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跳过导航链接 >> 首页 >> e课堂·讲学之风 >> 内圣外王 >> 从人文讲起 >> 文章详细

无形书院 《从内圣到外王》 第三讲(1) 探寻宇宙的大本大源(“道”)
作者:摘自杨海锋人人网日志2010-07-10 发表时间:16-07-12 点击率:3283

 

第三讲(1  探寻宇宙的大本大源(“道”)

 

许多同学读了那封毛泽东致黎锦熙的信后,都问我一个问题,这“大本大源”究竟是什么东西?

无疑,它是这个世界中最根源、最本质的一种东西,“探讨既得,自然足以解释一切,而枝叶扶疏”。把握了它,就可以“对付百纷,驾驭动静”,“一干竖立、枝叶扶疏”。

世界是纷繁复杂,变幻无常的,人们总是希望从这个瞬息万变、支离破碎的现象世界中,寻找到永恒的、无限的、终极的、绝对的本质(本源),把握了这个本源,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才不至于如“秋潦无源,浮萍无根”,“支离灭裂”。 实际上,不只是毛泽东,我们每个人都有探寻本源的冲动。

但对于本源究竟为何?毛只是轻描淡写的说“夫本源者,宇宙之真理”,这句简单的解释并没有说明其究竟为何物(经过这一讲后,就知道本源其实是不可道不可说的,毛至多只能描述其“相”和“用”)。

不过毛给我们指了一条路——“从哲学、伦理学入手”——哲学即探求世界、宇宙的本源;伦理学即探求人生、生命的本源。只要我们对东西方文化的精神有所体认,就能对大本大源的实际所指有所了解。

 

1.世界从何而来

本,原意是“草木的根本”;源,本意是“泉水的源头”。我们说AB的本源,就是说B是从A中创生、发展而来的。而当我们说XX是世界的本源时,就是说万事万物是从XX中创生、发展而来的。

XX究竟是什么呢? 

基督教说,世界是上帝创造的。

希腊神话说,世界是神创造的。

中国神话说,世界从盘古开天辟地而来。

现代物理学认为,世界从大爆炸而来。

……

但这些答案是满足不了人的好奇心的,人还要追问,神、上帝、盘古是从哪里来的?大爆炸之前是什么?(或者说,为什么会有大爆炸呢?大爆炸的原因是什么?)

 

对于此类进一步的追问,我曾看到5世纪的基督教神学家奥古斯丁给出了一个奇妙的回应。

有人问奥古斯丁,上帝创造世界之前在做什么?奥古斯丁回答说,因为时间也是上帝创造的,所以你根本不能问上帝创造世界之前发生了什么,因为上帝创造世界之前没有时间。

 

而中国古代的“道”则以更巧妙的智慧解答了这一问题(道即是本源,本立道生)。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第二十五章)

 

有这样一个浑然一体的东西,先天地生为天地母,它是万物之宗,也就是说天地万物(甚至上帝也是由道创生的(象帝之先(第四章))都是由这个东西生发而来的,我也不知道它叫什么,如果要勉强给它一个名字,就把它称做“道”吧。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四十二章)(周易也有类似的说法: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传·系辞上》第十一章))这都是在描述世界的生发过程。

 

老子认为,“道”是一切存在的根源(“万物之宗”),也是一切存在的始源。“道”是自然界中最初的发动者The Primordial natural force,它具有无穷的潜在力和创造力。万物蓬勃的生长,都是“道”的潜在力之不断创发的一种表现。从万物生生不息、欣欣向荣的成长中,可以看出“道”有一种无穷的活力。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




 

2.“道”:有OR无

因为万物都从“道”中生发而来,所以“道”必然不是万物中之一物。(可参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1])可是,如果万物不是从一个具体之物演化而来,难道是从虚空、虚无中来的吗?无中怎么能生有呢?所以它又不可能是完全的虚无。于是,我们陷入了一个困境,道既不能有,也不能无。

所以,在老子看来,道“既有又无”或者说若有若无” 湛兮,似或存(第四章)湛:沉、深,形容道的隐而未形道隐无名(四十一章)。似或存:似亡而又实存)。说它无,是因为我们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说它有,是因为它确实在宇宙间起作用,我们能真实地感知它的存在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第二十一章)这恍惚窈冥中,确实有东西存在,而且是非常真实、非常信实的。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第十四章)

 

我曾在在杜维明先生的讲座中,听到一个说法——“有丰富内容的模糊性”——觉得非常好!道就是这样一个概念,看似非常空、非常虚、非常含糊不清,实际上却内容丰富。

 

道,是一切一切的那个最终本体。或许我们可以将它理解为一种准备状态、倾向性,其本身什么都不是,却可显形为一切,在不同的因缘中。道就像一颗种子,种子里没有树叶树根树枝花朵果实,但却蕴含着这些东西,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生出这些东西。从前一个意义上说,就是“无”,从后一个意义上说,就是“有”。

 

想起《中庸》里说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未发的状态就是本体。比如你看一本书(比如《红楼梦》)很有感觉,因为它把你的本体用故事的形式显出来了,从一种说不出道不明的东西变成了一种可感的东西,在你看到书前,它是隐而未现的。在看的过程中隐(无)显(有)。

道又像水(这是老子常用的比喻),水本身无形无状,依不同的容器呈现不同的形状。

   

 

3.“道”在哪里?

有人就会问了,既然我们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我们怎么知道它的存在呢?

我举一个例子——磁场,什么是磁场?似乎每个人都了解,但难以描述。不知有没有同学可以给磁场这个概念下个定义?

磁场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但它又似乎是真实存在的。

有没有人见过磁场本身?磁场的本体(体)是感官不能到达的。我们能看到的是它的相,用磁力线表达,把铁屑放在磁场中,就可以模拟出磁力线。而穿越该区域的电荷或置于该区域中的磁极会受到力的作用(用)——我们对磁场的定义都是在描述相和用,而不是磁场本身。

其实前面这句话说得也不对,我们看不到“”这个东西,我们只能看到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变、运动,力本身也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但确实有这么一种东西存在。能量也一样,无所不在,但又看不见摸不着。

我们不要以为这些物理概念是很实在的,而道的概念是很玄虚的,其实它们都是很玄虚的。物理学也是玄学?

当然,这只是打个比方而已,并不是磁场并不等于道。

 

这个世界上,花开花落,斗转星移,一颗种子变成参天大树,冥冥中的确存在着一种无形的东西,这个东西我们看不见,摸不着,但我们能从万物的生灭变化中知道它是真实存在的。

 

在我们的人生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东西,我们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甚至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它却在那里真实地起作用,甚至起重大作用,比如性格、内涵、信仰、价值观、潜意识等等这些东西。

在第一讲中,我也表达过类似的观点:看不见摸不着却又真实存在真实作用的东西,才是正重要的东西。

 

体·相·用

这是中国文化中很有意义的一组概念。

·,就是本体,本体是隐的。我们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

·,是本体显现出来,我们的感官能感知到那一面。

·,是本体发挥作用。

比如你这个人,你的外表、你的名字等等,都是你的相;你能工作、你能阅读,这是你的用;但都不是你的本质(本体),而是从你的本质表现出来的东西。你的本体是无限的,因为他可以显现出无数的相,发挥无数的用,再多的语言、再多的文字都表达不完,你的功用也是无限的。本体是无穷无尽的,每个人他本身都是无限的。

我曾经开过一门课《创造学》,在谈到“发散思维”时,讲过一个故事:

纽约里士满区有一所由贝纳特牧师创立的穷人学校。1983年,一位名叫普热罗夫的捷克籍法学博士,在做毕业论文时发现,50年来,该校出来的学生在纽约警察局的犯罪记录最低。

普热罗夫展开了漫长的调查活动。凡是在该校学习和工作过的人,只要能打听到他们的住址或信箱,他都要给他们寄出一份调查表。问他们:圣·贝纳特学院教会了你什么?在将近六年的时间里,他共收到3756份答卷。在这些答案中,有74%的回答是他们知道了一枝铅笔有多少种用途。

当普热罗夫看到这一奇怪的答案时,他决定马上进行研究。普热罗夫首先走访了纽约市最大的一家皮货商店的老板,老板说:“是的,贝纳特牧师教会了我们一枝铅笔有多少用途。我们入学的第一篇作文就是这个题目。当初,我认为铅笔只有一种用途,那就是写字。谁知道铅笔不仅能用来写字,必要时还能用来做尺子划线,还能作为礼品送人表示友爱,还能当商品出售获得利润。铅笔的笔芯磨成粉后可作润滑剂,演出时也可临时用于化妆;削下的木屑还可以做成装饰画,一枝铅笔按相等的比例锯成若干份,还可以做成一副象棋,可以当作玩具的轮子。在野外有险情时,铅笔抽掉芯还能被当作吸管喝石缝中的水;在遇到坏人时,削尖的铅笔还能作为自卫的武器……总之,一枝铅笔有无数种用途。他让我们这些穷人的孩子明白,有着眼睛、鼻子、耳朵、大脑和手脚的人更有无数种用途,并且任何一种用途都足以使我们生存下去。

普热罗夫后来又采访了一些圣·贝纳特学院毕业的学生,发现无论贵贱,他们都有一份职业,并且生活得非常乐观。

普热罗夫再也按捺不住这一调查给他带来的兴奋。调查一结束,他就放弃了在美国寻找律师工作的想法,匆匆赶回国内。他是捷克最大的一家网络公司的总裁。

每个人的本体其实都是无限的。

再比如,我讲课,讲出来的东西总是有限的。而我的体验感悟本身则是无穷的(不可能穷尽的,总有不能表达周全的地方)。

 

任何表达出来的东西(就算是非常贴切的描述),只能描述它表象(相)的一个侧面。所以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第一章)道这个东西是难以用语言来描述的。佛家讲不可说,说似一物即不中,因为一说,就不是本体本身了。讲出来的东西总是有限的。而你的本体则是无穷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一般所说的“道”——道理、规律等等,其实都只是在相的层面,表达出来了,有了某种限定性的,而道本身是无限的。


 

4.超越&内在

道超越于万物(不是某样具体的事物),同时又内在于万物(每个事物中都有这样的东西)。

 

一方面,道”是无所不在的,而“德”是万物“得之于道者”,所以说“道生之,德畜之”;另一方面,道”又与万物截然不同,因为它“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这两种性质可以分别称为内存性”与“超越性”,亦即:“道”是既超越又内存的。掌握了这一点,才可以进而发挥老子的无为观与自然观。(傅佩荣《我的关于解读中国五大经典之心得概述》)

 

l         超越于万物——独立而不改,不依赖于任何事物而独立存在

天地万物都是由道生发的,道是这个世界的终极本源。道不是由其他东西产生而来,所以它不受其他东西的影响和制约,独立而不改。

因为如果A是从B产生而来的,那么如果没有B就不会有A——A受B的制约影响,而现在道不从其他任何东西产生而来,所以它是独立不改的。

道是自生自化的。

l         内在于万物——周行而不殆,天地万物都是从中生发出来的,所以它是包含了万物的

陈鼓应:“周行”有两种解释:一、全面运行。“周”作周遍、周普讲;王弼注:“周行,无所不至。”二、循环运行,周作环绕讲。

东郭子曾问庄子:你所说的“道”,究竟在哪里呢?庄子回答说:“无所不在。

东郭子说,那你给我指出个具体的地方来啊。庄子说,在庄子说:“在蝼蚁中。”东郭子说:“怎么会在这样卑下的地方啊?”庄子说:“在稻草里。”东郭子说:“怎么越发低下了呢?”庄子说:“在瓦片中。”东郭子说:“怎么越来越低下呢?”庄子说:“在屎尿里。”东郭子听了后不再吭声。[2]

  

“道”是什么?《辞源》上的解释主要是道路、方法与规律。《大不列颠简明百科全书》上的解释主要是:世界的本原和规律。此百科全书还特别注明:庄子认为,“道”是终极本原,是无所不载、无所不覆、自生自化的宇宙本体。(王蒙《“道”是什么?》)

 

 

有这样的东西吗?不是万物之一,又在万物之中。比如一首乐曲,二泉映月在哪里,是写在纸上的墨迹呢?还是在二胡上拉出的声音呢?把这张纸烧了,把这把二胡毁了,二泉映月照样存在。二泉映月既内在于乐谱,又超越于乐谱。

比如当我问你什么是“上声()”?你不可能告诉我一个抽象的“上声”,而是一个具体的。你发出的任何一个上声都是具体的。上声既内在于每个上声的字,又超越每个上声的字。 我们又可联系到柏拉图的“理念”说。

 

一切都是本体的呈现——都是本体的相、本体的用。说道无所不在不是说这个讲台就是道,而是讲台是道的呈现。宇宙即是吾心,不是说这个地球就是我的心,而是地球和我的心都“全息”了道的本体。

 

5.“道”和“德”

 

老子《道德经》的“道德”与我们现在的意思大不一样,并不是伦理意义的。

道的本体是隐而不现的,它在具体事物上显现出来,发挥它的作用,就成了“德”。 “德”就是“得”,即得道。

“道”分化为万物即为“德”。

形而上的“道”是我们人类的感觉知觉所不能直接接触到的。这个不为我们所见所闻的“道”,却能落实到现象界对我们产生很大的作用。当“道”作用于各事各物时,可以显现出它的许多特性,……形而上的“道”,落实到物界,作用于人生,便可称它为“德”“道”和“德”的关系是二而一的,老子以体和用的发展说明“道”和“德”的关系;德是道的作用,也是道的显现(道是隐着的)。混一的“道”在创生的活动中,内化于万物,而成为各物的属性,这便是“德”,简言之,落向经验界的“道”,就是“德”。(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

比如F=ma,这是道。而某一个物体在重力的作用下加速下落,就是德,这一物体遵循这一规律(得“道”)。

 

道是最初的那个本体、那个动力,万物产生之后,就是德在那里维持、畜养了。

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庄子·天地》)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第五十一章)

之容,惟道是从(第二十一章)

道、德乃一个东西,只是万物产生之后,我们称之为德了。道是还没有落实到任何形而下的层面那种浑然一体的状态。一旦成形,就是失道而后德了。或者从我们看得见的层面来说,就是朴散为器了。

失道而后德(第三十八章)

朴散则为器(第二十八章)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周易·系辞》)

 

l         万物的生发(道)——作为本源,最初的发动者,第一推动

从隐到显

l         万物的运行(德)——作为规律,参与事物发展的每一环节

从显到显

 

    陈鼓应先生在《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就认为老子的道主要有三种含义:(一)实存意义的“道”;(二)规律性的“道”;(三)生活准则的“道”。而这后两种意思,即是“德”。

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老子哲学系统的形成

 

我画一张图,大致描绘一下——

 


 

[1]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不是真正的无,只是因为我们看不见摸不着而已(第四十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第一章)

老子为什么要用“无”“有”来指称“道”呢?王弼说:“欲言无耶!而物由以成,欲言有耶!而不见其形。”(十四章注)换句话说,由於“道”之“不见其形”,所以用“无”来形容它;而这个“不见其形”的“道”却又能产生万物(“物由以成”),所以又用“有”来指称它。可见老子所说的“无”并不是等於零,只因“道”之为一种潜藏力,它在未经成为现实性时,它“隐”着了。四十一章说:“‘道’隐无名。”这个“隐”字用以形容“道”幽隐而未形,所以不被我们所识知。因而我们既不能用感官去接触它,又不能用概念去表述它,於是老子不得已就用个“无”字来作为“道”的别名。对於“道”的创生万物和蕴涵万物来说,老子又用个“有”字作为“道”的另一别名。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

  

[2]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

庄子曰:"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正、获之问于监市履 也,每下愈况。汝唯莫必,无乎逃物。至道若是,大言亦然。周遍咸三者,异名同实,其指一也。尝相与游乎无有之宫,同合而论,无所终穷乎!尝相与无为乎!澹澹而静乎!漠而清乎!调而闲乎!寥已吾志,无往焉而不知其所至,去而来不知其所止。吾往来焉而不知其所终,彷徨乎冯闳,大知入焉而不知其所穷。物物者与物无际,而物有际者,所谓物际者也。不际之际,际之不际者也。谓盈虚衰杀,彼为盈虚非盈虚,彼为衰杀非衰杀,彼为本末非本末,彼为积散非积散也。"

庄子说,人们说事物之间有界限,从道来看实质并没有界限;人们说盈虚,从道来看实质上并没有盈虚;人们说衰杀,从道来看实质上并没有衰杀;人们说本末,从道来看实质上并没有本末;人们说积散,从道来看并没有积散。

 

 

人人网友评论】

 

杨海锋:  回复余碧如:能说得具体些吗?哪里存在循环论证?道的本体是超越逻辑论证的,任何逻辑的网都抓住道。因为道是无限的,而概念都是限定性的。不可说却不得不说,而说出来的又不是道本身,说似一物即不中。这是佛家道家反复强调的尴尬。
2010-07-11 07:28
余碧如: 回复杨海锋:不好意思这几天没上校内。循环论证这说法或许不准确。对道我了解的不多,因为我受西方哲学和科学思想影响比较深,所以对您道的本体的说法不是特别能接受。比如说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这种东西作用于具体的事物然后使其产生与其他事物的差异,也有联系,从而世界构成。这里说的道到底是确定的可知的还是超越认识的不可知的我有些疑惑。老子说道法自然,是不是可以这样想,自然是世界的本源,而道这种作用使事物可以从自然中提炼出来,或者说从自然里面“自组织”起来。比如说物理学里面说物质产生于能量,能量是混沌的。我们可以把这里的能量认为是自然,那么道就是某种“东西”(这里我描述不出来)使能量能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构造产生基本粒子、产生物质。
回复 2010-07-12 22:20
余碧如: 这里是不是就是说,自然是世界的本源,道则是一切的存在从这个本源中获得意义的本体存在。如果我们这个世界是有序的,能量是混沌的,那么使能量生成世界的这个“东西”是不是应该是一种“方程”的存在?说到概念,概念是一种信息的集合和提炼,但是不是存在一种本质的确定的真理性的存在,我们现在所做的事情是通过这种存在所发出的信息来试图反演出这个本质的东西。我更倾向于把道置换成这个本质的东西。所以我个人是觉得如果先把道设定成一个超越逻辑的东西,又用这个东西去推演出逻辑,总是不舒服的。
回复 2010-07-12 22:20
杨海锋:  回复余碧如:啊!你的想法中有好多有意思而且蛮深刻的东西,呵呵~ “道是一种本质的存在,我们通过这种本质存在所发出的信息来试图反演出这个本质存在”——你说的很对。其实我们认识的这个世界只不过是真实世界在我们大脑中的投影而已,并不是它本身(康德有物自体、自在之物的说法)。我们所作的事情就是瞎子摸象,通过我们感官这种狭窄渠道的处理(或者扭曲),才了解到它的一个微不足道的侧面,而这些侧面是拼不起一个整体来的,就像这许多瞎子最终也无法接触到实际的整体的大象一样。你讲到道法自然,其实老子所说道法自然的自然,并不是自然界的意思,而是自然而然的自然,就是说既然道是万物的本源,它本身并不是受任何东西的影响或制约(独立而不改),所以它是自生自化,按照自己那个样子运行变化,这就是所谓道法自然——道的法则是“自然”的意思。其实你说的“自组织”,就和道法自然有相通的地方。
2010-07-12 23:54
杨海锋:  回复余碧如:道就是某种“东西”,它使能量能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构造产生基本粒子、产生物质。这似乎在说道是一种形式,把质料组织起来(亚里斯多德有形式和质料之说),这似乎也不确切,道如果只能是形式而不能是质料,就不是道了,因为道是全体。使能量生成世界的这个“东西”是不是应该是一种“方程”的存在。物理学的公式可以看成“道”(更确切地说是“德”)的一种显现,其本身并不是道,因为道是不可道的,不可表述的,公式是一种用数学语言说出来的东西。方程背后还有更本质的东西,比如圆周长C=2πR,为什么它们之间是这么一个关系,为什么π偏偏是3.14159……而不是4.14159…… 至于道是超逻辑的,但不是不可知(但不能通过逻辑的途径知)的。我觉得世间有许多东西,如果你把它当客体、对象,完全外在地去解释,当然可以给出符合逻辑的解释,但事物本身的发展未必就是按照这种逻辑发展的,我们根本无法通过逻辑的步骤通往“道”,就像西瓜的味道,逻辑上再完美的解说、论证,都无法让我们弄清楚到底是什么味道。
2010-07-13 11:19
余碧如: 回复杨海锋:恩,我说的自然也不是自然界。自然顾名思义,自发的样子。能量就是自发的样子。关于第一推动的问题,在各种哲学系统里面都有,在道学系统里面,第一推动就是道。自然科学的最终目标就是探索第一推动的意义。这里可以借用一下黑客帝国这本电影的思想。如果现在我们拥有足够的信息技术可以完美的模拟出一个宇宙系统。这是可能的因为宇宙的构成基础是一组常数,只不过构成这组常数的意义不明,这个意义就是第一推动或者是您说的道。在这个系统里面的思维实体,在思考这个系统的意义的时候,肯定会有和我们一样的疑惑就是这个系统的第一推动是什么。但这里一个很有趣的事情发生了,这个系统的第一推动就是我们所创造的一个模拟的模型,那么对于这个系统里面思维实体来说,道是不是就是我们的创造呢。用你们的话来说我就是个“科学至上”主义者。我还是比较推崇维特根斯坦的观点,这些形而上的讨论存在是必要的,但是不能应用到意义领域,对于道、宗教这些涉及到第一推动的思想,目前是不能证伪的,讨论再多只是兜圈子。那么把自然科学作为正确的哲学方法不失为一种务实的态度。
回复 2010-07-18 00:26
杨海锋:  回复余碧如:其实我讨论这一问题是为生命本源的那一部分铺垫的,如果只是把道作为一个客体、对象来讨论,讨论再多也不会对自己的人生产生直接的意义,只是多了一项知识而已,而道不是一种知识,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中国文化当中的形而上讨论基本都是针对意义、价值领域,从来就不是事不关己的客观讨论。重要的是将自己的生命顶上去,用自己的生命去体悟(而不是思辨性的谈论)道,这是另一种务实的态度(跟科学不同的务实态度)。就我自己的体会来说,人的生命里的确有一种无以名状却真实存在的东西,是我们生命的根基(当然,你叫它道也好、本心也好,本源也好都无所谓)。对于这个东西,见到了就不用罗嗦,见不到罗嗦再多也没用。对于道,只能当下体认。维特根斯坦我没怎么读过原著,以前看过关于他的介绍。他有句名言,凡不可说的,必须保持沉默。“真正说来哲学的方法如此:除了能说的东西以外,不说什么事情,也就是除了自然科学的命题,即与哲学没有关系的东西之外,不说什么事情”——哲学只能谈论和哲学无关的东西——多么有意思。他关心的更多是逻辑、语言等等。
2010-07-18 11:57
杨海锋:  回复余碧如:直觉上感觉得你说的东西是经过自己深思熟虑的,比如骇客帝国,我上课也曾讲过这个问题,的确可以联系到现象世界和本体世界的关系(我当时是联系到庄周梦蝶的典故)。不过暂时我还不能进入你的一些概念(每个人说出来的东西只是内在真是本体的一个很小的侧面,经由说出的那些概念理解真实本意的全体很难,几乎是不可能的),再加上非面对面讨论又更添一层阻隔,所以很可能误解你的想法,呵呵~
2010-07-18 11:58 

个人微信号(yhfyanghaifeng);微信公众号(cnsdww);
新浪微博(杨海锋_从内圣到外王);电子邮箱(younghf@163.com)

版权所有:©杨海锋     浙ICP备13007266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402001187号

信息产业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