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周恩来曾以“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为座右铭。
“从无字句处读书”——读书是什么?
人类最早是没有书的。也没有文字。后来经历事多,才创制文字,记录和交流种种。先有经历,再有文字和书籍,是人类进化的自然步骤。而几千上万年后的今天,我们却是逆着这个次序而行——先学习文字,书籍,再去经历——可能会经历——种种所读到书籍中出现过的故事。
真正的书籍,其实只存在于“无字句处”。那是这个世界无数人们在生活,在奋斗,在快乐,在悲哀,在斗争,在合作的无数故事,场景,经历的交相叠加,是我们所在阅读和使用的书籍的“原始码”。而文字及文字的组织而形成的“书籍”,只是对现实万象的“编码”。很显然的是,编码方法,会有正确和错误之分,会有简明和复杂之别。所谓“读书”——我们凡夫俗子的读书——其实就是通过自己的“解码”,把作者编码后的“密语”,再正确有效的解成其“原始码”——真实世界,真实历史,真实现实中发生过的真实故事和道理。从“有字句处”,读出和还原出“无字句书”。
“从无字句处读书”——只有深刻洞悟真正“书籍”所在,并且能够读得懂的人,才会有这样的感悟。周恩来读书似乎不多,中学没有毕业就被南开开除(周总理建国后有云“我是爱南开的``````”,言后之意,南开人笑解为“可是南开不爱我”。)之后未听说其阅读过经史子集或革命导师巨著,向来不以学识渊博,贯通古今见长,但一生功业,千秋景仰;为人为政,几为一部新的巨著。甚矣!
读书,要跳出三界外,又在五行中。
【百度空间“从内圣到外王”学生或网友评论】
从内圣到外王回复匿名网友:若是一切都皆看透,怎会“提不起兴趣去做事”呢?会有大热情、大信仰、大信心去做事的。没看透而又自以为看透的,才会提不起兴趣做事。又或者本就没有兴致做事,因此才找一个“看透”的理由? 活出自我,应该是生命中一个自然的结果,而不是一个先设的目标。自我者,自然也。为“活出自我”而去“活出自我”,倒似最不自我! 找些能做的事情——信念与否,且从最平实处着手吧。做个能对自己负责,对父母负责,对家人亲友负责的人。能接受否?再化为具体行动目标,比如说:能够在大学里就争取生活费的独立或半独立。可试行否?经过1年左右努力,如你能做到这个目标,你将成为一个内心有力量的人。 因为,你的问题,答案不在讨论中,而在实践的丰富中。
2009-03-05 12:48
从内圣到外王回复匿名网友:若是一切先皆看透,又如何还能提起兴趣去做事?这也是我曾经思考的问题,我在周恩来身上看到了这个统一。既看透一切,又把什么是都做得那么好。但这种境界是如何达到的呢?有些人看透了一切,就变得枯寂;而另一些人看透了一切,却变得灵动。有些人无为,真是无所作为,另一些人无为,却能无不为。其间的机关在何处呢?也许就在对大本大源的领悟吧,没有悟,无为只是形式上的无为,只是一种样子。到那种境界,没有了我心(私心),却有天心,一切顺随天心而动,率性适意。要想活得自我,须在忘却自我而跟天道冥然合一之后。
2009-03-04 10:13
古炙音回复匿名网友:呵呵~要活出自我那我觉得还是要先看透,不看透怎么活出自我而不顾他人看法?孔圣人说自己七十能够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其实是他看透了,矩就是他人的眼光和说法,当他看透了,把自己的思想行为形成了一个体系,就把矩转为了自己的标准,不逾越自己的标准就行,这样就做到了自我。
2009-03-03 20:48
匿名网友过内则难免偏于消极,对于我们这个年纪,尚未建功立业,若是一切先皆看透,又如何还能提起兴趣去做事?这便是我心中的困惑和目前的困境。 根据我以往的经验,一个人想做成一件事,要做好一件事,其心中必有执念牵引着他。 周恩来也是如此,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便是他少时的执念。 然后,我是真想活的自我啊。可是在现在这个社会,要做到自我,不管他人如何看,真是太难了!不知老师有何感想?
2009-03-03 1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