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跳过导航链接 >> 首页 >> 读书·读人·读书人 >> 更多分享 >> 文选文集 >> 一耽逄飞 >> 【第二卷】 >> 文章详细

(2009-03-05)与法国现代中国研究中心毕游塞博士会谈简记
作者: 发表时间:13-08-02 点击率:2108

 

与法国现代中国研究中心毕游塞博士会谈简记

2009-03-05

 

说明:200935日,法国现代中国研究中心毕游塞博士(Sebastien Billioud Ph.D)自2004年、2007年后第三次来学堂访问。毕游塞博士就中国文化建设、梁漱溟与王凤仪、目前社会文化现象观察与分析等向总干事提问、求证。总干事也特别就一耽学堂青年文化公益事业作为一个“社会工作的公共事业”,它的努力与思考及其现时代价值和意义做了详细的说明和介绍。宾主双方进行了充分而愉快的交流和探讨。此为总干事回答毕游塞提问、求证的谈话摘要。

 

 

在西屋办公室合影

 

 

关于王凤仪思想。

1我是2002年底(刘力红介绍)接触到王凤仪思想。初见之下,心中一股暖流,温暖,喜悦和激动,仿佛见到了亲人一样。

2既有兴奋,又有担忧。想到要及早做他的相关文字的核校,这是不容辞的义务,很急迫。

3王凤仪先生是一个农民。一百年了,上世纪初是一个混乱和重建。现在一百年后,又到了一个世纪之初,中国文化又面临重建,王凤仪先生是一个榜样。他从日用伦常而开发智慧,觉悟道德,他是“善人”,他是民间伦理和民间教化的典范。

4他自己没有写作。他的思想和言行,是当时的学习者或后来人记述。其中《诚明录》和《笃行录》是经他儿子王国华念给他听,他认可的。在“王凤仪讲话”中,尤其是有关家庭伦理的内容,一般他开头讲,然后许多学习者、跟从者等学讲复述并有适当自己讲述(举出生活实例等)。这样经过多次的“口头共同创作”又加之实际的在老百姓中宣讲而得的经验,这样逐步的丰富和充实起来,可以谓之“民间智慧的结晶”。

5王凤仪先生希望每一个人在自己本分上自觉,自觉自愿最好。行道在个人。

 

关于梁漱溟和王凤仪。

1一百年前,中国社会上有许多思想在奋起呼吁,种种方式,种种内容,形成丰富而又未免杂乱的景象。有些是热闹一时,有些是名实不符,有的给人信心,有的徒增困惑。在这持续的过程中,梁漱溟和王凤仪值得特别的注意。因为,又一百年过去了,今天中国社会的文化现象与一百年前中国社会的文化现象或可有些相似之处。大的时代变了,小处细看,人心的彷徨、人性的悲剧却并没有大变化。实际说,今天的中国文化界、教育界,最缺少梁漱溟、最缺少王凤仪,最需要这二位。一个是思想知识而心性持守,可谓今天“精英”的学习楷模。一个是家庭伦常而明道行道,可谓今天“民间”的学习楷模。

 

关于毛泽东和孔夫子。

1孔夫子是他那个时代的革命家,而毛泽东也是他那个时代的人文家。一般我们这“两个家”是分开,不易看到一处。其实,革命家的人文和人文家的革命一般都不易看到。

2毛泽东的道德观有其生命上的深刻的力量。凡真正道德观,无不有其生死观作为基础。毛泽东在《奋斗到底》中讲出了他的生死自觉,讲出了他的道德境界,这是真道德。

 

关于“农民学”。

1有人说“国学”是“农民学”,真有很恰当的地方。这是令人太欣慰了。学习中国的文化,而没有“农人的气质”和“大地的品格”,相信那是很难有真实体会和作为的。我的理想,就是做一个“农人”。

 

关于做公益和做义工。

1今天学者(尤其中青年),不做公益,不做义工,不到人群中去,不“挨家挨户做工作”,没有生命上的养成和准备,就不具备学习中国文化的前提和基础。学堂给大家行一条路,去做义工,终身行,终身用,行到大用信为真。

 

关于中国文化和目前状况。

1祭祀是中国文化的心理原点。

2目前中国文化现象的观察和分析,须有大尺度、实践的大尺度为前提。

个人微信号(yhfyanghaifeng);微信公众号(cnsdww);
新浪微博(杨海锋_从内圣到外王);电子邮箱(younghf@163.com)

版权所有:©杨海锋     浙ICP备13007266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402001187号

信息产业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