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跳过导航链接 >> 首页 >> 读书·读人·读书人 >> 更多分享 >> 文选文集 >> 一耽逄飞 >> 【第二卷】 >> 文章详细

(2008-05-24)“青年与时代精神”座谈会
作者: 发表时间:13-08-01 点击率:1181

 

 “青年与时代精神”座谈会

2008-05-24

 

说明:汶川地震后,学堂于2008524日上午,在东屋办公室举办“青年与时代精神”座谈会。总干事逄飞主持,学者钱理群做主题发言,北京高校晨读代表及社会朋友50余人参加。此为总干事发言简记。

 

(一)

今天是我们学堂“学好中文,做好中国人——2008全国高校青年晨读”第二次座谈,这次的主题是“青年与时代精神”。

512号汶川大地震到今天(24号),已经12天了,面对这样的一次大地震,我们可以说是举国悲伤,是对我们整个民族、整个社会一个极大的震动,震到每一个人的心里最深处,使每一个人的爱心和亲情流淌到一起。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的汇聚,在民族复兴的时候,国家不断进步的时候,对我们整个社会是一个国民精神的洗礼。这次洗礼是对于我们每一个人的,上到我们的总理、主席,下到平民百姓,因为这样一件事情,我们每一个人都把最近一段时间的心情、思考,我们的痛苦感受,对于自己的追问完全汇集到一处了。我们可以感受到周围的每一位朋友,每一位同事、老师,我们重新认识了自己,认识了什么是中国人;我们重新认识了我们的国家,中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我们可以感受到这种国民力量空前的振奋和鼓舞。这份振奋和鼓舞,打破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对于制度和惯性的依赖、迷恋,可以说这次地震给了我们重新认识自己的机会。

 

(二)

从汶川大地震引发出来的思考来看,从汶川的抗震救灾我们感到除了政府在主导抗震救灾,同时我看到很多的志愿者,老老少少,有河北的、江苏的、山东的、海南的,利用自己的一切方式来参与抗震救灾,志愿者的精神给我们竖立了一面旗帜,使我们感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我们跟政府同心同德,共同来分担我们的问题和坎坷。正如总书记前天在“爱的奉献”晚会演出时讲的,胜利一定属于伟大的中国人民。我们可以感觉到,在这样的一个时期,在这样的一种特殊心情之下,这样的一种全民族的凝聚,将会对我们未来的生活产生极大的影响……

 

(三)

通过这次汶川地震,我们有一个极大的提高,可以讲2008年是我们最艰难的一年。真的是处在一个最困窘,最艰难的点上。最深沉的,最沉重的民族共同情感。可以说,我们今天在这样一个最沉重的点上找到了一种关联,无论我们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做着怎么样的一个事情,突然跟我们整个民族,息息相关的关联,这种关联太直接,太触动人,把我们每个人的行为上的,价值上的堤坝、硬壳震松了,这使我们自己感觉到了和人民同在的一种力量,在民族的共同情感里面我们又找到了一种心声,所以我讲这是民族的一种心声,它不仅是我们80后、90后的一个问题。

 

(四)

今天2008年这样一种公共情感,民族共同情感的一个点,实际上是我们民族几千年里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一点。这08年如此的重要,我们之前准备了太多的东西,学堂7年半的青年文化公益事业,我们有一种资源,30年改革开放的资源,100年民族救亡图存的资源,还有2000年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传统的资源。这些资源在不同尺度,不同层面汇聚一起。我们发现自己今天已经站在世界的舞台上了,我们可能还没有组织好自己的角色,但已经处于世界舞台的聚光灯下。在这样的一个历史的视野,这样一种世界的情怀,人生的落脚,在这样一种考虑和维度之下,我们有一种资源,所有的问题,在我们此时此刻每一个人造成一种大觉醒,造成一种大坚韧……

 

(五)

我们每一个人在彼此的守望当中,看到了一个民族的心声,整个民族精神的重塑,整个民族心灵的开始。在这样一个最深沉的点上,我们感觉到了与我们周围的13亿人,每一个人,每一个同胞,还有与我们伟大民族的历史上的每一个活过的人,与我们世世代代真正用自己的血肉生活的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感觉到了彼此的相连。这样的一种共振真正是我们一个民族心声,走向未来的一个起点。这次汶川地震,我们把我们观念的思考、知识的框架回到了最直接的、相互碰触到的、最温暖的人性、人生里面。

 

(六)

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个故事,我们每个人有这样一种感动,我们的义工都说要去一线,要去救人,因为看到那些人埋在底下。14号飞机上的乘客绝大部分都是志愿者,自己带了粮食,带了药品,就直接奔赴前线。许许多多这样的朋友,有太多的感触。我们看到每一个人为了救助同事,自己的女儿,或者是妻子,反而没有第一时间过去救助他(她)。太多的故事……有一个小孩,最后拿了一张纸,在后面模模糊糊写了一句话,“高高的大树,静静地看”,她是一个二年级的小学生,对自己生命的一种美好的理解和承担。有太多的故事了,这个东西可能需要我们很长时间来发现。

 

(七)

我们做公益,青年人的职责,青年人已经先走一步,我们这些问题都可以来丰富自己的生命。但是有一个最原始的起点,就是民族的共同情感。只要有这种现实的情感关联,我们每一个人都离不开这样一种原点。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种力量。在这样的一个点上,达到每一个人的共振,用这样的心态来建设我们共有的家园。

 

(八)

像今年这么沉重的一年,这样深沉的时刻,我们每一个人是最朴实的。不论是学者还是普罗大众,不论是政府官员还是念书的学生。我们有一种点点滴滴的温暖,道义、良知乘以13亿汇聚起来,将会有一个无限放大的电波。这种精神家园的原始起点,我们有一种最真实、最深切的体会,这是民族心声的每一个发展的原始资源。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更多地体会它,包括我们传统的资源,几千年来的资源,100年的资源,如何在今年重新被认识。这是一个拐点,或者说是转折点,100年来的民族精神,30年来的改革开放忽然之间有一个重新的认识。在这样的一个崭新的起跑线上,用我们的生命所实践出来的。大家情感不断地积聚……

 

(九)

碰到一些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恢复到“人之初,性本善”上。这个也是我们作为青年,感觉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最核心的、人性人心的一种心理常态,才使我们面对今天的社会发展,作为群体性的养成和改造。我们最大的一种感触就是这样“国有学,复初如常”。我看到一个媒体报道有一个小标题,《今天普通人知道是怎样行动了》。原初发心的感动和第一时间的行动,每个人都有一种热切的实现的愿望,和这种愿望的自己的能够成就出来的一种表达方式。

 

(十)

前几天,学堂来了一位日本教授,他讲“义”的观念,他说中国都解放了,还需要讲“义”吗?还要不要“义勇军进行曲”?当时好像是总理讲的,我们以前是中华民族到了最危机、最生死关头的,现在还是最危机的时候。其实过了50年之后,现在2008年了,我们义勇军进行曲,真是需要担当意识,这样的一种对生命的自觉,这样的一种直面,所以在思想上一方面要有清醒,同时要有一个节制,在心态上要有一种对人的生命,对人格的力量……

 

(十一)

我们现在还是在生死之际,还是在最危急的时候,如果说将来中国真正对世界有所贡献,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公民性。中国人最有可能首先成为世界公民,为什么?首先我们是处在最艰难,最生死一线这样的地步,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文化层面的复兴还没有开始,我们的生活重建还没有起步,它仅仅是社会心理的一个整合的过程,是社会心理的一个调试和修复的过程。我们现实的阵痛和痛楚,实际上是我们有一种心情的,有一种共同的感觉。我们才刚刚开始,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我们还处于生死一线,100年前是这样,100年后我们还是这样。唯其如此,我们才能把100年来所发生的事情和资源真正活用,融入到里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才能对得起一代一代的仁人志士。

 

(十二)

我们今天的青年要有这样一个清醒的意识,就像我们现在唱的《义勇军进行曲》,这个“义”字,代表了一种生命的共同的关联,一种出场的方式。我们毫无疑义都生活在这样一个共同的时代,我愿意看到也好,不愿意看到也好,我们这13亿人,60亿人,我们注定要共同度过这样一个有限的几十年生命。这是一个毫无疑问的事实。回到生命最简单的起点,我们可以每个人看清楚自己,看清楚共同体的一种状况,这个东西只有“义”才能产生一种最大的彼此的关联。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所以我们做公益事业,做义工,从文化的草根也好,第三部门也好,还是从民族文化的传递,或者乃至于世界公民,人类21世纪的共同困境的解决,我们怎样找到这种共同伦理、崭新伦理的生活基础,恐怕世界各个民族各个国家都在面对这个问题。中国在其中是最艰难的,尽管我们的资源很多,空间很多,但是我们是最艰难的。唯其艰难,我们才具有中国的意义,具有民族史的意义,作为一个世界公民的意义。在这一点看,我们用广大的天下一体的情怀,回到人的最简单的最直接的感受上。做义工,在这种时候很多人都敞开了自己的生命,表达了一个人和更多人的关联。那么,只要你有一分心,实现你的一分力。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样做,我们每个人都互相陪着度过。这一点我们都是彼此无怨无悔的。

 

(十三)

我对日本人讲的一句话“相逢好似初相见,到老终无怨恨心”。我们之间无论发生过多少次见面,人跟人的每一次见面,就好像第一次见面一样,一直到老,相见两不厌。大家无怨无悔,无论怎么样,能够保持生命的彼此的尊重和这样的给自己、给对方的时时刻刻的心理空间,这是我们今天一切的思考和行动的起点基础。在“义”的实践中,我们体会到了有这样一种可能,“义”是对公民和民间的觉醒,也是我们内心觉醒的一个起点,也是文化传承的起点,这个“义”在今天有它太多的可以体会到实际的根本。

 

(十四)

……现在是心里重建的阶段,还有不断的挣扎和不断的酝酿。每一件事情刺激起来以后,又不断地回到原点。不断的累积之后,尤其是08年,民众的心理还会有极大的革新和进步,不会简单地回到当初的起点,肯定会有一个进步。

 

(十五)

……刚才这位同学讲的话,有一句话我觉得特别好,今天中国的事情得靠今天的人来做。还有一个我对她讲话,引申的我做事一个体会,这场地震给我们最大的收获是,有些事情可能有些人做错了,但是我们学会了不埋怨。当我们有些信息我们不了解,没有知情权的时候,我们保持了一种开放和面对,但是不是猜忌。这一点在心情上是最重要的。有很多业余的志愿者,但是我们首先,第一,不要埋怨,不会互相埋怨,这是所有的志愿者,不论是专业的还是业余的,这是我们能够做到的。第二,面对各种情况,不要猜忌,可能信息不到位,无论如何,我们没有权利去猜忌,无论是对于政府还是组织,这一点是我们恢复到今天的心情最大的教育。

 

(十六)

人性的艰难使我们感觉到了几千年来我们必须要如履薄冰,在对自己的本分,对自己的心情,有自己的时间尺度。看到一些事情,我们本着自己的道义良知,我们要去做,我们共同去努力。同时我们看到,在这里面还要有一种人性的感悟,我们需要缓慢地艰难地推进,在人性的尺度上是快不得的。这也是对每一个人,无论你代表组织、团队还是代表你自己,这都需要我们审慎地去考虑。

 

(十七)

今天我们作为公民,尤其是这些年轻人——非常感谢钱老师和年轻人,这次有一个最基本的共识,就是普通人知道怎么样行动了。而且我们很复杂的社会问题,很多积重难返的事情,到了今天这个时候,我们终于不能说有一种社会制度上的,但是我们有一种心理上的社会民族的共同情感,在今天可以说这是我们难得的共同汇聚起来的一种力量感。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我们有一个情感的起点,有一个共同情感,这是我们今天的感受。所以我们这个“青年与时代精神”讨论到最后,我觉得还是要有一种共同情感我们再去体会一下,我们自己作为一个公民,或者是作为五千年中华民族一分子,作为普通的青年人。

……

个人微信号(yhfyanghaifeng);微信公众号(cnsdww);
新浪微博(杨海锋_从内圣到外王);电子邮箱(younghf@163.com)

版权所有:©杨海锋     浙ICP备13007266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402001187号

信息产业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