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跳过导航链接 >> 首页 >> 教育者·且行且思 >> 笔迹心迹 >> 百度空间 >> 【旧文版块】 >> 文章详细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立场》2006)
作者: 发表时间:13-07-28 点击率:565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这是写在学生办的思想性刊物《立场》(创刊的是我们工商管理系一位叫毛孙赟的学生)上的一篇文章 2006]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这是《论语》开篇的第一句,看得出孔子的学生是很喜欢这一句的。可是当代学生似乎并不喜欢。我曾经问学生,学习真像孔子说的那样是一件让人从心底里觉得愉快(有发自内心的意思)的事情吗?绝大多数学生无奈地付之一笑。看来圣人的话未必一定有道理。

后来,仔细读了《论语》,才发现,孔子那时候的学习跟我们现在不一样,那时候的教与学,大抵就是孔子和一帮弟子之间的聊天,而且常常没大没小,有时候,子路会跟老师讲:子之迂也!(老师啊,你也太迂腐了吧);有时候,孔子会跟学生讲:前言戏之耳(我刚才是跟你们开玩笑的啦)。而且不必担心期末考试,在这么平等、轻松的环境下耳濡目染,心情自然舒畅。孔子还特别关照学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着快乐才是最重要的。每次读《论语》,我都会书里这些可爱的人儿所感染,总觉得孔子那时候的氛围更接近大学的初衷一一群求知欲强的年轻人自由探究宇宙和人生的地方。

可是时过境迁,孔子也许想不到,学习这件令他不亦悦乎、甚至可以朝闻夕死的事情,被后人弄得十分悲惨凄凉。从步入学校大门的那一天起,我们就被语重心长地灌输刻苦学习的理念——“学海无涯苦作舟的谚语、头悬梁、锥刺股的典故不绝于耳。正如宋代杨万里形容的那样,读书两眼枯见骨,不把自己虐待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恐怕难以修成正果。等到终于修成正果,走进大学这座无比美妙的知识殿堂时,许多人已经身心疲惫,求知欲望已经枯竭了。一位在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获奖的学生甚至说他这辈子再也不愿接触任何数学符号了!许多人高考结束后的心态何尝不是如此呢?

奇怪的是,国人一方面对学习深恶痛绝,另一方面却又是趋之若鹜、此不疲。是因为我们中国人具有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吗?也许只是因为我们都知道书中自有黄金屋。要不是看在功名利禄的份上,我们才不会做学习这种无聊透顶的事情呢!反过来,或许正是因为我们过于关心功名利禄这些学习之外的东西了,才使得学习本身变得索然无味,就像因为急切地想到达目的地而觉得旅途是一场煎熬一样。我曾在一个大学的寒假里翻开尘封已久的中学语文课本,惊讶于一些文章读起来竟然那么有味道,细细想来,经过归纳段落大意、概括中心思想之类莫名其妙的手续,一篇文章哪里还会有什么美感呢!?过去何尝沉下心去好好品味过这些文章呢?它们只不是我牟取考分的工具而已!

不可否认,我们身处竞争异常激烈的时代,面对生活的压力,我们身不由己,很少有人能够完全撇开功利的因素,单纯享受学习本身的乐趣。但是,如果一个人学习的目的只为了得到学习之外的东西,那是很可悲的。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走进过一个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而只是在外面逡巡徘徊、奔波忙碌。那么,可惜了,他错过了人类最高贵的乐趣。想起当年袁宏道读徐文长,读未数首,不觉惊跃灯影下读复叫,叫复读,童仆睡者皆惊起。也许每个人都有过这样忘乎所以的时刻吧,我们完全沉浸在精神的极乐世界里,忘却了周围的世界,也忘却了自我的存在,甚至已经感觉不到自己是在学习。

这是一种多么令人向往的境界,孔子真不愧为先知!

【贴在百度空间“从内圣到外王” 学生评论】

 

从内圣到外王回复古炙音:这个习不是现在复习功课的习,这是毫无疑问的。我想更接近练习的习,而练习则跟使用差不太远了。归根结底,还是要知行合一,孔子说了,君子欲敏于行而讷于言。 

2009-03-18 10:09

古炙音我对那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最有感情,而且我认为学而时习之这个里面的字应该不是复习的意思,就像唐老师文章里写到的老师学生坐而论道,哪有什么需要复习的?我觉得这个字该是使用的意思,学了经常去用它,那才是一种乐趣。可是我们现在学的东西感觉起来很多都是无用的,只是为学而学,哪里还会有乐的可能?? 

2009-03-17 22:11 

个人微信号(yhfyanghaifeng);微信公众号(cnsdww);
新浪微博(杨海锋_从内圣到外王);电子邮箱(younghf@163.com)

版权所有:©杨海锋     浙ICP备13007266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402001187号

信息产业部备案管理系统