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跳过导航链接 >> 首页 >> e课堂·讲学之风 >> 内圣外王 >> 从人文讲起 >> 文章详细

无形书院 《从内圣到外王》 第一讲(3) 从“内圣”到“外王”
作者:摘自杨海锋人人网日志2010-07-01 发表时间:16-07-12 点击率:3626

 

暂时整理到第三讲吧,接下来有点忙,过阵子有空再来续。

接下来两讲,一讲是关于毛泽东的,一讲是关于周恩来的。

做起来才发现,如许家琦同学所说,工程确实浩大。大家的阅读、分享、反馈也许是最好的激励我坚持做下去的动力了。

我想我的许多观点都不那么主流(合潮流),喜欢思考的同学一定会有进一步探讨的意愿和空间,希望大家能在此探讨的过程中逐渐构建起各自独特的精神生命。也希望大家能推荐更多乐于思考的朋友来参与微笑

  

第一讲(3) 从“内圣”到“外王”

 

   

1.内圣&外王

 

n         内圣是一个修炼的过程、内化的过程。把外面的东西熔炼成自己的一段真至精神。

有字之书,无字之书(毛泽东);采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

生命是一个熔炉——把外部世界纳入心中、融入心中。

叶圣陶的《苏州园林》:生平多阅历,胸中有邱壑。

 

n        外王是一个践行的过程、外化的过程。用内在的一段真至精神去影响外部世界。

经由我的行动,我的精神融入了外部世界(或者说在外部世界中显现出来)。比如在我画画的过程中,画里蕴含了我的生命,在我写这些字的过程中,“校内”蕴含了我的精神。

生命是一种显影——把内心世界在现实世界的底片上显现出来。

胡风:一个作家,怀着诚实的心,在现实生活里面有认识、有感受、有搏斗、有希望和追求,他的精神就会形成一个熔炉,能够把吸收进去的东西化成溶液,再用它来塑造完成全新的另外的东西。 

 

内圣,就是把外部世界吸纳进来、融化进来的过程,其最高的境界就是天人合一、物我合一,也就是陆九渊所说的“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你触摸到了宇宙的本体、本源,真正与本体、本源合一了。

外王,就是内心世界向外的自然生发、自然流露、自然展现。或者将自己内在的生命能量结合外部条件下绽放出来。并不是刻意地去做什么“外王”的事情。

圣王是体用的关系,把握了体,自然发用。

简单地说,就是向宇宙的深处,自我的深处探求真实的本源、本心,而在探求的过程中,把握、体悟到的本源、本心自然会在外部世界的客观条件下显现出来。


这两个过程其实只是一个过程(一体之两面),我们在改造外部世界的同时也再塑造我们的内部世界我们在构建自己内部世界的同时也在影响外部世界。换句话说,不深入外部世界,

一个心胸狭隘、见识浅薄的人必定担不起大任,成不了大事(或者说承担不了大事,他们会陷入世俗的泥潭不得解脱)。同样,一个没有经历过风雨,没有“在事上磨练”(王阳明)过的人,也无法真正领悟宇宙的真理、人生的真谛(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真正的内圣必在外王的实践中完成,真正的外王必须在内圣的修炼中实现。在对立面中获得实现。

马克思: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在自己的主观世界。

   

PS:内圣外王为一个过程,可以这样理解,内圣的过程其实是“去蔽”(海德格尔的一个术语),而一旦遮蔽去除了,人内在的真至精神便自然显露出来,或者说人内在的活泼生机便自然生长起来。就像乌云驱散了,阳光照进来,驱散乌云就是内圣的功夫,透进阳光便是外王的成果,两者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的描述。

 

这个学期,法学09的学生余佳伦同学在课后心得中写了这样一首诗——

内求本源根,

圣道自然成。

外定天下纷,

王者谁与争。

 

写完这首诗,他问了一个问题:能不能“从外王到内圣”?

这个问题不止一次有人问过,我的解答正如我上面所说,内圣外王本是一个过程,本无所谓内外。都是一个个体领悟本源、实现自我的这一过程的两个侧面,只是一个看得见,一个看不见。

  

 

 

2.内圣→外王

  

●人生如莲




 

“人生如莲”这一说法,最初是在王明夫的一篇讲话中读到,与我心有戚戚焉,正合“从内圣圣到外王”之意(我喜欢的另一原因是,莲,是佛家一种神圣的象征,宋明儒学开山鼻祖周敦颐也曾以此为喻——《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把其中的两段引在这里——

人生如莲,人生就象是睡莲,成功是浅浅地浮在水面上的那朵看得见的花,这朵花能否开放得美丽灿烂,取决于水面下看不见的那些根系和养分。我们太在乎成功,往往全部心思都专注于水面上看得见的花朵,却疏于去关心决定这个花朵盛开还是枯萎的水面下那些看不见的根本,根和本!人格中的假设系统,就象是睡莲中的根,这个根决定着我们的价值观、理念和信念,进而决定着我们对人对事对世界的态度、标准、行为取向和作风。这些东西就象是睡莲中的本。正是这些根和本决定着我们的人生能否最终开放出成功的花朵

咨询师走向成功,第一重要的是必须端正价值观和假设系统。我们的咨询师至少要确立三个假设:一是态度决定命运;二是气度决定格局;三是底蕴的厚度决定事业的高度。据此,和君以后的企业文化建设要围绕态度、气度、厚度来开展“三度”修炼

(摘自《三度修炼》人生如莲:和君咨询师成长路线——王明夫董事长在2006年6月份合伙人例会上的讲话

 

莲,多数人只欣赏她浮于水面的灿烂花朵,却不会关注她沉潜于水下淤泥里的根(本),殊不知没有根本,一切都无从谈起。多数人看古今中外的伟大人物也是这样,只看到他“外王”光鲜的一面(表现于外的一面),而不去看他内在的精神世界,从而以为伟人就是靠这些手腕技巧、表面功夫成功的。殊不知他的所作所为,都由它内在的东西生发而来。

内圣好比莲的根本,外王好比莲的花朵。俗世的眼光只是盯着外王的成就。这是多数人难以避免的误区:只看到有形的东西,不看无形的东西;只看到表面的东西,不看内里的东西;只看到眼前的东西,不看长远、全局的东西……而往往这些无形的、内里的、全局的、长远的东西起着决定作用,但多数人视而不见。

克尔恺廓尔的哲学有一个基本的原则,即,根据外在的行为,很难对人做出判断;真正重要的不是那些可以公开地看得见的。苏珊·李·安德森《克尔恺廓尔》

 

一个人外在成就实质上是内在精神的自然显现(绽放)。一个人内在精神能达到什么境界,决定了他外在功业成就能达到什么水平(俗话说“心有多宽,事业有多大”,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我们只关注那些表面的外在的东西,就是舍本逐末了,我们的生命很可能因此而很难真正展开。内圣与外王,内圣是根本。

我常常说,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完全相同的世界里,但我们又生活在完全不同的世界里。一个人如何理解、感受外部世界,进而如何组织、构建外部世界,人与人之间千差万别。毫无疑问,一个人会采取什么行动从而取得外王的成就,取决于他构建了一个什么样的精神世界。

这就是我课程题目(从内圣到外王)的基本内涵。但要注意的是,此处的“从……到……”并不是一个时间上的先后关系,两者是同一个过程,并无先后关系。“从”只是说明一个着力点、下手处。或者说,是对世人偏重于外的一种矫正,只有“收拾精神、自作主宰”(陆九渊语),才能真正开出外王的事业。

所以《大学》里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梁漱溟:人必有知识见妥而后能作用。这作用还是不大的。必得在宇宙人生上有所透悟而后乃能起伟大作用于世换言之,起伟大作用于历史者必是哲学家,不论他以哲学闻名或否。

      

 

内圣与外王:内功与外功

我们可以借用武侠小说里的内功外功来对内圣外王作一个比喻(此处我借用孔庆东的一段话)——

在武侠小说里,没有内功的外功是花拳绣腿假把式,但有了内功,飞花摘叶皆能伤人。

民国时期有一位武侠小说作家叫平江不肖生,他在《近代侠义英雄传》里写霍元甲武功高强,但为什么英年早逝呢?因为“内功”练得不好。他有两个比喻:一个比喻是,一个铁箱子,里面装的都是玻璃,外面看上去坚固无比,怎么打这个铁箱子都不会坏的,但是里面的玻璃已经碎了(这是说被人打)。还有一个比喻是,一艘商船,上面放着大炮——这一炮放出去,固然能够把敌人的船打沉,但是自己的船也给震坏了、自己的船也受不了。(这是说打别人)他说霍元甲的武功就是这样的,威猛无比,但是内功没有练好——你这一拳打出去,固然把敌人伤得很厉害,但是自己的内脏也受了伤;天长日久,这些伤就积累下来,成了不治之症。

金庸《倚天屠龙记》里有一种拳叫“七伤拳”,练这种拳武功每深一层,自身内脏便多受一层损害,所以内力不好的练这种功夫有很大的风险。金毛狮王谢逊就是在练此拳时伤了心脉,以至有时狂性大发,无法抑制。而张无忌已有绝顶内功,再练此拳,便无妨碍。参孔庆东《金庸评传》第一章:骚人阁笔费评章第三节:民国旧派武侠小说概况)

 

●真至精神

 

友又谓:“大抵圣贤学问,从自己起见。豪杰建立事业,则从勋名起见。无名心,恐事业亦不成。”先生曰:“不要错看了豪杰。古人一言一动,凡可信之当时、传之后世者,莫不有一段真至精神在内。此一段精神,所谓诚也。惟诚故能建立,故足不朽。稍涉名心,便是虚假,便是不诚。不诚则无物,何从生出事业来(《明儒学案·卷六十二·蕺山学案》)

   

这是明末大儒刘宗周(刘蕺山)的一段语录。

一个人,不论你唱歌、演戏、写文章,还是经商、做官、办企业、干革命,不论干什么事情,能否影响他人(信之当时、传之后世),就看你有没有一段真至精神、一个精神内核在内,有没有一股真至精神贯注在你的事业中(有点像孟子的“浩然之气”)。

如果有,那么你做的整个人生、整个事业都会弥漫着这种精神,而显得鲜活而有生气、有光泽、有味道。如果没有,那么就会被许多外在的东西(名利、陋俗)所左右,一切都显得空洞、刻意、勉强,徒有表面。离开了这段真至精神,你的事业、你的作品就只是一个形式而已。没有这段真至精神,何从生出事业来!(曾国藩《冰鉴》:功名看器宇,事业看精神。

我们做一件事,不是因为别人都在做,所以我也要做,不是因为有什么好处,所以我才去做,我做这件事全然是我的内在精神、我的真如本性使然,那么,你的事业、你的作品,就像是从你的生命中生长出来、绽放开来的一朵鲜花,定会光彩夺目。有一种从最里面、最深处透露出来的那种东西。

鬼谷子说“口乃心之门户”。比如歌手,真正用在唱又有几个能做到呢?无论你表现得多么职业、多么娴熟,都无济于事,打动不了听众。俗话说,真性情便是好文章,就是这个道理。真正的好文章,都不是只靠技巧写出来的,更不是从模板套出来的,而是发自内在的真心(贝多芬:发自内心,才能进入内心。)。真正的大事业,都不是只靠手腕建起来的,而是发自内心的真至精神。

一个人做任何事情,只要努力,做到60分水平都是没有问题的。但要做到90分,非有一段发自本心的真至精神不可。

 

简单地解读几段话:

司马迁《报任安书》: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古往今来,有钱有权有势的人多了去了,只有那些真性情、真精神的人(真心.英雄),能为人们永久的称道!孟子: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时间是一把再公正不过的尺度,千百年下来,过滤去表面的东西,留下最本真的东西。也只有最本真的东西,最真挚的东西才能最终留存下来。

在课后心得中临床09的王诚浩同学这样写道: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根据老师所说,倜傥即为真性情,一个人以真性情而活,他的人生也必定精彩,让世人难以忘怀。但是当今的世界毕竟与过去不同,一个人要生存下去,会面临许多压力,这些压力不可能让他能够完全根据自己的本心、性情而活,所以我虽然认同司马迁的观点,但觉得在当今世界上做到如此,不大可能。

不知各位作何看法?我的看法是,所谓真性情,恰恰是在外界的压力下才显现出来的。正所谓“时穷节乃现”。没有外界的压迫,也就无所谓保持不保持真性情的问题。

五月天的一句歌词(《倔强》):我不怕千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我和我最后的倔强,握紧双手绝对不放。

孟子说: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正是在千万人的阻挡下,真性情才愈显光芒。

 

熊十力《十力语要》:

人谓我孤冷。吾以为人不孤冷到极度,不堪与世谐和

凡有志于根本学术者,当有孤往精神

无有甘受世间冷落寂寞而沛然自足不顾天不顾地而埋头苦干的精神於中的生趣。

一个人,如果你只专注着如何迎合这个社会、对付这个社会,你反而不能与世和谐。而如果你退下来,先把自己整顿、安顿好,却能与世和谐。一个人先把自己的内心世界修炼得圆满了,外部世界的问题解决起来可能就顺得多。

人生当中一定要有一次或几次孤往的经历。真正能干大事的人,必定会在人生的某段时间沉下心来充实、提升自己精神境界。(从伟人的传记中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能干大事业的人,都是坐得住的人!

    

●真正的王者

按照许慎的说法,王字的含义两点:一是天下归往之义(音训),王者人格的外在特征。一是参通天地人之义(形训),王者人格的内在特征。(参蒋庆《公羊学引论》

真正的王者,必是参通天地人的圣者。

《荀子》:非圣人莫之能王。

《中庸》:唯天下至,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只有拥有了一颗真实本心、一段真至精神(即刘宗周定义的“诚”),才能最后达到与天地参的境界,而所谓王者,即是能参通天地的人。

 

参《射雕英雄传》末尾郭靖和成吉思汗的对话[i]

 


 

[i] 《射雕英雄传》 华山论剑

    成吉思汗勒马四顾,忽道:“靖儿,我所建大国,历代莫可与比。自国土中心达于诸方极边之地,东南西北皆有一年行程。你说古今英雄,有谁及得上我?”郭靖沉吟片刻,说道:“大汗武功之盛,古来无人能及。只是大汗一人威风赫赫,天下却不知积了多少白骨,流了多少孤儿寡妇之泪。”成吉思汗双眉竖起,举起马鞭就要往郭靖头顶劈将下去,但见他凛然不惧的望着自己,马鞭扬在半空却不落下,喝道:“你说甚么?”郭靖心想:“自今而后,与大汗未必有再见之日,纵然惹他恼怒,心中言语终须说个明白。”当下昂然说道:“大汗,你养我教我,逼死我母,这些私人恩怨,此刻也不必说了。我只想问你一句:人死之后,葬在地下,占得多少土地?”成吉思汗一怔,马鞭打个圈儿,道:“那也不过这般大小。”郭靖道:“是啊,那你杀这么多人,流这么多血,占了这么多国土,到头来又有何用?”成吉思汗默然不语。

     郭靖又道:“自来英雄而为当世钦仰、后人追慕,必是为民造福、爱护百姓之人。以我之见,杀得人多却未必算是英雄。”成吉思汗道:“难道我一生就没做过甚么好事?”郭靖道:“好事自然是有,而且也很大,只是你南征西伐,积尸如山,那功罪是非,可就难说得很了。”他生性戆直,心中想到甚么就说甚么。成吉思汗一生自负,此际被他这么一顿数说,竟然难以辩驳,回首前尘,勒马回顾,不禁茫然若失,过了半晌,哇的一声,一大口鲜血喷在地下。

     郭靖吓了一跳,才知自己把话说重了,忙伸手扶住,说道:“大汗,你回去歇歇。我言语多有冒犯,请你恕罪。”成吉思汗淡淡一笑,一张脸全成蜡黄,叹道:“我左右之人,没一个如你这般大胆,敢跟我说几句真心话。”随即眉毛一扬,脸现傲色,朗声道:“我一生纵横天下,灭国无数,依你说竟算不得英雄?嘿,真是孩子话!”在马臀上猛抽一鞭,急驰而回。当晚成吉思汗崩于金帐之中,临死之际,口里喃喃念着:“英雄,英雄……”想是心中一直琢磨着郭靖的那番言语。郭靖与黄蓉向大汗遗体行过礼后,辞别拖雷,即日南归。两人一路上但见骷髅白骨散处长草之间,不禁感慨不已,心想两人鸳盟虽谐,可称无憾,但世 人苦难方深,不知何日方得太平。正是:

      兵火有余烬,贫村才数家。

      无人争晓渡,残月下寒沙!

 

人人网友评论】

赵振邦: 金庸先生为什么会把鹿鼎记作为封笔之作?
回复 2010-07-01 14:10
杨海锋:  回复赵振邦:请教
2010-07-01 14:11
赵振邦: 回复杨海锋:我大学四年看了金庸大部分作品,但很奇怪的是为什么金庸一反常态把韦小宝塑造成一个另类的人,既不是英雄也不是枭雄,而这个角色之后就没有新角色出现了,我就一直没想通其中的奥妙,既然杨老师同为金庸的读者,自有另一番见解。
回复 2010-07-01 14:31
杨海锋:  回复赵振邦:说来惭愧,金庸的原著我只读过两三部。在不了解的情况下如果勉强做一个猜测,我想,金庸在鹿鼎记中不是走向了他过去小说所塑造的东西的反面,而是超越了那些东西。正因为超越了(或者说看透了)那些黑白分明的观念,所以之后便再无兴致写此类东西了,你看像孔子、释迦牟尼、耶稣这些高智慧者,因为都很超越、很透彻,所以都没有兴致写书。——当然,这只是胡思乱想,呵呵
2010-07-01 15:02
范佳铭: 
回复 2010-07-01 16:09
赵振邦: 回复杨海锋:我也认同这个观点。本来无一物
回复 2010-07-01 17:29
王佳慧: 呵呵,进了大学以后很少这样的聆听了。内圣实属不易,外王非易事。想到了出去做志愿者的经历,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做一些,然而却会遇到很多无奈,却发现只能静静地看着,却无力改变什么。希望杨老师可以结合一些具体的实例啊,哲学的慰藉,呵呵。
回复 2010-07-01 21:33
杨海锋:  回复王佳慧:我这里只是写个要义,实例只能靠自己体悟咯,我很喜欢志愿二字,儒家的“立志”+佛家的“发愿”~其实立志和发愿是很不容易的。我有时候会想,玄奘如何能只身经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险只为去印度取基本经书,孔子如何能在春秋礼崩乐坏的时代“知其不可而为之”,这都是何等的志愿啊~
2010-07-01 22:41
王佳慧: 回复杨海锋:哈,学习了,志愿,“立志”“发愿”,或许只有做到立志发愿,才能做到“知其不可而为之”,才可以排除万难,坚守一些东西。
回复 2010-07-02 11:49
杨海锋:  回复王佳慧: 形势永远比人强,这是真理——但是只是部分的真理,另一部分的真理是——一个人可以像孟子所说的“虽千万人,吾往矣”~
2010-07-02 12:21
悄悄话 何北航: 我分享一下这篇日志试试
回复 2010-07-02 15:02
悄悄话 杨海锋:  回复何北航: 正如你那天说的,“分享”对扩大交流很重要!
2010-07-02 15:04
悄悄话 何北航: 回复杨海锋:是啊,这也是校内的一大优点。最近我看到梅德韦杰夫推崇道德经,想以此为题展开一个讨论。
回复 2010-07-02 15:07
王佳慧: 呵呵,对杨老师很敬佩啊,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回复 2010-07-02 20:00
朱紹澤Jerrod: 只看西人的生盲大夫低调路过~
回复 2010-07-13 16:18
陈涛: 杨老师,我感觉您上面所说只是解释了两者的关系及引经据典的解释它们,所以我想问的是我们平时如何往内圣外王的方向努力从而能实现从内圣到外王
回复 2011-11-11 23:26
陈涛: 回复杨海锋:就是像我们学生、普通人平时应该怎么做
回复 2011-11-11 23:27
杨海锋:  回复陈涛:其实中国的儒释道经典,讲的都是这个问题。其实我觉得不是要刻意另外去做些什么,而是做好现在所做的事情,在当下的事情中获得领悟。大道只在日用常行间。其实很难给出一个一律的具体行动方案,每个人自性自悟。你的问题很好,具体可以详细交流,最好当面交流。
2011-11-12 15:06
陈涛: 回复杨海锋:哦,我也是这学期上你课的学生,这个问题也是在上了你的课后想到的。其实我也有一些疑惑想找老师谈谈,希望下次能光临你的咨询室。
回复 2011-11-12 15:24
杨海锋:  回复陈涛:好啊,不用“希望”,约个时间过来就可以了,我电话681475
2011-11-12 16:59
陈涛: 回复杨海锋: 嗯,好的啊
回复 2011-11-12 17:48
李洲平: 人谓我孤冷。吾以为人不孤冷到极度,不堪与世谐和。 凡有志于根本学术者,当有孤往精神。 无有甘受世间冷落寂寞而沛然自足不顾天不顾地而埋头苦干的精神於中的生趣。 一个人,如果你只专注着如何迎合这个社会、对付这个社会,你反而不能与世和谐。而如果你退下来,先把自己整顿、安顿好,却能与世和谐。一个人先把自己的内心世界修炼得圆满了,外部世界的问题解决起来可能就顺得多。 人生当中一定要有一次或几次孤往的经历。真正能干大事的人,必定会在人生的某段时间沉下心来充实、提升自己精神境界。
回复 2012-05-28 22:55

 

 

个人微信号(yhfyanghaifeng);微信公众号(cnsdww);
新浪微博(杨海锋_从内圣到外王);电子邮箱(younghf@163.com)

版权所有:©杨海锋     浙ICP备13007266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402001187号

信息产业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