋》

  以上周秦諸子。

〇 《淮南子》
〇 《鹽鐵論》
〇 《法言》
〇 《論衡》
〇 《潛夫論》
〇 《申鑒》
〇 《中論》
〇 《抱樸子》
〇 《世說新語》
〇 《顏氏家訓》

  以上漢魏六朝諸子。

  初學讀書,不必講求版本。能得清人精校精刻本固善,否則即以世界書局所印《諸子集成》為讀本亦可。得一書而諸子之書俱在,無有便於此書。且其書所收入者,多屬清人注本,又遍加句讀,較木刻本之無句讀者為佳。右列諸書,惟徐幹《中論》不在其中,《漢魏叢書》《四部叢刊》皆有之。

〇 《讀子巵言》,近人江瑔撰,商務印書館印本
〇 《諸子通考》,近人孫德謙撰,江蘇存古學堂印本
〇 《諸子考略》,近人姚永樸撰,正誼書局印本
〇 《諸子學述》,近人羅焌撰,商務印書館印本

  此皆通論諸子之書,有論說,有考證,初學涉覽及之,可以諸子源流得失、學說宗旨,憭然於心,而後有以辨其高下真偽。再取今人所編哲學史、思想史之類觀之,庶乎於百家之言,有以窺其旨要也。

  以上近人通論之書。

四、詩文集

  我國至六朝時,雖已有自編文集之例,然今可得見之唐以前自編文集不多。至於漢魏人集,則皆後人從他書裒集編成者也。唐宋以來,由於雕板印刷之術盛行,文字傳佈之法乃廣,於是詩文集遂日盛一日,不可勝讀。今惟擇取其重要者,略加標舉。其無專集者,以總集補之。

〇 《楚辭》

  此乃西漢末年劉向裒集屈原、宋玉、景差、賈誼、淮南小山、東方朔、嚴忌、王褒及己作而編成之總集。《楚辭》一名,亦向所定。屈原賦僅其中之一部分,凡《離騷》一篇,《九歌》十一篇,《天問》一篇,《九章》九篇,《遠遊》《卜居》《漁夫》各一篇,共二十五篇。初學切不可將《楚辭》與屈原賦並為一談。嘗見引書者稱“屈原《楚辭》”,誤矣。《楚辭》中屈、宋作宜熟讀,注本可采用朱熹《楚辭集注》。

〇 《文選》

  梁代昭明太子蕭統,選錄遠自先秦、下逮梁普通七年,凡一百數十家詩歌、辭賦、論、贊、牋、啟、碑、志、哀、誄,以及其他雜文,都為一集,世稱《昭明文選》,實為唐以前文學精品之總集。唐人李善為之作注,極精博。今人高步瀛撰《文選李注義疏》,甚詳贍。

〇 《弘明集》
〇 《廣弘明集》

  梁釋僧佑裒輯自東漢迄梁佛學論文為《弘明集》十四卷,唐釋道宣續輯自六朝至唐佛學論文為《廣弘明集》三十卷,可據以考明禪學源流。其中保存唐以前遺文不少,如牟融《理惑論》,即在《弘明集》卷一;阮孝緒《七錄序》,即在《廣弘明集》卷三。其他有用之文尚多,初不限於論佛也。二書均已收入《四部叢刊》。

〇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

  清代嚴可均裒集自選古以至於隋三千四百九十七人之文成此總集,凡唐以前文辭悉在其中。全書七百四十六卷,私人無力購取者,可從圖書館借觀,

〇 《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詩》

  近人丁福保裒集唐以前詩以成斯編。全書分十一集,五十四卷。探索唐以前詩者,不俟旁求。其中不少詩篇,可取以證說史實。醫學書局排印本,可用。

〇 《樂府詩集》

  宋代郭茂倩裒集古代民歌散謠以成斯編,可供研繹。全集凡一百卷,明梅鼎祚編《古樂苑》五十二卷,又補其遺。

〇 《杜工部集》
〇 《元氏長慶集》
〇 《白氏長慶集》

  杜甫、元稹、白居易之詩,可以考史,與其他吟詠風月者不同。唐宋以來專集太多,茲特舉其最重要者數家以示例。

〇 《韓昌黎集》
〇 《柳河東集》

  韓愈、柳宗元同為唐代文章高手,又同時而友善,因並稱“韓柳”,唐以下究心古文辭者悉尊重之。

〇 《歐陽文忠集》
〇 《臨川集》
〇 《東坡七集》

  歐陽修乃北宋文壇領袖。學問門路既廣,詩詞散文,成就亦大。王安石一代偉人,于政治改革,卓有高識,坐言而可起行,詩文並美,詞以峭拔見長。蘇軾多才多藝,兼擅眾長,文既汪洋恣肆,詩詞尤工。

〇 《陸放翁全集》
〇 《稼軒詞》

  陸游、辛棄疾乃南宋時愛國思想最濃厚之文學家。陸氏所作詩歌近萬首,詞亦婉麗飄逸,自具一格。辛詞慷慨激昂,尤足以興起人。

  “詩不必人人皆作”,此顧炎武名言也。填詞格律尤嚴,非初學所易為,皆不如寫好散文之重要。初學但知欣賞詩詞即可,不必輕動筆也。揚雄以善詞賦名於西漢之末,晚而自悔少作,目為“雕蟲小技,壯夫不為”;唐代史學家劉知幾,亦自謂“恥以文士得名,期以述者自命”;所規甚遠,皆足取法。

  至於有志在學問上用功,則不可不讀清人文集。其目甚繁,今則未及舉例,可參看《書目答問》逐類求之。

  以上總集專集。

〇 《文心雕龍》
〇 《詩品》

  此為梁代評文、評詩兩部專著。劉勰《文心雕龍》分上下編,各二十五篇,篇又各系以贊。于文辭淵源流別,得失高下,剖析至明。鍾嶸《詩品》分上中下三卷,品評自漢至梁一百二十家之五言詩,分別等地,顯其優劣,區為上中下三品而類列之。此二書在古代文壇為創體,學者不可不觀。

  以上詩文評。

五、綜合論述

  經、史、子、集四部必讀之書,已略舉於上矣,尚有綜合四者加以論述之書,如筆記、辨偽、書目、通論之屬是也。其所論述,既遍及四部,自當別為一類以區處之。茲亦分別舉列其中重要之書如次:

〇 《夢溪筆談》,宋沈括撰,《四部叢刊續編》本
〇 《容齋五筆》,宋洪邁撰,《四部叢刊續編》本,又通行本
〇 《困學紀聞》,宋王應麟撰,《四部叢刊續編》本,又通行本
〇 《丹鉛錄》,明楊慎撰,通行本
〇 《筆乘》,明焦竑撰,《粵雅堂叢書》本
〇 《少室山房筆叢》,明胡應麟撰,廣雅書局本
〇 《五雜俎》,明謝肇淛撰,襟霞閣本
〇 《廣陽雜記》,清初劉廷獻撰,《叢書集成》本
〇 《日知錄》,清初顧炎武撰,通行本
〇 《十駕齋養新錄》,清錢大昕撰,通行本
〇 《癸巳類稿》《癸巳存稿》,清俞正燮撰,通行本
〇 《陔余叢考》,清趙翼撰,通行本
〇 《信摭》《乙卯紮記》《丙辰紮記》《知非日札》《閱書隨劄》,清章學誠撰,《章氏遺書》本
〇 《東塾讀書記》,清末陳澧撰,通行本
〇 《無邪堂答問》,清末朱一新撰,廣雅書局本

  筆記為讀書心得之記錄。自宋以來,作者日繁,覽之可以裨益見聞,增進識解。在四部之書略涉涯涘以後,尤賴廣覽筆記以為積學之資。今擇取樸學家筆記可資考證者十數家之書,稱列如右,以為博聞之助。

  以上筆記。

〇 《漢書•藝文志》
〇 《隋書•經籍志》
〇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〇 《書目答問》

  漢、隋二志,必須精熟,此乃考明唐以前學術源流、書籍存佚之書。《四庫提要》論列古今學術流別尤詳,讀之可得治學門徑。清末張之洞所為《書目答問》,分類舉要,曉示學者求書之途,至為詳盡,有志以博通自期者可常檢之。

  以上書目。

〇 《尚書古文疏證》,清閻若璩撰,《清經解續編》本
〇 《考信錄》,清崔述撰,《崔東壁遺書》本

  右二書考證經傳真偽、事實有無,於籀繹古書,啟示辯證偽書偽事之法,讀之可以增進識力。康有為鼓吹變法而著《新學偽經考》,此種有所為而發之議論,流於偏激,故不及焉。

〇 《四部正譌》,明胡應麟撰,在《少室山房筆叢》內
〇 《古書真偽及其年代》,近人梁啟超撰,在《飲冰室合集》內

  右二書考辨之言,遍及四部。此外若明代宋濂有《諸子辨》,清姚際恒有《古今偽書考》,皆甚翔實,非不可觀;但初學貴在守約,能從其中取得辨偽之法即可,不必貪多也。

  以上辨偽之書。

〇 《國學概論》,今人鐘泰撰,中華書局印本
〇 《國學概論》,今人王易撰,中國文化服務社印本
〇 《國學概論》,今人錢穆撰,商務印書館印本

  今人編述《國學概論》者眾矣,此三家書,較可適用。鐘書分為六書、聲韻、章句、六藝、諸子、目錄、漢宋異同、文章體製等八章;王書分為經學、小學、哲學、史學等四編;錢書則隨時代早晚,次第敘列歷朝學術風尚,共為十章。大抵剖析源流,評騭高下,要言不煩,多中肯綮,此固三家所同也。初學涉覽及之,必能於古今學術,有以知其梗概矣。

  以上新出概論。

 

(《初學求書簡目》張舜徽)

 

自學成才論

 張舜徽

(上)

  自古有國家者,創制立法,多為中人而設。《記》曰:“先王之制禮也,過之者俯而就之;不至焉者,跂而及之。”又曰:“夫禮,所以制中也。”古人所謂禮,自指一切制度儀文而言。定禮之初,不使太過,不使不及,大抵悉就中人所能共知共行者立為法度,高才者俯以就之,低能者仰以求之,而無“智者過之,愚者不及”之患。蓋人群中以中資之人為最多,故創制立法,悉必以中人所能行者為准也。萬事皆然,而培育、選拔人才之法,亦莫能外焉。

  自隋唐以至清末,行科舉之制達一千三百餘年之久,而事實昭示於世:科舉可以選拔人才,而人才不一定出於科舉。以高才異能,不屑就範,而所遺者猶多也。清末廢科舉,興學校,迄於今將百年矣,而事實昭示於世:學校可以培育人才,而人才不一定出於學校。以出類拔萃之士,不必皆肄業於學校,而奮起自學以成其才者濟濟也。曠觀中外歷史,不少傑出人物,如大政治家、思想家、科學家、文學家、歷史學家,層出不已,多由刻苦自學取得成功,不為當時制度所束縛,而超然拔出於藩籬之外。

  自來豪傑之士,固未有為當時制度所困者,此其所以可貴也。孟子曰:“待文王而後興者,凡民也;若夫豪傑之士,雖無文王猶興。”此是何等氣象!讀之令人神往。今夫有志之士,若能奮發於學校之外,黽勉自學,鍥而不舍,以卒底於大成,而嘐叨然曰:“待學校而後興者,凡民也;豪傑之士,雖無學校猶興。”豈非廓然開朗、有志有為之偉丈夫哉!

 

(下)

  士之立志奮厲自學,欲有所成者,非特不可高視闊步、睥睨一世也,而必小心謹慎,卑以自牧,埋頭刻苦以求之也。荀卿有言:“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豈不信然!

  自來魁奇之士,鮮不為造物所厄。值其尚未得志之時,身處逆境,不為之動,且能順應而忍受之。志不挫則氣不餒,志與氣足以禦困而致亨,此大人之事也。蓋天之於人,凡所以屈抑而挫折之者,將有所成,非有所忌也。其或感奮而興,或憂傷以死,則視所稟之堅脆,能受此屈抑挫折與否耳。孟子曰:“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古今豪傑之士,誦斯言以自奮厲,克底於成者,何可勝數!其具體國經野之才,濟世安民之略,如歷代大政治家之所為,姑置勿言;言其刻苦治學,卒成一代儒宗者,若明代大思想家王艮,一灶丁耳,處境貧困,而志學益堅,自強不息,後竟成為明代理學家開宗立派之人物。清初婺源汪紱,自力於學,家貧無以自活,乃之江西景德鎮,為燒窰者傭工,以畫碗自給。旦夕作苦,不廢讀書。後竟著書數十種,教書數十年,成為遠近仰慕之大師。乾隆中,江都汪中,幼苦孤貧,隨母行乞於外,稍長,入書肆為學徒,因乘暇取店中書讀之,因得博覽群書,學識淵廣,終成為當時第一流通儒,為世所尊。

  若斯數家,特立拔起,可謂豪傑之士矣。近世列邦人才輩出,其出身工農,不經師授,而成為科學家、文學家、藝術家者,尤不可勝數。有為者,亦若是。士患無弘遠之志,不能耐苦耳。茍有志於斯矣,而能濟之以毅力、恆心,積微末以至高大,何往而不可以自成其才哉!

 

《中國文化》

(ISSN1003-0190||CN11-2603/G2)1993年6月第八期P82-83

 

編後

  本刊學術顧問、一代國學大師張舜徽先生突然於一九九二年十一月二十七日不幸逝世,簡直不能相信這是真的。兩周前我們還曾收到張先生寄來的《又次草堂文稿》四章,附函恢宏暢朗:“《中國文化》刊物,得賢者主持,蜚聲遐爾,為海內外所重視,殊不易易。拙作長篇文字,既多刊佈於專書,因闢《又次草堂文稿》一目以錄短文。淺見偶有所悟,輒為記之。陸續付刊,不佔篇幅,亦聊以補白耳。近撰《自學成才論》二篇,所以為失學青年勸也;又述《救學弊》、《救文格》二論,所以箴砭俗病也。區區之心,固自有在,茲錄上求教。”本來這一期已經編訖定稿,特在“古典新義”專欄補入張先生此篇,沒有想到竟成絕筆。

  張舜徽先生以一九一一年七月生於湖南省沅江縣,沒有進過學校,完全靠刻苦自學,成為淹貫博通、著作等身的一代通儒。

 

个人微信号(yhfyanghaifeng);微信公众号(cnsdww);
新浪微博(杨海锋_从内圣到外王);电子邮箱(younghf@163.com)

版权所有:©杨海锋     浙ICP备13007266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402001187号

信息产业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