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炙音同学说起杨昌济先生的话,让我又想起了《恰同学少年》。
我整理一些片段,与诸君共勉。
★毛泽东与杨昌济的谈话
毛泽东:最近一段时间,我越来越觉得,我所学到的知识,直接从书本上得来的少,倒是和先生质疑问难,和同侪学友相互交流中得来的更多。
杨昌济:从有字之书中得学问,不如从无字之书中搬真理,这是对的。
毛泽东:得真理也只是第一步,修学也好,储能也好,其目的都是在改造社会,而改造社会,绝不是一个人的事,一个人,有再大的本事也起不了任何作用,所以我想扩大自己的交流范围,结交更多的有志青年,他日方可成为中国有所作为的新生力量。
杨昌济:那你想怎么做?
毛泽东:我想公开征友。
★二十八画生征友启事(毛泽东三字繁体共二十八画)
二十八画生者,长沙布衣学子也。但有能耐艰苦劳顿,不惜己身而为国家者,修远求索,上下而欲觅同道者,皆吾之所求也。故曰:愿嘤鸣以求友,敢步将伯之呼。敬启者:二十八画生。
★毛泽东与陶斯咏的对话
毛泽东:什么是最可贵的,就是这种从不气馁、永远饱含希望、相信自己、相信未来的胸襟才是最可贵的。就好像这雨,你别看它下得这么大,好像挡着别人的去路一样,可我相信,它终归会停,天也终归会晴。……我毛润之没有别的本事,就一条,一辈子相信天无绝人之路,太阳明天照样出。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毛泽东早年的诗句)
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 与人奋斗,其乐无穷!(毛泽东日记)
★毛泽东和蔡和森的对话
毛泽东:后悔?后悔没早考进来!今天我才知道,我们的先生是什么样的先生,我们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学校!一句话,来这里,来对了,来得太对了!对我的胃口!我毛泽东没别的本事,就一条,认准了的事,我一条路走到黑,就在这里,就在这所第一师范,我死活要读出个名堂来!
★向警予和陶斯咏的对话
陶斯咏:我帮他垫交学费,还不是怕他跟学校起冲突!
向警予:可是你怎么不想一想,毛泽东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对他而言,这个世界上的事情,没有能不能做,只有该不该做。该做的事情呢,做不到的他也会拼命去做,不该做的事情,他就是再能做到,他都不会去做。这学杂费,只有他觉得不该交,他就决不会去交的。
陶斯咏:你说的这些我都知道,可是他干吗这么不领情啊?不交学费,到时候吃亏的还不是他自己?他怎么就这么犟呢?
向警予:可是如果他不犟的话,他还是毛泽东吗?
★读书会的一次聚会
蔡和森:把我们今天的读书会发展成正式的进步青年团体,应该说是大家的共识。关键在于,我们新成立的这个团体,应该有着怎样的宗旨……
毛泽东:所以我觉得我们这个新团体,应该定一个“三不原则”。第一,不谈那些鸡毛蒜皮、杂七杂八的琐事;第二,不谈个人私事;第三,不谈男女之情。
★杨开慧和父亲杨昌济的对话
杨开慧:爸,你怎么知道他就有鸿鹄之志?说不定是燕雀之志呢?
杨昌济:不会的。
杨开慧:为什么,就因为文章写得好吗?
杨昌济:不光是文章。还有那双眼睛,明亮、有神——坚定!那不是一般年轻人能有的目光。由目可视其心,那样的目光,必定心存高远。
杨开慧:爸,你什么时候变成看相先生了?
杨昌济:爸爸可不会看相,爸爸看的,是那股精气神。
★杨昌济临终前向广州军政府秘书长章士钊推荐
二子(毛泽东与蔡和森)海内人才……君不言救国则已,言救中国,必先重此二子。
★在本科八班第一节修身课上,杨昌济先生问学生之志
杨昌济:今天,是我给大家上的第一堂课——修身。何谓修身?修养一己之道德情操,勉以躬行实践谓之修身。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就是说,修身是一个人,一个读书人,一个想成为堂堂君子之人成才的第一道门坎。己身之道德不修养,情操不陶冶,私欲不约束,你就做不了一个纯粹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精神完美的人。那么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作为也就无从谈起。你们会问,什么是修身的第一要务呢?两个字:立志。孔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人无志,则没有目标,没有目标,修身就成了无源之水。所以,凡修身,必先立志。志存高远,则心自纯洁。……
(毛泽东反问杨昌济之志,杨昌济于板上手书一联)自闭桃源称太古,欲栽大木柱长天。杨某平生,无为官之念,无发财之想悄然遁世,不问炎凉。愿于诸君之中,得一二良才,栽得参天之大木,为我百年积弱之中华,撑起一片自立自强的天空。则吾愿足矣。
★湖南一师校歌
衡山西,岳麓东,城南讲学峙其中。人可铸,金可熔,丽泽绍高风。多材自昔夸熊封。男儿努力蔚为万夫雄。
★ 萧子升“天下无双”联
旧书常读出新意
俗见尽弃做雅人
★方维夏、黎锦熙两位老师与毛泽东谈心
方维夏:润之,你喜欢杜工部的诗吗?
毛泽东:杜工部的诗凝练而深沉,饱含忧患,我很喜欢。
方维夏:光是一味地忧患,则不免沉闷伤情,消磨心志,那就不是杜甫了。工部的诗,之所以光照千古,正因为满篇忧患之中,读来催生一股催人奋进的激昂,视天下为己任的气概。正如这古城墙,封锁坚固数百年,却也挡不住这青草落地发芽,于沉闷中勃发出一道不屈的生机。润之,你说对吗?
黎锦熙:润之,我们都知道,你很苦闷。今日之中国,教育的前途在哪里,青年未来之路该怎么把握,这个答案,我也在迷惘。可是我记得你说过,你自从读了《世界英豪传》起,就很佩服华盛顿,华盛顿经八年苦战,方得以建国家,在这八年中,他失败过多少次,假如每次失败,他便一蹶不振,那历史还会有华盛顿这一伟人吗?
方维夏:润之啊,如果你还想不明白,就看看天心阁的这副对联吧。
毛泽东:四面云山都入眼,万家忧乐总关心。我明白了,老师,我明白了。前途是坎坷,真理是难求,可不管它万般艰难困苦,不管它现实黑云压城,只要将万家忧乐这四个字记在心上,人自高远,心自广博。纵是妖雾弥漫,也不过是一时的过眼云烟。
★蔡和森和刘俊卿的辩论
刘俊卿:教师要为社会奉献那么多,要还像现在这样,生活清苦,地位低下,那怎么吸引优秀的人才从事教育?
蔡和森:我不同意。教师者,传道授业,教书育人者也。要是教师都一门心思追求更好的待遇,更高的地位去了,那还有什么心思培养学生?用这样的心态去教书,又怎么教得出愿意为社会、为大众奉献自己的学生呢?
刘俊卿:大道理谁不会说?可真要让你低人一等,吃一辈子粉笔灰,你蔡和森也未必愿意吧?
蔡和森:对不起,我从来不觉得吃粉笔灰有什么地方低人一等,相反,我倒坚信,教书育人,是这个世界上最崇高的职业之一。
刘俊卿:我……我也没有说就不崇高嘛,只不过、只不过别人都把老师看成穷教书匠,光你自己以为崇高,有什么用嘛……
蔡和森:人,之所以为人,正是因为人有理想,有信念,懂得崇高与纯洁的意义,假如眼中只有利益与私欲,那人与只会满足于物欲的动物又有何分别?林文忠公有言: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我若相信崇高,崇高自与我同在。而区区人言冷暖,物欲得失,与之相比,又渺小得何值一提呢?
★毛泽东与杨昌济先生的一段对话
毛泽东:修学储能?
杨昌济:对!修学储能就是你今天的第一课。也是我这个老师对你这个弟子提出的学习目标。润之,一个年轻人走进学校的目的是什么?是学习知识,更是储备能力。孔子曰:质胜于文则野,文胜于质则史。就是说一个人,光是能力素质强,而学问修养不够,则必无法约束自己。本身的能力反而成了一种野性破坏之力。反过来,如果光注重书本学问,而缺乏实际能力的培养,那么知识也就成了死知识,学问也就成了伪学问。其人必死板呆滞,毫无实用。所以我今天送你四个字,就是要让你牢牢记住,修学储能,必须平衡发展。这也是你求学之路上,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毛泽东:那以今日之我,应当以修什么学问,储哪种能力为先呢?
杨昌济:什么学问?哪种能力?润之,你的这种想法首先就是错误的。今时今日之毛润之是什么人?一个师范学校的一年级学生而已,你喜欢哲学伦理,也关心时事社会。那是兴趣也是天赋,但我同时担心,你走入另外一个误区,那就是知识能力的涉猎之面太窄。润之,你的求学之路才刚刚开始,你才掌握了多少知识,拥有多少能力,过早地框死了自己修学储能的范围而不广泛学习多方涉猎,于你今后是有百弊而无一利。所以在你修学储能的后面还应该加上四个字先博后渊。
毛泽东:我明白了,博采众长才能相互印证,固步自封必将粗陋浅薄。对吗?老师。
杨昌济:你能这样想,这就对了。
★入学第一天晚上,校长孔昭绶到宿舍看望学生
孔昭绶:同学们,你们想过没有?为什么要来读师范?诸位今日走入师范之门,习教育之法。今后还要致力于民国之国民教育,如果不解决为何读书这个问题,势必学而不得其旨,思而不知其意。到头来呀,自己五年的大好青春和一番苦功,都不知下到什么地方去了。……大家都知道,我们一师素称千年学府。自南宋理学大儒张南轩先生在此地创办城南书院至今八百余年。虽经天灾,虽历战祸,虽经朝代变迁,帝王更迭,而绵绵不息直垂于今日。如孙鼎臣、何绍基,如曾国藩、李元度,如谭嗣同、黄兴,历代人才辈出而灿若星辰,成为我湖湘学派生生不息之重要一支。为什么?我想一句话就可以概括:经世致用。何谓经世,致力于国家,致力于社会谓之经世。那么何谓致用?以我之所学,化我之所用谓之致用。经世致用者,就是说,我们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我们读书的目的,我们求学的动力,是为了学得知识,以求改变我们的国家,改变我们的社会。我们湖南人历来读书,只为了两个字:做事。做什么事呢?做于国于民有用之事。
毛泽东:那校长,什么样的事?才是于国于民有用的事?
孔昭绶:乱以尚武平天下,治以修文化人心。以今时今日论,我认为首要大事,当推教育。我中华百年积弱,正因为民智未开,只有大兴教育,才能以新知识,新文化。扫除全民族的愚昧和落后。教育人人,则人人得治。人人自治,则社会必良。社会改良,则人才必盛。人才既出,则国势必张。以此而推论,当今之中国,有什么事比教育还大。欲救国强种,有什么手段能比教育还强?所以,读师范,学教育,他日学成,以我之所学,为民智之开启而效绵薄,为民族之振兴而尽一己之力,这不正是诸位经世致用的最佳途径吗?
★毛泽东等人晨诵(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彼老朽者何足道,彼与此世界作别之日不远矣,而我少年乃新来与世界为缘。如僦屋者然,彼明日将迁居它方,而我今日始入此室处,将迁居者,不爱护其窗栊,不洁治其庭庑,俗人恒情,亦何足怪?若我少年者,前程浩浩,后顾茫茫,中国而为牛、为马、为奴、为隶,则烹脔鞭棰之残酷,惟我少年当之。中国如称霸宇内,主盟地球,则指挥顾盼之尊荣,惟我少年享之。于彼气息奄奄,与鬼为邻者何与焉?彼而漠然置之,犹可言也;我而漠然置之,不可言也。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则吾中国为未来之国,其进步未可量也;使举国之少年而亦为老大也,则吾中国为过去之国,其澌亡可翘足而待也。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雨夜岳麓山上
毛泽东:大风怎么了?大雨又怎么了?古人云:纳于大麓,烈风骤雨弗迷。今天我和老蔡算是好好体会了一把。
蔡和森:没错,风,浴我之体;雨,浴我之身;烈风骤雨,浴我之魂!
风雨中齐诵:(《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李白)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庐山秀出南斗旁,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
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
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障凌苍苍。
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
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
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
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