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跳过导航链接 >> 首页 >> 读书·读人·读书人 >> 更多分享 >> 文选文集 >> 一耽逄飞 >> 【第二卷】 >> 文章详细

(2009-05-15)回复法国学者毕游塞的信
作者: 发表时间:13-08-02 点击率:1423

 

回复法国学者毕游塞的信

2009-05-15

 

说明:513日法国学者毕游塞来信,希望了解学堂对“性理疗病”及相关问题的看法。14日总干事与以志先生、王元五女士电话沟通。15日晨总干事复信一封,内容如下:

 

中国文化有早熟的性质。人们身处其中,得其养育,却未必能够理解,识得其中妙处。

王凤仪先生讲伦理,而讲到性理,涉及到对人身心状况的调养和改造(性理疗病),其根本重点是在“如何做人”,要人“各正本位”。

人若得其正,则致中和,少“怒恨怨恼烦”,即“五毒”。因为“五毒”,给“病”广开方便门,使其扩大,没病成有病,小病变大病。病长在肉体上,根儿在心里头。所以,诚心的反省和悔过,找不是,端正其心,救治其偏,解决日常生活里的矛盾和痛苦。这里的关键是自己觉悟、自己改造。

这是一个伦理本位、身心修养的过程。

所以,它不是一个单单医疗治病的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方法的问题。

另外,所谓的“讲病的人”,实际是有高尚品德的人,众人中有威信,而其所以如此,则是他生活苦难中磨砺出来的。不是今天的看书式的简单学习,而是实修、实证、实悟、实行。

如,王凤仪先生就没有念过书,佛经道典、圣经贤传这些书,没念过。他所给人讲的,就是他所行的,“尽伦常”、“尽性立命”。

这样的内容,应当人人知晓。但能够在生活苦难中磨砺出来的人,则不可多得。像后来的现在刘友生等人。

如果不这样看清,急功近利,简单对待,迎合流俗,则在今天社会欲望浮动环境下,虽然有认同,但很难发挥长久积极作用。

关于科学,我们也必须承认,科学不是万能的。不是说按下一个开关,立码就一切都好了的。人的生命世界,核心还是内在的改变,心性上有所成就、有所建立。所以,王凤仪讲“化性”,宋朝张载先生,即提出“四句教”者,也讲“为学大益在变化气质”,等等。

对一个普通人的神化实际是丑化,作用非常坏。台湾民间信仰很发达,有它独特的地域文化和近代历史的成因,但有些做法不可取。王凤仪先生从来不搞神神怪怪,不讲、不提,他本人要是在世,绝对不同意。

民国十八年,或者十九年左右,因为王凤仪先生一直办义学,尤其女子义学,而江希张母亲是特别认同母教、女子义学,所以彼此有过接触,想共同兴办女学,但后来江母去世,所以合作很短。

任何一种文化在后世的流传中都愈加艰难,这是人性的可悲。就是中华的文化,今天也正可以看到如此的一面。

我对人说,王凤仪先生是一个农民,学习王凤仪,就学习多做好事,多行善,做公益,做义工。其实,不论学习什么,儒释道或者外国,都要从公益和义工开始。今天的时代我们就应如此,今天的社会我们就应如此。这就是一耽学堂的态度。

以上简述,供毕游塞先生和各界友人参考。

个人微信号(yhfyanghaifeng);微信公众号(cnsdww);
新浪微博(杨海锋_从内圣到外王);电子邮箱(younghf@163.com)

版权所有:©杨海锋     浙ICP备13007266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402001187号

信息产业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