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跳过导航链接 >> 首页 >> 读书·读人·读书人 >> 更多分享 >> 文选文集 >> 一耽逄飞 >> 【第二卷】 >> 文章详细

(2009-02-21)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参加“为教育改革和发展建言献策”专题研讨会并发言
作者: 发表时间:13-08-02 点击率:1069

 

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参加“为教育改革和发展建言献策”专题研讨会并发言

2009-02-21

 

说明:21世纪以来中国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意见。从20092月开始,21世纪教育研究院、北京大学民办教育研究所联合多家机构举行“为教育改革和发展建言献策”系列专题研讨会,组织包括学生、家长、教师、学者、企业和教育管理者等关心中国教育的人士,就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专题研讨。总干事受邀出席“为教育改革和发展建言献策”系列专题之第一期——“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研讨会并发言。

 

 

 

附“发言提要”: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

——需要的是能过人的正常生活的人。

——正常的人的生活,有共同尊严、普遍幸福和人生价值。

——今天,我们需要建立人性的自觉和有限生活世界的意义。

 

1教育是一个文明国家的最高政策。

2教育是时代精神坐标系的原点和胚胎。

3教育是社会共同体进步的罗盘和指针。

4教育是每一个人的事情。

 

当前教育困难在于,没有理念和精神实质不能够清楚回答时代主题和大众的呼告、请求,与现实的社会、人生严重脱节,经常满足于虚假想象和自我安慰,用错误的流行的浅薄概念和表象思维(即功利主义)编织脆弱而复杂的网(包括一系列近视、短效的所谓制度、措施、理论、方法等等),试图以这样寄于一隅的片刻安宁来回避和对抗实际。

部分教育官员最拿手的是制造紧张和忙乱,拿放大镜找鸡毛蒜皮,急匆匆的赶场,应付各种“临时问题”,并骄傲的把这些表演当作政绩四处宣传。

我们决不能允许这样的软弱和自欺欺人。

 

教育要人清醒而不是迷信。

教育表达方向,给予信心,坚守人性纯正的力量和真诚的气概,描绘社会未来图景,达成有限条件下的最积极尝试和最大努力。它的眼界和胸怀、它的尺度和责任感,标注和定义了一个时代的终极价值。

 

教育和生命的觉悟程度直接相互关联。

从根本上讲,一个人的成长,是不可以、也不可能是一种“设计”和“操作”。首要的是一种态度,相信人,信任人,破除一切有关人的外在形式的枷锁,破除一切心理上的不成熟和依赖。

 

关于教育的思考需要高度。

 

通过一耽学堂青年文化公益事业实践,我们形成几点初步看法:

1教育是教化。

——今天的教育问题是大教育问题,是教化问题;我们需要一场国民精神的总动员;必须从社会教化出发分析和考量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

2用社会工作办法。

——做好体制内、体制外统筹;用13亿人的办法来做13亿人的事情;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性”,重点在社群生活的养成和改造,培育公共精神。

3发展中国特色公益事业。

——以公益建设文化,以文化引导公益;结合公民社会发展,为迎接地方性教化时代的来临做开启、做动员、做准备。

 

中华文化,苦难中崛起,大地上生长。

道德是一切公共性的起源。道德资源转化为社会资源——这是“中国式实践”的使命和基本内容。

 

从现实社会焦点问题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角度出发,有两个方面可以深入探讨:

第一个,是关于文化教育公益事业的“社团形式”问题。

以义工精神作为文化、教育和精神事业的核心。培养文化和教育的“基层活体”和草根自觉,做体制内的良性补充。确立更加明确的法律根据和实际可行空间。

第二个,重点是关于“母语”问题。

重建语言的秩序。找到人心内在的韵律和文字的隐藏的美的契合的形式,找到意识和时间契合的形式。比如,从语文教改开始,并进而推动和带动一系列教改,等等。

 

今年是“五四”运动九十周年,让我们以鲁迅先生《门外文谈》的两段话共勉。

——“由历史所指示,凡有改革,最初,总是觉悟的智识者的任务。但这些智识者,却必须有研究,能思索,有决断,而且有毅力。他也用权,却不是骗人,他利导,却并非迎合。他不看轻自己,以为是大家的戏子;也不看轻别人,当作自己的喽啰。他只是大众中的一个人,我想,这才可以做大众的事业。”

——“话已经说得不少了。总之,单是话不行,要紧的是做。要许多人做:大众和先驱;要各式的人做:教育家,文学家,言语学家……这已经迫于必要了,即使目下还有点逆水行舟,也只好拉纤;顺水固然好得很,然而还是少不得把舵的。这拉纤或把舵的好方法,虽然也可以口谈,但大抵得益于实验,无论怎么看风看水,目的只是一个:向前。”

个人微信号(yhfyanghaifeng);微信公众号(cnsdww);
新浪微博(杨海锋_从内圣到外王);电子邮箱(younghf@163.com)

版权所有:©杨海锋     浙ICP备13007266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402001187号

信息产业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